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4500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要点.docx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要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要点.docx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要点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要点

考点: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

一、六大营养物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

1.糖类:

主要的供能物质,

2.脂肪:

备用的能源物质

3.蛋白质:

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物质基础

4.水:

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

5.无机盐:

构成细胞。

如:

钙,牙齿、骨骼的原料—佝偻病、骨质疏松症铁,血红蛋白的原料——贫血;碘,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地方性甲状腺肿

6.维生素:

不提供能量,不构成细胞,含量小,作用大

维生素

缺乏症状

所在食物

A

皮肤干燥、夜盲症、

动物肝脏、鱼肝油等

B1

脚气病,神经炎

肾、糙米等

C

坏血病(皮下、牙龈出血)

新鲜的蔬菜、水果

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动物肝脏、鱼肝油等

二、消化系统的组成:

(七下P9)

消化道:

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1.消化系统(大):

唾液腺、肝脏、胰腺

消化腺(小)胃腺、肠腺

2.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是胃,最长的部分是小肠。

3.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

4.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一般含有消化酶。

消化腺

分泌的消化液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唾液

唾液淀粉酶

肝脏

胆汁

胰腺

胰液

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

胃腺

胃液

胃蛋白酶

肠腺

肠液

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

三、消化系统的消化功能

1.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消化类型

(1)物理消化—食物成分没有变化,只是体积由大到小。

如: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胆汁的乳化

(2)化学消化—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成分发生变化。

如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

它们在消化道内的起始消化部位分别是:

口腔、胃、小肠。

 

四、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

(1)吸收—是指营养物质穿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小分子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可直接被吸收。

(3)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消化之后的终产物: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也在小肠被吸收。

五、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

小肠的结构特点中适于消化的有①②④,适于吸收的有①②③。

①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部分,约5——6米。

②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有许多小肠绒毛,增大(消化和吸收)面积。

③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

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④小肠中含有多种消化液:

胆汁(不含消化酶)、胰液(多种消化酶)、肠液(多种消化酶)

六、合理营养:

均衡摄入各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早、中、晚餐的摄入能量的比例为30%:

40%:

30%

七、本章重要实验:

1.实验: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维生素C的特性:

它能够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中,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完全褪色所需果蔬提取液越多,说明这种果蔬含有的维生素C越少。

2.探究实验:

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七下课本11页)

(1)实验结论: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2)实验装置放入37℃温水中的原因是此温度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3)实验现象:

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

3号试管部分变蓝。

 

3.实验:

胆汁对脂肪的作用

A状态表示的是滴加清水的试管,B状态表示的是滴加胆汁的试管。

在消化道的小肠位置,脂肪滴会呈B状态,这种状态对脂肪的消化的意义是:

增大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其化学消化。

考点: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1.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⑴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⑵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⑶肺泡数目很多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

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吸气:

肋间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的气压<外界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呼气:

肋间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的气压>外界大气压—气体排出体外

 

3.人体內的气体交换:

⑴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⑵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变动脉血;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动脉血变静脉血

体内气体交换均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4.呼吸的全过程:

图示一:

 

图示二:

 

5.实验:

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

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

再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

一段时间后乙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表格及柱状图表示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对比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79.00%

20.90%

0.04%

0.06%

79.00%

16.30%

4.50%

0.20%

 

考点(21):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1)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出能量;

(2)有机物分解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用于进行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

(3)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活动强度、年龄、性别、体质等。

考点(19):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

循环系统组成:

血液(血浆、血细胞)、心脏(四腔)、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1.血液成分:

(七下45页图3.3--2)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观察血液组成的实验中,加入柠檬酸钠的目的是防止血液凝固。

成分

血浆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颜色

淡黄色、半透明

红色

白色

白色

形态特点

液体,含大量水

数量最多,成熟的无细胞核、呈两面凹圆饼状、含血红蛋白

数量最少,有细胞核

数量较多,最小,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功能

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主要是运输氧、过少贫血

防御疾病过多炎症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2、血管和心脏

(1)血管

种类

血流方向

管壁特点

血流速度

官腔大小

分布

动脉

从心脏到身体各部分

厚、弹性大

多在较深部位

静脉

从身体各部分回心脏

较薄,弹性小

深、浅均有

毛细血管

最小的动脉与静脉间

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最慢

管腔极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全身各处

 

 

 

3.血液循环途径:

(七下56页图3.3-13)

体循环的途径: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部及内脏毛细血管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肺循环的途径: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

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肺循环和体循环在心脏处汇合。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规律是:

心室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心房 

 

重点提示:

(1)肺静脉内流动脉血,肺动脉内流静脉血

(2)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3)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

动脉血与静脉血只是颜色和含氧量有区别:

动脉血颜色鲜红,含氧量高;静脉血颜色暗红,含氧量低。

与动、静脉血管没有直接关系。

血型:

ABO血型系统将人类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4.输血与血型输血:

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血量:

成人体重的7%~8%;献血量200~300ml

5.心脏的生理指标

(1)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它的表示方式:

收缩压/舒张压。

可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

(2)脉搏是指动脉的搏动,次数与心率相同,但意义不同,它测量的部位在桡动脉。

考点: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一、排泄概念:

人体将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如排尿、排汗、呼出气体都是排泄;排便、分泌皮脂、吐痰等不是排泄。

二、排泄的途径有三条:

1.皮肤:

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泌尿系统:

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3.呼吸系统:

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注意:

前两项能排出尿素,最后一项能排出二氧化碳

三、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肾脏:

形成尿的场所,主要的排泄器官。

1.泌尿系统输尿管:

输送尿液

膀胱:

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

排出尿液

2.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肾小球:

毛细血管球,两端分别连接小动脉(均流动脉血)

肾小体肾小囊:

(原尿)。

肾单位

肾小管:

末端是(尿液)。

 

3.尿液的形成过程:

包括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

形成原尿。

肾小球中的液体——血液:

血细胞和血浆(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蛋白质)。

其中不能滤过的物质:

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因此,

原尿的成分:

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原尿的生成部位:

肾小囊腔。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形成尿液。

重吸收的物质:

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

因此,

尿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尿素。

注意:

(健康人)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

总结归纳如下表:

比较在正常情况下血液、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异同,(含有的成分打“√”,缺少的成分打“×”)。

成分

项目

红细胞

大分子蛋白质

水分

无机盐

葡萄糖

尿素

血液

血浆

原尿

尿液

 

图示:

 

注:

尿液异常与其相对应可能发生病变的肾的结构:

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蛋白质→肾小球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肾小管尿量多→肾小管

4.尿液的排出(间歇性)

途径:

肾脏形成的尿液→输尿管→膀胱(暂时贮存)→尿道→体外。

5.排尿的意义:

①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②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③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四、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1.皮肤的结构:

表皮角质层:

保护,防止水分过度散失

皮肤生发层:

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皮肤有再生和修复能力

真皮:

含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附属物:

汗腺、皮脂腺、毛发、指(趾)甲等

2.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血液流经汗腺分泌部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进入汗腺形成汗液,汗液通过汗腺细长的导管排出体外。

3.皮肤的功能:

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

考点:

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一、神经系统组成:

1.神经元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

神经元的功能:

受刺激产生生物电变化,并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

(2)识图:

组成①胞体和突起,其中突起又分为②树突和③轴突两种。

 

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树突→细胞体→轴突。

2.神经系统的组成:

大脑

中枢神经系统脑小脑

(1)神经系统脑干

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

脑神经

(2)脊髓

①组成:

由灰质和白质构成,其中灰质位于中央呈蝶形,内有许多低级的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