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热点最后整理灾害与抗灾减灾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270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热点最后整理灾害与抗灾减灾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热点最后整理灾害与抗灾减灾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热点最后整理灾害与抗灾减灾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热点最后整理灾害与抗灾减灾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热点最后整理灾害与抗灾减灾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热点最后整理灾害与抗灾减灾问题.docx

《历史热点最后整理灾害与抗灾减灾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热点最后整理灾害与抗灾减灾问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热点最后整理灾害与抗灾减灾问题.docx

历史热点最后整理灾害与抗灾减灾问题

2010历史热点最后整理:

灾害与抗灾减灾问题

【热点材料】

2009年12月7日——19日,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历经13天的艰难谈判于当地时间12月19日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

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了里氏7.3级大地震,在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都被毁于一旦。

去年秋季至今,中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几十年一遇的严重干旱,西南部分地区如云南中部和北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存在重度气象干旱。

此次气象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害影响重,南方受旱重于北方,受旱区域非常集中等特点。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当地的教育、卫生、电力、通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受到严重破坏。

【知识链接】

(一)2011年高考可能的命题角度:

1.用生态史观解读古今中外气候变化,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2.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解读古今中外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3.站在整体史的高度,思考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二)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范围:

1、道家、儒家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古代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如孔子和孟子共同的主张——重视百姓疾苦;中国历史上保护人民利益或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的历史事实。

2.中国历史上的抗灾减灾

(1)先秦时期具有防灾减灾作用的水利工程

西门豹渠也称“引漳十二渠”,中国最早的多首制灌溉工程,战国初期由西门豹在魏国邺地(今河北临漳县西)主持兴建,引漳水灌溉邺田(今河北临漳县一带),以改良盐碱地,发展生产。

(2)秦汉时期的地震与地震方位观测

东汉地动仪,又称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

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

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

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台遥测地震方向的仪器,比欧洲人制作的同类仪器早1700多年。

(3)明清的救荒实践与救荒思想

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使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这对于缓解人地矛盾,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

徐光启大力推广甘著种植,他的《农政全书》60卷,分12门,其中,“救荒”一门篇幅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表明作者关心民间疾苦,也说明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败。

(4)半殖半封开始时期

《天朝田亩制度》的抗灾减灾措施(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

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资政新篇》中的抗灾救灾措施(兴办保险事业和慈善机构等)。

洋务运动时期汉阳铁厂的选址违背了规律,影响到了自然环境。

(5)抗日战争时期

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大堤(国民党政府为阻拦日军的进攻而炸毁黄河大堤的事件,1938年6月6日,日军占领河南开封,直逼郑州,国民党军炸毁郑州花园口黄河堤,但未能阻止日军南下,却淹没豫、皖、苏44县,淹死89万人,造成大片的黄泛区)。

抗日根据地困难局面与大生产运动(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

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解放区军民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的屯田大生产运动。

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

经过3年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

)。

(6)新中国抗灾减灾

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导致困难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1959、1960、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主要灾害是北方为主的持续特大旱灾和东部沿海省区的严重台风洪水灾害),二是苏联撕毁援华合同、撤走专家、逼还债务,三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中国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最终度过难关。

长江流域葛洲坝、三峡等综合水利工程、黄河流域的调水调沙、“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止土地沙漠化措施等,都可看成是抗灾减灾工程。

面对1998年防灾抢险、2003年非典肆虐、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党和政府精心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最终战胜了这些大灾难,使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世界近现代史范围:

(1)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虽然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但殖民掠夺亚非拉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造成了亚非拉的长期贫因和落后状态;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除了屠杀和奴役外,还带来了麻疹、流感、百日咳、天花等传染病。

(2)经济危机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57年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苏俄经济濒于崩溃,加上1921年的天灾造成的饥荒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苏俄国内经济进一步恶化,不得不实行新经济政策;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其特点是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等;1973年由于中东石油危机引发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都是经济危机。

这些危机的爆发虽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但经济结构和金融手段等方面,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3)政治危机

