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259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4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工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机械制造工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机械制造工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机械制造工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机械制造工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工艺.docx

《机械制造工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工艺.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制造工艺.docx

机械制造工艺

机械制造工艺

2009第11期[总第181期]

要目

中机联要闻中机联召开全国机械工业行业协会工作会议王瑞祥会长

作讲话

中机联关于加快推进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与汽车产业

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意见发布

协会要闻中机艺协第三届第四次理事会纪要

路甬祥为《陆燕荪同志论述工艺工作》作序言

协会活动中机艺协继续开展优秀工艺师评选活动

年会交流机械企业制造工艺今后几年面临若干问题的思考夏怀仁

论文选登三峡右岸水轮机关键部件数控加工技术研究王波张向阳

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主办

中机联要闻中机联召开全国机械工业行业协会工作会议

王瑞祥会长作讲话

王瑞祥会长在全国机械工业行业协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如下。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实现装备制造业振兴宏伟目标而奋斗

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团结一心化危为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庆祝新中国60周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全国机械工业行业协会工作会议今天召开了。

这是中机联新一届理事会组织召开的首次全国性行业协会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贯彻落实国务院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两个规划”)为中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团结引领行业,为确保振兴宏伟目标实现,拼搏进取,再创佳绩。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了解全局、把握走势

增强推进贯彻落实“两个规划”的自觉性

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务院连续下发的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及调整振兴“两个规划”,并相继配套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加快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振兴发展的国家意志。

机械工业战线要立足战略和大局的高度,运用世界的视野,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两个规划”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国际装备制造业的基本走势

对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强国而言,装备制造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各主要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

目前,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仍然是装备制造业强国,现存格局并不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衰退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前,国际装备制造业基本走势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1、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始终未被弱化。

装备制造业处于工业的核心地位,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就无法完成工业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进入21世纪,工业发达国家将装备制造业置于更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仅体现在装备制造业占本国工业总量的比重、资本积累、就业贡献等指标上均居前列,更体现在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均在40%以上,新兴工业国家在30%以上,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机械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0.5%,国际装备制造业的经济规模仍保持相对稳定。

2009年一季度,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严重下滑,但位于危机中心的美国,4月份订单额和库存则均出现良性发展态势,其基础能力和规模水平不容忽视。

2008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13.6393万亿元,超过日本、德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其中,机械装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2618.62亿元。

目前,我国在常规发电装备、港口机械、水泥成套设备、船舶等制造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已进入世界制造业大国行列,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2、产业结构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自由化的双重影响下,国际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是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别。

工业发达国家逐步退出劳动密集型和高劳动强度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服务化。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进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大改组,从以消耗能源和资源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以节约能源、资源且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从硬件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以软件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向创造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品和服务方向发展。

此外,工业发达国家精密机械所占比重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美国的这一比例基本上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3倍;关键零部件所占比例也高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工程服务创造的产值已经相当于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80%。

二是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工业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加工组装环节陆续向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市场需求大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

不仅如此,资本含量与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制造业与以IT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生产制造环节转移扩散程度加大、速度加快。

同时,转移的方式也由合资、合作为主向独资、并购为主转变,产业转移出现日益深度化和广度化的新趋势。

三是产业布局调整逐步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在不断拉长,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全球化设计、全球化零部件制造、本地化成套组装与销售已成为跨国公司的主要生产组织方式。

这种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的不断演变,是建立在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基础上。

历史上,西方国家制造业企业共发生五次重组的浪潮。

20世纪90年代末期掀起的第五次重组浪潮,与以往重组的重要区别在于跨国界的强强联合,以进一步谋求全球竞争力。

现在的跨国公司均具有这样的特征,不同的用户面对一个相同的技术平台,共同的技术平台支撑着公司内不同的产品,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重组整合所体现的“规模效益”,不仅是固定资产或企业生产能力的规模效益,而是更深层次的研究开发规模效益和市场开发、销售和服务的规模效益,从而赋予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产业集中度新的内涵。

产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产业技术是当今全球科技发展最活跃的领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应用领域加深与拓展而不断变化,并随时孕育新的突破和掀起新的革命。

