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考试总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213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考试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心理考试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心理考试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心理考试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心理考试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考试总复习.docx

《心理考试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考试总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考试总复习.docx

心理考试总复习

分析:

三类题目

第一类属于随机性题目

一、对该求助者目前的状态进行如下的资料整理:

1.精神状态:

(1)注意力不集中;

(2)紧张不安,焦虑。

2.生理功能改变,即躯体异常感觉:

头痛、疲劳、全身酸痛、睡眠障碍。

3.社会功能状况:

工作效率下降。

二、该求助者主要症状是什么

1.认知;

2.情感;

3.行为

4.生理

5.社会功能

三、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和诊断依据是什么?

本案类最可能的诊断是;

1.诊断依据为;本案例中未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除外精神分裂症。

2.根据主客观统一性,知情意协调一致性、人格相对稳定性的三原则,确定本案例不是重型精神病。

3.本案例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求助愿望。

4.本案例求助者符合ccmd-3诊断标准,以严重心理问题为主导症状。

5.内容是否泛化

6.病程持续时间

7.严重程度,社会功能受损情况,内心痛苦等(抄入案例中提到的内容);没有器质性病变

8.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

心理正常心理不健康严重心理问题

四、对该求助者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症鉴别,根据ccmd-3的标准,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

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症状,但与其疑病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疑病症状的伴发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恐惧性神经病。

3.与恐惧性神经征相鉴别,恐惧性神经症的特点是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感到恐惧,该求助者对肝癌有恐惧的症状,是对疾病的一种正常情感体验,且恐惧不是其最主要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恐惧性神经症。

4.与器质性疾病相鉴别。

五、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生物原因:

性别、年龄、有无生理缺陷、躯体疾病等。

2.社会原因:

a.家庭教育的原因,家庭教育严格;b.负性生活事件;c.人际关系因素;d.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3.心理原因:

a.存在认知错误;b.情绪方面的原因;c.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d.个性追求完美。

六、对该求助者可选用什么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1.了解求助者近期心理生理行为诸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程度,选择SCL-90(90项症状清单)\SAS(焦虑自评量表)\DSD(抑郁自评量表)检测。

2.了解求助者个性特征,是用EPQ量表(埃森克人格问卷)、16PF(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MMPI(明尼苏达多顶个性调查表)

3.了解最近一段时间内是否有重大生活事件对其情绪产生影响,因此选用生活事件量表(LES)

4.排除其他疾病而选用的量表,MMPI\WAIS-RC(韦氏成人智力测验)

七、对该求助者的诊断程序是?

或怎么样对该求助者做出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根据有无自知力,有无主动就医行为,是否存在逻辑思维方面的异常症状等,判断是否为精神病。

2.根据求助者表现出的症状,内心痛苦的程度,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情况,有无泛化和回避以及病程,判断是否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样心理问题。

3.参考心理测验的结果。

4.最终做出诊断。

八、对该求助者的个人成长史资料进行整理

1.婴幼儿期:

围产期、出生时的情况,包括母亲身体状况、服药情况、是否顺产。

2.童年生活经历:

走路、开始说话的时间;

与大多数儿童比较,有无重大特殊事件发生,现在对当时情景的回忆是否完整;

童年身体情况,是否患过严重疾病;

童年家庭生活、父母情感是否和谐;

童年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情况,有无退缩或攻击行为。

3.青少年时期情况:

少年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有无挫折发生;

少年期最值得骄傲的事和深感羞耻的事是什么;

少年期性萌动时的体验和对待;

少年期有无严重疾病发生;

少年期在与成人的关系中,有无不愉快事件发生,有无仇视、忌恨的事或人;

少年期的兴趣何在,有无充足时间做游戏,与同伴关系如何。

4.青年期情况:

青年期最崇拜的人是谁;

爱情生活状况(有无失恋等)

最喜欢读的书籍;

学习(包括升学有无挫折);

就业有无挫折;

婚宴是否受过挫折;

有无最要好的朋友,朋友的状况如何(包括职业、道德行为、法律意识)。

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九、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

合理情绪疗法是艾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基本原理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本案例中的ABC分别是:

A:

领导干部竞争上岗落聘

B:

自己应该上岗,应该竞聘成功,不成功就糟糕至极。

C:

情绪低落,感到愤怒和委屈、脾气烦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入睡困难;勉强上班,无所事事。

(一)心理诊断阶段:

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寻找求助者问题的ABC的过程。

咨询师还应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二)领悟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咨询师要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要使求助者进一步的领悟对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

①使他们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三)修通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

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四)再教育阶段:

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十、阳性强化法的原理及工作程序

A基本原理

1、行为主义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

2、如果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

3、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是阳性强化法。

B工作程序

1、明确治疗的靶目标

2、监控靶行为

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

4、实施强化

在本案例中,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

1.求助者的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利:

