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知识提纲总结个人实用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458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知识提纲总结个人实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知识提纲总结个人实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知识提纲总结个人实用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知识提纲总结个人实用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知识提纲总结个人实用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知识提纲总结个人实用版.docx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知识提纲总结个人实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知识提纲总结个人实用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知识提纲总结个人实用版.docx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知识提纲总结个人实用版

古代埃及

1.地理位置:

位于非洲北部

2.自然环境:

气候干旱,尼罗河蜿蜒北流,

3.兴衰史:

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7世纪,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4.文明:

经济上:

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

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①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②发明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就源于此。

③医学发达:

制作木乃伊,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

尼罗河为灌溉提供了水源,因而农业发达。

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村落,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埃及统一后,尼罗河又成了加强埃及南北方交流的纽带。

 

古代西亚国家

1.地理位置:

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其东部即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2.主要居民:

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⑴自然环境:

位于两河流域,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⑵兴衰史:

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很多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⑶文明:

经济上:

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

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

1历史地位: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内容:

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3性质(实质):

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4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

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4.苏美尔人:

发明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5.腓尼基人:

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

(影响:

腓尼基字母文字后演变成22个字母,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古代印度

1.地理位置:

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2.自然环境:

土壤肥沃,河水丰沛,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3.兴衰史:

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

4.种姓制度:

地位

等级

等级名称

代表的社会阶层

该阶层的职责或义务

 

统治阶级

婆罗门

祭司和贵族

掌握神权

刹帝利

国王、武士和官吏

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统治阶级

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第一第二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上层剥削奴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职业

注:

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影响: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5.佛教:

⑴诞生时间:

公元前6世纪

⑵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⑶教义:

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摆脱欲望,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⑷发展:

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

⑸传播:

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由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

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

称南传佛教。

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到中国?

(西汉末年公元元年前后)

早期国家与社会

1.形成与发展:

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代”。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公元前772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夏朝:

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⑵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⑶最后一任国王:

桀。

3.商朝:

⑴青铜铸造业发达: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⑵迷信鬼神、占卜术。

(3)出现甲骨文。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

4.西周:

⑴分封制:

1内容:

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子弟、功臣,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2影响:

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一、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五霸:

⑴背景: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⑵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中必有的三个:

①齐桓公;②晋文公;③楚庄王(另两个是④秦穆公,⑤宋襄公;或者④吴王阖闾,⑤越王勾践)

2.齐恒公最先称霸:

原因:

①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②后又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③.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3.社会发展:

春秋时期,我国出现铁农具,并已使用牛耕,这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它方面的变化;春秋晚期,新兴地主和个体农民形成,社会结构发展了深刻的变化。

二、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1.标志:

公元前475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中国进入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目的:

春秋五霸的目的是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

战国七雄的目的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

3.变法运动: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各国打起富国强兵的旗号,掀起变法运动。

魏国:

李悝变法;楚国:

吴起变法;秦国:

商鞅变法(影响最大)

4.商鞅变法:

①时间人物:

公元前39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②内容:

(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奖励农耕(3)奖励军功(4)建立县制。

③影响:

与其他各国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是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④性质:

一次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⑤成功的原因:

⑴深得秦孝公的重用;⑵符合历史潮流;⑶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⑷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

5.商鞅“南门立木”在今天的意义:

南门立木使商鞅得以取信于民,增强了改革的信度,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对于我们的启示:

令出必行,取信于民。

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自古以来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百家争鸣

1.原因(背景):

⑴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由于社会动荡,一些贵族降为平民而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

⑵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

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具体学派与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国别

时代

主要主张

儒家

孔子(创始)

鲁国

春秋

①“仁爱”“克己复礼”;②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著有《论语》

孟子

楚国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老子(创始)

邹国

春秋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著有《道德经》

墨家

墨子(创始)

鲁国

战国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韩国

战国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兵家

孙子

齐国

春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齐国

战国

“事备而后动”

3.意义:

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利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4.古代思想在现在的表现:

1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2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3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启发式教育

4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

1.地理位置:

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

2.自然环境:

海洋和重叠的山峦,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这样的环境下,众多小国纷纷建立。

3.城邦时代:

①时间: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②特点:

小国寡民

③终结: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希腊的城邦时代随之终结。

④代表:

雅典和斯巴达。

4.雅典的民主制度:

⑴发展:

①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

②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全盛,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称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⑵特点:

①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共同决定内政、外交、和平与战争等重大问题

②雅典公民还享有各种优惠权利,城邦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补贴。

⑶维护民主制度的有力措施:

陶片放逐法

⑷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评价:

1积极方面:

使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

2消极方面:

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

5.斯巴达:

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

6.亚历山大帝国:

⑴前身:

马其顿王国

⑵发展:

公元前4世纪,征服希腊,后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定都巴比伦。

⑶影响:

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罗马帝国的兴衰

1.发展历程:

①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城在意大利半岛建立

②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③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

④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了数次争霸战争,最终取得胜利,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⑤公元前73年,爆发了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规模起义。

⑥公元前1世纪,人口迅速增长,罗马社会的危机日益加重

⑦公元前27年,屋大维表面上自称共和国“元首”,但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从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⑧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被人戏称为“罗马人的小澡盆”。

⑨公元1世纪,居住在西亚巴勒斯坦一代的犹太人被罗马征服。

遭受残酷压迫的犹太人多次发动起义,而屡屡挫败,把希望寄托在“救世主”耶稣上。

⑩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爆发全面的危机,人民起义愈演愈烈,日耳曼人屡屡向罗马帝国发动进攻。

⑾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⑿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

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继续存在了约一千年。

2.罗马共和制度:

罗马共和国设有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元老院是共和国权力最大的国家机构。

3.基督教:

时间:

公元1世纪;创始人:

传说中的“救世主”耶稣。

4.我国与罗马的贸易往来:

我国在东汉时期,称罗马帝国为大秦。

东汉和罗马帝国的贸易往来频繁,中国内地的铁器、铜器、漆器经过新疆地区西运,辗转至罗马。

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罗马文明

领域

表现

希腊文化

哲学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创立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

科学

阿基米德:

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

文学

荷马《荷马史诗》,世界闻名的长篇文学作品

戏剧

悲剧之父:

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

阿里斯多芬

体育

起源了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拉松骞跑

美术

雕塑家米隆《掷铁饼者》

罗马文化

法律

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是近代许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文字

拉丁语成为境内官方语言。

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现在的很多语种都从拉丁语演化而来。

建筑

凯旋门、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罗马人修筑的道路四通八达,所以才会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说法

 

 

综合探究一

1.早期文明发源地的共性:

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

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2.辨识早期文明的异同:

流域

年代

文字

生产能力、大型工程

国家机构和制度

文化

古代埃及

(北非)

尼罗河流域

约公元前3100年

象形文字

狮身人面像,金字塔

法老、君主专制制度

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木乃伊,

解剖学,分科治病

古代西亚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

约公元前18世纪

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

空中花园

《汉莫拉比法典》

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变化规律,编制太阴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

古代印度

印度河、恒河

约公元前2500年

象形文字

种姓制度

佛教,发明阿拉伯数字

中国

黄河、长江

约公元前2070年

甲骨文

青铜器

都江堰

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

百家争鸣

西方

(古罗马、希腊)

地中海

公元前几世纪

字母文字

(拉丁字母)

万神殿,高架引水渠,古罗马竞技场,帕特农神庙

奴隶制,城邦民主制、《十二铜表法》

科学、哲学、戏剧

 

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1、中世纪:

指从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世纪,即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

2、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1日耳曼人的一支建立了法兰克王国,800年罗马教皇为法兰克国王查理举行了加冕仪式,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诞生。

查理进行了土地分封,这样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

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分封特点是:

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关系。

2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定条约,三分帝国,三国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

3日耳曼人另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于9世纪建立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3、封建制度的形成:

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封建制度逐步形成。

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特点是:

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关系。

(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这句话意思是说:

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说明西欧封建社会虽然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制约关系。

4、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和影响:

“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会在西欧的统治的表现:

政治上,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教皇国产生,逐渐凌驾于各国之上;

经济上,控制大量封建地产,经营庄园,还要求收取“什一税”;

思想上,教会垄断教育和文化,控制思想。

5、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

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6、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

(1)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

农奴对封地只有使用权,而所有权属于领主。

为取得份地的使用权,他们必须承受地租和名目繁多的捐税杂役,领主侵吞了他们绝大部分劳动产品。

农奴的人身属于领主,并世代相传,处于依附于领主的地位。

(2)特点:

生产、生活设施齐备;经济上自给自足;体现出森严的等级界限

封建庄园和新兴城市比较:

(如何理解“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从政治角度说,生活在乡村庄园的农奴缺乏人身自由,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人有依附关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则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

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的庄园生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中手工业、商业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7、行会:

1产生时间:

11——12世纪

2含义:

西欧城市手工业者按行业建立的同业团体组织。

3目的:

反抗封建领主的剥削,保护手工业者的共同利益。

4影响: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8、基督教的产生及演变:

(1)产生:

1世纪,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残暴统治。

犹太人多次起义但屡屡失败,感到绝望的民众把希望寄托于“救世主”耶稣来拯救自己脱离苦难。

(2)演变:

由贫苦民众的宗教逐渐演变成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成为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原因:

随着罗马帝国加强对内压迫、对外侵略,阶级、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罗马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便于控制被压迫人民和被征服民族,开始对基督教采用控制、利用政策,加以扶植。

后来,在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教会与各国君主建立起合作关系,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并且垄断文化教育。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1、伊斯兰教:

1产生背景:

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部落间为争夺水源和牧场相互仇杀,内部矛盾重重,阿拉伯人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2创始人:

穆罕默德

3时间地点:

610年麦加

4经典:

《古兰经》

5教徒:

穆斯林

6教义:

7A、号召人们放弃其他崇拜,只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

8B、主张赈济贫民,善待奴隶,反对高利贷。

2、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1建立:

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麦地那,这年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元年。

2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巴格达是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之一。

310世纪以后,阿拉伯帝国逐渐衰落。

3、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之间有何关系

伊斯兰教的创立以一神教代替了多神教,适应了走向统一的需要。

伊斯兰教使众多信徒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进行圣战,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可以说,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过程。

4、中古阿拉伯文化

(1)成就:

①翻译了许多古希腊、罗马、印度的著作,传播到世界各地。

②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如:

吸收印度0--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并加以改造,传播到欧洲(阿拉伯数字);花拉子密的代数学著作;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和伊本·西那的《医典》等。

③创造了伊斯兰建筑风格(清真寺)。

④文学、诗歌方面的成就,如《一千零一夜》(又叫《天方夜谭》)等。

(2)特点:

先进性和包容性(吸收、消化了帝国范围内东西方不同文化)。

(3)作用:

阿拉伯人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传播者。

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以及印度的稻米和棉花传入欧洲,是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搭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大化改新

1、早期的日本:

1世纪,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

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2、大化改新:

(1)历史背景:

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强盛的唐朝和蒸蒸日上的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他们渴望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2)过程:

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政变,一举铲除苏我氏势力,强化了中央政权。

随后,孝德天皇继位,建年号为“大化”。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主要内容:

1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2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3法律上,701年,日本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4)影响:

1改革后,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2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改革,改革后,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3消极:

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三大宗教

创立时间

创始人

宗教经典

原创地

现在分布区域

建筑

建筑风格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大藏经》

古印度

亚洲地区

寺庙

类似皇宫

基督教

1世纪

耶稣

《圣经》

巴勒斯坦

欧美地区

天主教堂

高耸入云

伊斯兰教

7世纪(610)

穆罕默德

《古兰经》

阿拉伯

亚非地区

清真寺

穹顶建筑

三大宗教相同点:

①都是由于当时战乱造成人民的痛苦、在大众需要精神寄托时产生的;②教义中都含有一神论、要甘于忍受痛苦、宗教仪式等内容;③对社会影响都极大,都与政治有紧密相连,发展到后都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2、导致宗教景观差异的因素:

文化传统、自然条件、政治因素、经济因素。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1、秦统一:

1时间: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2领导者:

秦王嬴政

3定都:

咸阳

4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2)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治措施:

(1)政治上:

开创皇帝制,自称始皇帝,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官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2)经济上: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影响后世。

(3)文化上:

统一文字(小篆),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作用:

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4)交通上:

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车轨。

(作用:

有利于全国交通和经济文化往来,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5)思想上:

焚书坑儒。

评价:

加强思想控制(也是目的),巩固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5)地方上:

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

(6)军事上:

①北击匈奴,修长城;②南统越族,开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作用:

有利于疆域的巩固和拓展)

(7)法律上:

颁布了大量律令。

3、对秦始皇的评价:

答: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既是千古一帝,同时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他功大于过。

(1)主要功绩:

①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战乱状态。

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进步。

②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

③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修造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等,促进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使秦的疆域空前辽阔。

(2)历史罪过:

①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辉煌的中华文明,钳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

②实行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赋税,严重剥削百姓。

③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

秦始皇在位期间,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公元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延续残暴统治,人民苦不堪言。

(2)概况: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之后,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影响最大的是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

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2、汉朝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结束楚汉之争,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经济:

(1)汉高祖:

1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