一是信息技术的渗透性更趋突出。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结合,使得传感器、开关等传统机电产品智能化,工业监控由仪表向电视化发展,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成为现实,不断地催生出层出不穷的集合性的新的产品门类和新的业务。

同时,信息技术的渗透还变革了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网络技术在加速推进装备制造业全球化的进程中,电子商务和IT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固有的生产、消费、流通方式,网络技术将设计、生产、销售乃至服务一体化、网络化制造贯穿于从订单开始、经营活动组织的组建、产品的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产品全寿命周期,网络正在改造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一些产业中纵向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契约分包的合作方式。

二是装备制造技术日趋极限化。

为适应各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装备制造技术正在从常规制造、传统制造向非常规制造及极限制造发展,集中表现在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统制造和强场(如强能量场)制造等,并已成为装备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

三是新材料推动了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使材料产品实行智能化、多功能化、环保化、复合化、低成本化以及长寿命和按用户的要求进行订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纳米材料与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各领域发展的主导技术。

纳米材料与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形成纳米加工、纳米电子、纳米医疗及机器人等未来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是对现在的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进行深入改造。

也有人预言,纳米技术在21世纪将引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此外,微电子、光电子、新能源、生物、超导、稀土功能、智能等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的突破和发展,都将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绿色化、人性化和安全性愈加受到重视。

随着日趋严重的环境与资源约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形成全球的共识,因而绿色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绿色制造技术是力求产品制造对环境影响最小,对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生产技术,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寿命周期中,废弃物和有害排放物最少,以减少对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

欧洲、美国等已制定并实施有关限制产品中有害物质、化学物质等的法律和政策,绿色制造技术将被全球各产业广泛采用,如汽车产业追求的零排放等。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更加关注新技术对人与生物的安全性影响,更加重视产业的安全技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积极开发的第四代核电,其安全性和经济性更加优越,并具有防核扩散能力的核能利用系统。

在纳米技术的应用中,纳米材料对有机体、环境及健康的潜在影响成为聚焦的重要问题等。

4、新理论新技术手段引领产业的持续发展。

由于计算机技术、新型控制理论、测量工程、信息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推动机械工程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各基础学科、边缘学科及新兴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了新理论、新技术手段,这些日臻完善的新理论、新技术手段,为装备制造业的脱胎换骨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一是现代设计的方法和手段。

模块化技术和仿真技术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新的设计方法研究领域,三维CAD正成为机械设计的标准,美、日等国家已开始运用虚拟现实理论进行装备产品设计,采用智能CAD系统来表现三维结构模型的设计方案,不断地创造出新型机械、新型元器件和新的系统与软件。

二是加工技术相互融合,派生出新的装备制造技术。

如传统的磨削加工与电加工相结合,形成了电磨削新工艺,从而提高了加工效率。

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采用,用户的工艺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组合与固化,形成了新的产品。

三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推动了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

为满足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加工及其推广应用,要求装备制造业用新测试技术、评价技术、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支持,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微细加工技术、光/电子复合集成技术、薄模生成和成形技术、非晶体生成技术和激光冷却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测量技术、超塑性加工和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等,这必将促进装备制造业的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等发生巨大变革。

5、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机理、新思维的作用下,不断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同时带动装备制造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

20世纪传统的单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正向多品种、个性化生产方式转变,以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方式逐步向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定制生产方式转变。

目前出现的并行工程,集单件生产和大批量生产优点为一体的精益生产方式,以及基于柔性制造技术的敏捷制造,还包括虚拟制造、智能制造等,开创了制造业定制生产的新时代。

与此同时,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同步跟进,表现出从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结构转变,减少中间层次,加速信息传递,并且保持着向动态组织管理模式转变。

另外,借助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近年来欧美国家出现了以航空、航天、汽车等产业为中心的企业集成趋势,所谓企业集成是指所有企业共享相关的信息,构成一个大型虚拟企业网络,企业间的结合不是靠资本或人,而是由企业拥有的信息来决定,所有全部靠电子设备存储并进行一体化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制造质量,标志着装备制造业开始向网络化时代迈进。

