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405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docx

《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docx

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

基于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业研究

  摘要:

湘西地区具有独特的地貌环境、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沉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近年来湘西旅游业采用点域发展战略模式培养增长极面临着某些现实困难,为此采用相应的对策,为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关键词:

湘西;旅游业;不平衡发展;增长极

  湘西是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湘西州的简称。

湘西地处武陵山脉中部,云贵高原东侧,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多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的少数民族集居区。

但是,湘西风景优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少数民族文化积淀浑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特色鲜明。

现实条件决定了湘西经济发展只能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建立旅游优势产业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兴州富民的重要支点。

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加入WTO以及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湘西应该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以不平衡发展理论为依据,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是当前湘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研究论题。

  一、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内涵

  不平衡发展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用来研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工业为主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在这之前,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理论一直处于支配地位,以保罗·罗森斯坦-罗丹和拉格纳为代表的平衡发展理论认为区域差异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而这种失灵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妨碍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瓶颈。

但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随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一体化,区域差异将自动消失。

显然,新古典经济学的平衡增长理论是从理性的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的方法,把问题过于简单化,在实践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缺点。

因此,不平衡增长理论及其相应的发展战略就被提出来了,这一与平衡发展理论针锋相对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认为:

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源是非常稀缺的,平衡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的资金、人力资源恰恰是不发达国家所没有的。

因此,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来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地域和产业。

这就是不平衡发展理论中极具代表性的理论--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来。

他指出,“增长极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速度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

佩鲁的增长极思想所关注的是增长极的产业结构特点,他认为增长极既包括区域内部的主导产业,也包括与其密切相关的推动产业。

主导产业与推动产业形成联合化、序列化的技术、生产和经济联系的产业综合体。

佩鲁指出产业综合体的形成可以通过其伴随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但佩鲁忽略了增长极的空间意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布代维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做了进一步的推广,首次基于外部经济和集聚经济分析,把地理含义引入到增长极理论之中,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相联系的产业结构关系,而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

因此,现代的增长极理论中增长极的含义包括了以产业综合体为中心的产业增长极,也包括区域关系中的空间增长极,在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两种经济效应出现。

  

(一)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经济活动及其要素向增长极集聚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生长和隆起运动,其生长的驱动力来源于创新能力很强的推动产业,推动产业将通过产业关联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拉动资金、劳动、资源和人才、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向增长极点,从而形成包括经济极化、产业极化、生产要素极化、功能极化和空间极化的复合型强劲增长极,在这个增长极里企业部门一般可以达到投资成本下降和纯收益增加的效果。

  

(二)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表现为生产要素由增长极向周围地区的“倒流”或“外溢”过程。

产生“倒流”或“外溢”的主要原因是极化后的增长极的带动作用,随着增长极的增长,它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原材料及其配套部门发展,必须依托自身通过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传统产业外泄、企业裂变外迁等途径,一方面满足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二、湘西旅游业发展的概况

  自古以来,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悠久、山水奇特、民风淳朴,全州辖有吉首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八个县市。

在这八县市的广袤大地上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绚丽多彩,历史文化积淀浓厚,民族文化景观荟萃,堪称旅游大观园。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湘西立足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开发了一大批美丽神秘、特色宣明、形式新颖的旅游景观。

旅游业已逐渐上升为湘西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也成为湘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数据见表1。

 

  湘西旅游业在早期的开发中决策者为了兼顾公平和效率,采取大推动战略为代表的平衡发展观。

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有计划的在较大范围内对旅游业和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艰苦努力,湘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人问津到拥有国际品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2001年到2005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增加了3倍,旅游收入从仅仅亿元,几乎增长了10倍达到20亿元,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达到%的比例,远远大于湖南省%的平均水平,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湘西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湘西州内旅游名胜区、森林公园、民俗园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实现了县县有景区,多区域、多角度开发多种旅游品种的全面开发,全州总动员大搞旅游项目,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有凤凰古城、吉首德夯民俗风情园、猛洞河漂流、永顺小溪原始次森林公园等。

湘西旅游业开发一遍红火,与此同时,均衡发展的大推动战略模式的弊端也日渐尖锐。

旅游产品重复雷同,旅游市场混乱、竞争无序以及重复建设,对本身有限的资金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与破坏。

当今,世界旅游市场大爆炸已经开始,我国加入WTO后,旅游市场的开放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为湘西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由于湘西经济的欠发达性、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性、要素的稀缺性和旅游市场的开放性,全面发展的大推动战略已经不再适应这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竞争的残酷现实,要求我们集中优势资源和要素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部门和地区,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有差异的发展优势产业和具有优势的地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全面发展。

因此,以不平衡发展理论为指导规划发展湘西旅游业已是当务之急。

  三、湘西旅游业采用点域发展战略模式培养增长极面临的现实困难

  增长极的培养和发展建立在一定的条件和政策环境之上,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应用,其目的也是通过增长极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达到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当然这要一个发展过程,首先是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吸取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发展壮大自身,然后,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当然,在湘西这样一个客观条件存在不足的地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实现在湘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很多方面的现实困难。

    

(一)招商引资难导致增长极发展资金供给不足

  湘西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交通又闭塞,对资本的吸引力小。

早期的经济开发过程中,政府采取“灵活处理”的态度,地方政府就拼命上项目,不择手段拉投资。

部分政府官员大搞“形象工程”,把拉投资作为政治任务来部署,不惜牺牲自然资源和出台与自身条件不相符合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

