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助理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1893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助理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口腔助理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口腔助理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口腔助理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口腔助理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助理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doc.docx

《口腔助理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助理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口腔助理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doc.docx

口腔助理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doc

2010年口腔组织病理辅导:

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牙骨质的矿化基质呈层板状排列,在其陷窝内有牙骨质细胞,与骨相似。

但牙骨质内没有血管,牙骨质细胞的分布不如骨细胞规则。

在生理情况下,骨组织是不断地既有吸收又有新生现象,而牙骨质只有新生。

正常情况下,牙骨质是不被吸收的。

因为牙骨质有不断新生的特点,因此牙周膜纤维可因牙齿功能的需要发生改变和更替,新形成的牙周膜纤维由于新的牙骨质增生而得以附着至牙齿,代替老的纤维。

同时由于牙骨质不断新生,所以具有修复和补偿功能。

如牙齿的切缘和面受到磨损时,可以由于根尖部牙骨质的继续沉积而得到补偿。

此外,当牙根表面有小范围的吸收或牙骨质折裂时,均可由新的牙骨质的沉积而修复;还有在牙髓和根尖病治疗后,牙骨质能新生并覆盖根尖孔,重建牙体与牙周的连接关系,在新形成的牙骨质与原有吸收区的牙体组织之间有一深染的分界线。

在修复中形成的牙骨质可以是细胞性或无细胞性,或两者均有。

2010年口腔组织病理辅导:

腭部发育过程及常见异常

1.发育过程

腭部主要由两个前腭突和两个侧腭突发育而来。

前腭突来自中鼻突的球状突,侧腭突来自上颌突。

至胎儿第9周时,左右侧腭突与前腭突自外向内、向后方逐渐联合。

两个前腭突和两个侧腭突联合的中心处,留下切牙管(incisivecanal)或鼻腭管(ms,o-palatalcanal),为鼻腭神经的通道。

切牙管的口腔开口即为切牙孔,其外表面有较厚的黏膜覆盖,即为切牙乳头。

  

同时左右侧腭突在中缝处自前向后逐渐融合,并与向下生长的鼻中隔发生融合。

这是口腔颌面部发育中唯一发生融合的部位。

侧腭突的融合,形成硬腭之大部分、软腭和悬雍垂约在胚胎第3个月,腭部发育完成,口腔与鼻腔完全隔开。

2.常见发育异常

(1)腭裂:

是口腔较常见的一种畸形,为侧腭突和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

腭裂可发生于单侧,也可发生于双侧。

约80%的腭裂患者伴有单侧或双侧唇裂。

(2)颌裂:

颌裂可发生于上颌,也可发生于下颌,但上颌裂常见。

上颌裂为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唇裂或腭裂。

下颌裂为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的结果,罕见。

在腭突的融合缝隙中,有时有上皮残留,可发生囊肿。

如鼻腭囊肿、正中囊肿。

2010年口腔组织病理辅导:

面部发育过程及常见异常

1.发育过程

面部发育的早期阶段可以分为两步:

一是面部各突起的生长分化;二是各突起的联合(merge)和融合(fuse)。

面部的发育始于胚胎第3周。

此时,在前脑的下端,出现额鼻突。

额鼻突的下方是第l鳃弓,即下颌突。

下颌突的发育特别迅速,由两侧向前,向中线生长,并在中缝处联合。

大约第24天时,在下颌突两端的上缘,又长出两个圆形隆起,此即上颌突。

这时上以额鼻突,下以下颌突、两侧以上颌突为界,围成一个凹陷,称为口凹(stomadeum),就是未来的口腔。

口凹与前肠之间有口咽膜相隔。

第4周口咽膜破裂,口腔与前肠相通。

胚胎第4周末,额鼻突的末端被两个凹陷分成三个突起,中间的成为中鼻突,两侧的称为侧鼻突。

上述两个凹陷为鼻的始基,称嗅窝。

至第5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起,称为球状突。

面部是由上述下颌突、上颌突、侧鼻突和中鼻突(包括球状突)联合而形成的。

随着胚胎发育,约在第6周,已形成的突起一方面继续生长,一方面又与相邻的或对侧的突起联合。

两个球状突中央部分联合,形成人中。

球状突与同侧的上颌突联合形成上唇。

侧鼻突与上颌突联合,形成鼻梁的侧面、鼻翼和部分面颊。

上颌突与下颌突由后向前联合,形成面颊部,同时使口凹缩小至正常口裂的大小。

口角即两侧两个突起联合的终点。

下颌突将形成下颌的软、硬组织;中鼻突形成鼻梁、鼻尖、鼻中隔,中鼻突末端的球状突除形成部分上唇外,还形成前颌骨及上颌切牙;侧鼻突形成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上颌骨额突和泪骨;上颌突形成大部分上颌软组织、上颌骨及其上颌尖牙和磨牙。

至第8周面部各突起联合完毕。

2.发育异常

在胚胎第6周至第7周时,面部各突起如未能正常联合,则形成面部发育异常。

  

(1)唇裂:

唇裂多见于上唇,由一侧或两侧的球状突与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

唇裂还常伴有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的颌裂与腭裂。

两侧球状突在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则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未联合则形成下唇唇裂,此两种唇裂罕见。

  

(2)面裂:

上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

如为部分联合则形成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

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则形成斜面裂。

裂隙由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

2010年口腔组织病理辅导:

舌的发育过程及常见异常

1.发育过程

胎儿发育到第4周时,下颌弓的内表面因下方的间充质增生,长出三个膨隆的突起,两旁两个对称的突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

在两个侧舌隆突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小突起,位置稍低,称奇结节。

在胚胎第6周时,侧舌隆突迅速增大,相互联合,并与奇结节联合发育成舌体。

因奇结节较小,联合后被两个侧舌隆突所掩盖,结果只能看到很小的一部分,或完全消失。

同时第2、3、4鳃弓中线处的间充质增生,在背侧面形成一个联合突发育成舌根。

舌体和舌根也在第6周时联合,相连于界沟。

舌体表面覆盖着外胚层上皮,舌根表面覆盖内胚层上皮,界沟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原来口咽膜所在的位置。

  界沟的中央是一个浅凹,称为盲孔,它是奇结节发育的遗迹。

奇结节被侧舌隆突掩盖后,上皮向深部凹陷,形成一个盲管,称甲状舌管。

其盲端向下延伸,在达到甲状软骨下时迅速发育,形成甲状腺。

在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逐渐退化消失。

  

2.发育异常

甲状腺从咽底部开始发生,和舌的奇结节相邻,然后下降至甲状软骨处。

因此在舌根部附近的组织中,偶尔可见到错位发生的甲状腺组织,称舌甲状腺。

甲状腺形成后,甲状舌管即逐渐退化,如有上皮残留,可发生甲状舌管囊肿。

在舌肓孔前方,有时见到小块菱形或椭圆形的红色区域,舌乳头呈不同程度的萎缩,称菱形舌。

以前认为这是奇结节遗留所形成的,对健康无害,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菱形舌与局限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

如侧舌隆突未联合,则形成分叉舌。

2010年口腔组织病理辅导:

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

牙本质和牙髓的关系密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病理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牙本质的结构可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修复性牙本质:

也称反应性牙本质或第三期牙本质。

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病等而遭受破坏时,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及胞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受损的成牙本质细胞部分发生变性,部分细胞可继续形成牙本质。

发生变性的细胞可由牙髓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取代,形成新的成牙本质细胞,在受损处相对的髓腔壁处形成牙本质以保护牙髓,此种牙本质称为修复性牙本质。

修复性牙本质中牙本质小管的数目少而弯曲,有些区域仅有少数小管或不含小管。

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时,成牙本质细胞常常被包埋在形成很快的间质中,此后这些细胞变性,遗留一个空隙,很像骨组织,此时称为骨样牙本质。

修复性牙本质与原发性牙本质之间常有一条着色较深的线所分隔。

2.透明牙本质:

也称硬化性牙本质。

当牙本质受到外界刺激后,除形成上述的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然后有矿物盐沉着而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刺激传人牙髓。

此部分矿化的牙本质中,小管和周围的间质的折光性差别不大,在磨片上呈透明状,称为透明牙本质。

3.死区:

是牙齿因磨损、酸蚀或龋导致的牙本质小管暴露,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在显微镜透射光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死区。