总的来讲,国际装备制造业的基本走势清楚地告诉我们,装备制造业维系和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发达国家仍然处于优势地位;科技的进步与技术的集成,对国家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国际分工合作日益增强,抢占世界竞争制高点愈发激烈;新理论、新思路、新手段、新创造层出不穷,随时产生并形成新的革命和浪潮等。

对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重视,以纵览全局、明确目标,进一步推动行业科学发展。

(二)我国机械工业的基本现状

机械工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新中国60年的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利润等,今非昔比、令世人瞩目,已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技术装备的重要保障、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曾对现阶段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

他指出,装备制造业基础性强、关联度高,决定着整个制造业的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生产消耗水平和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必须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效措施,加快改变我国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大量依靠进口,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状况。

要求我们要不断增强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国产知名品牌的能力,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总体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

这期间,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就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作出重要批示和发表讲话。

国家先后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均提出了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为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工业注入了不竭的动力,迎来了科学、良性、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1、产业迅猛发展,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突出

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机械工业已从基础十分薄弱发展成为今天门类齐全、具有相当实力的工业生产体系,经济总量占整个装备制造业2/3以上,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制造业和GDP的增长速度。

2008年,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88万家,资产总额6.68万亿元,从业人员1466万人;实现利润4605亿元,税金2491亿元。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约2.3万亿元,工业总产值9.07万亿元。

生产发电设备13319万千瓦,居世界第1位;汽车934.55万辆,其中轿车503.74万辆,居世界第2位;数控机床12.22万台,居世界第3位。

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约占全部工业的18%左右(总产值18.28%,销售额17.99%,利润19.14%,资产16.54%,人员18.1%)。

进入新世纪的八年来,机械工业的总产值增长了6.3倍,工业增加值增长了6.5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5.8倍,利润增长了8.5倍,外贸出口额增长了6.6倍。

2008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利润、税金等,对同期全国工业相关指标发展的贡献率,均居全国工业各行业首位,是拉动工业和GDP增长的重要行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重大。

2、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

机械工业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成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因素。

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冗员多、社会负担重、债务重等问题。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承担振兴重任的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实现了减员增效、剥离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债转股等项改革,卸掉了压在身上的包袱,国有企业沉重负担得以减轻,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好转,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同时,为形成具有一定集中度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组织结构,一些企业通过业内重组,扩大产品和服务领域及企业规模,迅速形成了系统集成和服务能力;通过主机制造兼并配套企业,提高了系统集成能力;通过用户兼并制造企业,满足了主业发展的需要;通过财团或贸易性公司兼并制造企业,扩大了业务领域和盈利能力。

多种形式的企业改制改组,使机械工业的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

上电、东电、哈电三大集团生产的发电设备已占全国发电设备总产量的75%;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集团五个企业已占轿车总产量的70%;沈阳、大连两大机床集团生产的数控机床已占全国数控机床产量的25%。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给机械工业带来新一轮的并购热潮,企业并购重组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机械企业要善于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

3、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对国民经济支撑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前,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世界水平大致相差二十年。

30年来,通过国内研制和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我国机械装备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有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现在,我国首个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试验示范工程正式建成投运,这是目前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电能力最大、代表国际输变电技术最高水平的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创造出一大批世界纪录。

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投产,实现了核心技术的掌握和设备国产化的成功。

国家建设所需的多数电力工业装备已基本可立足国内,百万千瓦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压水堆核电装备、70万千瓦水电机组、2000千瓦风电机组、交流1000千伏和±500千伏直流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满足了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

12000米特深井石油钻机、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装置、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全流程技术装备、特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大型井下矿和洗选厂设备、日产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盾构机、高档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应用于石化、冶金、建材、交通运输等各行业,机械行业职工多年的“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

同时,一大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陆续建成,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

目前,机械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国内占比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到现在的60%。

机械工业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发挥后发优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代价实现了技术装备的升级。

国内机械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增强了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了技术水平和自主设计制造能力,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