这样做并没有扩大招商引资,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造成规划不统一,管理也不严格,导致县市之间、乡镇之间恶性竞争,投资环境日渐混乱,一度出现投资者看好湘西的丰富资源和开发的大好势头却没有合适的项目去投资。

2006年1-4月份湘西共有44个项目引进投资,实际到位资金亿元,位于全省倒数第一位。

旅游业开发和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连续投资,与旅游业开发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失去了招商引资这一重要的融资渠道,光凭政府的财政来开发湘西旅游业是远远不够的。

  

(二)交通网络不够发达导致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受阻

  增长极的发展是通过区位优势吸引周边的资金、人力等要素以产业集聚的形式发展壮大自己,同时,通过技术、组织、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等形式向周围地区扩散,从而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要素的流动、信息的传递都要以运输、邮电、通讯等交通网络为物质基础和媒介。

湘西坐落在湖南西部的边远山区,离省会长沙有400多公里之遥,湘西一直把交通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湘西仍然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地区。

全州还有30%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每平方公里的公路覆盖率不足1公里,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过州内的319、209、310、320、326国道年久失修,承运能力有限,唯一的一条过境高速公路还在建设之中,对区域内的要素流动贡献也不大。

通讯和邮电由于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也发展缓慢,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均少于全省平均水平,落后的交通网络远远不能满足湘西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成了湘西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瓶颈。

  (三)经济结构支持不力影响了旅游增长极的发展速度

  湘西地区不但经济总量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低,而且经济结构也比较落后,第一产业的比重太高,而第二产业比重过小。

2005年湖南省的产业结构之比为∶∶,湘西的产业结构之比是:

43,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活动,缺少第二产业的支持,与旅游相关的商业和服务业就会受阻,游客除了观光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活动。

那么,旅游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就会大受影响,制约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四)城镇化建设落后影响了空间增长极的发展

  湘西地处偏僻,远离大中心城市,受其辐射作用小,区内城镇数量太少,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城镇群体能力弱。

因此,城镇内聚力和辐射力偏低,不能充分发挥其城市的应有作用,特别是宾馆饭店、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城镇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根据增长极理论,意味着应把资本集中地投入到区域最大的城市中心和产业中心的密集型产业,通过经济中心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扩散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建设是旅游空间增长极形成的基础,在旅游业规划、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湘西城镇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湘西旅游业点域发展战略模式构想

  所谓区域经济点域发展战略就是把区域内重点产业作为产业增长极,同时也是把区域内条件优越的点状区域作为空间增长极来发展的战略组合。

  由于历史的沉积,湘西一直背着贫苦边区的沉重包袱。

2005年全州GDP为亿元,增长%,人均GDP为4元,而全省GDP增长为%,人均GDP为10366元。

湘西在经济总量的增幅和人均占有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湘西在旅游业开发的区位也很尴尬,北有张家界世界级自然、生态旅游胜地;南有怀化的芷江和通道等风景名胜区,居怀化交通枢纽而有通畅的交通网络;东有长株潭地区,是资金和人才的富有地,在发展旅游方面有资金和人才的相对优势;西有大西南旅游圈,地域广袤、资源丰富。

客观上,湘西是旅游业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因此,发展湘西旅游业应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要素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具有资源优势的旅游景点。

采取不平衡发展观的增长极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点域发展战略模式,点域发展战略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所采用的一种空间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不平衡发展观的增长极理论上,故点域发展战略模式也可叫增长极战略模式。

点域发展战略模式中的增长极包括产业增长极,也包括空间增长极。

前者是区域内部的战略重点产业,后者是区域内部的战略重点区域。

  

(一)确定湘西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增长极

  空间增长极是指区域内部的战略重点区域,这个区域一般都是发展条件比较好、产业综合优势比较突出、区域条件好、投资环境较为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并有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的点状区域,如城市、资源富集区、工业区、经济特区等。

因而是决策者集中投资的重点受资区域,通过增长极的繁荣,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依托性很强的产业,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区域内部选择一个资源丰富且集中的点状区域作为发展的重点。

通过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形成包括经济极化、产业极化、生产要素极化、功能极化和空间极化的复合型强劲增长极,为产业的高效发展提供商业、管理以及基础设施服务。

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还会通过市场运行机制,产生扩散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中,同一区域内部增长极可划分为多个级别的增长极,湘西旅游业可以开发凤凰为一级空间增长极,吉首、永顺为二级空间增长极,采取一级增长极与二级增长极协调发展,共同带动的增长模式。

  1.确立凤凰为一级空间增长极。

凤凰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边缘,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西邻贵州省松桃县和铜仁市,东与本省泸溪县相连,北与花垣县和吉首市接壤,东南与麻阳县为邻。

总面积1759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

旅游业在凤凰经济和整个湘西旅游业整体发展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具体数据见表2和表3。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凤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如全州平均水平,但是,旅游业的发展远远超过全州平均水平,从2001年至2004年,凤凰接待旅游者数量和旅游收入都几乎达到全州总量的30%。

所以,确立凤凰为湘西旅游发展的一级增长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另外,凤凰发展旅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凤凰历史悠久,历史上是一个辐射影响至湘鄂川(渝)黔四省(市)边区的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凤凰县地处湘黔要道,交通较湘西其余各县发达。

凤凰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着名作家沈从文、着名画家黄永玉等。

凤凰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凤凰古城于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101个历史文化名城,苗疆边墙——中国南方长城是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

凤凰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峡谷风光无限,民族民俗独特,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特的凤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还有独特的民族习俗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了凤凰独具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

风景名胜、民俗历史装点凤凰奇幻无穷的大地,给凤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凤凰具有承载湘西旅游业发展第一增长极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