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584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docx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docx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性测试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A卷)

语  文  试  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学以人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

审美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对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和艺术的欣赏;二是对艺术和各种审美对象的创造。

审美活动是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互相作用中发生的,但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的特点。

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美的创造活动中产生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判断和评价。

它包括审美心理活动、审美评价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各种审美意识。

审美学和美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美学应当包括美、美感和艺术的研究,也就是包括了审美学的研究内容。

但就研究范式和方法上看,审美学却超越了美学的学科界限。

比如,审美心理研究需要美学和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研究需要美学和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等。

20世纪以来,审美学在西方获得了长足发展,这是同当代西方美学发生的重大变革相联系的。

美学史表明,美学思想的产生是与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观察和探讨分不开的。

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西方美学的研究重点却不是人的审美经验,而是美的本体。

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问题,是西方古代美学的中心问题。

到了近代,由于哲学重点向认识论的转移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对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研究逐步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这一趋势在20世纪得到强势延续。

心理学美学的发展使审美经验单独成为美学的一种研究对象。

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各种不同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的学说和派别层出不穷。

审美经验的研究取代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代美学的主要对象。

从20世纪末开始,在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文化新变化的推动下,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等开始走向美学的前沿,标志着美学全方位面向现实和生活的转型。

和这些领域相关的不同于艺术的审美经验成为美学家关注的新热点。

费瑟斯通在《消费社会与后现代文化》中明确提出,在后现代的图像和符号浪潮推动下产生的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互动,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艺术美学的新型审美经验。

以往的审美经验研究主要限于艺术领域,是对审美经验性质和规律的阐明,主要来自对艺术创作、欣赏、评价的经验的观察和总结。

用这种审美经验理论来说明艺术之外的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经验并不完全适用。

当代西方美学中审美学的发展,展现出审美学是一个包括多种形态的、由多种学科交叉构成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既有从不同哲学体系和观点出发探讨审美意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审美哲学,又有从各种心理学体系和观点出发阐明审美心理构成和特点的审美心理学;既有结合价值哲学和艺术评价研究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的审美价值学,也有主要从艺术实践出发探索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审美特点和规律的审美艺术学。

正是多种形态的存在和多种学科的交叉,为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摘编自彭立勋《审美学定位与当代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其中审美活动作为人所具有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主要由两种形式组成。

B.审美活动发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相作用之中,它不仅包括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而且还包括对审美客体进行更深层次的创造。

C.美学研究包括对美、美感和艺术的研究,审美学虽然属于美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分,但它在研究范式和方法上却突破了美学的学科界限。

D.美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主要研究对象由审美客体向审美主体的转变,这种转变受到控哲学研究重点的转移和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及在此之上形成的判断和评价就是审美经验,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理想等各种审美意识构成了审美经验。

B.进入20事,审美学在西方得到持续发展,这与西方当代美学本身发生的变革相关。

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观察和讨论有利于美学思想的形成。

C.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大众文化、日常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等新的美学研究领域的出现,美学研究开始全方位地面向现实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D.按照费瑟斯通的观点,在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互动中,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美学的新型审美经验,是后现代的图像和符号浪潮推动的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美学家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不同角度对审美经验进行了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学说和流派,使得审美经验成了当代美学的一种研究对象。

B.以对艺术领域中艺术创作、欣赏、评价的经验的观察和总结为主体形成的审美经验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经验。

C.当代西方审美学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多种形态、多种学科交叉综合的特点,其中既含有审美哲学、审美心理学、审美价值学,也包括审美艺术学等。

D.作为当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之所以能够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有赖于审美学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学科特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醉郎花

王庆高

拂晓时分,东方鱼肚白。

我们奉命在玉皇顶山头坚守了一天一夜,敌人还没有进攻。

深秋季节,山风寒凉,我和战友们真有点儿耐不住劲儿,巴不得战斗早点儿打响,也好叱咤风云般地痛痛快快活动活动身体,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再不受这种窝窝憋憋的苦罪。

我禁不住用胳膊肘捣了捣身边的排长,压着嗓音问,排长,拂晓有戏没?

排长瞪我一眼,说你脑子进水啦?

拂晓时分!