恐怖主义(“21世纪的政治瘟疫”)、霸权主义、地区冲突等,成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4)环境问题

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电子产品污染、核反应堆泄漏、太空垃圾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环境污染更为突出:

①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沙漠化,物种灭绝,资源枯竭。

②人类每年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增加,全球变暖。

(5)自然灾害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火山、地震、海啸、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人们主要从科技和机制上进行应对。

(6)多地震国家日本的抗灾机制

防震宣传常态化;地震监测网络化;抗震防灾法制化;损失推算精确化;避难场所分散化;抗震教育普及化。

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

每年这一天,日本社会各界都要举行防灾知识讲座、防灾演习、防灾新产品推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各行各业为抗震救灾献计献策。

地震发生后,应该做什么?

在校学生说,钻到桌底下;家庭妇女说,先关掉火源;公司白领说,别盲目向外跑。

灾区以外的大学生说,去灾区当志愿者。

应对地震发生,企业做了什么?

建筑公司说,临街窗户不能安装易碎玻璃;家具公司说,提醒消费者把高大家具固定好;通信公司说,设置专项服务应对震后出现拨打电话高峰。

地震发生前,个人能做什么?

日本商店大都销售“常备灾害应急物品袋”,袋中有饮用水、压缩食品、收音机、常用药品、常用器械、简易帐篷、便携马桶等。

购买并常备这种应急物品袋,一旦地震发生,短时间内可以不依赖救援。

(三)国际合作与援助

1.当前的国际合作机构——联合国。

2.国际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

(1)合作应对法西斯侵略:

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2)合作应对人类社会危机:

如国际禁毒、非典、甲流、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

(3)合作应对生态环境问题:

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沙漠化问题等。

(3)国际科技合作:

如人类基因组草图、和平利用原子能等。

3.国际援助行动和援助机构

(1)对非洲等最不发达国家各方面建设的援助。

(2)在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突发自然灾害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受灾国提供人道主义救援人员、资金和物资。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热点训练】

1.中新网1月15日电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武和平今日表示,中国派驻海地的维和警察将继续坚守岗位,暂时不会回国,这表明了中国A

A.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B.置士兵生命于不顾

C.从本国利益出发D.服从联合国

2.海地地震发生后,我驻海地维和防暴队8人被倒塌建筑压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总书记、温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想方设法营救被埋人员,保证中方人员、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的安全,这体现了C

A.大国风范B.民族精神C.以人为本D.国家形象

3.海地地震后,中国政府快速反应,各项行动赶在许多国家前面,在所有参与救援的国家当中,中国差不多离海地最远,但却到达得最快。

这表明了B

①中国积极实践国际人道主义的精神②中国扩大在海地的影响力

③中国积极担当国际责任与义务,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④中国重视与海地发展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灾区人民遭遇严重损失,灾后重建任务艰巨,中国政府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A

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5.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大地震后,国际社会纷纷向中国伸出援手。

5月24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映秀镇对温家宝总理说,国际社会同中国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

国际社会的善举主要是基于D

①中国是联合国重要的成员国②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

③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④这次地震使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

6.2009年10月24日,联合国走过了64年的风雨。

你认为下列属于联合国62年来成就的有

①联合国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加强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②南北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已经退出历史舞台③联合国致力于和平与发展,为全球安全作出了贡献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享有和平与安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A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其共同国际背景是D

A.经济的全球化 B.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

C.知识经济的兴起D.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8.有的学者把海洋文明、大河文明、草原文明分别称为蓝色文明、黄色文明、绿色文明。

其着眼点是三大文明的  C

A.审美观念不同 B.政治制度不同 C.地理环境不同 D.技术发展不同

9.中国主张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应负更多责任,这说明A

A.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的变化B.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了

C.中国政府借气候问题打压发达国家D.中国政府已经承担了更高的减排目标

10.《吕氏春秋》记载: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下列不属于上述思想的是A

A.古代不重视渔业和山林开发

B.古代人民提倡不要过度捕鱼和焚毁山林

C.战国时期就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

D.反映了古代人民已经具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11.《田律》规定(大意):

