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430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教案.docx

《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教案.docx

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教案

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教案

参与人:

高三语文组

课题类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2课时

复习目标:

一、初步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

二、通过具体的例子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技巧。

三、掌握鉴赏语言题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技巧、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

真题回顾:

2009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一、古典诗歌的特点:

(一)丰富的想象

可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拘囿,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境地透视过去和未来;也可以强化感情,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优秀的诗歌总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只有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诗歌,才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如《离骚》、《梦游天老吟留别》等。

(二)强烈的抒情性

饱含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另一特征。

诗歌的感情可以直接抒发,如《长恨歌》;还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和谐的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方面,诗歌结构鲜明,单调铿锵,讲究押韵。

尤其是古代律诗。

(四)语言

凝练、形象、含蓄、富有表现力。

(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语言特色类

1、豪迈雄奇:

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沉郁顿挫:

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悲壮慷慨: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时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朴素自然: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5、婉约细腻:

具有“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6、含蓄委婉: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7、清新明丽:

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8、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9、生动形象: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

动词使用得恰当通常具备这样的效果。

10、绚丽飘逸:

绚丽飘逸即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山行》呈现出俊逸秀美的特色。

    

三、炼字类

(一)关注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1、 一般动词 

例1:

陶潜“悠然见南山。

” (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答: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例2:

张先〈天仙子〉:

云破月来花弄影。

  (体会意境)  答:

“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例3:

宋祁〈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 。

  (感受情趣)答: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例4:

王昌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物及人思考)答: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5:

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由景及情考虑)答: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6: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7: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

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例8: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2、注意活用为动词的词

【例1】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和“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可以想作风已老,莺正年轻;也可以想想为雏莺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

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

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

答案: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

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悦”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

“空”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

【例3】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例4】南北朝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

前一句写室外:

夜深寂静,雨滴台阶,异常单调。

虽未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由此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

后一句写室内:

用一“暗”字,表现天已破晓,油灯将尽,充满离愁的屋子煞显昏暗。

破晓屋内较暗,与白天不然,足见观察细致!

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夜未眠,“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心的凄惶。

(二)关注修饰词 

1、形容词 

例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答: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例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答:

“潜”“细”二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例3: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答: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例4: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写茫茫沙漠景观,“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孤”字状其醒目;“直”突出无风而劲拔。

沙漠毫无遮拦;“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圆”则表现落日雄浑。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例5:

吴文英的《鹧鸪天•化度寺》: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

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下阙开头一“窄”一“宽”,对比中表达出思念故乡、却又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2、数词 

【例】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参考答案】“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

分析:

诗中“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更显出此梅“早”开。

此诗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

齐己称郑谷为“一字师”。

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

(三)关注特殊词 

1、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例1:

王驾《晴景》: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蛱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原诗用“飞来”,只表现出蛱蝶从别处飞到此处的情景,而“纷纷”则表现出众多蛱蝶一起“过墙”、追寻春光的情景,语意表达得更充分。

例2: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时时”“恰恰”为叠字。

“时时”表现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表达出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并让人领略到汉语的音乐美。

例3: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例4: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例5: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2、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有: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3、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

①边塞诗:

多以黄色与白色相对,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

如: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

②感怀诗:

多以青色与白色相对,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

如: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岑参)

③田园诗:

多以红色与绿色相对,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

如: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 (《田园乐》王维)

(四)注意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

有时作者注意使用一些具有表现力的词,来更生动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

如南宋吴城小龙女的《清平乐令》:

“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

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

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这首词意是一个流落异乡的少女感物伤怀思乡想家之作。

上片描写流落异乡,客居他所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

第二句“山展暮天之际”中用一“展”字,化静为动,把少女远望时看到的山势连绵不断一直铺展到天际的情景表现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山岭阻隔、不能回归家乡的悲愁。

而第三句“泪眼不曾晴”的“晴”字,本来形容天气,移用过来,把作者满腔哀怨、整天满目思乡之泪的情景形象地表达出来。

下片写思乡望远的少女内心丰富的情感。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两句,用雪花比喻浪花。

