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格律特征与词牌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017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格律特征与词牌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词格律特征与词牌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词格律特征与词牌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词格律特征与词牌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词格律特征与词牌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词格律特征与词牌名.docx

《词格律特征与词牌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格律特征与词牌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词格律特征与词牌名.docx

词格律特征与词牌名

词的格律特征与词牌

1

一﹒词的格律特征

二﹒词牌的来源及作用

三﹒常用词牌的名称意义

四﹒常用词牌风格特点和习惯用法

2

一、词的格律特征

词调:

指填词的格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词律:

指文词的格律,词的种类繁多,按照篇幅的长短,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大类。

填词须依照固定的格律和要求,称为词律。

词韵:

词韵,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在词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处的运用情况。

词牌:

词牌 ,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3

(一)词调

词最初是配乐而作的,有自己的乐谱,这种乐谱就是词调。

作词时必须依据一定的词调,按照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填写,以求协音合律,便于歌唱,所以写词叫做填词,又叫“倚声”。

词调同宫调有密切关系,每个词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词调创制,必须依据所属的宫调来定律,填词也必须依据要表达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宫调。

4

宫调

宫调是由七声和十二律构成。

宫调由七声十二律构成,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其中任何一声都可以构成一种调式。

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合称“宫调”。

乐音的音高标准称“律”,分六律(阳律):

黄钟、太簇、姑冼、蕤宝、夷则、亡射;六吕(阴律):

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八十四宫调。

5

词调主要分令,引、近、慢四类。

在宋时称为小曲或小唱,以与大曲相对而言。

它们之间的区别首先还是由于音乐节奏的不同,曲调来源的不同。

 令

令又称为小令、歌令、令曲、令章。

词曲称今,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酒令。

歌令一岙调短字少,因此,小调短曲也可概称为令。

但有些小调并非小令。

《渔家傲》一般为令曲,实则为引曲。

小令通常是在58——79字。

引本是古乐的一种名称。

引者,导引也。

在曲中有前奏曲、序曲的意思。

词调中的引曲,个别来自杂曲,多为自大曲。

以引为名的词调约四十个,字数在76-140字之间。

一般比小令要长。

 近

近又称近拍。

是近拍的省称。

近与令、引、慢的区别也在音乐上的体段和节奏上。

是指慢曲之后、近于入破的曲调,慢曲用慢拍,曲破用快、促拍,近拍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乐段。

近的字数在71-96字。

近于引两类,长短字数大都介于小令与慢词之间,一般被视为中调。

 慢

慢即是慢曲子的简称。

与急曲子相对。

慢词一般字多调长,但反过来不能说长调都是慢曲。

急曲中长调也不少见。

大曲中的慢曲,又称为“慢遍”。

中序部分的各遍基本上是慢遍。

宋代的大多数新腔都是慢词。

令引近慢各有不同的节奏和唱法,它们的区别首在音乐而不是文辞。

把词调分小令、中调、长调是明中叶开始的。

明嘉靖时,上海顾从敬所刻《类编草堂诗余》以小令、中调=长调分调编排,是此分类法之始。

清代毛先舍《填词名解》定出了“58字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外为长调”,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尽管这种说法沿用至今,未尝没有实际意义,但拘泥于字数绝不是什么古人定例。

词调的分类关键在音乐而不是文辞。

6

令词的名称当来自唐代的酒令。

因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作酒令,遂称为令曲,又称为小令。

唐五代的文人词大部分是令曲。

唐五代文人所以专工小令,不多用长调,其原因主要是:

(1)小令和近体诗形式相近,唐代以五,七言诗协乐,初步解放为长短句,文人容易接受;

(2)唐代近体诗发达,作诗讲究声律对偶,民间小令入文人手中也变成格律词。

他们不肯放弃原来已经熟练的近体诗技巧而来作生疏的长调。

所以在文人笔下先定型下来的是小令而不是长调。

令词一般字少调短,字数最少的是《十六字令》,仅十六字;字数最多的是《六么令》,有九十六字。

又有《百字令》,一百字,不过它是《念奴娇》的别名。

又明陈耀文辑《花草粹编》卷十二有《胜州令》,长至二百十五字。

7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韵)+|——(韵)+—+||——(韵)+|+——++(句)+|——(韵)

+||——(韵)+|——(韵)+—+||——(韵)+|+——++(句)+|——(韵)

8

十六字令

天!

