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落实三农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0241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切实落实三农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切实落实三农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切实落实三农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切实落实三农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切实落实三农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切实落实三农问题.docx

《切实落实三农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切实落实三农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切实落实三农问题.docx

切实落实三农问题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范泽银

日期:

2011年08月28日

五、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所取得的成效12

论文摘要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

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

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政策分析、成效

 

切实落实“三农问题”

“三农”政策的普及与落实

一、三农问题的内容

(一)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

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

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

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二、三农问题的背景及产生原因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

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

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

中国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因而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在农村种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乡﹑村社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因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获取农民的土地,但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的名义过分使用土地的代理权,从而村社集体对土地的使用权日益模糊。

3.资金投入少。

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5.农民的负担重。

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农村。

因此,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摆在农村,把工作的入手点摆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就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

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第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

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第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

第四,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通过深化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

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四)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

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

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

应大力倡导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向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转移,来减少农业人口,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及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平衡农民的一个重要工具,政府也规定各地方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既要坚持土地公有制,又要明晰土地产权,正确对待城乡土地制度“二元”结构。

把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集体,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这不仅有利于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土地发展城市经济,也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分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更是关系到在20年左右的时间后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因此,农民增收应当成为党和政府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任务。

结合“农内”和“农外”因素,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措施主要有:

  

(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关键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使各国都把农业置于政府的保护之中,尤其我国加入WTO以后,更需要政府实施保护和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政策、财政信贷政策、农业保险制度等,使农民从政策优惠中增加利益。

诚然,我国现时的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超过世界市场的价格水平,但由于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成本高,为保证增加农民收入,适度提高和调整农产品价格,同时限制农用生产资料提价速度,给予双方有效的补贴政策,使农民增产增收,并确保收入增幅逐年上升。

目前,国民收入分配不利于农民的格局尚未根本扭转,要通过建立价格保护政策等措施,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塑造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型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工业化大体到了中期阶段的今天,经济发展应实行从“吮吸农业”到“反哺农业”的战略性转变,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各级政府应确保每年的财政支农增长水平高于上年,从而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

一是区域结构雷同,各地区重复生产,低水平竞争;二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缺乏竞争力;三是生产组织不合理,分散经营,规模小,成本高。

解决上述问题,第一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解决区域结构问题。

各地应前瞻国内外市场,依本地资源禀赋,选择优势种植、养殖业重点发展,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

使区域优势转为经济优势,进而变为经济效益,不同地区各展所长,互为市场,共同受益,使更多农民增加收入。

第二要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优质产品比重,解决农产品结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现代农产品质量的概念不仅是物理和生物质量,更包括生产环境、生产过程、营养、卫生等方面的意义。

无公害、健康、安全、享受等高质量农副产品有很大的需求收入弹性,要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品种,提高优质产品比重及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把畜牧业、瓜果业、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培育成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而使农民收入跃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要走农业企业化道路,解决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不合理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组织制度曾极大地调动了几亿农民的积极性,经过20几年的运行突显的问题是农地农户私有不能解决农民分散化经营所导致的高成本、低效益,更难抵御大市场带来的风险。

探求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应该是农业企业化经营,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

这样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可以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题。

农业企业化是由农户联合经营或委托经营过渡到合作经营,最终实现公司化经营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政府农业投融资、土地流转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三)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是必然途径

  发展劳务经济的目的就是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输出,一能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能实现劳动效用最大化,在以增产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时,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己成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

2002年农民收入比上年增加4%,主要是1.3亿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其中有9400万农民进城打工,总收入约5278亿元,人均5592元。

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农民增收缓慢的根本原因,从农业现代化长远目标出发,还是要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政府应制定分阶段的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化政策措施,首先要改革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拆除为保护城市繁荣而限制农民进城的壁垒,逐步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其次,提供就业机会,扩大农民就业途径,清除对农民就业的歧视,实现农民身份的变迁;最后,通过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剩余劳动力转向对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中去。

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约占总量的80%,而我国只占10%~20%,他们产前、产后、产中的产值比例为2:

1:

7,我国恰恰相反,为7:

1:

2。

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值的空间还很大,大多数乡镇企业还是应结合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提高深加工水平,通过增加附加值来增加农民收入。

  (四)减轻农民负担是保证

  农民负担和农民增收呈负相关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将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减负可以保证增收。

要把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认真贯彻实施《农民负担条例》,清理整顿“三乱”现象,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关系。

减负首要是涉及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明确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及上级政权的事权,还原集体组织的本来面目。

二年前,中央在安徽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有望全面推行,但这是涉及农村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人事制度、机构设置等庞大的工程,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为了九亿农民的小康愿望,必须下决心进行到底。

  (五)政府加大投入是基础

我国农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集体和农民,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集体普遍缺乏必要的积累,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农民,农民纯收入抵充负担后,没什么效益可言,这个主体的投资能力微不足道。

应努力提高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按照《农业法》“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到2005年用于农业投资的比重应由现在的8%提高到10%以上。

在投入增量中,首要的是大力改善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提高资本形成水平和固定资产积累水平,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其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还应把农业生态保护、农村就业结构调整作为投资重点;其三,加大科技投入,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把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农民从增加投入中增加实惠。

五、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所取得的成效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意义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

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

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

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

“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

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

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参考文献:

[1]伍泽平.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6,(02).

[2]李慧.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8,(03).

[3]葛志华.转型之痛“三农”问题的由来与终结[J].江海纵横,2007,(03).

[4]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江海纵横,2006,(05).

[5]孙春明.“三农”问题与城市化进程[J].武汉建设,2008,(04).

[6]刘涛.“三农问题”的困境及其对策[J].商业经济,2009,(02).

[7]阴月灵.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06).

[8]寇丽.对我国的“三农”问题的解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

[9]谭凌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J].文史博览(理论),2009,(02).

[10]张西茹.“三农”问题要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做支撑[J].西北职教,2006,(10).

[1]吴理财.三农问题的三种解释[J].决策,2005,(01)

[2]丁祥艳.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浅谈[J].铜陵学院学报,2003,(04)

[3]昌正兴.解决三农问题有效途径初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4]钟大能.我国财政制度的完善与贫困落后地区财政的调适——兼谈财政制度对“三农”的制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

[5]罗恒.市场化——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J].江南论坛,2004,(08)

[6]任义成,魏刚.对三农问题的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S1)

[7]王璐,侯敏娜.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及解决途径[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8]叶尚志.解决三农问题与人才开发[J].人才开发,2005,(05)

[9]何传新.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探讨[J].理论月刊,2004,(10)

[10]李艳民.三农问题的症结与对策[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