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19第十九篇 肝生物化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522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19第十九篇 肝生物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物化学19第十九篇 肝生物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物化学19第十九篇 肝生物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生物化学19第十九篇 肝生物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生物化学19第十九篇 肝生物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19第十九篇 肝生物化学.docx

《生物化学19第十九篇 肝生物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19第十九篇 肝生物化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19第十九篇 肝生物化学.docx

生物化学19第十九篇肝生物化学

幻灯片1

第十九章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inLiver)

肝不仅在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等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还参与体内的分泌、排泄、生物转化等重要过程。

肝具有其特殊的结构特点。

肝有双重的血液供应。

肝具有丰富的血窦。

肝有肝静脉和胆道两条输出的管道。

肝含有数百种酶类,故称为“物质代谢中枢”。

特点

幻灯片2

第一节肝的物质代谢特点

(CharactersofLiverinMaterialMetabolism)

一、肝可维持血糖浓度恒定,保障全身各组织,尤其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二、肝是酮体生成的器官,但不能利用酮体。

三、肝是合成尿素的主要场所;是合成的大部分血浆蛋白质的重要场所。

四、肝是VitA、VitE、VitK和VitB12的主要储存场所;是1,25-(OH)2-D3生成的重要场所。

五、肝是激素的灭活的重要场所。

幻灯片3

第二节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BiotransformationFunctionofLiver)

一、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一)什么是生物转化

非营养物质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使其毒性降低、极性或活性改变,易于排出体外的这一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

(二)生物转化对象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

幻灯片4

二、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

第一相反应:

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第二相反应:

结合反应

主要类型

(一)第一相反应

1.氧化反应

(1)加单氧酶系最重要的是微粒体内依赖P450的加单氧酶,由CytP450、NADPH、NADPH-CytP450还原酶组成。

能直接激活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加入底物分子中,另一氧原子被还原为水,故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

产物为羟化物或环氧化物。

催化的主要反应:

RH+O2+NADPH+H+ROH+NADP++H2O

幻灯片5

加单氧酶反应

幻灯片6

(2)单胺氧化酶系(monoamineoxidase,MAO)

存在于线粒体内,可催化胺类生成相应的醛类。

催化的主要反应:

(3)脱氢酶系

醇脱氢酶(ADH)催化醇类氧化成醛;醛脱氢酶(ALDH)催化醛类生成酸,分别存在于胞液和线粒体中。

幻灯片7

2.还原反应

3.水解反应

乙酰水杨酸

水杨酸

乙酸

幻灯片8

(二)第二相反应

1.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最多见的结合反应

(1)葡萄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是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

(2)反应由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催化。

幻灯片9

2.硫酸结合反应

(1)硫酸供体是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

(2)反应由硫酸转移酶催化。

3.酰基化反应

异烟肼乙酰辅酶A乙酰异烟肼辅酶A

幻灯片10

4.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环氧萘谷胱甘肽S-二氢萘醇谷胱甘肽

5.甘氨酸结合反应

6.甲基化反应

甲基的供体:

S-腺苷甲硫氨酸(SAM)

三、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

年龄、性别、疾病、诱导物、抑制物等均可影响生物转化。

幻灯片11

第三节胆汁酸代谢

(MetabolismofBileAcids)

胆汁酸(bileacids)是存在于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bilesalts)。

一、胆汁酸的分类

幻灯片12

1.游离胆汁酸

 

 

幻灯片13

2.结合胆汁酸

幻灯片14

1.初级胆汁酸是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

2.次级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初级胆汁酸7α-羟基脱氧后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及石胆酸。

幻灯片15

初级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

幻灯片16

初级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

幻灯片17

二、胆汁酸的代谢

(一)初级胆汁酸的生成

1.部位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

2.原料胆固醇

3.过程

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

限速酶:

胆固醇7α-羟化酶

幻灯片18

(二)次级胆汁酸的生成与肠肝循环

1.部位小肠下段和大肠

2.过程

3.胆汁酸肠肝循环概念

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

4.胆汁酸肠肝循环的意义

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需要。

幻灯片19

●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

幻灯片20

三、胆汁酸的功能

(一)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立体构型——亲水与疏水两个侧面。

(二)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

胆汁中胆汁酸、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正常比值≥10︰1,比值小于10时可导致结石形成。

疏水侧

亲水侧

甘氨胆酸的立体构型

幻灯片21

第四节血红素代谢

(Metabolismofheme)

血红素(heme)是一种铁卟啉化合物,它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等的辅基。

一、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一)合成原料及部位

合成血红素的基本原料是甘氨酸、琥珀酰辅酶A和Fe2+,合成的起始和终止阶段均在线粒体,而中间阶段在胞液中进行。

幻灯片22

(二)合成过程

--可分为四个阶段

1.δ-氨基-γ-酮戊酸的生成在线粒体内,琥珀酰辅酶A与甘氨酸缩合生成δ-氨基-γ-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acid,ALA)。

