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30交人大定计划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2965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1230交人大定计划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41230交人大定计划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41230交人大定计划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41230交人大定计划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41230交人大定计划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1230交人大定计划报告.docx

《41230交人大定计划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230交人大定计划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1230交人大定计划报告.docx

41230交人大定计划报告

区五届人大五次

会议文件(四)

 

关于xx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书面)

(2011年1月5日在xx市xx区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xx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提交大会,请予审议。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坚持“1413”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建设“生态城区、现代xx”,实现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增长,民生社会事业持续显著发展,全面完成区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立的目标任务。

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5%。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

——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含跨区项目)28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7%。

——引进到位区外资金增长20%;合同利用外资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

——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

——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7.8%,人口出生率5.45‰,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0.7‰。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持续平稳。

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44亿元,增长12.5%。

工业增加值完成94.3亿元,增长1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5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20.1亿元,增长13.5%;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3亿元,增长20.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0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085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5元,增长13%。

项目推进卓有成效。

全区重点项目实现投资290亿元,增长13.3%。

实现新开(竣)工项目110项,增长11%;龙潭裕都、熊猫小镇等14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亿元。

以“1413”重点区域重点项目促建为突破口,华润万象城、xx东客站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

项目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全年推出上市土地12宗1098亩。

严格实施《xx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加强。

产业结构加快提升。

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至0.1:

35.9:

64(2009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0.1:

37.9:

62)。

按照“1413”产业发展布局,强力推进高端产业向功能区集聚,促进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高端产业集聚化。

全区45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实现投资21.4亿元,龙湖三千集、高地商业中心、xx华联东环广场等项目顺利竣工,怡东国际酒店正式营业,xx东区数字音乐公园、xx“339”等项目有序推进;总部经济集聚效应日益凸现,龙潭总部经济城新引进总部类企业90个,上亿元项目16个,新开工攀枝花钢城集团技术服务中心等项目12个,新竣工中机工程勘察设计院等项目10个;新兴产业破题发展,与电子科大合作,打造服务外包与电子商务产业园,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大天实业环保总部等新兴产业项目加快推进。

发展方式持续转变。

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改造,“轿车车身多车型柔性自动化焊装生产线开发项目”等项目实现技改投资30亿元,增长56.1%。

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6项,xx市科技计划项目40项,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数达22家。

狠抓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9%,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户、调迁企业6户,全面完成市下目标任务。

对外开放成绩斐然。

按照“对外开放突破年”工作部署,全面完成对外开放和投资促进工作各项指标,全区引进到位区外资金316.8亿元,其中:

到位省外资金160亿元;合同外资5.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5.3亿美元,外贸出口5亿美元;引进投资上亿元项目(企业)70个,其中重大产业化项目26个,5亿元/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个。

成功承(协)办“2010年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年会”、“2010年中国(xx)总部经济发展论坛”、“第七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组团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xx日活动”、“第十一届西博会”、第十五届“渝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20余次,签约引进总投资320亿元的xx海峡产业城、总投资100亿元的长峰集团龙之梦商务城等一批高端现代服务业项目。

(二)城乡统筹纵深推进。

城乡统筹规划逐步完善。

坚持“世界性、现代化”标准,强化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和研究,加快构建城乡规划体系。

编制完成《xx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全市率先通过《“198”生态与现代服务业产业功能区实施规划》,全面优化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对新xx大道进行全新产业定位,编制完成《新xx大道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打造“中央创意大道”;完善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修订《xx区新型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启动城际商旅城城乡统筹等综合示范项目,编制完成《新客站城际商旅城城市设计方案》、《xx东客站龙之梦新城规划方案》;按照外环片区以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编制《“198”外环片区现代农业总体规划》及《xx区“198”功能区现代农业发展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规划》。

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开展。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整改工作扎实开展,严格按照“五个一致、应确尽确、程序规范、群众满意”要求,全面完成产权确权颁证,实现100%“应确尽确”,顺利通过市农村产权制度综合检查验收。

公共配套服务和基层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群众对公共服务和村级专项资金使用“知晓率、参与率及满意率”均达90%以上;龙潭片区总部经济城、保和、新客站等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项目安置房及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深化“1+3”基层治理模式,初步实现民主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三个集中”稳步推进。

龙潭总部经济城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完成社会固定投资5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12%,到位区外资金25.6亿元;实现税收3.2亿元。