此区的敏感度较低。

这种改变常见于狭窄的髓角。

因该处成牙本质细胞拥挤。

死区的近髓端常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2010年口腔组织病理辅导:

牙本质理化特性

牙本质构成牙齿的主体。

牙本质色淡黄,稍有弹性,硬度比釉质低,比骨组织略高。

成熟牙本质重量的70%为无机物,有机物为20%,水为l0%。

如按体积计算,无机物、有机物和水分的含量约为50%、30%和20%。

牙本质的无机物主要也为磷灰石晶体,但其晶体比牙釉质中的小,与骨和牙骨质中的相似。

微量元素有碳酸钙、氟化物、镁、锌、金属磷酸盐和硫酸盐。

有机物中胶原蛋白约占l8%,为所有有机物的85%~90%。

主要为I型胶原,还有少量V型和Ⅵ型胶原。

在发育中的前期牙本质中可见Ⅲ型胶原。

牙本质中非胶原大分子物质有几大类:

磷蛋白、含7羧基谷氨酸蛋白(Gla)、混合性酸性糖蛋白、生长因子、血清源性蛋白、脂类和蛋白多糖。

其中最主要的是牙本质磷蛋白(dentinphosphoproteins,DPP或phosphophoryn),约占所有非胶原有机成分的50%,在牙本质矿化前沿分布,与胶原纤维关系密切,可结合钙,有利于牙本质的矿化。

牙本质中的生长因子有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牙本质中还有一种由成纤维细胞形成的特殊的骨形成蛋白,有人称之为牙本质骨形成蛋白或牙本质基质蛋白。

这些生长因子可能在诱导新的成牙本质细胞形成、创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口腔组织病理辅导:

牙本质组织结构

牙本质由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及细胞间质构成。

1.牙本质小管(dentinaltubule)贯通整个牙本质,自牙髓表面向釉牙本质界呈放射状排列,在牙尖部及根尖部小管较直,而在牙颈部则弯曲呈"~"形,近牙髓端的凸弯向着根尖方向。

小管近牙髓一端较粗,其直径约为3~4μm,越向表面越细;近表面处约为lμm,且排列稀疏。

因此牙本质在近髓端和近表面每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之比约为4:

1.牙本质小管自牙髓端伸向表面,沿途分出许多侧支,并与邻近小管的侧支互相吻合。

牙根部牙本质小管的分支数目比冠部者多。

牙本质小管的内壁衬有一层薄的有机膜,矿化差,称为限制板(1aminalimitans),它含有较高的氨基多糖(glycosaminoglycans),可调节和阻止牙本质小管矿化。

2.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是成牙本质细胞的胞质突,该细胞体位于髓腔近牙本质内侧,排列呈一排。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伸人牙本质小管内,在其整个行程中分出细的小支伸入小管的分支内,并与邻近的突起分支相联系。

成牙本质细胞突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称为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periodontoblasticspace)。

间隙内含组织液和少量有机物,为牙本质物质交换的主要通道。

3.细胞间质牙本质的间质为矿化的间质,其中有很细的胶原纤维,主要为Ⅰ型胶原。

纤维的排列大部分与牙表面平行而与牙本质小管垂直,彼此交织成网状。

在冠部靠近釉质和根部靠近牙骨质最先形成的牙本质,胶原纤维的排列与小管平行,且与表面垂直,矿化均匀,镜下呈现不同的外观,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厚约10~15μm;在根部者称透明层。

在罩牙本质和透明层以内的牙本质称髓周牙本质。

间质中羟磷灰石晶体比釉质中的小,这些晶体沉积于基质内,其长轴与胶原纤维平行。

间质中的矿化并不是均匀的,在下列不同区域其钙化程度不同:

(1)小管周牙本质:

在镜下观察牙本质的横剖磨片时,可清楚见到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周围的间质与其余部分不同,呈环形的透明带,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称为管周牙本质。

管周牙本质钙化程度高,含胶原纤维少。

  

(2)小管间牙本质:

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

其中胶原纤维较多,矿化较管周牙本质低。

  

(3)前期牙本质:

牙本质的形成是持续性的,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是一层未钙化的牙本质,称为前期牙本质。

  