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

《田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C

A.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律非常严酷

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

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

12.孟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强调: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尽)食也;数(cù,密)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下列活动没有违背其思想的是D

A.秦朝修建长城和骊山陵墓B.唐朝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C.“大跃进”期间大炼钢铁D.新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

13.田汉诗云:

“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B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14.图是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的反映泰晤士河的一幅漫画,题为“沉默的强盗”。

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

该图的立意是D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力对外扩张,成为海上强盗

B.社会秩序混乱,泰晤士河上强盗频繁出没

C.泰晤士河的航运业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

D.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人们生存,希望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15.恩格斯说: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D

①蒸汽机广泛应用②化工业兴起发展③太阳能开发利用④电子产品普遍使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越来越多地对自然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C

①汽车尾气大量排放到空气中,有的地区甚至出现酸雨现象

②工厂里高耸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宁静的田园生活

③废旧的电子产品释放的辐射严重就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A.①②③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①②

17.近来,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广告语: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

”,反映了四川人民在灾后重建家园、发展经济的美好愿望。

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

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D

A.春秋、战国B.春秋、秦朝C.战国、西汉D.战国、东汉

18.据统计分析,《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多达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解决黄河洪水泛滥的根本之道在于C

A.减少战争,各国集中力量治理黄河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理黄河

C.实现统一,中央集中力量治理黄河D.各国各自为政.各自治理黄河

19.2008年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特大地震,灾情震动了世界。

如果追溯到古代,皇帝将交代速查民情,中书省则负责起草诏书调度粮食,赈济灾民,门下省则负责审议草诏,通过后交户部执行。

据此信息判断,这种制度最早创立的时期是B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20.顺治皇帝在位期间,自然灾害很多,“水旱累见,地震屡闻”、“冬雷春雪,陨石雨土”。

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屡屡下诏罪己。

这最有可能是受什么思想影响A

A.“天人感应”B.“仁政”C.“性本善”D.“存天理,灭人欲”

21.徐光启借《谷梁传》之言:

“古者税十一,丰年补助,不外求而上下解足也。

虽累凶年,民弗病也。

一年不艾,而百姓饥,君子非之”。

他还认为:

“古人所谓‘木奴千,无凶年’(意为多栽树,保护水土,不受饥荒),非虚语也。

”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D

A.徐光启主张藏富于民B.农民种植树木可以致富备荒

C.说明徐光启关心民间疾苦D.徐光启在《齐民要术》中阐述了其荒政思想

22.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美国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材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D

A.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D.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23.管仲认为: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为可为天下王。

”“山林虽近,草林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以下理解最全面的是D

A.为人君者应该保护生态环境

B.对自然的开发应有制度规定

C.应根据生物生长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D.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将保护与发展协调起来

24.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低碳生活成为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

为此,各国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是D

A、经济全球化战略B、经济区域合作战略C、经济结构调整战略D、可持续发展战略

25.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

其中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最近的一个是B

A.燕国B.秦国C.韩国D.魏国

26.史料记载,西周时代的青海,居民已能制造戈、刀镞等铜质武器,周代农业和牧业均较发达。

自夏商至周,青海即属雍州地,羌人与匈奴、华夏关系密切了,接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羌人逐渐同华夏族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

该材料不能表明的是D

A.西周时代的居住在青海人们已经掌握了较高的手工技术

B.周代时期的青海,农业和牧业都比较发达

C.早期的民族融合已经开始

D.少数民族已经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27.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其路线没有经过的省份是C

①新疆②青海③甘肃④西藏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28.在唐代,正是青藏高原羌人的舞蹈,丰富了唐代舞蹈内涵。

著名的《秦王破阵舞》,杂以异族之乐,其中不乏羌人之乐素。

下列有关唐代乐舞的说法正确的是A

①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②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③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④《秦王破阵舞》是民族融合的成果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9.公元1099-1104年间,北宋中央政权力量到达河湟地区,并将鄯州改为西宁州,于是西宁名称开始使用。

