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262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

课文精讲

激趣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毛泽东《题庐山仙人洞》诗: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欲见美景需要一定的体力和毅力,才会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情怀啊!

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王安石登山有什么感受。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积累“舍”“名”“其”“以”等文言实虚词,学习“至”“明”等词的活用。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二、难点

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课文精析

一、整体感知

1.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散文。

记,在古代是一种记叙性的文体,它取材广泛,可以写人叙事,也可以写景状物,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往往以记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

游记文,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的见闻,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表现某地的风土人情、政治风貌、山川景物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

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3.

结构梳理

文章记叙了作者和友人游褒禅山的经历,以游山为喻,阐发要想成就事业,必须有不畏艰险、百折不回的精神,治学上要有求实精神和严谨态度。

第一部分

(第1、2段)

记山、记碑、记游。

为下文议论作伏笔。

第二部分

(第3、4段)

发表议论。

与上文记游、记碑相照应。

第三部分

(第5段)

补记同游人及为文时间。

二、重点研读

(一)疏通文意,品味内容

原文

注释

赏析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

连词,并且。

卒:

死,去世。

之:

指褒禅山麓。

以故:

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

命名,动词。

以:

因为。

乃:

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

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名:

命名,动词。

仆道:

“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独:

唯独,只有。

其:

指代石碑。

文:

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犹:

还,仍。

言:

说。

盖:

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

谬:

错误。

 

侧出:

从旁边涌出。

上:

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

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

问:

探究,追究。

深: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

则:

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穷:

穷尽。

拥火:

拿着火把。

拥,持、拿。

见:

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盖:

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

尚:

还。

不能十一:

不及十分之一。

而:

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

则:

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至:

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加:

更,更加。

明: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

既:

已经,……以后。

其:

助词。

其:

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

而: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不得:

不能。

极:

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夫:

这,那,指示代词。

 

介绍褒禅山概况

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

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

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作了伏笔。

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

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

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引出下文。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于是:

对于这种情况,因此。

焉:

句末语气词。

得:

心得,收获。

以:

因为。

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而:

连词,表递进,而且。

夫:

表议论的发语词。

夷:

平坦。

以:

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

则:

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而:

可是。

观:

景象,景观。

险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而:

因而。

焉:

代词,那里。

至于:

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

以:

连词,表目的。

焉:

代词,那里。

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其:

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孰:

谁。

谬:

使……谬误,把……弄错。

以:

以(之),因此。

悲:

叹息

莫能名:

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

何可胜道:

怎么能说得完。

胜,尽。

所以:

表示“……的原因”。

慎取:

谨慎取舍。

写游山的心得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

“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并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

“志”“物”“力”。

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

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段议论一正一反:

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

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记游的结尾

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二)总结提高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本文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

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达。

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

文章从客观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

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

前呼后应,议论层层相关。

文章围绕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个中心议题逐层展开,文意由叙探洞转向议治学。

作者学习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学精神,认识到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终必定能取得奇伟、瑰怪、不同凡响的成就。

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决不会因为遭到他人的讥讽而后悔。

文章紧紧扣住“深”“难”“奇”三字,从志向、力量、物质条件三方面,进行游洞和治学二者间的相互比拟,由实而虚,因事明理;触类旁通,融叙事与议论为一体。

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从消极悔恨到积极反省、从感到不尽兴变为有所得的思想情绪的变化。

2.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

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三、心灵回响

写游记,除了记叙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外,当然还可以写作者的感触,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说来,在游记中带一些抒情成分比较常见;借着记游抒发许多议论,而不失去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这却需要工夫。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做到了这样,故它在千百年来深深地为读者所喜爱。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王安石在游山时的深感。

实在令人叹服。

人生、治学,亦如游山。

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

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人如此,事物亦如此。

郑板桥曾说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正是青松的高贵品质。

立志坚定的人,才能作出超凡的贡献。

达尔文22年写成《物种起源》,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苏武羁留匈奴19年的遭遇中,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坚持民族气节、忠于祖国的爱国之志,最后“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

蒲松龄屡试不第,便引诗自励: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写成《聊斋志异》,留名青史。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古今中外,不知成就了多少人。

事实上,并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追溯以住历史,也并非人人能至“险远之地”,“壮志难酬”之人也并不是没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之人更不在少数。