农民集中居住推进不断加快,同乐新型社区建成83.57万平方米,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安置入住4800余人;一里塘新型社区一期24万平方米建设全面启动;丛树新型社区完成社区建设实施规划。

桂林、新山一期和西林一期共计安置人口3652人,新居工程拆迁范围内的安置工作全部完成。

加大土地规模经营力度,全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040亩。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户率达65%。

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深化。

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提升政府投融资平台功能,多方向、多角度加强与各银行的联系与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区属国有公司力量整合加强,竞争机制和拆迁工作机制探索创新。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评审机制,努力实现评审工作制度化、标准化、服务型。

完成xx温度表厂等3家国有企业的解体式企业改制,区属企业改制工作顺利结束。

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大部门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三)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全面推开。

示范线建设初显形象。

按照市委加快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要求,系统推进一环路向北“田园、生态”示范线、一环路向东“世界性、现代化、城市”示范线、新xx大道“出入城主干道”等三条示范线建设。

新xx大道完成两侧立面整治,年内实现全线贯通,初步显现“出入城主干道、中央创意大道和城市田园大道”崭新形象,示范线沿线土地综合整治、一里塘新型社区、青龙、龙潭等旧场镇改造项目加快推进。

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着力现代城市功能建设提升,道路配套不断完善,新鸿路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天岭路xx段形成通车能力,蓉都大道xx段改扩建全面完成;杉板桥路东延线、xx大道三段、总部经济城E线跨三环路节点立交、xx大道立交桥段工程、2.5环(xx段)道路、建设南路等道路建设有序推进;成绵乐城际铁路、铁路枢纽动车基地、达成铁路引入线拆迁按期交地,火车北站扩能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设全力推进。

旧城改造全面提速,实现全区旧城改造资源数据、图表、控规一体化、全覆盖管理;着力推进旧城改造步伐,大力推进圣灯、512、二仙“三片”旧城改造,加快水脉青龙、电子科大南苑、RBD一期ABC地块拆迁。

惠民工程安置房建设顺利实施,蜀都惠园竣工验收合格,府青惠园锦绣东方二期开工建设。

人居生活环境显著提升。

着力打造“生态城区”、“田园城市”,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淘汰落后工业企业,加快清洁能源改造及河道综合整治;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5天,东风渠出境断面水质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达标。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化城管系统高效运转;拆除违建27.2万平方米;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100%;全区新增绿地面积22.5公顷,完成屋顶绿化6000平方米、破墙透绿2150米。

(四)社会发展稳定和谐。

区域教育实现新跨越。

城乡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扎实推进,优质教育全域覆盖迈出重大步伐。

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成绩斐然,阳光体育、艺术教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全区学校教育现代化评估合格率100%,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评为首批“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和谐教育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创造新经验。

教育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实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石室小学、树德小学三所品牌学校建成使用。

全区3~5岁幼儿入园率达98.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升学率达99.04%,高中、职高生毕业合格率分别达99.58%、100%,本科硬上线率49.55%,居主城区第一,刷新xx教育历史纪录。

卫生人口计生取得新进展。

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探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成立xx区人民医院;保和、圣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八里庄红十字博爱医院以及8家涉农社区卫生站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传染病防治工作实现全覆盖。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享受惠民政策覆盖面不断提高。

进一步拓展“生命绿岛”服务范围,逐步建立“生命绿岛”区级、街道、社区三级网络体系,已建成14个各具特色的“生命绿岛”服务中心。

全区符合政策生育率97.8%,出生率5.45‰。

文体事业开创新局面。

围绕庆祝建区20周年,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我区建区以来尤其是近两年的发展成就;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三级公共文化阵地的机构、人员、经费和活动“四到位”;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民间面塑”列入xx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执法检查、维护经营秩序,实现实时监控和应急处理报警信息;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67亿元。

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工作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取得重要成果,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创建任务全面完成。

以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体育工作,组队参加新百伦爱跑6公里城市系列赛等省市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26项次,成功举办“运动xx”广场健身月活动等20项次,积极推进熊猫体育公园建设,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2条。

政务服务实现新提升。

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持续深化,首次引入“XX”搜索引擎的方式,公开行政审批、行政处罚信息,虚拟政务大厅与实体政务服务中心互联互通,127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申报和网上预审;累计公开政府信息持续位列中心城区第一。

全市率先启动基层公开综合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率先实现政府信息查询点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两集中、两到位”深入推进,建设、规划等市级下放经济管理权限的部门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落实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深化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便民服务室标准化建设,推进服务下移。

