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科附加题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228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文科附加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文科附加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文科附加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文科附加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文科附加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文科附加题4.docx

《江苏文科附加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文科附加题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文科附加题4.docx

江苏文科附加题4

南京市200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     语文附加题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黎且谓景公曰:

“去仲尼犹吹毛耳。

君何不迎之以重禄高位,遗哀公女乐以骄荣其意?

哀公新乐之,必怠于政,仲尼必谏;谏,必轻绝于鲁。

”景公曰善乃令黎且以女乐二八遗哀公哀公乐之果怠于政仲尼谏不听去而之楚。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下》)

1.请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6分)

   景公曰善乃令黎且以女乐二八遗哀公哀公乐之果怠于政仲尼谏不听去而之楚

2.

(1)韩非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         家的代表人物。

(1分),

  

(2)齐景公忧患的原因是什么?

黎且是怎样解决这一忧患的?

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

答:

                                                             

二、名著名焉阅读(15分)

3.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欧也妮·葛朗台》中,索漠城里的人们对葛朗台或钦佩或害怕,因为他有着非凡的敛财能力和凶狠的性格。

   B.《雷雨》这一标题既表明作品的社会环境,又暗示了周家将爆发一场毁灭性的“雷雨”。

作品告诉人们,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C.鲁迅小说擅用细节,如《药》中让夏瑜坟上出现一圈红白的花这一细节,为小说悲凉的氛围增添了一丝希望的亮色。

   D.高老太爷要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鸣凤觉得觉慧是自己惟一的希望,可觉慧根本不顾及鸣凤的痛苦,鸣凤最后带着遗恨投湖自尽。

E.《女神》中的诗作常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4.简析《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5分)

答:

                                                             

5.《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广为人知,请从下面的故事中任选一个概述其主要情节。

(5分)

煮酒论英雄   千里走单骑   挥泪斩马谡

答: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我国不少地方公车私用的现象不在少数,目前公车真正用于公务的仅占1/3左右,加上车辆超编、超标、维护费用昂贵等问题,使公车成为我国最大的公务消费开支之一。

这种腐败早已引起公众不满。

   公车在养护过程中吃回扣、赚差价现象也大量存在。

专家估算,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

   据了解,我国党政机关超标购车,利用权力超编用车的现象很普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每年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

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面对这种现象,“车改”呼声四起。

各地的公车多数采用“卖公车、发补贴”的改革方式,即所谓一步到位的“货币化”模式,补贴标准从300元到2000元不等。

但货币化改革产生了新腐败。

因为尽管这种模式符合货币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照顾了不同级别官员的切身利益,但却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公车消费转变为个人补贴,相当于相关人员每个月增加了数百元乃至数千元的收入。

   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难题。

如瑞典政府设计了一套公务车监控系统,在每辆公车上都装有GPS系统,并安装了带有“公务”和“私事”双按钮的计程器和代码发射器。

任何人用车时必须按下两个按钮中的一个,车才能启动,如果是按“私事”键,行驶费用就从自己的工资里扣。

监督部门不定期地从GPS记录档案里抽查,如果发现按下“公务”按钮的汽车驶向商业区、娱乐场所等非工作场所,便会进行调查。

6.使用公车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不超过45字)(6分)

答:

                                                             

7.如何克服公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不超过60字)(9分)

答:

                                                             

加试题

1.善/乃令梨且以女乐二八遗哀公/哀公乐之/果怠于政/仲尼谏/不听/去而之楚

2.

(1)法家。

(1分)

(2)原因是孔子在鲁国当政,把鲁国治理得十分太平,对齐国构成了威胁。

(1分)齐国可以用美女诱惑鲁哀公,让鲁哀公沉溺于享乐中;(1分)孔子针对鲁哀公的荒政肯定会劝谏,劝谏会引起鲁哀公的反感,必然导致孔子的被驱逐。

(1分)(意思对即可)

3.BD(B.应是“自然环境”,D.觉慧当时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

4.

(1)天真善良、聪明乖巧(2分);表面温婉,内心炽热多情(1分)

(2)对祖父的依恋与对爱情的真挚期盼。

(2分)

5.概述主要情节分“背景、过程、结果”三部分赋分,第一点1分,后两点各2分。

(略)

6.

(1)公车私用的现象严重。

(2)公车养护过程中吃回扣、赚差价现象大量存在。

(3)利用权力超编用车。

(4)“车改”带来新的问题(腐败)。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7.