然而,“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人生、治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险也罢,难也罢,有志之人定将“上下而求索”而至险远之地,便可无悔矣。

谭嗣同一代烈士,从小便立志救亡图存、救民于水火,但他一心主持的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而被捕入狱,题一诗于狱壁道: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是,他甘愿为变法牺牲,希望以自己的鲜血报答皇上,警醒世人。

有志者,有所成就,实为一大壮美。

有志者,无所成就,亦为一大壮美。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记得郑板桥曾洒脱地说过:

“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可折本买卖。

立志在我,求索在我,成就在我,人生治学,要时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则可以无悔矣。

考点链接

常考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乃、其、以

高考中常考的文言虚词有18个,结合本篇课文的重点,我们本期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4个。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以故其后名之曰(《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

(二)用作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以】

1.作介词用:

因、由于。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2.来。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3.作连词用,相当于“而”:

表并列。

险以远(《游褒禅山记》)

4.表承接。

由山以上五六里(《游褒禅山记》)

二、精典例题

(山东高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攻原得卫者假舆马者

B.待公而食信而见疑

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洎牧以谗诛

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

D均为副词,将要。

解析:

A.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

B.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转折,却。

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扩展阅读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1,汶水2西流;其阴,济水3东流。

阳谷4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5,古长城6也。

最高日观峰7,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8乾隆三十九年9十二月,自京师乘10风雪,历齐河、长清11,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12,至于泰安13。

是月丁未14,与知府朱孝纯子颍15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16,其级17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18也。

余始循以入19,道少半20,越中岭21,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22。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23,世皆谓之天门

云24。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25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6;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27如画,而半山居28雾若带然。

戊申晦29,五鼓30,与子颖坐日观亭31,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32。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33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34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5。

日上,正赤如丹3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37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8,绛皓驳色39,而皆若偻40。

亭西有岱祠41,又有碧霞元君42祠;皇帝行宫43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44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45。

僻不当道者46,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47。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48,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49,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词句注释】

1.阳:

山的南面。

2.汶(w

èn)水:

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3.济水:

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4.阳谷:

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通称山涧。

5.当其南北分者:

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6.古长城:

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7.日观峰:

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8.以:

在。

9.乾隆三十九年:

即1774年。

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

10.乘:

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11.齐河、长清:

地名,都在山东省。

12.限:

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13.泰安:

即今山东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为泰安府治所。

14.丁未:

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15.朱孝纯子颖:

朱孝纯,字子颖。

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16.蹬(dèng):

石阶。

17.级:

石阶。

18.环水:

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

19.循以入:

顺着(中谷)进去。

20.道少半:

路不到一半。

21.中岭:

即黄岘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

22.天门:

泰山峰名。

《山东通志》:

“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余,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

23.崖限当道者:

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24.云:

语气助词。

25.几:

几乎。

26.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负,背。

烛,动词,照。

27.徂徕(cúlái):

山名,在泰安东南。

28.居:

停留。

29.戊申晦: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

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0.五鼓:

五更。

31.日观亭:

亭名,在

日观峰上。

32.漫:

迷漫。

33.摴蒱(chūpú):

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

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

34.极天:

天边。

35.采:

通“彩”。

36.丹:

朱砂。

37.东海:

泛指东面的海。

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看不见东海。

38.或得日,或否:

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

39.绛皓驳色:

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绛,大红。

皓:

白色。

驳:

杂。

40.若偻:

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

偻,驼背。

41.岱祠:

东岳大帝庙。

42.碧霞元君:

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43.行宫:

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

这里指乾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44.显庆:

唐高宗的年号。

45.漫失:

模糊或缺失。

漫:

磨灭。

46.僻不当道者:

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47.圜:

通“圆”。

48.石罅:

石缝。

49.瀑水:

瀑布。

本课总结

一、知识清单

【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

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

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

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

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

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虚词】

(一)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二)而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而:

表示转折。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

因而,表示因果。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表示并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表示递进。

(三)其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

代词,它,代“穴”;后“其”:

代词,那些,作“好游者”的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

代词,它,代后洞;后“其”:

代词,代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8.然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它)

10.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12.既其出(助词,无义)

(四)以

1.作介词用:

因、由于。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来。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并列。

“险以远”。

4.表承接。

“由山以上五六里”。

【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断句)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句)

5.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6.此余之所得也。

(判断句)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一词多义】

(一)“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

词,方法

(二)“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