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组合论文.docx
《小组组合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组合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组组合论文
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迁安一镇中曹长余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及相关性较强的学科。
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
多少年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在教师们的课堂里,数学一直与定理、法则、记忆、运算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教、枯燥乏味一直成为阻碍学生数学学习的绊脚石。
在数学课改实验中,数学已不是以往我们所熟知的“概念、计算、应用”,而是“必需的”、“有价值”的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数学。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与合作的乐趣,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才是引领我们教育者的导向。
当前的教育迫切需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表明新课标体系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
(1)教学观念更新、教师角色转换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
(2)具体课堂教学中的“度”难以把握;(3)关心如何考试胜过关心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等等。
这些都充分有力的说明,初中数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许多困难,存在许多问题,但前景仍然是好的。
相信在每一位老师的全力投入下,初中数学教学会稳步前进。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小组对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我们是从以下几个问题分别研究的:
一、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传统教育、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
“以课本为主、以教师为主。
”课本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与学之间是一种原封不动的传递关系。
教学方法又以教师满堂灌为主,学生则是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
容器尽管不同,教师灌注的知识则是一视同仁、千遍一律。
这就完全抹杀了学生和学生的差异,捆死了学生个性思维的翅膀。
新课程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化教学,也就是说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创造、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则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和热爱数学,我们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就要重视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认知投入,学生的投入是其发展的基础,以学生投入为基础的数学教学,可以正确理解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强化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学习机制。
教师要把“教数学”变成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数学。
案例赏析
(1):
有这样一个现象不知大家是否经历过:
做某个题时,教师先讲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不会的仍然不会,个别会做的仍用当初他自己做的笨法来做。
这种现象说明:
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时间动脑思考、动手练习巩固,没有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而记不住。
因此,我们要坚决废除“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
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
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而不是以讲代练。
例如我在讲“旋转三角尺”这道题时我是这样做的:
每一种类型的题,放到一起,综合来讲,使学生掌握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做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已知正方形ABCD,将45°的三角板的锐角顶点放在A点,三角板的两边分别和正方形的边BC交于E、与DC交于F,通过测量探索猜测线段EF与BE、DF之间的数量关系:
小明的证法如下:
将Rt△ADF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到Rt△ABH,则
Rt△ADF≌Rt△ABH,可以得到△AEH≌△AEF
(1)写出证明△AEH≌△AEF的过程和线段EF与BE、DF之间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三角板绕点A旋转到正方形的边AB在三角板45°角内时,三角板的两边分别和CB、DC的延长线交于E、E,如图2仿照上面的方法猜测并证明线段EF与BE、DF之间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
2.已知等腰直角△PAD,∠APD=90°,将45°的三角板的锐角顶点放在P点,三角板绕点P旋转,当三角板的两边都和斜边AD相交时,试探索线段AB、BC、CD能否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探索过程如下:
将△PAB绕点P逆时针旋转90°,得到△PDA`,连接A`C,则
A`D=AB,A`D⊥AD,可以证明△PCA`≌△PBC,
(1)写出证明△PCA`≌△PBC的过程。
(2)当三角板旋转到一边和AD的延长线相交C时,线段AB、BC、CD能否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仿上述方法画出图形、给出证明
案例赏析
(2):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我们的大部分教师至今仍没有搞清楚教与学的主次关系,长时间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同起来,形成教学并重的模式。
更有甚者,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的“一言堂”的这种极不正常的教学方式。
这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仍热衷于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讲代练、不分主次的一讲到底、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甚至根本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
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一听就懂,再做不会,造成学生长期能力低下。
我们知道,教师只能教给学生如何走路,而不能代替学生如何走路,代替学生进考场,这一不争的事实早已为大家所共识。
我们讲,教师不是录放机、不是抄书匠,而是设计师、是引路人。