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

桂影自婵娟。

(蔡伸)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毛泽东)

△,⊙●○○●●△,○○●,⊙●●○△。

9

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李纲)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

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

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

兵戈凌灭。

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

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

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

高楼谁设。

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10

引,本是乐府诗体的一种。

它和歌、谣、操、曲等是同样的意思。

唐宋大曲中的名目有“引歌”一类,它的次第是在大曲的首段“序”或“散序”之后,也是属于大曲的先头部分。

称为“引”,也就是在歌前的意思。

所以词中的引词,大都应来自大曲,是裁截大曲中前段部分的某篇制成,如《清波引》、《婆罗门引》、《望云涯引》、《柘枝引》等等。

引词中最短的是《翠华引》和《柘枝引》,都是二十四字;最长的是《迷神引》,九十九字。

又有《石州引》,一百零三字(不过《石州引》又名《石州慢》)。

11

望云涯引

秋空江上,岸花老,苹洲白。

露湿蒹葭,溆浦渐增寒色。

闲渔唱晚,鹜雁惊飞处,映远碛。

数点归帆,送天际归客。

 

○○○●,●○●,○○●。

●●○○,●●●○○●。

○○●●,●●○○●,●●●。

●●○○,●○●○●。

凤台人散,漫回首,沈消息。

素鲤无凭,楼上暮云凝碧。

危楼静倚,时向西风下,认远笛。

宋玉悲怀,未信金樽消得。

●○○●,●○●,○○●。

●●○○,○●●○○●。

○○●●,○●○○●,●●●。

●●○○,●●○○○●。

12

近,又称为近拍,如《隔浦莲近拍》,《快活年近拍》,《郭郎儿近拍》等。

近词和引词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所以后来又称它们为中调。

近词中最短的是《好事近》,四十五字;最长的是《剑器近》,九十六字。

13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

⊙●⊙○○●,●○○○▲。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

⊙●⊙○○●,●○○○▲。

14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

敦煌发现的唐代琵琶乐谱,往往在一个调名之内有急曲子又有慢曲子。

慢曲子大部分是长调,这是因为它声调延长,字句也就跟着加长。

曲子的急与慢是决定于音乐的曲度,是由曲度决定文字的韵数。

急曲子与慢曲子不能根据调中的韵数来区分。

慢词的产生并不后于小令。

唐代已有很多慢词。

它一部分是从大曲、法曲里截取出来的,一部分则来自民间。

敦煌词中已有长至百字以上的词调。

前人谓慢词创始于柳永,是不符合事实的。

但柳永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乐章集》中的新腔大半是慢词。

他突破了唐五代文人只制小令的局限,吸取民间与教坊乐工创造的新声,推进与发展了慢词。

柳永以后,苏轼、秦观等相继而作,慢词遂盛。

慢词中最短的是《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比四十四字的小令《卜算子》已加长一倍以上。

15

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

●○●○○●●,●○○●,○●○△。

●○○、○●○○,○●○△。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

●●●○○●,○○●●●○△。

●○○、○●○○,○●○△。

16

词调的创制主要是自撰新腔和因旧曲造新声两种方法。

但词调的增多繁殖还运用了犯调、转调、摊破、减字、偷声、叠韵等好多方法作为辅助。

它们或移宫换羽,转换律调;或对原有词调增损变化,改组更张,使词调大大地丰富起来。

17

有些词调调名不同而实为一调,就是一调数名。

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

别名有的可多至七、八个。

如《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望江梅》、《江南好》、《梦江口》、《归塞北》、《春去也》,《谢秋娘》;《念奴娇》又名《百字令》、《百字谣》、《大江东去》、《酹江月》、《大江西上曲》、《壶中天》、《淮甸春》、《无俗念》、《湘月》等等。

宋代有些词人还好替词调取新名以标新立异。

如贺铸《东山词》中的词,都用他词中的语句立为新的调名。

但这样也能使调名和词的内容有了联系,有些词调调名相同而实非一调,就是数调同名。

这可以分为下列三类:

18

(1)同一调名,或为小令,或为慢词,或为摊破、偷声、减字,往往篇幅长短迥异。

如《西江月》五十字,《西江月慢》一百零三字;《诉衷情》三十三字,《诉衷情近》七十五字;《甘州子》三十三字,《甘州遍》六十三字;《甘州令》七十八字,《八声甘州》九十五字;《木兰花》五十六字,又有五十二字,《减字木兰花》四十四字,《偷声木兰花》五十字,《木兰花慢》一百零一字。