我们团在海岸防御战斗中担任坚守要点的战斗任务。

坚守要点,就是要像钉子那样死死地钉在要点阵地上;即使表面阵地失守,也要坚持坑道战斗,等待大部队反冲击战斗打响,配合大部队反冲击,再一举夺回表面阵地。

部队在玉皇顶要点山头一线展开。

从昨天拂晓进入阵地到今天拂晓,已经整整一天一夜,还没看见敌人的影子。

你说,打兔子的老是见不着兔子,谁会不急?

排长提醒拂晓时分,的确是个关键时刻,战斗往往在这一刻打响。

我克制地扭动了一下身体,拨拉了一下手边的草丛,几朵小黄花探出头来,在晨风中摇头摆脑,艳艳地对我微笑,仿佛在说,你急什么,我们陪着你们呢!

我蓦然来了兴致,指着小黄花对排长说,排长,小黄花,多可爱!

排长没吱声,但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排长伸出手采了一朵,放在鼻孔处嗅了嗅,禁不住出了声,嗬,好香啊!

我也手贱了,伸手采了一朵,放在鼻孔边上嗅,就是,好香!

我叫不出这种小黄花的名字,悄悄问排长,什么花呀?

这么香!

排长诡谲地压着嗓音说,“醉郎花”!

醉郎花!

我一遍遍地在心里念叨。

噢,我终于明白了,醉郎花!

我对她爱不释手,细细地品味她的芳香,会意地向排长回应微笑。

排长突然竖起耳朵,好像听到了什么声音,仓促将小黄花装入上衣口袋,一脸的严肃。

我也赶紧学着排长将小黄花小心翼翼地装入上衣口袋,手指紧紧扣住冲锋枪扳机。

“轰隆”一声巨响,敌人舰炮的炮弹在前沿阵地炸响了。

敌人开始进攻了。

这时,连长一声喝令:

“退回坑道,保存实力!

”排长大声命令:

“撤!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撤回了坑道。

顿时,敌人舰炮的炮弹排山倒海般地在头顶上爆炸,坑道里的空气都在颤抖,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

我和战友们荷枪实弹蹲坐在坑道屯兵洞里,出神地望着黑黝黝的洞顶,聆听表面阵地的炮声变化,等待着战斗时机。

敌人果然像蚂蝗一样,漫山遍野地向山头冲来。

敌人的飞机,也开始轮番向山头阵地攻击,掩护陆战队地面进攻。

我军歼击机在空中与敌机接上了火,砰砰啪啪的枪炮声一阵阵地在我们头顶上空炸响。

显然,敌人已经攻破滩头防线,疯狂地向玉皇顶高地进攻,妄图一举拿下高地,控制战争主动权。

“短促突击,把敌人压下去!

”连长命令。

排长大喊一声“冲啊!

”跃出了战壕,我们一个个像下山虎,向敌人猛扑过去,刹那间,把敌人打得七零八落、晕头转向,敌军纷纷溃退。

战斗整整打了12个小时,黄昏时分,表面阵地失守。

我们不得不退守坑道。

连长光荣牺牲,排长代理连长,我代理了排长。

部队首长命令我们,坚守坑道,配合大部队凌晨向敌军发起反冲击,夺回表面阵地。

休整时,老排长从上衣口袋里掏出那枚小黄花,放在鼻孔处深情地嗅着,脸上顷刻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我向老排长身边凑了凑,开逗说,想嫂子啦?

老排长顺手推了我一把,去,去!

我没有离去,向他凑得更近了。

老排长悄悄给我咬耳朵说,你嫂子月底来队啊!

我算了算,到月底还有一周时间,战斗该结束了。

我暗自为他祝福。

凌晨三时整,山头上响起隆隆炮声,排山倒海般地响个不停,我军反冲击开始了。

坑道里立刻沸腾起来。

上级命令我们立即投入反冲击战斗,老排长率领我们冲出了坑道,冒着炮火向山头冲锋,和敌人短兵相接,展开了近战、夜战,直杀得敌人鬼哭狼嚎,节节败退。

白天丢失的阵地,又重新回到我军手中。

我亲眼看到,老排长从一个士兵手中夺过队旗,把它插在了玉皇顶山顶。

可就在这一霎,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颗流弹击中了他。

我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抱着老排长,痛哭道,排长,我们胜利了呀!