(1)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4.咨询师的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适合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受训的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第二类固定性问题

一、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怎么样选择切入点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内容。

二、怎样和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

1.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指定的原则。

2.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可以接受,多层次统一的内容逐一商定。

3.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的意见为主。

4.当求助者与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

5.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

6.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7.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三、摄入性谈话的注意事项

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咨询员在摄入性谈话中那个,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除绝对性的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四、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的七个要素:

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

五、怎样评估咨询目标的有效性

(一)在本案例中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面质技术是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思考的一种技术。

1.促进该求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深入地了解。

2.激励该求助者接触防卫,遮掩心理,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话

3.促进求助者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语言与行为的统一。

4.促进该求助者明确自己的资源,并善加利用,

5.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技术的榜样,将来有能力对他人或自己做面质。

(二)注意事项:

1.面质要有事实依据

2.不能将面质作为咨询师发泄情绪,攻击求助者的工具

3.面质语言不能绝对化,避免对求助者造成伤害

4.面质时要有尊重,理解,关怀等技术的辅助

六、在本案例中阻抗产生的原因

1.阻抗来自于成长的痛苦,旧行为的结束和新行为的开始都将使该求助者产生痛苦,进而产生防御与抵抗,形成阻抗。

2.阻抗来自于功能性的行为失调,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弥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该求助者从中获益,也来自于该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更深层次的心理矛盾冲突。

3.阻抗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其一,该求助者只具有想得到的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其二,该求助者具有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动机。

其三,该求助者并不具有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七、在本案例中应如何选择咨询方法

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

2.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

3.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

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

八、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如何进行转介绍

1.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该求助者不匹配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

2.首先征求该求助者的意见,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或理由。

3.向新咨询师介绍该求助者的情况

4.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

5.不能在该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进行评论,更不能指责

九、如何确定本案例的咨询目标

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协商不能商定,以求助者目标为主

拟定的咨询目标是:

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课接受的及多层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1.近期目标,躯体的咨询目标包括,认知情感行为

2.远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完善人格,实现自我

十、作为咨询师,应如何向求助者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P74

十一、咨询效果的评估

(一)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

1.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

2.在咨询结束前评估

3.在咨询后跟踪复查时评估

(二)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方法(维度)

1.对照咨询前后心理测试的结果进行评估

2.根据该求助者自我报告进行评估

3.根据该求助者家人,朋友,同事的报告进行评估

4.根据咨询师对该求助者各方面的观察进行评估

十二、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充分尊重求助者

2.关切理解求助者

3.采取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交谈

4.对尊重,温暖,真诚,通情达理的要点作简要描述

十三、如何对非精神病性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分类

1.存在非精神病性心理行为问题的求助者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对非精神病性心理行为问题分类指对心理不健康状态进行分类

2.符合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书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即诊断为心理问题。

3.符合有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书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即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点者可列入可疑神经症范畴

十四、试述心理冲突的特点

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以是他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使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无论持什么道德观点,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视为不道德的

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涉及到的使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不懂精神病学的人感到难以理解,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十五、对精神病性案例来讲,比较妥当的处理措施是什么?

1.引导求助者做自我探索,使之能够认识成长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个性方面的不足,体验到从前自我认识的不足,增加自发性与活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排除障碍,创造条件,开发潜能

2.帮助求助者学习建设性的行为,以改变,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如消除或减轻强迫症状或焦虑情绪

3.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与他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也不同。

因此,通过改变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此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和发展。

十六、通常从哪些方面来判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

1.临床症状表现

2.求助者的自知力

3.社会功能受损程度

4.求助者本人的痛苦

5.问题持续时间

6.问题是否泛化

7.心理测量量表的评定

十八、心理咨询过程中使用倾听技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不能随便打断谈话

2.不能流露出不耐烦的态度

3.要有适当的言语反应及非言语反应

4.使当地使用参与型技术

十九、移情和依赖的区别

1.依赖主要是信任,其目的是寻找对现实的帮助,常在有需要的时机需求帮助。

已获得心理依靠,依赖的对象是有现实的目标的

2.正移情主要是好感,其目的是弥补过去的情感,表现为时常来访,以获得感情依托,正移情的对象是替代人物

二十、对谈话内容的选择应把握哪些原则

1.符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间接的针对性

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

7.谈话的关键在于,咨询师是否能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二十一、对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如何进行定性分析

1.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活动的三原则可知,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所以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

2.从求助者的球衣行为来判断可知,主动求医

3.从求助者的症状和自知程度来分析,求助者有自知力

二十二、如何注意避免提问失误

1.为什么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2.多重选择性问题是封闭性的,会影响咨询师获得信息

3.多重问题往往使求助者不知所措

4.修饰性反问不需要也法回答

5.责备性问题往往使求助者产生防卫心理

6.解释性问题可能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二十三、请你依据心理健康指标评估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1.周期节律