(1)完善货币化模式,改公务派车为交通补贴。

(2)实行公车有偿使用,超支自负。

(3)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

(每点3分)

附参考译文:

李愬凭父亲的功德而得到官职出仕,被授官卫尉少卿。

李愬善于谋略,精于骑射。

元和十一年,朝廷出兵讨伐蔡州吴元济。

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朝廷又命袁滋为统帅,袁滋作战也没有成效。

李愬向皇帝上奏章自荐,希望能到军中效力。

宰相李逢吉亦认为李愬有才能可以任用,于是就任命他担任随、唐、邓节度使。

唐军兵士在遭受挫败之后,士气不振,李愬料想到了这样的情况,就不去整顿军队。

有人认为他不当不整顿军队,愬曰:

“叛贼正安于袁尚书指挥作战的宽缓,我不想使他们改得加强防备。

”于是就欺骗三军说:

“皇上知道我软弱,能承受战败之耻,所以让我来抚慰你们。

作战,不是我的事情。

”兵士们都相信了并因此都很高兴。

对于受伤的士兵,李愬亲自安抚他们。

叛贼以为曾经打败过将军袁滋,又因为李愬的名望不是他们所畏惧的,所以并不怎么加强防备。

李愬沉着勇敢,长于谋划,能以诚心对待兵士,所以能够发挥兵士们的低下败落的士气,出乎叛贼的意料。

过了半年,李愬觉得军队可以承担作战任务了,武器装备也准备充足了,于是就计划奇袭蔡州。

李愬先前俘获了叛贼的将军丁士良,召他来审问他,丁士良言辞和精神都不屈服,李愬认为他与众不同,就解开了他的绑缚。

丁士良为之感动,就说:

“叛贼的将军吴秀琳统领几千军兵,难以迅速击败他。

我能够使吴秀琳投降。

”李愬听从了他的意见,十二月,吴秀琳率领三千军兵来降。

李愬就派吴秀琳的军队进攻吴房县,占领了它的外城,得胜而收兵。

有人劝李愬乘势进军攻下吴房县,李愬说:

“攻下它叛贼就会集合兵力来固守他们的巢穴,不如留下它用来分散他们的兵力。

当初,吴秀琳投降时,李愬单人独骑至他的营寨前与他谈话,并亲自解开他的绑缚,让他暂任秀衙将。

吴秀琳感激他的恩遇,希望能立功来报效。

他对李愬说:

“如果想要击败叛贼,必须得到李祐,我是无能为力的。

”李祐是叛贼的骑兵将军,有胆识才略,守卫兴桥栅,常常侮辱蔑视官军,往来无法防备。

李愬召来他部下的将军史用诚告诫他曰:

“现在李祐率领他的军队获在张柴收割麦子,你可以率领三百骑兵埋伏麦田旁的树林中,再派士兵让他在麦田前摇动军旗,显示将要焚烧麦田。

李祐向来轻视我军,一定会轻率地前来追击,你率领轻装的骑兵突袭他,一定会俘获李祐。

”史用诚等按照他的预料,果然擒获了李祐而回。

李愬亲自解除李祐的绑缚,并以待宾客的礼仪对待他,让他暂任散兵马使,允许他佩刀巡视警戒,可以自由出入中军帐中,对他一点也没有猜忌防范。

李愬有空闲时常召见李祐,摒退别人和他交谈,有时直至夜半。

李愬更清楚地了解叛贼的虚实情况。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武为唐军各部之首,叛贼用全部精兵抵御李光颜。

因此李愬乘着叛贼对自己没有防备,十月,准备奇袭蔡州。

十日夜晚,夜色阴暗,下着雨雪,李愬让李祐率领突击将士三千人作为先锋,李愬亲自率领中军出征。

叛贼依仗着吴房县的坚固,安逸自在,没有一个人发觉。

李祐在城墙上挖洞率先登城,勇敢精锐的将士们跟从着他,全部杀死了守城门的士兵,登上了城门。

吴元济投降了,李愬就用囚车把他押送往京城。

模拟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6分),并回答问题(4分)。

子路见孔子。

子曰:

“汝何好乐?