(2)两调的别名相同。

如《相见欢》、《锦堂春》俱别名《乌夜啼》;《浪淘沙》、《谢池春》俱别名《卖花声》

(3)一调的别名为另一调的本名。

如《新雁过妆楼》别名《八宝妆》,而另有《八宝妆》正调;《菩萨蛮》别名《子夜歌》,而月有《子夜歌》正调;《一落索》别名

19

《上林春》,而另有《上林春》正调;《眉妩》别名《百宜娇》,而另有《百宜娇》正调;《绣带子》别名《好女儿》,而另有《好女儿》正调。

此外还有一些词调调名相同,但也不是一调。

如《巫山一段云》与《巫山一片云》;《望仙楼》与《望仙门》;《撼庭秋》与《撼庭竹》;《极相思》与《酷相思》;《沁园春》与《花发沁园春》等等。

调名虽然差同,却是截然不同的两调,不容相混。

20

词律

词体是讲究格律的,它诞生在中国古典格律诗体形成之后,成功地吸收了“近体诗”声韵格律的经验而加以发展,因而从文学的观点来看,词是属于中国古典格律诗体之一种。

唐代格律诗无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和排律,其格律是由字声、韵、体式构成的。

其字声仅有平声和仄声两类,韵限用平声韵,体式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

词律的构成是较为复杂的。

清代学者宋荦说:

“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

这尚不能完全概括词律要素。

词律构成的要素有:

21

(一)调。

词体是以调为单位的,每调有自己关于格律的特殊规范,因而我们讲词体格律绝不能脱离调。

各个词调的格律是不相同的。

(二)字数。

词体的字数依调而定,短者是《十六字令》仅十六字,最长者为《莺啼序》二百四十字。

当然也有字数相同的词,例如《浣溪沙》、《归国谣》、《恋情深》、《赞浦子》都是四十二字,但它们的句数、用韵、平仄、句式则是各异的。

作词必须严遵每调所规定的字数,不能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字。

 (三)句。

句式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字各式。

句数最少的四句,多的有数十句。

这些,每调都有具体规定。

22

(四)片。

词体由一段完成的称为“单调”,如《忆王孙》、《望江南》等。

词体由两段组成的称为“双调”,如、《临江仙》、《西江月》、《满江红》、《水调歌头》等;其中前段称为上片,后段称为下片。

双调是词体中最普遍的。

词体由三段组成的如《瑞龙吟》、《兰陵王》、《夜半乐》等,称为“三叠”。

词体由四段组成的,如《莺啼序》,这极为罕见。

在书写排印时,每片之间必须空两格,以表示分片。

古人歌曲演奏完一曲,曲终称阕。

词是会诸歌喉的,故一词也称一阕,双调的上片称上阕,下片称下阕。

(五)字声。

词的每调字声平仄各有定格,每调内也有某些字声是可平可仄的,凡此皆应按词谱的规定。

我们作词时切忌随意更改字声平仄的规定,而且应注意词体是无有通行的什么平仄定格的句式,因为句中平仄是随词调而定的,可以是律句,也可以是数个仄声词或平声字组成的拗句。

23

(六)韵。

词体用韵分三类,即平声韵、仄声韵和入声韵,每词调皆有规定。

  由上述情形看来,的确词比格律诗的格律复杂得多,虽然给作者的束缚和限制也愈多,但因词体格律的复杂和严密,表明其形式的精巧,艺术色彩尤为丰富;所以它是中国古典格律诗体中形式最完美的。

我们经过努力学习,征服了这种艺术形式,必然会发现它有其它诸种诗体所难及的优长,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广韵

《广韵》共分5卷,平声分上下2卷,上、去、入声各1卷。

分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广韵》206韵中有193韵和陆法言的《切韵》分韵相同;有2韵和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增加的相同(即增加上声俨韵,去声酽韵);有11韵和蒋斧印本《唐韵》增加的相同(据合理的推测,蒋斧印本《唐韵》从真韵分出谆,从轸韵分出准,从震韵分出稕,从质韵分出术,从寒韵分出桓,从旱韵分出缓,从翰韵分出换,从曷韵分出末,从歌韵分出戈,从哿韵分出果,从箇韵分出过)。

《广韵》和《切韵》、《唐韵》的韵目用字有些改变。

词林正韵

清人戈载编纂的一部词韵书,书分三卷,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

他的分部,实际上是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来,这就是他所说的“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

戈氏的分韵虽是归纳、审定工作,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论词韵之士多据以为准。

戈氏所分的词韵十九部,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

24

词体虽然吸收了“近体诗”的声韵格律的优长,甚至往往使用诗的律句,这些律句的排列完全不同于诗,在词调内重新组合,由此表现出独特的韵味。

诗与词的区别固有文学风格的差异,然而最主要的是格律的相异。

25

晏殊的《浣溪沙》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

●  ○  ●○

去年天气旧亭台。

  ○●●○○

夕阳西下几时回?

  

○  ●●○○

无可奈何花落去,

●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

小园香径独徘徊。

○  ●●○○

    凡白圈○表示平声,黑圈●表示仄声,未注平仄者则可随意。

此词共六句,它们全是七律的律句式,词之六句分为上下两片,每片第二第三,平仄全同;这样六句之中便有四句平仄全同,而且句末四字皆是两仄两平,平声韵脚,于是造成重复回环、音韵响亮的艺术效果。

26

词的字声规范

词体字声的平仄是以什么为标准呢?