通过对一大批重点骨干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大提升了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需求的强力拉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使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4、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发展方式开始转变

一是产品结构向高层次发展。

可再生能源装备除努力发展水电、太阳能设备外,风力发电设备发展迅速,2008年生产了594.7万千瓦,同比提高154%;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单机1500千瓦机组已成为主力机组,单机2000千瓦机组已经批量生产,3000千瓦机组已开始生产。

燃煤火电机组,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发展迅速,(2008年,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汽机方面生产了57台/3660万千瓦,占汽机总量的41.20%,其中超超临界100万千瓦机组生产了9台;锅炉生产了63台/4260万千瓦,占锅炉总量的53.73%,其中超超临界100万千瓦机组15台。

)截至2008年底,在全球投运的70台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中,中国已有11台国产百万千瓦级机组投入运行。

同时加快推进了能源装备技术进步。

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技术装备已经完成并成功投运,±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研制情况进展顺利。

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广泛试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纯电动汽车已经批量出口。

相当欧洲Ⅲ号标准的国三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于2008年7月1日在全国范围实施,机械行业提供了相应的内燃机和机动车产品。

另外,根据基础件和基础工艺发展严重滞后的实际情况,加强了对通用配套产品、测控部件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种规格不全,特种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落后的攻关研制。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顺应国内外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通过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品牌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

近年来,机械工业按照“围绕一条主线,抓住两头,提升整体”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同时加快“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发展,改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合理配置资源,加快推进专业化生产和企业间的协作配套,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从对整个机械工业发展所作贡献看,小型企业约占六成到七成,超过了大中型企业所作贡献的总和。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特别是民营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008年民营经济的工业总产值增长30.53%,比国有、三资企业分别高16.67和11.3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4.36%,比国有、三资企业分别高19.94和19.24个百分点。

各项经济指标,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已占机械工业的半壁江山。

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目前,大部分省市正在根据各自机械工业的基础和优势,建设多个高起点、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配套体系健全的机械制造园区或产业集聚地,作为实施强省、强市战略的新支点。

在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在内的东部地区继续高速发展的同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布局规划也取得积极进展。

现在,产业集聚效应得到显现,机械工业生产、销售、利润和税金等经济指标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基本上按东部、东北、西部和中部4大区域板块的顺序递增。

  四是现代制造服务业得到发展。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实现现代制造业服务化,拓展机械工业增值之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已经成为机械工业新的发展趋势。

上海、辽宁、南京等地已将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让服务经济成为发展的主动力,作为当前机械工业的一项迫切任务。

目前,先进企业的经验正在推广,很多企业已制定出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规划,一些企业已在这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

5、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走出去”战略初显成效。

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质量、可靠性、技术水平也有了大的改观,一批重大装备已占领国外市场,在国际上树立起良好信誉。

2005年前,我国机械工业一直处于进出口逆差的状况,2006年出口首次大于进口,实现顺差7.6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近几年国内电站成套设备全部实现国内供给;国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

机械工业出口贸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出口额2425亿美元,机械出口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顺差476.69亿美元。

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进程加快。

我国机械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现在已经达到216个,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

出口贸易方式发生可喜变化,一般贸易发展明显加快。

同时,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我国机械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此基础上,我国机械工业尝试着走出国门,通过海外并购,拥有了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优秀人才,大大提高了发展的起点。

一批企业已开始从单一的产品输出转向资本和技术输出,在境外投资建厂。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在国外开办研发机构,取得了初步成功,这表明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已经崭露头角。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机械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足以使我们自豪,但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对全局和机械工业所处的地位,有客观科学的判断,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可妄自尊大。

要看到,机械工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大而不强的现状仍未根本改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张,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核心基础元器件、大型铸锻件和自动化控制装置发展滞后,关键配套受制于人,大型、精密、高效装备仍依赖进口,品牌效应不强,用户认知度还需提高等等,仍然制约着行业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要缩短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机械工业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

扎实推进“两个规划”贯彻落实

正确认识和判断宏观经济现状和趋势,系统研究分析行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贯彻落实“两个规划”的基本前提,也是做大做强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