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政策主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452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政策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政策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政策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政策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政策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政策主题.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政策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政策主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政策主题.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政策主题

经济政策主题

1.(2015·北京海淀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37)(36分)国家权力的分布与政策的实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

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

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就连此前皇室内部影响皇权运作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力量,也基本从政治上淡出。

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

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有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中国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的变化及成因。

(8分)

材料二20世纪30、40年代,许多学者主张在中国实行统制经济。

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统制经济源于苏联的计划经济,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经济遭遇到严重的危机,世人“一闻苏俄计划经济之成绩,安得不靡然风起,视为宝典”。

马寅初还认为:

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贫弱之国,除统制之外,殊无法抵抗其潮流也。

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将锐利的笔锋指向打着“经济统制”旗号的官僚资本:

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摘编自钟祥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

(2)依据材料,说明20世纪30、40年代马寅初对统制经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分析其观点前后不同的原因。

(12分)

材料三“重商主义”是西欧15~18世纪的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者借助国家的力量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工商业阶层希望得到国家的有力保护。

在整个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被强烈要求“保护贸易并粉碎阻挡商业扩张的种种中世纪羁绊”。

18世纪末,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提出批评。

他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是十分危险的,主张一切听其自然,允许资本家自由地朝廷经济活动: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则赞扬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有“科学真理成分”。

他不相信市场机制或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而相信现代资本主义只有在国家这一只看得见的手的帮助之下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经济自由主义,扩大政府职能,主张国家干预。

凯恩斯经济学很快取代传统经济学的正统地位,并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3)以“政府权力与市场关系”这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6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斯大林模式”;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政策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可以直接从材料一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概括。

本段第一句是总起,“南北朝以前……”是第一层,“而到北宋时期……基本形成”是第二层,提炼并比较两层的信息即可归纳出变化。

第一个变化,从“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到“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可以概括为贵族影响力逐渐消退,或从贵族政治发展为官僚政治;第二个变化,从“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到“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可以概括为官员的选拔和任命标准从门第到才学;从“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到“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有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可以概括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不断加强,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总之材料概括起来就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第二小问原因,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把选官用官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从而迫使贵族推出历史舞台的。

这一过程从隋唐开始,到宋代基本完成了官僚政治的建构。

_

(2)第一小问变化,应该答“从……到……”,把前后的态度对比答出来。

材料二中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谈到“贫弱之国,除统制之外,殊无法抵抗其潮流也”,但到1940年他却“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可见态度是从赞同到批评。

第二小问原因,需要分析赞同的原因和批评的原因。

赞同的原因直接从材料二的信息进行概括,“苏俄计划经济之成绩,安得不靡然风起,视为宝典”即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经验;“当时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经济遭遇到严重的危机”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亦为今日国际竞争之武器”即反对西方国家的商品倾销,保护民族工业。

反对的原因从材料二也可以看出,“将锐利的笔锋指向打着‘经济统制’旗号的官僚资本……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可见反对的原因是统制经济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经济操控于少数人手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3)材料三讲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

“解读”历史信息可以选取背景、内容、影响三个角度来解释三种经济政策的始末。

从“政府权力与市场关系”的视角,即要求回答政府权力和市场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了审题的这两大要点就可以答题了。

解读重商主义,背景:

一是15—18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但资本主义在发展早期比较弱,需要国家政权的保护;二是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为进行海外争夺,保护本国工商业的发展。

内容:

西欧国家政府努力发展本国经济,以求争夺海外市场和殖民霸权。

影响:

在资本主义早期保护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国家实力也逐步增强。

总之,这一时期政府利用权力干预市场从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解读自由主义,背景:

一是政治上,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二是经济上工业革命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已经不需要国家政权的保护,国家政权的保护反而成为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三是思想上,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倡自由民主平等,推动自由主义政策的形成。

内容:

资产阶级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希望保持市场的自由健康发展。

影响: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总之,这一时期政府权力不再过多干预经济发展和市场的运作。

解读凯恩斯主义,背景: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失去了效力。

内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市场的盲目性,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影响:

使美国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形成,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出现了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政府通过干预市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

因此,总结规律,政府权力与市场的关系是随经济发展的程度变化而变化的。

【答案】

(1)变化:

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逐渐消失(或“中央政府掌握任命选拔官员的全部权力”);官员选拔和任命标准由以门第到完全按照才学和官职资历;宋代形成成熟的官僚制度。

(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6分)

成因: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科举制的形成。

(2分。

问答以上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2)变化:

由支持赞成政府实行统制经济变为反对抨击统制经济。

(2分)

赞成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受苏联计划经济积极作用的影响;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发展民族工业的需要。

(6分)

反对原因:

统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国家经济命脉操纵于少数人之手,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分)

(3)解读:

15~18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形成,开始海外殖民扩张,争夺霸权。

西欧许多国家政府争夺海外市场,消除国内阻碍经济发展的封建因素,发展本国经济。

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国家实力增强。

(6分)

18世纪末期,西方民主政治确立与完善,启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

工业资本家反对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希望市场能够自由健康发展。

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这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4分)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经济萧条,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失败。

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市场进行全面干预,政府的权力有所加强。

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4分)

历史上,西方国家政府权力与市场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

(2分)

2.(2015·安徽黄山三模·36)(28分)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存在着“国有”与“私有”的动态演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场需求旺盛,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嘉靖、万历时期极大地发展起来的民营手工业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改进经营方式。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有些部门的有些业主逐渐使用雇佣劳动,从事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从而出现了人们常说的“资本主义萌芽”。

官营已经逐渐没落,民营手工业则开始居于主导地位。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近现代以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三是建国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

……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张赛群《中国近现代“国进民退”现象分析》

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叶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10分)