2.意识水平

3.暗示性

4.心理活动强度

5.心理活动耐受力

6.心理活动康复力

7.心理自控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性

二十四、如果本例为咨询员的报告,你审查报告应包括哪些内容

1.审查报告的格式是否争正确

2.审查报告的内容

3.审查资料的客观性

对本例求助猜可采用哪些流派来确立咨询目标

人本主义学派:

要有现实性的知觉,乐于接受自己,接受他人

精神分析学派:

体验早年的经验,处理压抑的心理冲突

认知学派:

调整自己的不良认知

行为主义学派:

改变不良的行为冲动

理性情绪学派:

消除自我失败感,学会过理性的生活

现实治疗学派:

对自己的行为作价值评估,决定改变的计划

二十五、对咨询个案记录应包括哪些内容?

1.一般人口学资料

2.来访原因

3.主要症状

4.背景资料

5.心理测验结果

6.诊断评估意见

7.处理意见和咨询方案

8.咨询个阶段的结果分析

二十六、如果咨询效果不佳,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1.没有激发求助者的积极性

2.求助者因某种原因产生了阻抗

3.咨询关系不和谐

4.咨询目标可能没有切合实际

5.咨询方法可能有不恰当的地方

6.可能某种原因产生了移情和反移情的现象

半固定性问题

一、在本案例中,还应收集求助者哪些方面的资料

1.一般资料

1.人口学

2.生活状况

3.婚姻家庭

4.工作记录

5.社会交往

6.娱乐活动

7.自我描述

8.内心世界的重要特点

2.个人成长史

1.婴幼期情况

2.童年生活

3.少年期生活

4.青年期的情况

5.重大生活转折

3.目前状态

1.精神状态

A.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

B.情绪表现.情感

C.意志行为(自控力.行动一致性)

D.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2身体状况

A有无躯体异常感觉

B近期体检报告

3.社会工作和社会交往

4.了解求助者既往咨询史

1.疾病史

2.家族史

3.既往咨询史

4.既往心理测验情况

5.其他

1朋友同事反映的情况

2是否存在未暴露的情况,如妄想等

二、对该求助者的临床表现如何进行量化评定

1.病程,不到3个月为1分,3个月到1年为2分,1年以上为3分。

2.精神痛苦程度,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为1分,自己摆脱不了需要别人的帮助或环境的改变为2分,几乎完全摆脱不了为3分。

3.社会功能,轻微防碍者为1分,工作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为2分,完全不能工作和回避人际交往为3分。

4.对神经症的诊断至少要考虑3个月的情况。

如果总分为3,不够诊断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于6,神经症的诊断是成立的,4-5分,可为可疑病例,需要进一步观察。

三、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时间,即便是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四、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求助者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

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却强烈。

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再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五、神经症的定义

持久的心理冲突,当是人能体验到这种冲突并感到痛苦,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看淡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作为基础。

1.时间上持久,常以年计,最少三个月

2.心理冲突指两种观念,欲望,行为倾向,价值观等互相对立,当事人无法使其协调,有常形和变形之分,常形冲突是大家能理解,现实中存在的,冲突的一方和另外一方具有明显的道德区别。

变形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不带什么明显的道德色彩,是神经症性的。

3.神经症的病人感到精神痛苦,有症状自知力

4.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5.无器质性病变基础,不是说神经症患者不能得器质性疾病,只是说神经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引起的。

六、各种神经症的诊断要点

(一)神经衰弱

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

2.情绪症状主要的三个方面,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

3.常见的心理生理症状,睡眠障碍,头部不适,个别内脏功能障碍

(二)焦虑性神经症

1.焦虑的情绪体验

2.焦虑的身体表现

(三)恐怖性神经症

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

2.病人感到很痛苦,往往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对多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

(四)强迫性神经症

1.因为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而造成精神痛苦

2.强迫观念

3.强迫行为

(五)疑病性神经症

1.对健康的过程

2.对身体的过分注意

3,感觉过敏和疑病观念

(六)适应障碍

1.对近期的应激性或创伤性事件的应激反应

2,由某一时间或专注于此事引起极度痛苦

3,可以躯体症状为主

(七)人格障碍

1.早年开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

2.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持久的适应不良

3.对病人带来痛苦和贻害周围

七、可疑神经症:

不能确诊是否神经症

神经症性反应:

不到3个月,其他的症状都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诊断神经症性反应。

神经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

其共同特征是:

1.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得非应激障碍;

2.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

3.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4.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

5.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

6.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

7.社会功能相对良好;

8.自知力充分。

神经症包括:

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

八、精神病性的特征:

1.幻觉;

2.妄想;

3.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

4.并非由抑郁和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

5.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

6.紧张症性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