ALA合酶是血红素合成的限速酶,受血红素反馈调节。

琥珀酰辅酶A

甘氨酸

ALA

幻灯片23

2.胆色素原的生成

ALA生成后从线粒体进入胞液,在ALA脱水酶(又称胆色素原合酶)的催化下,2分子ALA脱水缩合生成1分子胆色素原(PBG)。

ALA

ALA

PBG

幻灯片24

3.尿卟啉原Ⅲ与粪卟啉原Ⅲ的生成

在胞液中4分子胆色素原经尿卟啉原Ⅰ同合酶(又称胆色素原脱氨酶)催化下脱氨生成线状四吡咯,后者在尿卟啉原Ⅲ同合酶催化下,环化生成尿卟啉原Ⅲ(UPGⅢ)。

UPGⅢ经UPGⅢ脱羧酶催化,最终生成粪卟啉原Ⅲ。

4.血红素的生成

粪卟啉原Ⅲ扩散进入线粒体,经粪卟啉原Ⅲ氧化脱羧酶和原卟啉原Ⅸ氧化酶催化生成原卟啉Ⅸ,后者在亚铁螯合酶催化下,与Fe2+螯合生成血红素。

血红素生成后从线粒体转运到胞液,在骨髓的有核红细胞及网状红细胞中,与珠蛋白结合成为血红蛋白。

幻灯片25

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

A:

-CH2COOHP:

-CH2CH2COOHM:

-CH3V:

-CH=CH2

幻灯片26

(三)血红素生物合成的调节

1.ALA合酶是血红素合成的限速酶,血红素生成过多时,可氧化生成高铁血红素强烈抑制ALA合酶。

此外,铅可抑制ALA脱水酶和亚铁螯合酶,导致血红素合成的抑制。

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氧可诱导EPO基

因的表达产生EPO,促进血红素和Hb的合成。

 

3.性激素性激素是血红素合成的促进剂,能诱导ALA合酶,从而促进血红素的合成。

4.杀虫剂、致癌物及药物均可诱导肝ALA合酶的合成。

幻灯片27

二、血红素的分解代谢

血红素在体内分解代谢的主要产物是胆色素(bilepigment)。

它包括胆绿素(biliverdin)、胆红素(bilirubin)、胆素原(bilinogen)和胆素(bilin)等。

除胆素原外,其余均具有颜色,正常时主要随胆汁而排出体外。

胆红素是胆汁中的主要颜色,呈橙黄色,具有毒性,可引起脑组织不可逆的损害。

(一)胆红素的生成

1.生成部位在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微粒体与胞液中。

幻灯片28

2.胆红素来源于体内的铁卟啉化合物Hb、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

3.正常人每天约生成250~350mg胆红素,约80%来自衰老红细胞中Hb的分解。

幻灯片29

(二)胆红素的运输

1.胆红素形成后可进入血液,主要以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的形式进行运输。

2.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可竞争性结合,抑制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生成。

3.与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在加入乙醇和尿素等破坏氢键后,才能与重氮试剂反应,故称间接胆红素或未结合胆红素。

4.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较高,不能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

幻灯片30

(三)胆红素在肝中转化

1.摄取与转运

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极强的亲和力。

当未结合胆红素随血液运输到肝时,胆红素与清蛋白分离,被肝细胞摄入,在胞浆与配体Y蛋白或Z蛋白结合,转运至内质网。

2.转化

在内质网的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基转移酶(UGT)催化下,生成葡糖醛酸胆红素(单酯或二酯),能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故称直接胆红素或结合胆红素。

幻灯片31

葡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

幻灯片32

(四)结合胆红素在肠道的变化及肠肝循环

1.在肠道的变化

肠道细菌

结合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

葡萄糖醛酸

还原

氧化

胆素原

胆素

胆素原:

中胆素原,粪胆素原,d-尿胆素原

胆素:

i-尿胆素,粪胆素,d-尿胆素

2.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肠道少量胆素原可被肠黏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幻灯片33

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过程

幻灯片34

(五)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正常成人血清胆红素浓度3.4~17.1mol/L(0.2~1mg/dl),其中4/5为未结合胆红素。

当超过34.2mol/L时,可扩散至组织,导致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的现象称为黄疸。

2.两种胆红素的区别

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常见其他名称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血胆红素肝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

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及毒性大小

与葡糖醛酸结合未结合结合

与重氮试剂反应慢或间接反应迅速、直接反应

水中溶解度小大

能否通过肾小球不能能

幻灯片35

溶血性黄疸(hemolyticjaundice)

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jaundice)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jaundice)

3.黄疸分类

(1)溶血性黄疸

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

(2)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受损,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

(3)阻塞性黄疸

由于胆汁排泄通道受阻,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造成血清结合胆红素升高所致。

幻灯片36

三种黄疸血、尿、粪的变化

指标正常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血清胆红素浓度<1mg∕dl>1mg∕dl>1mg∕dl>1mg∕dl

结合胆红素极少↑↑↑

未结合胆红素0~0.7mg∕dl↑↑↑

尿三胆

尿胆红素——++++

尿胆素原少量↑↓不一定

尿胆素少量↑↓不一定

粪胆素原40~280mg/24h↑↓或—↓或正常

粪便颜色正常加深变浅∕陶土色变浅或正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