”对曰:

“好长剑。

”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以之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

“敬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篇》)

(1)文中“”一句表现了子路轻视学习的毛病,而“”一句则表明他接受了孔子的建议。

(2分)

(2)子路用的方法,阐述理由推辞学习。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问”的看法。

(2分)

 

(二)名著名篇阅读(15分)

2、(5分)《边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3、(5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4、(5分)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金陵十二钗正册》题诗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暗示的是妙玉的外表与内心的矛盾。

B.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与关羽有关的故事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欢。

诸如:

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和青梅煮酒论英雄等。

C.1929年广东海丰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牺牲前写下了《绝命书》一诗,诗曰:

“急雨渡江东,狂风入大海。

生死总为君,可怜君不解。

”诗歌中的形象类似于夏瑜的形象。

D.《雷雨》集中于一天时间、两个舞台背景,从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二十年的错综纠葛深入进去,写出了封建家庭不合理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剖析了人性中爱与恨的深刻交织。

E.《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遭遇是人类注定要失败命运的写照;社会暴力强大凶残、人的命运又往何处去?

桑提亚哥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不向注定的命运屈服。

通过这个形象,作者歌颂了人类勇敢和坚毅,对精神力量唱出了一曲高昂的赞歌。

(三)文本材料要点归纳与分析(15分)

5、阅读下面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15分)

材料一: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节选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二: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材料三:

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正如《中庸》里说: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

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

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涅槃经》中说: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

如《逸周书》上说:

“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长。

什么时候砍伐呢?

《周礼》上说:

“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

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

(材料2、3选自人民网)

(1)生态文明具有哪些特点?

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什么?

(答案不超过30字)(7分)

(2)如何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

(8分)(答案不超过80字)

 

试题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1、断句(6分):

子路见孔子。

子曰:

“汝何好乐?

”对曰:

“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以之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

“敬受教。

”(断错1处扣1分,扣完6分为止)

(1)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1分)敬受教(1分)

(2)比喻的方法(1分)一个有成就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本领的人。

或:

读书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力量。

或我们绝对不能轻视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问也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也给分。

附:

标点:

子路见孔子。

子曰:

“汝何好乐?

”对曰:

“好长剑。

”孔子曰:

“吾非此之问也。

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以之学问,岂可及乎?

”子路曰:

“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

“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

“敬受教。

译文:

子路去见孔子。

孔子问他:

“你喜好什么?

”子路回答说:

“我好练武。

”孔子说:

“这不是我想要问你的。

我只是说,像你这样的才能,如果再在好学喜问上下工夫,谁能赶上你呢。

”子路说:

“南山生长的竹子,用不着去揉直,自然长得笔挺。

把它砍下来,做成竹箭,照样能够射穿用犀牛皮做的甲、盔和盾。

由此说来,为什么还要学习呢?

”孔子说:

“如果把竹箭的后尾装上硬羽,箭首装上磨得尖锐的箭头。

它射到甲、盔、盾上,不是更加深入了吗?

”(子路听了),连连下拜道:

“我一定要好好接受你的教导。

(二)名著名篇阅读

2、《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2分)

 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的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3分)

3、

(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

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

(答对1点2分,答对2点得5分)

4、答案:

(B)、(D)(答对1个得2分,答对2个得5分)

(三)文本材料要点归纳与分析

5、答案:

(7分)

(1)生态文明的特点:

全面性、和谐性、循环性、持续性、平等性。

(答对1点得1分)

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之一是生态伦理思想。

(2分)

(2)(8分)A、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

B、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C、改变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D、建立生态消费方式,走可持续消费之路。

E、积极建立生态伦理,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F、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答出1点得2分,答出4点即可)

本部分共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2题。

(10分)

昔者,周舍事赵简子,立赵简子之门三日三夜。

简子使人出,问之曰:

“夫子将何以令我?

”周舍曰:

“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随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

”简子悦之,与处。

居无几何而周舍死,简子厚葬之。

三年之后,与大夫饮,酒酣,简子泣。

诸大夫起而出曰:

“臣有死罪而不自知也。

”简之日:

“大夫反无罪。

昔者吾友周舍有言曰:

‘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众人之唯唯,不如用舍之谔谔。

昔纣昏昏而亡,武王谔谔而昌。

自周舍之死后,吾未尝闻吾过也。

故人君不闻其非,及闻而不改者亡,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泣也。

1.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6分)

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随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

2.从全文看,赵简子泣周舍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作答)(4分)

答:

二、名著名篇阅读(15分)

3.下面关于名著名篇的论述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在《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中,刘备认为袁绍、刘表、孙策等人是英雄,曹操却一一否定。

B.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表现了主人公乔治桑的坚强勇敢的性格,塑造了一个“硬汉”形象。

C.《雷雨》中四凤和周冲的惨死,归根到底还是周朴园的“罪孽”所产生的恶果,繁漪出于报复而做的狠毒安排只是因素之一。

D.“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这些诗句出自郭沫若的诗歌《女神》。

E.《边城》悲哀而又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含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隐忧。