用拟人化词语“乱委”表现浪花随意腾起;用沙鸥自由翱翔与少女离乡后的不自由作对比,通过移情联想,就把少女流落异乡、有家难归的难言伤感流露笔端。

因为这首词用了一些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语,显得妙语横生,妙意满目。

古人赞它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骚”(《词人玉屑》)。

(五)注意含有修辞方法的词。

如杜甫的《月》: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开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首联十个字描绘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月夜图。

“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从山后破云而出之状,“明”字正好表现水月相映、夜明如昼之景。

它们把月写得晶莹璀璨,仪态万千,给这两句以至整首诗抹上了一层神奇、妩媚的银光。

苏轼以为“古今绝唱”。

再如北宋张先的《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

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

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

晚上原应有月,岂料云满夜空,遮住月色。

但清风一起,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也被风吹动,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起舞。

这就给作者临老伤春、感到前途渺茫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此句传诵千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

“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因为“风”起“弄影”,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

又与终篇的“落红”前后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

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首句作者用可“铺”之物比阳光,将“残阳”斜射的情景逼真而生动表现出来;另外,与“照”相比,铺给人一种舒展感,表现出阳光的柔美。

四、特殊句式。

主要是诗词中的特殊句子形式,这类句子会造成特殊意趣。

(一)联象句(列锦)。

即全用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的句子,生动形象,意境优美。

如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中颔联就是联象句,集中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亲临抗金一线、北望中原、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以及丰富的愤激和辛酸。

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中颔联形象地表现了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起来看见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而板桥霜上的人迹更突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又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选取最具秋天特征和最足以引发游子乡愁的景物,塑造出浪迹天涯、归乡无期、功名无着、疲惫不堪的游子形象。

是一支漂泊者的思乡曲,又是一幅秋日郊野游子黄昏思归图。

(二)倒装句(错综)。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古人吟诗作赋,受到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有时对正常语序作了调整,就成了倒装语序。

即为平仄、押韵和谐,词语错置,造成一种特殊优美意趣的句子。

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了好多的倒装语序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该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波心荡”。

诗里也有,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该为“浣女归使竹喧,渔舟下使莲动”,倒装之后,说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这样就增强了诗歌的悬念。

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是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清明。

以“秋”字来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又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之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měi)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

颔联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倒装使字词更绚烂、华丽,更能反衬秋天的哀愁,也使音韵更和谐。

词中也有倒装句,如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下阙“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应为“三月暮雨横风狂。

黄昏掩门,无计留春住”,倒装突出风狂雨暴的情景,也表现出作者想掩住“黄昏”时光,以留住春光的心情。

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

 1、词序颠倒的原因:

  ①声律的要求。

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

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如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得不作一定的变通。

  ②修辞的需要。

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

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

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

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

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

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读者的心中可以映入这样的画面:

“竹林中一片喧闹,稍待片刻,却见一群浣衣少女,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地归来了;突见一片莲叶纷纷而动,正自诧异不知何故时,哦,原来打渔的船满载而归。

”一起一伏,一跌一宕,产生无穷的余味,这就叫诗家语。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

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前置和定语“锦官城”后置,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2、词序颠倒的种类:

①主语后置  

例:

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②宾语前置   

如:

杜甫《月夜》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陈亮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在词中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意思是“怜新雨后的竹,爱夕阳时的山”,本来是宾语的“竹”和“山”,在诗中成了主语。

③主宾换位   

例1:

卢纶《塞下曲》诗: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即“林暗风惊草”

例2:

叶梦得《贺新郎》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谓--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例3: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例4:

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④定语变化。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同位性定语前置。

  

例1:

王昌龄《从军行》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其实应理解为“遥望孤城玉门关”。

例2:

刘叉《从军行》诗:

“横笛闻声不见人”(闻横笛声不见人)

例3:

陆游《昼卧》诗: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后置。

例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例2:

《春夜喜雨》诗: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的花重)花的定语锦官城在诗中后置。

⑤状语后置。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桃花在春风中笑”的意思,“春风”做笑的状语,在诗中跑到笑的后面去了,叫做状语后置。

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应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更为典型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应该为“欲目穷千里”。

 ⑤ 省略介词  

例1: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例2: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五、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

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

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

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这就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