……快到月底了呀!

老排长使出最后的力气,从上衣口袋摸出那枚小黄花,断断续续地说,给你……嫂子,醉……郎……花!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关部分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而且为下文写故事的残酷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B.文章善于抓住典型的时间点,有序地表现宏大紧张的战争场面。

“拂晓时分”“黄昏时分”“凌晨三时整”等词语将战争过程清晰地呈现给了读者。

C.“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在残酷的战场上,“我”和老排长并肩浴血奋战,面对他的牺牲,“我”痛哭失声,既有惋惜也有一丝自责。

D.文章以老排长临终前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收束全文,让读者在椎心泣血的感觉中升腾起一种崇高的敬意,升华了作品主旨。

 

5.小说中的老排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分)

 

6.小说中的“醉郎花”有何深意?

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

李满星

早在1915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日本威胁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海外学子响应国内发动抗议运动。

唯独胡适主张镇静处之。

一时间,胡适招致非议颇多,许多同道好友甚至发誓和胡适断绝关系。

无奈之下,他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发表公开信亮出自己的观点:

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拿什么来作战……所以出诸至诚和报国之心,我要说对日用兵论是胡说和愚昧。

我们在战争中将毫无收获,剩下的只是一连串的毁灭、毁灭和再毁灭。

这封公开信发表后,胡适并未得到当时热血的留学生认可,反而被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

胡适悲愤不已。

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

“此事之来,久在意中。

1937年盛夏,庐山显得比入年更加热闹。

胡适胸佩“五老峰”徽章,心事重重地从北京辗转来到庐山,应邀出席“庐山谈话会”,共商国是。

早在1928年4月7日北伐全面胜利、南北一统之际,胡适就曾到过庐山浏览。

那次,胡适心情愉悦,访古探幽,兴味盎然。

游览陶渊明故里的陶公祠后,胡适还戏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这次,是胡适二上庐山。

他既没有第一次上庐山时的闲适,也无重游名胜访古探幽的雅兴,而是心事重重。

7月14日,蒋介石请胡适喝茶一叙。

胡适历陈北方的民情激愤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的原因,谈得慷慨激动,蒋介石为之动容。

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民将士书》。

这天中午,他请胡适以及梅贻琦、张伯苓等人吃饭。

席间,蒋介石宣布对日作战的决定。

张伯苓头一个慷慨陈词,举手赞成。

就在这一天,胡适忍辱避战的是彻底动摇了。

8月13日,上海淞沪战事爆发。

至9月初,上海战事持续一个月,胡适看到军民抗日士气之高涨,思想开始发生很大转变,认为避战只是梦想,不抵抗所得的只是“敌氛日深,受逼日甚”。

从此,胡适抛弃了避战求和的梦想,认为“和比战难百倍”,思想开始走向苦撑待变。

8月17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在南京召开。

会议决定国民政府与日本一战到底,并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

1937年9月26日10时,胡适飞抵旧金山。

一下飞机,胡适便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此次中日战争,已暴露日方兵力上之弱点。

”午餐后,他立即到大中华戏院发表《中国能战胜吗》的演讲,他以“算盘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盘,努力要做最大的努力”来勉励侨胞。

30日,他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演说。

在演说中,胡适表示对侵略战争是不能退让的,要阻止战争只能用战争来消灭它。

胡适还大胆预言美国将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

到达华盛顿后,胡适去拜访罗斯福总统。

胡适早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时,和罗斯福是同学,加上当时胡适的声望和魅力,罗斯福视其为上宾,关切地询问中国军队能否支持到过冬,胡适予以肯定的答复,并动情地说:

“中国需要美国的支持,我想总统很快会以明快的眼光判断是非!

