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256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7-2018学年秋季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4小题共48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都不得分)

1、“……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

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

”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

A.宗法原则下的分封制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D.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王权制

2、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

“桂可食,故伐之;漆苛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

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这首诗几百年来,到处在传诵,被后人比作为与孔子在川之叹和孟子的倚栏之观相媲美。

诗人以借景抒怀、借物言志的手法,说明读书要追根溯源,找到知识的源泉,才能融会贯通。

据材料,作者意在强调(  )

A.人性本善B.格物致知

C.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D.知先行后

4、陆游《老学庵笔记》写道:

“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祓裤;刑都比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

这主要反映了(  )

A.六部官员工作繁忙,勤劳思政B.六部人浮于事,敷衍塞责

C.六部权力及利益分配很不平衡D.冗官问题严重,吏治腐败

5、看人认为“China”是昌南镇的音译,也有人认为是“秦”的音译,但也有学者认为,“China”来源于“China”,(支那)一词的语音,出自荆楚,其人文含义凸显了水田稻作农业。

该观点强调“China”一词来源于古代中国的(  )

A.经济结构B.文化类型C.社会形态D.历史传统

6、明代《织工对》记载:

“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

……进而问之……工对曰:

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材料表明在明代(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C.江南地区存在雇佣关系D.封建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7、1840年后,江浙一带有诗云: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C.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耕与织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动摇

8、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

例如:

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

A.爱国主义B.民主科学C.追求真理D.平等进步

9、庄秋水在《武昌三日:

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

“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汉族士兵投机革命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10、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了“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

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

”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B.放弃“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

C.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11、西方记者惊叹,这是自游牧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这是中华民族的出埃及记,某地成为中国的迦南。

这不仅仅是一次民族生命的死里逃生,这也是中国南宋、明末以降民族精神凤凰涅盘式的现代复兴,而且是整个东方历史性惊觉奋起的史诗图景。

材料中被称为“中国的迦南”的某地是(  )

A.武汉B.昆明C.重庆D.延安

12、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关于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的改变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②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③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④都极大地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3、“在西方主导的旧有世界体系中被边缘化的非洲,却在中国外交领域一直占据着一个核心的位置。

许多时候,中非关系都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支点,对当代中国外交关系的改善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实有不可替代之作用。

”这段材料旨在说明非洲是(  )

①中国外交的战略支点②中国经济复兴的重要伙伴

③中国展现外交形象的舞台④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4、依据雅典法律,任何自由人无权任意杀死奴隶,奴隶主人之外的其他人也无权随意侮辱和伤害奴隶,奴隶在受到虐待忍无可忍之际,还可以逃到提修斯神庙和复仇女神神庙寻求庇护并要求更换新的主人。

这表明(  )

A.奴隶获得了基本的人权保障B.雅典法律成为奴隶追求解放的武器

C.自然法原则得到了普遍体现D.自由民的权利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15、《雅典学院》(如下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因受任装饰梵蒂冈使徒宫,而在1509年至1510年间创作的一幅湿壁画,位于拉斐尔房间的签字厅,目前是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

此作被广泛认定为拉斐尔的代表作之一。

下列对该作品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B.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的宿愿

C.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一个指着上天,另一个则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的唯物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心主义

D.把不同时期的人全都集中在一个空间,表现作者笃信人类智慧的和谐

16、《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

“(1517年—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己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

”材料意在说明(  )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C.人文主义者反对宗教信仰自由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三十年战争

17、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

“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

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

”这里所评论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就(  )

A.国家结构形式而言B.政权组织形式而言

C.国家性质而言D.权力运作模式而言

18、近年来,美军与中国周边国家日本、菲律宾频繁军演,插手中国东海、南海事务,其狼子野心与上世纪初的行为如出一辙。

在亚太地区,美国上世纪初的“狼子野心”是(  )

A.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共同掠夺中国B.参加巴黎和会,企图夺取世界霸权

C.签署《九国公约》,共同宰割中国D.加入国际联盟,挑战英法霸权

19、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苏联领导人(  )

A.放弃战时共产主义,实行新经济政策

B.在任期间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

C.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一定改善

D.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20、“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种怀疑、反思批判意识和以具体的经验事实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经院思辨,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启示的理性主义精神产生了。

”材料中“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是(  )

A.经典力学问世B.蒸汽机的改良C.量子论的提出D.相对论的创建

21、《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作品,作者有意用外观散乱的结构来显示他所描述的现实世界的荒谬和混乱,同时调动其丰富的想象力使事件和人物极度变形,使读者在凄然的笑声之后去回味,去思索。

下列作品与其创作流派一致的是(  )