4.《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取“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试举小说中的一个事件加以简要的阐述。

(100字以内)(5分)

答:

5.举例分析《边城》中的人情美。

(5分)j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在现代社会,不同地区、国家、民族之间的法律移植越来越普遍。

其理论基础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第一,。

共同的人性和理性决定了它们对秩序和公正的共同感受和要求,所以先发展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规则,至少是某一方面的规则,可以被后发展国家移植。

第二,。

作为技术化的社会管理规则,法律移植被认为是促进接受国发展某一法律领域的最有效手段。

第三,。

法律是改变社会或者创造科学和理性制度的工具,因此人们看到的情况是,法律总是从规则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向需要规则的欠发达地区移植,而不是相反。

法律制度一旦被认为是合理有效的,很快就会被其他的国家或者地区效仿,成为接受国创造或者改造现实的杠杆。

第四,。

立法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在立法过程中对其他国家相关规则的考察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对于立法者来说,了解其他国家同一法律领域已经发生了什么是至关重要的,而法律移植可以把立法工作的成本减少到最低。

6.请根据对语段信息的归纳,在语段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每点不超过10个字)(8分)

7.请根据你对语段的理解为“法律移植”下一个定义。

(7分)

答:

二、名著名篇阅读(15分)

3.根据《边城》的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5分)

A.《边城》在翠翠这一形象的描绘上,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着意表现一种理想化的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B.《边城》中大量的环境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寂寞和凄凉。

C.作品中爷爷给翠翠讲她母亲凄美的爱情故事,带给翠翠的是内心的沉重、压抑以及对爱情的恐惧。

D.《边城》一方面在有意识地歌颂边地人民的原始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这种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坏的忧虑。

E.《边城》在创作上融合了古典抒情诗歌和游记散文的艺术要素,加上笔调舒缓,语言古朴,遂形成了一种抒情、优美、古雅、忧郁的艺术风格。

4.简述《三国演义》中一个带“三”字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等)。

(5分)

答:

5.谈谈《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形象特征。

(5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新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农民不再面临丧失土地而难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威胁。

当代的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无序性、边缘性、群聚性等与历代流民相似的特点。

许多地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问题比较突出,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一直在50%以上,个别地方高达80%。

一些以地缘、亲缘为纽带的流动人口聚居在“城中村”,其中许多违法犯罪分子逐渐形成团伙帮派,向团伙犯罪、有组织犯罪转变,甚至形成黑恶势力,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

失地农民数量日益增多,许多流动人口正在由城乡流动向滞留城镇转变,在城镇出生长大的流动人口后代几乎很难再回农村。

同时还要看到,几乎有1/3的农民工从事建筑及其有关行业,这些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总会有减速、甚至停滞的时候。

还有更多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技能。

在短期内根本适应不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不少人不可能长期在城镇居住。

6.根据以上语段的内容概括当前我国的流动人口中存在哪些问题。

(25字以内)(6分)

答:

7.根据文本信息,结合实际谈谈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有哪些办法。

(9分)

答:

 

二、名著名篇阅读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作者在哈姆莱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B.《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长篇小说,它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C.《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最得意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中葛朗台这一形象被刻画得极为生动,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D.黛玉刚进贾府时宝玉对她的印象是“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E.《雷雨》中的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

他作为工人代表,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

4.简述《红楼梦》中一个令你难忘的情景。

(5分)

答:

5.请围绕《阿Q正传》举例谈谈你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

(5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本材料,回_答问题。

(15分)

中医是医学,也是文化,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民族性。

中医产生于长期养生治病的实践中,但当其在两千年前从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时,借助了当时的哲学、天文学、农学等成就,采取了“取类比象”(同类事物具有类似属性)的方法,被赋予了本民族文化的内涵。

比如,中医把人体看做一个小自然,自然界的规律也体现其中,所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寒热温凉”等。

但自19世纪末部分国人主张“全盘西化”以“强国”时,中医的困境就已开始了。

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寻找中国落后挨打根源的知识分子,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文化视为腐朽没落文化的代表,不加区分地踏在脚下。

此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多,对传统文化反而日渐陌生。

比如,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弱化,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多数民众无异于“天书”。

加之,近代以来持续不断对“中医科学与否”的争论,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中医产生怀疑甚至抵触。

6.结合全文,谈谈中医“民族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答:

7.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如何使中医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