到1937年11月底,胡适创下五十一天行程一万零六百英里,演讲五十六场的纪录,累得四十六岁的胡适在当年年底就以及病发作而住院休养。

胡适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至第二年7年,他走遍了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会见各方知名人士,揭露日本的侵华暴行,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

一个外交使节,在所驻国四处巡游距离之长,演说次数之多,而目的就是鼓动所驻国参战,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观。

1938年9月17日,蒋介石任命胡适为新一任驻美大使。

此时,日军铁蹄已蹂躏大半个中国,开始进攻广州、武汉。

胡适可谓率命于危难之间。

1938年10月5日,胡适第六次到美国,但这次身份变了,他这次代表的是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

自此,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后的抗战外交开始了。

10月27日,胡适向罗斯福总统递呈国书。

他全无政客的深沉和韬晦,而是以诚实与公开的态度,赢得罗斯福的理解和信任。

所以,人们赞誉他为“书生大使”。

(节选自《胡适:

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有删改)

相关链接

胡适的同事温源宁教授在《文人画像》里描绘:

“在他呵呵的笑声中,及他坦白的眼光中,我们看不到他的灵魂深处。

他不像志摩,不会有沉痛的悲哀与狂热的情绪。

”胡适这种性格,远在他青年留美时就开始成型。

好运时,他就提倡“理智的爱国主义”(选自《胡适资料简介》)

7.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插入胡适第一次上庐山以及写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的相关内容,使读者对胡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丰富了传主的人物形象。

B.蒋介石于1937年7月31日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当天又宣布了对日作战的决定,是因为受到胡适陈述北方民情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时慷慨激昂情绪的影响。

C.胡适两次上庐山在文中形成对比,第一次在北伐胜利、南北一统的背景下,浏览庐山,心情愉悦;第二次是在日本侵华战争全面背景下,为商国是,心事重重。

D.从全面抗战爆发后出使美国,到日本侵占中国大半领土之际临危受命担任驻美大使,胡适身上始终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在存亡时应用的担当与责任。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对于日本威胁中国签订的《二十一条》,留学海外的学子纷纷进行抗议,只有胡适镇静处之,这使得他的好友要和其断绝关系,并被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

B.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一方面是因为此时胡适抗战态度最为坚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具有巨大的声望与魅力。

C.胡适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所做的演说,不但阐明了他对侵略战争的鲜明态度,而且对美国将会卷入战争做出了预言,显示出了他对国际形势的洞察力。

D.到美国后,胡适一心放在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积极宣传上,四处巡游演讲,创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的纪录,自己也由于过度劳累而心脏病发作。

E.胡适呵呵的笔、坦白的眼光以及作为驻美大使具有的诚实、公开的态度,与同时代的徐志摩一生充满沉痛的悲哀和狂热情绪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9.这篇传记重点写了胡适走上抗战的心中历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史祥,字世休,朔方人也。

祥少有文武才干,仕周太子车右中士,袭爵武遂县公。

高祖践阼,拜仪同,领交州事,进爵阳城郡公。

祥在州颇有惠政。

后数年,转骠骑将军。

伐陈之役,从宜阳公王世积,以舟师出九江道,先锋与陈人合战,破之,进拔江州。

上闻而大悦,下诏曰:

“骠骑高才壮志,是朕所知,善为经略,以取大赏,使富贵功名永垂竹帛也。

”寻拜蕲州总管。

后以行军总管从晋王广击突厥于灵武,破之。

迁右卫将军。

仁寿中,率兵屯弘化以备胡。

炀帝时在东宫,遗祥书曰:

“将军总戎塞表,足使李广惭勇,魏尚愧能,冠彼二贤,独在吾子。

”炀帝即位,汉王谅发兵作乱,遣其将綦良自滏口徇黎阳,塞白马津,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内。

帝以祥为行军总管,军于河阴,久不得济。

祥谓军吏曰:

“余公理轻而无谋,才用素不足称,又新得志,谓其众可恃。

恃众必骄。

且河北人先不习兵,所谓拥市人而战。

以吾筹之,不足图也。

”乃令军中修攻具,公理使谍知之,果屯兵于河阳内城以备祥。

祥于是舣船南岸,公理聚甲以当之。

祥乃简精锐于下流潜渡,公理率众拒之。

祥至须水,两军相对,公理未成列,祥纵击,大破之。

东趣黎阳讨綦良等。

良列阵以待,兵未接,良弃军而走。

于是其众大溃,祥纵兵乘之,杀万余人。

进位上大将军,赐缣彩七千段,女妓十人,良马二十匹。

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从征吐谷浑,祥率众出间道击虏,破之,俘男女千馀口。

赐奴婢六十人,马三百匹。

俄拜燕郡太守,被贼高开道所围,祥称疾不视事。

及城陷,开道甚礼之。

会开道与罗艺通和,送祥于涿郡,卒于途。

(选自《隋书·史祥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B.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C.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D.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爵,一般指由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一般称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则减三等袭爵。