A.《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B.《人间喜剧》

C.《安徒生童话》D.《等待戈多》

22、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甬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B.一直奉行“光荣孤立”的政策

C.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D.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23、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

“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的威胁

24、乔治·莫德尔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近现代世界政治大循环理论指出,自公元1500年以来,每100年左右出现一个世界“领导者”及其不断的“挑战者”。

具体地讲,先后出现了四个“领导者”,即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也相应出现了力图争夺世界头号权势的“挑战者”即16世纪的西班牙,17世纪的路易十四法国,18和19世纪的拿破仑法国,20世纪的威廉二世德国,纳粹德国及苏联。

据此,下列说法说法错误的是(  )

A.“挑战者”统统失败了

B.成为新的世界“领导者”的国家统统是先前“领导者”的主要“挑战者”

C.“挑战者”的合作者一般讲随着“挑战者”的失败而遇到厄运

D.政治大循环理论是由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规律所决定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25题16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共52分。

答题要求:

针对问题,言简意赅)

25、(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

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教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即“法外之情” 和“法外之非”。

“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敌(皇帝的故旧)、贵(上层贵族官僚)、功等八种人的犯罪,司法机关不得自行处理,要先交大臣“议罪”,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

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

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就必然导致刑讯逼供。

在中央,秦汉的延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

——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公开了诉讼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等方面规定。

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

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更为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以自然法观念指导,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在帝国时期,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各个领域,规范了行政行为,调节了大量商业纠纷和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

罗马帝国灭亡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一一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近代西方发展历程,分析说明罗马法的思想内容对西方资产阶级法学影响深远的原因。

(9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得到的认识。

(3分)

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98年,英国人口理论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一书中指出:

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速度,将会导致食物不足,引起贫困、恶习等出现。

他主张采用道德抑制(晚婚、节育等)、积极抑制(贫困、战争等)来使人口减少到和生活资料相平衡。

马尔萨斯反对社会改革论,认为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只有保持财产私有制以及各人担负起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才能使人们自制,不至于生殖过多的子女。

他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济贫法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将结婚生子。

马克思指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所以轰动一时,完全是由于党派利益引起的。

英国的寡头政府认为它可以最有效的扑灭一切追求人类进步的热情,因而报以热情的喝彩。

——摘编自《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与中国人口问题》

材料二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演讲中指出:

“百年之后,美国人口可加到十万万,多过我们人口两倍半。

如果美国来征服中国,那么百年之后,十个美国人中只参杂四个中国人,中国人便要被美国人所同化。

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所消灭,还要灭种。

……中国现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马尔赛(萨)斯学说所染。

”孙中山的这种人口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

——摘编自《孙中山人口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英国政府对其理论“报以热情的喝彩”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基本态度,并对其进行评价。

(10分)

2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

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布天主教方面。

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

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

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

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札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

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

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

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竞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

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

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

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

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

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及启示。

(13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D3、B4、C5、B6、C7、C8、A9、D10、D11、C12、B13、D

14、D15、C16、A17、A18、C19、D20、A21、D22、D23、B24、B

二、非选择题

25、(16分)

(1)特点:

礼法合一,礼教是指导审判的重要原则;贵族、官员享有司法特权;皇帝掌握最终司法裁决权;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刑讯逼供;司法从属于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性。

(4分,任答四点给满分)

(2)原因:

①法规成文,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同时突出法律程序建设,为后世法制建设和法治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3分)②保护物权(私有制),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要求。

(3分)③崇尚理性、法治,倡行公正、平等的自然法思想超越时代限制,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权和宗教特权提供了思想武器。

(3分)

(3)认识:

法律制度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法治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政治文明受到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政治文明往往各有其特色;政治文明在批判继承中发展进步等。

(3分,任答三点给满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6、(18分)

(1)背景:

工业革命提高生产效率,小生产者失业;圈地运动、城市化,造成城市人口相对过剩;贫富分化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社会改革理论的兴起;英国济贫法的颁布。

(4分,任答四点给满分)原因:

经济上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资产阶级造成的社会灾难推卸责任,反对社会改良。

(4分)

(2)态度:

否定(批判)(2分)评价:

积极:

孙中山的观点基于抵御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其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立场;有利于唤醒国民的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意识。

(4分)局限:

未认识到民族的延续强盛依靠综合国力,并非建立在人口数量增加这单一标准上;未能科学、辩证认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4分)

27、(18分)

(1)特点:

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交流具有双向性;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传播内容限于科学和神学;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西学在中国传播受阻。

(5分,任答五点给满分)

(2)变化:

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内容逐渐深入和广泛;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具有爱国救亡的时代特征;传播媒介更加多元,推动中国社会变革。

(9分)启示:

吸纳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反对全盘西化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