就业保障实现新进展。

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就业。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49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展以创业型街道(社区)创建活动为重点的“五大创业工程”,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城乡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48万元,大学生创业园吸纳120名大学生创业,创业项目50余个。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扩面分别达到1.01万人、1.56万人、0.74万人、1.03万人、0.9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7.3万人,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达到应保尽保。

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区发放慰问金256万元,比上年增加36%;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机制,为7369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219万元;积极推动住房保障工作,全市率先启动5万平米公租房建设,解决区内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3347户。

残疾人事业“六大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率先建立残疾人半小时康复圈理念,荣获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荣誉称号。

法治维稳取得新成效。

依法行政切实加强,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水平日益提高。

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法律服务体系,被评为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单位”。

落实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积极搭建平台,通过部门、街道联动,切实将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坚持教育引导和依法处置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处理突发群体性事件工作流程,切实维护我区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形势和国际国内不利影响,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整体健康稳步推进。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升级,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需进一步扩大;二是城乡居民就业和社保压力较大,保民生、保稳定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提升公共服务和完善基础配套的任务还很繁重,城乡现代化管理水平仍需提高。

对此,在明年工作中,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科学、系统、有效的措施,用心科学谋划,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11年是xx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实现“强区富民”的关键时期。

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其各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及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xx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大力实施“1413”发展战略,加强十二五规划引领指导,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与形象提升、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经济建设与民生保障、区域建设发展与人的素质提升,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再“上台阶”,努力建设“中西部综合实力一流城区”。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8‰以内。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快产业调整,构筑现代产业支撑。

加强规划引领。

抢抓对外开放纵深推进战略机遇和xx城市定位提升发展机遇,把握xx优质资源凸显的后发优势,强化十二五规划引领作用,依托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对xx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宣讲工作;提升产业发展研究深度,编制专项规划,着力开展xx现代产业体系再研究,深化xx(蓉都大道)城北商贸城和建设北路北延线(蜀龙大道五期)人民塘片区等片区产业发展再研究,谋划电子商务、环保、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确保“十二五”规划落实见成效。

发展高端产业。

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推进全区产业发展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服务经济产业体系。

以新兴房地产、总部经济、现代商贸为支撑,进一步完善龙潭总部经济城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总部经济集聚效应,确保二重、裕都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力争全年引进上亿元项目16个,重大产业化项目4个,打造“中国西部总部经济发展标杆”;加快推进华润万象城、招商东城国际商务广场、川庆大厦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商业楼宇,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载体;提升打造建设路大商圈,高品质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引进知名商贸企业,培养大型商贸中心。

以文化创意为特色,大力推进xx东区数字音乐公园、xx“339”、红楼“1956”等重点项目,力争产业发展有典型、出特色;以商务服务、都市生态休闲旅游业为新兴增长点,复合发展其他服务业,把握猛追湾休闲商务区、新客站城际商旅城等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增强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加快xxRBD商业综合体、东客站龙之梦新城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增强产业辐射力和影响力。

以都市生态休闲旅游为核心品牌,北湖熊猫国际旅游风景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推动熊猫小镇、北湖熊猫运动休闲绿地、xx自然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综合竞争力强、辐射力广、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加速形成产业综合竞争力。

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助力全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加快对技术落后、污染重、能耗高的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

充分发挥财政贴息和补助资金的导向作用,促进更多社会资金和银行资金投向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

以龙潭“精密焊接装备产业园”为基础,搭建“精密机电装备创新联盟”;以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为龙头,搭建“电力产业创新联盟”;打造环保产业研发总部基地,利用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加大对环保产业研发总部基地的支持力度。

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关停区内落后工艺、生产线以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二)加快城乡统筹,打造生态田园城区。

深入实施“农村四大基础工程”。

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总部经济城、北湖片区综合示范项目等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配套区域道路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

全面启动全域xx户籍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及其成果运用,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化,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全年新增流转土地2000亩以上。

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

健全和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民主管理体系,新建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建设按照“1+11”和“1+13”的标准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

加快已建成同乐社区农民安置入住,指导一里塘新型社区建设,加快丛树新型社区建设。

加快涉农街办生活垃圾中转房景观化改造,改善涉农街办环卫设施。

加快城市功能配套更新。

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形象,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新xx。