北宋政权在河湟地区屯田,直到1127年,金兵攻入陕西时,北宋才放弃在青海的屯田。

依据所学,符合北宋时西宁州实际情况的有B

①某一时期,人们可以纳免役钱而不去服役

②某一时期,这里的知识分子参加科举可以考八股文

③某一时期,人们组织起来,平时种田,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④某一时期,这里的知识分子参加科举可以考明法科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30.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强震,立即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请问,元朝时期管理该地的机构是B

31.世博会是工业化潮流的产物,历次世博会无一不是各个时段工业文明发展成果的展示平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33年,“主题”概念首次被引入芝加哥世博会中。

“主题”一般涉及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围绕“主题”,通过展出寻求问题的解决。

此后,世博会均确立主题。

以下为近40年来世博会的部分主题:

年份

国家

举办地

主题

1974

美国

斯波坎

无污染的进步

1975

日本

冲绳

海洋--充满希望的未来

1982

美国

诺克斯维尔

能源推动世界

1984

美国

新奥尔良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85

日本

筑波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90

日本

大阪

花与绿--人类与自然

1999

中国

云南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2005

日本

爱知县

自然的智慧

2010

中国

上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根据材料1指出近40年来世博会主题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2据新华社内罗毕2月12日电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12日称赞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认为这一主题凸显了主办方浓厚的环保意识。

………施泰纳认为,上海世博会不仅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也将推动科技创新和催生环保新理念。

“这让我联想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

奥运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创新技术和环保理念的涌现,我相信,上海世博会也会如此。

(2)材料2中阿希姆・施泰纳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待上海世博会主题的?

材料3:

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图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历史原因。

材料4:

尽管在18世纪早期曼彻斯特已经是羊毛贸易中心,但曼彻斯特仍保留着乡村的环境。

商人们在城市的住宅里,人们喜欢在里艾威尔河(RiverIrwell)上航行......当曼彻斯特成为世界棉纺织中心地之一时,即19世纪左右,这些场景改变了,许多地方工厂和仓库替代了私人家庭,艾威尔河(RiverIrwell)污染严重以至于被描写成“流动着肥料的水灾”。

——美国得克萨斯州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美国历史》

过去,由于制造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人们曾用“蒸汽加汗水”形容曼彻斯特,如今它则成功转型,成为多元化发展城市。

上世纪60年代初,制造业在曼城经济中所占比例仍高达70%左右,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一比例就急剧降至20%上下。

服务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迅速上升为84%,而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比则急剧降至11%。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曼彻斯特在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发展迅速。

以体育为例,2002年曼彻斯特成功举办英联邦运动会,使体育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为此后一系列重要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奠定了基础,使曼城获得世界“最佳体育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也使其体育旅游和观赛收入大幅增加。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综述:

英德老工业区“生死变迁”启示录》

(4)材料4中英国著名城市曼彻斯特18世纪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你如何看待发生在曼彻斯特的变化?

【参考答案】

(1)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人类生活品质与环境的关系

(3)东部沿海、沿江地带城市化程度高,中、西部城市化程度低。

近代城市化程度整体上较低,且呈现出半殖民地的特点。

(4分)

我国东部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是资本主义侵略的主要地区和洋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源地,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人们的思想意识更新快。

(4分)

(4)变化一:

18世纪早期曼彻斯特已经是羊毛贸易中心,工业革命以后变为世界棉纺织中心,20世纪60年代,制造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现在成为多元化发展城市,在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发展迅速。

变化二:

18世纪早期曼彻斯特保留着优美的乡村环境,工业革命后环境遭到破坏,随着曼彻斯特经济结构转型,环境得到改善,目前成为世界最佳体育城市。

曼彻斯特从传统的工业化城市转变为多元化发展城市,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典范,是全人类的财富,值得借鉴。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认为: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为可为天下王。

”“山林虽近,草林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材料二荀子说:

“养长时,则六畜生;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