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入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
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上课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的教学思想,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讲了多少道题,而是看是否培养学生思维,题的数量不在多而在精,不追求会做,而追求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一题多解:
例如:
根据图2提供的信息,可知一个杯子的价格是[]
A.51元B.35元
C.8元D.7.5元
不同的学生运用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有的运用了方程的思想,设一个杯子的价格是X元,则一个暖壶的价格为(43-X)元,可列2(43-X)+3X=94求解;有的运用了方程组的思想,设一个杯子的价格是X元,一个暖壶的价格为Y元,则可列X+Y=433X+2Y=94方程组求解;还有的运用了整体带代入的思想,3个杯子加2个暖壶减去2个杯子加2个暖壶的价格,就等于一个杯子的价格,即94-2*43=8.全部让学生自己说方法说思路,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激发了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案例赏析(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
对于中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
所以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
例如:
乘船往返于丽水(A)、青田(B)两码头,在A、B间设立拍摄中心C,拍摄瓯江沿岸的景色.往返过程中,船在C、B处均不停留,离开码头A、B的距离s(千米)与航行的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船只从码头A→B,航行的时间为小时、航行的速度为千米/时;船只从码头B→A,航行的时间为小时、航行的速度为千米/时;
(2)过点C作CH∥t轴,分别交AD、DF于点G、H,设AC=x,GH=y,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若拍摄中心C设在离A码头25千米处,摄制组在拍摄中心C分两组行动,一组乘橡皮艇漂流而下,另一组乘船到达码头B后,立即返回.
①求船只往返C、B两处所用的时间;
②两组在途中相遇,求相遇时船只离拍摄中心C有多远.
题目稍有难度,学生接受较困难,在教学中我适当引导,给学生留有充分空间,因此效果不错,学生列举了多种解法。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教授也曾说过:
“成功的第一秘诀是兴趣”。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积极倾向,是一种伴随积极情感的需要形式,它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基本动力。
所以,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越浓,求知欲望就会越强,学习也就越加积极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如何在平凡的教学中去引导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才能,充分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如我在讲有理数乘方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如果用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30次,想象一下,它有多高?
它的高度能与珠穆朗玛峰比吗?
”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薄薄的一张纸对折30次没什么了不起,怎么能与珠穆朗玛峰相比,可当指出这个高度相当于10个珠穆朗玛峰时,课堂一下“炸开”了,学生不敢相信这个结论。
在这种急于弄个水落石出的心理状态下导入幂的运算,就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了。
又如,一堂解直角三角形的课上,我做了这样的开场白:
“我的法力无边,能不过河测河宽,不上山测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知敌我之间的距离。
如果你想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本领,就看今天的数学知识谁学得更胜一筹!
”学生一个个兴趣十足,情绪很高。
新课标下的教科书中,很多内容都有“合作学习”、“探究活动”,这些都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新的知识。
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问题:
三根木棒能不能恰好围成一个三角形?
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
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让同学们拼三角形,他们发现怎么拼都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而且通过操作还发现只要把最长的那根木棒适当截去一截,就能与另两根拼成三角形。
此时学生就会主动思索三角形三边长满足什么关系时才能构成三角形。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在数学课堂上,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
例如,在讲解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时,我先借助多媒体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理论基础,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而且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复习时间大大缩短,保证新课质量.
对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让学生学习,学生可能不知从何开始,这时教师可提供直观的材料,或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来研究具体的问题,这样学生探究问题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
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
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
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从而很直观牢固地学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又如,火车从车头开始通过一座大桥问题,讲解此题往往是“纸上谈兵”,一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不易理解题意,故难点不好突破。
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演示这段“火车”过“大桥”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将关键时刻的位置绘制成图形,就能较容易列出正确的方程。
再如,在教“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教师先发给学生一张破碎的圆形硬纸片,并说:
“机器上的皮带轮碎了,为了制作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带轮,请你设法画出皮带轮对应的圆形。
”接着让学生用圆规、直尺、量角器比比画画,进行实验,探索问题的解法,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几个圆?