加大区内道路建设力度,抓紧实施总部经济城E线西延线工程、建材路北延线、昭觉寺横街等道路建设,加快实施三条示范线市政设施和北湖片区配套道路建设,全面完成建设北路一至三段道路改造、双庆路改造、建设南支路及熊猫大道等道路改扩建工程。

加大市政设施和道路管理养护力度,加快建设路商圈等重点区域的道路改造升级。

加快安置房建设、入住及产权办理工作,完成东桂项目、理工大学二、三期安置房、龙潭场镇改造安置房、东林安置房等项目建设,着手圣灯一期、长春片区安置房建设,保障拆迁群众尽早安置入住。

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方针,进一步深化“大综治、大城管”机制,完善城市管理体系。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施“七化工程”,开展老旧无物管社区院落环境整治工作,强力推进环境“四化工程”。

强化违法建设整治,加强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实现违法建设新增为零,存量递减。

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加快龙潭垃圾压缩站建设,提高全区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对全区15座直管公厕按“五个统一”的要求进行升级打造,改善群众入厕环境。

打造田园城市生态环境。

丰富“园在城中”城市形态,启动实施八大生态绿地建设,建成xx公园、新客站西广场公园、多宝寺公园,完成新华公园开敞打造,启动建设海滨公园、圣灯寺公园,高品质打造沙河景观绿道,推进东风渠生态带、外环路200米生态示范带、1000亩优质特色蔬菜示范园建设,基本完成北郊“198”片区生态景观建设。

提档升级5个重要节点小游园、小广场,完成破墙透绿2000米,屋顶绿化4000平方米,新增绿地20公顷。

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

完成化学需氧量削减862.19吨,二氧化硫削减量17899.5吨;继续加大中心城区河道治理工程,开展黉门堰、下涧槽、石湃梁等7条河道下河排污口整治工程,强化河道水环境长效管理,进一步提高水环境质量。

加快《xx区生态城区建设规划》分年度实施,提升环境保护、生态、低碳意识,率先在西部建成省级、国家级生态城区。

(三)加快项目推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突出项目抓手作用。

突出项目推进工作重点,以会议协调问题、以机制保障推进。

着力跟踪抓好“1413”片区内“龙之梦新城”、华润万象城等43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的开工、促建和竣工等重点环节;充分利用项建会平台,紧紧围绕关键环节,针对问题,以“全程专项责任制”保障项目推进;建立“目标+考核+激励”机制,加大目标督查、考核、激励工作力度,增强项目促建动力,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实现按产业类别、投资额度等统计标准动态筛选提取项目信息,不断提升项目管理自动化水平。

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xx区区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完善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工作,采取提前介入、优化流程、创新制度三项举措,高效服务、积极跟进项目立项、评审和招投标工作,加快项目落地。

扩大开放纵深推进。

重点引进大型高端复合式商业综合体,促进商业纵深推进、高端发展。

加大高端品牌企业的引进力度,力争在总部经济、新兴服务业、传媒通讯、咨询服务业、品牌商贸、商务办公等六大领域取得新突破。

完善高端招商企业数据库,精心筛选与我区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的目标企业,开展“无缝”对接和招商推介。

注重引进项目绿色、低碳、环保品质,加大拟上市土地及旧城改造项目的招商推介力度,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载体和空间。

力争引进到位区外资金350亿元,引进上5亿/5000万美元重大产业化项目13个以上。

以绿色人居发展大会、电子商务高峰年会等专业节会,带动商务业发展。

围绕建设路大商圈、二环路发展轴的打造,利用xx购物节等平台,集聚人气、品牌,提升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龙港四川钢铁现货网为龙头,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加入电子商务平台应用。

体制机制加快创新。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集聚效应,增强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扩大投资,引导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和优势企业聚集。

强化国资管理,探索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机制,优化国有公司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发挥国有公司筹集资金、推进项目的重要作用。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财政支出和监督管理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

(四)发展民生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教育文体事业。

深入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深化“全国和谐教育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优质均衡发展战略、学校品牌发展战略和集群组团发展战略,加快川棉片区配套小学、东方新城二期配套小学、总部经济城鹤林东片区配套中学、38中教学楼等项目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大政府投入,采用多种途径,举办公益性幼儿园,解决学前教育供需困难。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举办xx区群众文化艺术节,打造品牌文化旅游活动;提档升级4个特色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加大文化旅游市场规范管理工作力度,圆满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工作。

积极探索数字电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做好社区公益电影放映工作,进一步加强出版物市场监管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