即是说我们依据什么音系去辨别某字是仄声或平声呢?

这同格律诗一样,是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为标准。

格律诗和律词都产生于唐代。

当时的作者辨别字声平仄是依据国家修订的《唐韵》为准。

宋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在《唐韵》的基础上扩大收字范围,重新审订,编制《广韵》,正式颁布施行。

《广韵》即是自隋代《切韵》以来韵书的集大成者。

唐宋文人作诗作词关于平仄的辩识是依官方韵书规定,即依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各部所收韵字为准。

除平声而外,上、去、入三声各韵部所收之字便属仄声字。

27

(三)、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

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所以叫词牌也叫词典。

词典,兴于元初,清人李渔著《闲情偶寄》所述“唐则诗人济济,宋有文士跄跄”。

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

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

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28

二、词牌的来源及作用

(一)、词牌的来源

来源之一由民间曲调演变

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

乐曲名字的来历,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菩萨蛮》因此得名。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玄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卜算子》《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来自民间的曲调。

29

来源之二摘取词中字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

”,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0

来源之三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渔,《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例如《菩萨蛮》不代表什么,只是词谱的代号。

31

(二)、词牌的异体变革

⑴调同名异,也就是一调数名(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

如"念奴娇"是本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等皆为别名;

⑵调异名同,也就是几个调同名。

如“菩萨蛮”又名“子夜歌”,而另外还有“子夜歌”的正调,完全与之不同;

⑶调异句同,即有些词调字句全同,但谱入音乐时的腔调并不相同,不容混淆也。

如“解红”、“赤枣子”、“捣练子”三调,均为五句,两句三字,三句七字,排列全同,而且都是平声韵。

但每句的平仄安排却不尽相同,不能把它们视为同调;

⑷调同句异,也就是一调数体。

一个词牌之下,有数种不同的词体,当然,其中有正格和别格(异体)之分.如"念奴娇",辛稼轩的"书东流村壁"为正格,苏东波"大江东去"则为别格。

32

(三)、词牌的作用

(1)、词牌与曲调

词的创作在开始时是和音乐配合,为了演唱的。

由文人士大夫根据当时曲子的调门、句式的长短,填入相应的词句,供乐工和歌伎演唱,并由此流传开来。

唐代的宫廷乐舞机构“教坊”为“词”这种形式的推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部分教坊曲的调名都成了后来的词牌,所以词牌在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是流行歌曲的名称。

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

“词曲本不相离,唯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

”“其实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也。

33

(2)、词牌与内容

踏歌词 

唐《辇下岁时记》:

“先天初,上御安福门观灯,令朝士能文者,为《踏歌》”。

陈旸《乐书》云:

“《踏歌》,队舞曲也”。

崔液《踏歌词》“彩女迎金屋,仙姬出画堂。

鸳鸯裁锦袖,翡翠帖花黄。

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

34

渔歌子

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原为单调廿七字,四平韵。

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

后来此调多用为双调。

“子”即“曲”,《渔歌子》即《渔歌曲》。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李珣《渔歌子》“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35

(3)、词牌与格式

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更替,原来和词配合的音乐逐渐散佚失传了,文人雅士们只能根据前人词作中句式的长短和音韵的平仄来“倚声填词”,这时,词就演化为一种纯粹的文学形式,成了更有音乐感,“句读不葺之诗”了(李清照语)。

词这种文学形式从唐宋到明清,不断分化、创新,出现了一些新词牌,词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出现了别名,有的出现同调异体的现象。

比如在《浣溪纱》的上、下阕各增三字,就是《摊破浣溪纱》;在《木兰花》前后片的一、三句各减三字,就成了《减字木兰花》。

所以仅清康熙年间编定的《钦定词谱》中,就辑录了826调,2306体。

36

三、常用词牌的名称意义

念奴娇的来历:

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据元稹《连昌宫词》自注:

“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

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

‘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

’未尝不悄然奉诏。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

“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

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

37

醉落魄。

又名《一斛珠》。

据曹邺小说《梅妃传》载,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

江妃不受,写下“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诗句。

玄宗阅后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唱之,名《一斛珠》。

曲名由此而得。

2:

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长相思。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38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9

丑奴儿。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浣溪沙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

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

这首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40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

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酹江月,即念奴娇,取苏轼《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原曲常用于咏水仙。

昭君怨,《乐府诗集》载王昭君出塞故事,说此调最早为昭君所创。

调见苏轼的《东坡词》。

又名《一痕沙》、《明妃怨》《道无情》。

41

六州歌头。

原是唐代的鼓吹曲。

宋时入词牌。

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

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

歌头即引歌。

满庭芳。

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