(2)分析材料二中“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所产生的结果。

并对“三大改造”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进行辨证解读。

(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的主要原因。

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

(8分)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政策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场需求旺盛,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知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旺盛,从“有些部门的有些业主逐渐使用雇佣劳动,从事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从而出现了人们常说的“资本主义萌芽””,可知原因是出现了雇佣劳动,结合明中叶民营手工业发展史实,可知原因还有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等;第二小问影响,从民营手工业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总结其对当时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2)第一小问结果,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保障战争胜利而实行的战时体制的经济政策,结合史实说明影响;第二小问解读,对“三大改造”的影响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论述,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即可。

_

(3)第一小问原因,结合二战后西方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罗斯福新政挽救经济危机的成功经验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总结原因;第二小问认识,结合“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实质和特点,以及中西各国采取经济要符合国情等相关知识,论述认识。

【答案】

(1)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出现了雇佣劳动;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

(答对2点即给4分)

影响: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败;进一步活跃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明清之际出现了民主色彩的思想。

(6分)

(2)结果:

一方面为中国的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持久战做好了准备;同时另一方面国民党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4分)

解读:

积极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3分)

消极方面,过早过快地消灭私营企业,经济形式单一,缺少活力;单一的公有制,部分地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积极性。

(3分)

(3)原因:

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国家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答对2点即给4分)

认识:

不能把“国有化”、“私有化”作为衡量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国有化、私有化只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现代国家中都可以从本国的需要出发,利用“国有化”或“私有化”发展民族经济;国有化与私有化二者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关系,无论是全盘国有化还是全盘私有化,都是违反经济规律的,都是行不通的。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答对2点给4分)

3.(2015·江苏扬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26)(12分)政府的决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

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_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三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四清代统治者坚持认为: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理由。

(3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

(4分)

(3)据材料四归纳:

面对经济的变化,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对策?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消极影响。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就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_2分)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经济政策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一中从正反两个方面(如果不重视农业会怎么样,如果重视工商业会怎么样)阐述农业的重要性,因此而采取的政策是重农抑商;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一中“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可以总结出理由为有利于发展农业、赢得战争和有利于治理人民。

_

(2)根据材料二“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_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家庭棉纺织业发达;由“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由“俱以蚕桑为业”、“俗皆织绢”等看以看出丝织业发达;由各商镇经济发展情况,江南地区市镇发展较快;由材料三可以看出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逐步超过农业税。

(3)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四“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等可以看出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积极主要从对于传统经济小农经济的影响角度考虑,消极主要从对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角度考虑。

(4)主要从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考虑,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政策:

重农抑商。

(1分)

理由:

有利于发展农业,赢得战争;有利于治理人民。

(2分)

(2)现象:

家庭棉纺织业发达;丝织业发达;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发展。

(写出任意4点得4分)

(3)政策: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分)

影响:

强化了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分如写“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进步”亦可得分)

(4)认识:

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政府决策应该与时俱进。

(2分,言之成理即可)

4.(2015·江苏泰州二模·22)(13分)国家干预与经济增长或衰退的关系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国家政策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

当时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陈先《九十纪行》

材料二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0%。

——人教版必修二

材料三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贸易的参与方面。

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

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统一衡器币制,方便货物交易;制发契券票帖,规范贸易行为;缉盗贼防火灾,保证财货完全;制订交通规则,维持市场秩序。

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

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有何变化?

(2分)如果仅依据材料一评价建国后30年的经济体制,会有何缺陷?

(1分)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材料三的结论。

(10分)(要求:

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经济政策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比较材料一“计划经济体制”和材料二“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可知,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从国家全面干预、计划经济到利用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第二小问缺陷,如果仅依据材料一评价建国后30年的经济体制,则只看到其成就,看不到其存在的问题。

(2)一般的答题步骤如下:

首先,概括材料三的结论,即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其次,运用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正面,政府适应的干预有利于经济发展;反面,政府过度的干预不利于经济发展。

注意表述成文,字数相符,逻辑严密。

【答案】

(1)变化:

从国家全面干预、计划经济到利用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计划)相结合。

(2分)

缺陷:

只看到其成就,看不到其存在的问题。

(1分)

(2)评分参考(10分)

观点

史实论证

其它

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

(1分)

正面:

政府适应的干预有利于经济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策实行早期,积极作用明显,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新中国制定及实施的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中国初期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稳定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成绩显著。

等等。

(4分,任答1点1分)

表述成文,字数相符,逻辑严密。

(1分)

 

反面:

政府过度的干预不利于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过度的行政干预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时期,我国逐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等等。

(4分,任答1点1分)

 

5.(2015·浙江余姚三模·39)(26分)在自由贸易的大门打开之前,贸易保护主义就一直是各个国家在关键时刻保护本国产业的盾牌。

阅读材料

材料一航海条例(NavigationActs),英国历史上关于航海贸易的一系列立法。

1651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

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

——主要摘自人民版《必修二》

材料二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

——摘自《XX百科》

材料三1824年英普条_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

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全面大幅度降低商品进口关税;1860年英法还签署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此后,法国与比利时、德国等欧洲国家签订类似条约。

——摘自人民版《必修二》

材料四关贸总协定的序言明确规定其宗旨是:

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务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为目的。

通过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等措施,以对上述目的做出贡献。

——摘自《XX百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英中两国颁布的法令的内容,(4分)结合所学概述这二种法令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6分)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中英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实施的不同的经济政策(4分),它们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4分)材料三中的政策对中国产生有何影响?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贸易自由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6分)

【考点】“海禁”政策;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鸦片战争;经济政策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一“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可知英国保护本国航海业和海外贸易,据材料二“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和“清高宗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