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容易被学生发现时,教师若通过设置具体实验或直观的问题情境,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优质的教学需要策略,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力所能及地创设问题情境,最终培养学生思维的形成与解决问题能力。
四、发挥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工具学科,但它精练的定义,严密的推理论证,具有丰富内涵的公式呈现在书本上却是干巴巴的条文。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必然会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这一点我想老师们应该有深刻的领会,新的教材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许多改进。
许多小标题都是以疑问的方式出现的,非常有趣,也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满足学生求知心理。
例如:
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有“日历中的方程”这类题目,上课前教师让同学们准备一张一个月的日历表(年月不限),再安排一个“猜日历”的游戏,请班上的同学将日历中竖列相邻的三天数字之和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猜”出这三天究竟是几号,在老师“猜”对日期后,学生肯定就会思考老师是怎样“猜”出来的?
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这样从教学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
当然,在创设情境时不能随随便便,或者搞花架子,这样容易流于形式,也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2.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我经常告诉学生:
“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
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
”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
“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
”“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最后说:
“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
”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
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
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3.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机智
布鲁纳指出:
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
它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他赖以求答案的过程。
试想,许多科学上的发现,由科学家们一时的直觉得出猜想、假设,再由科学家们自己或几代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懈努力研究而得以证明或还不得以证明。
如著名的“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并从理论上给予适当推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
例如,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上,刚写出题目:
解方程:
a+1=x+a,就有位同学说道:
x=1,老师问为什么?
那位学生只是吞吞吐吐,说不出所以然。
老师就让他坐下,并批评了他。
实际上,学生凭的是直觉,首先直觉到的。
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仔细推敲,找出理论依据,其实“追踪还原”出事物本来面目,本题可以这样解释:
方程两边的对称性,如果这样解释,不仅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五、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如同过河需要解决桥和船一样,教师选择一个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又能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唤起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
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议依据以下几点选择教学方法: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如我们为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可采用“辨析-应用型”教学方法:
问题实例—分组研究—探索分析—归纳结论。
但须注意,实例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举个例子,如新教材(打折销售)一课的教学设计,首先由电脑显示服装店海报,教师提出问题:
①你知道打6折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标价,售价的概念)(售价=标价×打折率)。
②这家服装店老板将衣服打6折售出,果真是“跳楼价”吗?
其中到底有何玄机?
③假如老板将一件衣服的成本价提高80%后标价,又以6折出售,若出售价为216元,老板是亏了还是赚了?
(设成本价为X元,列方程:
(1+80%)60%X=216,得X=200,结论是赚了16元,进而导出利润、利润率的概念)。
④如果将上例中“若出售价为216元”改为“结果仍获利16元”,你能求出这件衣服的成本价吗?
你还有其他的改编方案吗?
⑤假如你是一名老板,你将如何提高你的投资利润?
假如你是一名顾客,你又最关心什么?
在当今促销热中,面对抽奖,打折,大削价,你有何感想?
⑥请你结合自己生活体验,用数学语言构建生活中打折销售的有关实际问题,与同伴交流。
⑦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与学生共同交流探究。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个结论作出积极的评价,因为对其恰如其分的肯定,能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要极力鼓励学生提问题,并真诚热情、负责地对待学生所提的每个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方法及时给予答复,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上进的热情。
(二)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不同;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这些都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例如在单元、综合复习、习题课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中可采用“交流-互动型”这种模式:
即呈现问题—引导回忆—课堂辩论—归纳总结—灵活应用。
此模式以教学内容为媒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如“整式的加减中的同类项”,就可以采用了如下方式进行设计:
在上课时先拿出几小袋硬币,要同学们数一下各有多少钱,结果出现:
学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中拿出来,边拿边加数:
5角,1.5元,2元…(三分钟后报出共8.3元)。
学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的拿出来,把5角的2个,2个的拿出来…(二分钟后报出共8.3元)
学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
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
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一分二十秒后报出共8.3元)老师设问,哪一位同学数得最快,并且不容易弄错?
为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说出“学生3既快又准,因为采用了分类计数”。
至此,教师点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那就是——同类项。
”
(三)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当前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的现象,这种不协调现象的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这时我们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消除这种现象呢?
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
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
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分两步走,即先定符号再定绝对值等等。
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
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其效果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