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知识点全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4988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0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知识点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政治知识点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政治知识点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政治知识点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政治知识点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知识点全集.docx

《政治知识点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知识点全集.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知识点全集.docx

政治知识点全集

1.经济学原理(分类)

1.1.商品与商品经济(包含题目总数:

60)

1.1.1.商品

1.1.1.1.商品的含义

商品的特性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判定是否是商品,就要看它是否具有两要素,第一,是否是劳动产品;第二,是否用于交换。

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商品

劳动产品

区别

1、用于交换

1、不用于交换

2、有价值

2、没有价值

3、是历史范畴

3、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

联系

 

1、两者都是劳动产品

2、两者都有使用价值

3、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1.1.1.2.商品的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的区别: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属性,价值只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使用价值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生产者需要交换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

两者的联系:

商品是二者的统一体,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必须有价值,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离开价值,它的价值也不能离开使用价值,只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它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因为价值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在使用价值上,如果一个物品没有使用价值,无人购买不能交换,也不会具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生产者必须出让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

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商品的实际意义在于价值,即为了价值而生产使用价值,生产者为了实现价值必须出让使用价值。

对商品购买者来说,商品的实际意义在于,需要使用价值的商品购买者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可见无论是卖者还是买者,同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能兼得。

1.1.1.3.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量、价值总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生产率的相互关系

价值量

正比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

无关无关

价值总量

如图可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例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例关系。

价值量、价值总量、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价值总量

反比正比

个别劳动时间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

无关无关

价值量

如图所示,价值总量和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例关系,价值总量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例关系,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

1.1.2.货币

1.1.2.1.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所谓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货币的金银也是商品,因而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同时由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因而又和其它商品不一样,它是价值的尺度,即用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衡量其它商品价值的大小,是因为它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中的货币。

所谓流通手段,就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这是货币的又一基本职能。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自产生以来,就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克服了物物直接交换中受时空限制等不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不同的商品生产者通过它转让了自己的产品而获得对方的产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而必须是现实中的实物。

1.1.2.2.纸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纸币与货币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的不同点:

1.二者的定义不同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2.产生不同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而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3.价值与否

货币本身有价值,而纸币只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本身没有价值。

两者的联系:

在商品流通中,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金属货币作为限度。

当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只能是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而物价上涨作为结果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

所以判断物价上涨是不是通货膨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其是否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

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增加。

2.社会必要劳动不变,而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

3.商品之间比例关系调整。

4.商品生产成本提高。

5.乱收费,生产者将矛盾转移至消费者身上。

6.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应量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持续过旺,使纸币贬值。

(这点属于通货膨胀)。

以上各点(1-6)都会导致物价上涨。

通货紧缩

概念:

通货紧缩一般是指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一种经济现象,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

原因:

第一,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是主要原因;第二,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第三,国外经济危机传导的物价下降。

危害:

第一,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引起生产下降、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第二,强化居民“惜购”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第三,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第四,导致社会事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

1.1.3.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从趋势上,商品交换必然要趋向于等价交换。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总是与价值相一致,甚至可以说,经常是不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始终为一种趋势。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必然引起价格上涨,这对消费者而言则是要多花钱少购物,而对商品生产者则是获利增加的好时机。

因此生产者和消费者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生产者要扩大生产规模,消费者则降低消费欲望,经过一段时间,市场必然出现该种商品供大于求的现象,于是价格下降。

这对消费者来讲是个消费的好时机,而生产者则因获利减少而缩减生产。

这时市场可能在出现暂短的平衡后出现供不应求。

因此,价格波动和供求变化是相互制约的。

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供求与价格的双向制约而导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某一点静止地看,价格与价值不完全一致是经常的,完全一致是偶然的。

但是从长远看,从整个商品交换发生过程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与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是可以抵消的,价格和价值是相符的。

等价交换的原则并不是体现在每一次具体的买和卖关系当中,而是在一定时期从社会的总体来看买和卖的关系时,才体现着等价交换的原则。

可见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在动态中实现的。

价值规律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它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能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可以大体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所以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调节者。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某个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先进,那么劳动生产率就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在交换中就获利较多,反之则获利较少甚至亏本。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不相同,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就会不断地因优取胜。

反之,则会在竞争中遭到失败,以至被淘汰。

以上三点都是价值规律在商品生产领域起到的积极作用,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还应注意因价值规律是事后调节,所以必然会引起社会资源的浪费。

1.1.4.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商品经济有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包含题目总数:

58)

1.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1.2.1.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有保持强大而有活力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目前,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均衡,呈现多层次性。

只有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所用。

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样要鼓励其发展。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主导作用”是指国有经济而言,“主体地位”是对整个公有制经济而言,二者不应混淆。

2.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

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3.只要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会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4.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公有制不仅突破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单一化,而且为国有经济增强其控制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1.2.1.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现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只有承认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有利于调动其他经济成分的积极性。

实行这种制度,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2.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的区别:

1.含义不同。

商品经济是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2.出现的时间不同。

商品经济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市场经济形成于资本主义初期。

3.对应关系不同。

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的,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两者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要求。

1.2.2.2.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首先,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其次,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再次,市场调节还具有滞后性。

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的区别

1.在调节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前者是配置资源、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计划起辅助和补充作用,后者以计划为基础和主要手段进行资源配置。

2.计划的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

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在进行重点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后者对每个企业生产经营、产供销、人财物等方面作具体规定和管理。

3.计划制定和实施途径不同,前者自觉遵循价值规律,通过综合运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来实现,后者无视价值规律,主要依据指令性计划以及其它行政命令,通过直接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

1.2.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具有自己的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这里应注意两点: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的;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基础;保证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这里应注意两点:

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把按劳分配作为分配的主要形式,同时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因为:

第一,公有制决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且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有成效。

1.3.企业和企业的经营者(包含题目总数:

41)

1.3.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1.3.1.1.企业

概念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正确认识股份制

1.股份制是一种公司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

2.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如果是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从而成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3.我国改革实践证明,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要积极稳妥地推行股份制。

股份制是一种重要的改革形式,但并不是惟一的形式,不能搞“一刀切”。

1.3.1.2.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1.目前一部分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经营困难。

国有企业搞得好不好,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很大。

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2.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要执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其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

3.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5.加快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6.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7.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第三,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3.1.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1.依靠科技,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所谓粗放型就是单纯依靠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增加人员设备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

这种增长方式又叫外延型增长方式。

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

这种方式是内涵型增长方式。

2.利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用提高管理水平的方式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依靠科技也分不开,因为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

同时,提高管理水平也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因此,如果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目的的话,那么依靠科技和管理这两种方法和途径来达到目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两个不同的侧面而已。

1.3.1.4.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公司的含义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的基本特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制企业虽然在数量上不是最多的,但却占据着支配地位。

市场经济国家的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公司制这一企业组织形式。

公司和其他企业形式的显著区别在于:

公司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这正是公司的基本特征。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按照不同的标准,公司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但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第一,股份有限公司是指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把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则是以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其运作特点是:

公司的运作是通过发行股票。

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它是由持有公司股票的成员组成;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是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管理事宜;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和监事会对董事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第二,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这种有限公司比较适合于各种中小企业。

公司制的核心

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1.3.2.企业的经营者

1.3.2.1.国有企业经营者

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和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关系

1.企业经营者处理好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就是既要努力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经营管理好本企业,又要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整体利益与本企业的部门利益发生冲突与矛盾时,企业经营者应当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为重,为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贡献力量。

2.企业经营者要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一方面要使企业有发展的后劲,要留足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发展的基金,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另一方面,经营者在考虑长远,将来的同时,又要考虑到职工的现实利益,要关心职工的现实生活,正确确定职工现实消费的福利、奖金比例。

企业在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前提下,要不断增加用于职工现实的消费基金数量,不断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否则如果搞过高的企业积累,就会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1.3.2.2.企业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企业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今天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更显得重要。

1.企业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2.明确企业信誉和形象,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创立品牌产品,实行优质服务,是企业良好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也是企业开展正当竞争的主要手段。

3.根据目前国际竞争的趋势,企业要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除了依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等措施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产品品牌的竞争,表现为企业信誉的竞争。

我国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树立名牌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1.4.产业和劳动者(包含题目总数:

36)

1.4.1.三大产业

1.4.1.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人类社会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

2.农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工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其它部门的存在与发展。

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1.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坚持农科教相结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关键是抓好科学技术与教育,提高产量、提高质量要靠科技进步,必须发挥人才的作用,而人才的培养又要靠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

所以,只有坚持农科教相结合,才能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3.稳定和完善党的有关农业政策以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这是发展二高一优农业的物质基础。

还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农业改造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1.4.1.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工业的存在和发展,就不会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的现代化程度及其发展程度、发展规模,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

2.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3.工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国民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