B.践指踩、踏,阼指大堂前东西的台阶。

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故践阼一般特指帝王即位、登基。

C.屯兵在古代是多义词,既指守卫的士兵,屯田垦荒的军队,也可指驻扎军队,文中指屯田垦荒的军队。

D.奴婢指旧时丧失自由、为主人无偿服劳役的人,其来源有罪人、俘虏及其家属等,秦汉后通常男称奴,女称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祥少有才干,治理颇有惠政。

年少时他就表现出了文武方面的才能,在北周曾任太子车右中士;在管理交州期间,他能施行仁爱之政。

B.史祥护边有功,获得晋升赏赐。

他跟随杨广在灵武大破突厥,升职为右卫将军;后又随炀帝征讨吐谷浑,大败敌军,获得丰厚赏赐。

C.史祥作战勇猛,得到皇帝夸奖。

在讨伐陈军战役中,他身为先锋,率水军一举攻下江州,得到高祖充分肯定,认为即使李广等人也不能及。

D.史祥善于谋略,作战取得胜利。

在平定杨谅之战中,史祥周密部署,对敌方情况做了深入分析,将余公理打得措手不及,又乘胜追击,大胜綦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骠骑高才壮志,是朕所知,善为经略,以取大赏,使富贵功名永垂竹帛也。

译文:

(2)俄拜燕郡太守,被贼高开道所围,祥称疾不视事。

及城陷,开道甚礼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江神子·恨别①   [宋]苏  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

却匆匆。

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②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

去吴中。

回首彭城③,清泗与淮通④。

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注】①苏轼于熙宁十年四月调知徐州,五月到任,历时近两年,元丰二年三月由徐州调往湖州。

这首词是他在离徐后赴湖州途中所写。

②隋堤:

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③彭城:

徐州。

④清泗与淮通:

泗水为淮水支流,在徐州与淮水汇流。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既相逢,却匆匆”中的“既”“却”关联词使用巧妙,写出了词人与徐州友人相逢既晚,相处尤短,却不得不匆匆离去的无奈之情。

B.“携手”句使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词人与别筵上的歌妓分享的情景;“残红”使用借代手法,既渲染了气氛又点明了离别的时间。

C.“背归鸿,去吴中”,写词人想象离开徐州奔赴湖州途中的情景,词人因把徐州当成了自己的故乡,所以内心自叹不如归鸿。

D.该词结尾三句想象丰富,造语精警,在篇章布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极为相似。

E.该词使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作者将离别之恨融入即事即地,并将这恨别之情化作千点相思泪,托“清泗”将其寄往徐州,含蓄蕴藉,深沉哀怨。

 

15.晚清词人况周颐曾说:

“‘真’字是词骨。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苏轼的这首词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词内容概括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借古讽今是古人写文章时经常用到的方法,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卒章显志,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朝的统治者。

(2)李白《行路难》中“         ,          ”两句,正面写出行路之难,借冰雪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面对帮国河山,不禁被勾起了对历史英雄的缅怀,“            ”极力写出了刘裕当年北伐时气概之豪迈。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20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发展形势提出了我国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即韬光养晦,历史证明这一思想符合当时的国际大环境。

②每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都会站满严阵以待的中外记者,他们时刻准备着向外界传递“中国声音”。

③历史上的称衡是一位天才型的文学家,有一次黄祖大宴宾客,指着一只鹦鹉让称衡就地作文,称衡文不加点,一会即写成文学史上有名的《鹦鹉赋》。

④自从微信在三年前上线红包项目以来,这项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数字化变体曾一度风靡大江南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发红包已意兴阑珊。

⑤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管理经验,我们向先进学校学习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真实只能是邯郸学步,但最终必然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⑥旅法侨界代表在法国华侨华人会会所举行座谈会,对法国政府漠不关心张朝林被殴打致死一事进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