(4)小球间牙本质:

牙本质的钙化是由许多钙质小球融合而成的。

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钙化的间质,其中仍有牙本质小管通过,此未钙化的区域称为小球间牙本质。

小球间牙本质主要见于牙冠部近釉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不规则,其边缘多呈凹形,很像许多相接球体之间的空隙。

  

(5)生长线:

生长线又称冯。

埃布纳(yonEbner)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

它表示牙本质的生长发育是周期性的,活动和静止相互交替。

牙本质的形成是从牙尖开始的,有规律地成层进行。

生长线有节律的间歇即为每天牙本质沉积的厚度,约4~8μm.如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则形成加重的生长线,称为欧文线(Owenline)。

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牙本质在出生前和出生后形成的牙本质之间也有一明显的生长线,即新生线。

  

(6)托姆斯颗粒层:

在牙齿纵剖磨片中,可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

磨片下为不透光的黑色区。

其形成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末端膨大,或为末端弯曲所成,也有人认为是矿化不全所致。

(7)继发性牙本质:

当牙发育至根尖孔形成时,牙发育即完成,至此以前形成的牙本质称原发性牙本质。

但此后牙本质仍在一生中不断形成,这种牙发育完成后形成的牙本质即继发性牙本质。

继发性牙本质中牙本质小管的走行方向较原发性者有较大的变异,小管也更不规则。

继发性牙本质小管方向稍呈水平,使其与牙发育期所形成的原发性牙本质之间常有一明显的分界线。

在髓腔特别是髓室内侧,继发性牙本质呈不均匀分布,受刺激大的区域继发性牙本质形成的也多。

由于继发性牙本质不断形成,使髓腔变小。

2010年口腔组织病理辅导:

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牙骨质的矿化基质呈层板状排列,在其陷窝内有牙骨质细胞,与骨相似。

但牙骨质内没有血管,牙骨质细胞的分布不如骨细胞规则。

在生理情况下,骨组织是不断地既有吸收又有新生现象,而牙骨质只有新生。

正常情况下,牙骨质是不被吸收的。

  

因为牙骨质有不断新生的特点,因此牙周膜纤维可因牙齿功能的需要发生改变和更替,新形成的牙周膜纤维由于新的牙骨质增生而得以附着至牙齿,代替老的纤维。

同时由于牙骨质不断新生,所以具有修复和补偿功能。

如牙齿的切缘和面受到磨损时,可以由于根尖部牙骨质的继续沉积而得到补偿。

此外,当牙根表面有小范围的吸收或牙骨质折裂时,均可由新的牙骨质的沉积而修复;还有在牙髓和根尖病治疗后,牙骨质能新生并覆盖根尖孔,重建牙体与牙周的连接关系,在新形成的牙骨质与原有吸收区的牙体组织之间有一深染的分界线。

在修复中形成的牙骨质可以是细胞性或无细胞性,或两者均有。

2010年口腔组织病理辅导:

牙骨质理化特性及分类

牙骨质与骨组织的组成相类似,但其硬度较低,所含无机盐约为重量的45%~50%,有机物和水约50%~55%。

无机盐也主要以磷灰石的形式存在。

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氟的含量较其他矿化组织为多,并以表面为著,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

牙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为胶原和非胶原蛋白。

最主要的胶原为I型胶原,也有少许Ⅲ型和Ⅻ型胶原,其功能主要为参与牙骨质的矿化;非胶原有机物包括与牙骨质黏附功能相关的蛋白多糖、骨桥蛋白、骨涎蛋白、纤维粘连蛋白、腱蛋白(tenascin)、牙骨质黏附蛋白(cementumadhesionprotein)和上皮根鞘因子,其中蛋白多糖、骨桥蛋白、骨涎蛋白还参与牙骨质的矿化。

与牙骨质矿化有关的蛋白还有骨钙素。

除此之外牙骨质中还有一些促生长和分化的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B、牙骨质生长因子(也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和骨形成蛋白。

牙骨质中大多数非胶原有机物也存在于骨组织中,其中牙骨质黏附蛋白和牙骨质生长因子可能是牙骨质中的特异因子。

  

根据牙骨质中的细胞分布和纤维来源,可将牙骨质分为5种类型:

  

1.无细胞无纤维牙骨质(acellularafibrillarcementum,AAC)覆盖釉质的牙骨质属于此种牙骨质,无功能。

  

2.无细胞外源性纤维牙骨质(acellularextrinsicfibercementum,AEFC)即含牙周膜穿通纤维的牙骨质。

  

3.有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cellularintrinsicfibercementum,CIFC)无牙周膜纤维插入的牙骨质,如修复牙本质缺损的牙骨质。

  

4.无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acellularintrinsicfibercementum,AIFC)形成于对外力的适应性反应。

其内不含牙骨质细胞。

 

 5.有细胞混合性分层牙骨质(cellularmixedstratifiedcementum,CMSC)为无细胞外源性纤维牙骨质和有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不规则交替沉积而成。

通常分布在根分歧区及根尖区。

2010年口腔组织病理辅导:

牙骨质组织结构

牙骨质(cementum)的组织学结构与密质骨相似,由细胞和矿化的细胞间质组成。

细胞位于陷窝内,并有增生沉积线。

  

1.细胞间质由纤维和基质构成。

牙骨质内的纤维主要是成牙骨质细胞产生的胶原纤维,纤维排列与牙根表面平行。

另有一些来自牙周膜的纤维称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Sharpeyfiber),与牙根表面垂直并穿插与其中。

基质主要是蛋白多糖和矿物盐。

  

牙骨质表面有一层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牙骨质即类牙骨质(eementoid)。

  

2.细胞牙骨质细胞卵圆形,周围有许多细长的胞质突起,并有分支,突起多数向着牙根表面,借以自牙周膜吸取营养,邻近的牙骨质细胞突起相互吻合。

牙骨质细胞在间质中的分布不规则,根据有无牙骨质细胞分布,牙骨质又分为无细胞牙骨质和细胞牙骨质。

  

(1)无细胞牙骨质:

紧贴牙本质表面,自牙颈部到近根尖1/3处。

主要由牙骨质层板构成,而无细胞。

 

(2)细胞牙骨质:

常位于无细胞牙骨质的表面,但在根尖部可以全部为细胞牙骨质,牙颈部则常常全部为无细胞牙骨质,细胞牙骨质和无细胞牙骨质也可以交替排列。

  

3.釉牙骨质界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连,其相连处有三种不同情况:

约有60%是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上;约30%是釉质和牙骨质端端相连;还有10%是两者不相连,该处牙本质暴露,而为牙龈所覆盖。

在后一种情况下,一旦牙龈萎缩,暴露牙本质即容易发生牙本质过敏。

2010年口腔组织病理辅导:

牙周膜功能及增龄变化

1.牙周膜的功能包括:

  ①支持功能:

牙周膜主纤维一端埋人牙骨质中,一端埋人牙槽骨,将牙固定在牙槽窝中;同时它还可缓冲外力的冲击,保护其中的血管神经及牙根免受外力的损害。

  ②感觉功能:

牙周膜中有丰富的神经和末梢感受器,对痛疼和压力和震动有很敏锐的感觉。

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和反射,支配着颌骨、肌和关节的运动,因此牙周膜有调节和缓冲咀嚼力的功能。

③营养功能:

牙周膜中丰富的血供不仅营养牙周膜本身,也营养牙骨质和牙槽骨。

④形成功能:

牙周膜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建,成纤维细胞不仅有合成胶原、基质、弹力纤维和糖蛋白的功能,还有吸收胶原吞噬异物的能力。

成骨细胞和成牙骨质细胞不断地形成新的牙骨质和牙槽骨,以保证牙和牙周膜的正常附着联系。

  2.随着年龄的增长,牙周膜中胶原纤维增多,直径增大,细胞成分减少。

基质中硫酸软骨素减少,牙周膜变薄。

牙周膜的结构与其功能大小密切相关。

埋伏牙和经久不用的牙,牙周膜窄,主纤维失去有规律的功能性排列,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缺乏穿通纤维。

当功能增大时,主纤维束粗大并呈良好的功能性排列,牙周膜宽度增大。

在正常情况下,牙骨质釉质结合处是结合上皮附着的正常解剖位置。

随着年龄增加和炎症的刺激,结合上皮附着水平缓慢向根方移动(又称为被动萌出),达到牙骨质表面。

局部因素如食物嵌塞能引起局部的萎缩。

2010年口腔组织病理辅导:

牙周膜组织结构

牙周膜(periodontalmembrane)也称牙周韧带,是致密的结缔组织,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由细胞、基质和纤维构成。

  

1.纤维 

牙周膜的纤维主要由胶原纤维和Oxytalan纤维组成,其中胶原纤维汇集成粗大的纤维束,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向,称为主纤维。

主纤维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人牙槽骨,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称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

由于主纤维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其排列方向也不同。

自牙颈向根尖可分为下列几组:

  

(1)牙槽嵴组:

纤维起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

此纤维存在于颊舌侧,在邻面无此纤维。

其功能是将牙齿向牙槽窝内牵引,抵抗侧方力,保持牙的直立。

  

(2)水平组:

在牙槽嵴纤维的根方,呈水平方向分布,与牙弓的平面大致平行一端埋人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中,是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并与牙槽嵴纤维共同对抗侧方力,防止牙齿侧方移动。

  

(3)斜行组:

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

除牙颈部和根尖区外,纤维方向向根方倾斜约45°角,埋人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将牙悬吊在牙槽窝内。

这种结构可将牙承受的咀嚼压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地分散到牙槽骨上。

  

(4)根尖组:

起于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至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具有固定牙根尖的作用。

 

 (5)根间组:

只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至根分叉区牙骨质,有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的作用。

 

 2.细胞牙周膜中的主要细胞有以下几种:

 

 

(1)成纤维细胞:

是牙周膜中最多,在功能上也是最主要的细胞。

镜下观察细胞核大,胞质嗜碱性,细胞排列方向与纤维束的长轴平行。

功能是合成胶原纤维,此细胞也可以吞噬变性、老化的胶原纤维。

因此,该细胞与胶原纤维的合成及吸收有关。

  

(2)成牙骨质细胞:

分布在邻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细胞扁平,胞核圆形或卵圆形。

在形成牙骨质时近似立方状。

其功能是合成牙骨质。

新形成的且未钙化的牙骨质称类牙骨质。

  

(3)上皮剩余:

在牙周膜中,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即上皮剩余,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

这是牙根发育期间上皮根鞘残留下来的上皮细胞。

在光镜下细胞较小,立方形或卵圆形,胞质少,嗜碱性。

平时上皮剩余呈静止状态,在受到炎症等刺激时,上皮可增殖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

  

(4)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形态立方状,胞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静止期的成骨细胞为梭形。

破骨细胞是多核巨细胞,胞核数目不等,胞质嗜酸性,位于吸收陷窝内。

  

(5)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牙周膜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3.神经、血管

 

(1)牙周膜的神经:

牙周膜有丰富的神经,来自牙间神经和根尖神经,伴随血管分布。

多数为有髓神经,神经末梢呈环状、棒状或梭形,也有游离的末梢。

因此牙周膜的感觉敏感,加于牙冠的轻微压力,牙周膜都能感觉到其强度和方向,并能明确指出牙位。

(2)牙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来自牙槽动脉的分支,主要有三个方面来源:

  ①来自牙龈的血管;

  ②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分支进入牙槽骨,再通过筛状板进入牙周膜;

  ③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在进人根尖孔前的分支。

在牙颈区牙周膜血管分支与邻近的牙龈血管分支吻合形成血管网。

多方面来源的血管在牙周膜中互相吻合,形成树枝状的血管丛。

因此在根尖切除或牙龈切除时不会影响牙周膜的血液供给。

牙周膜血管的分布因牙而异,如后牙的牙周膜血管比前牙丰富,在单个牙中近牙龈处的牙周膜血管比根尖区更丰富。

2011口腔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氟牙症

氟牙症(dentalfluorosis),又称斑釉(mottledenamel),是指牙齿发育期间经常饮用含氟量较高的水或食物所致的一种特殊的釉质发育不全。

  

肉眼观察:

轻症者,只部分牙齿(主要是上前牙)的牙面有白垩状斑点。

中度氟牙症者,所有牙齿表面几乎全被侵犯,牙面易于磨损,且部分牙齿出现黄褐色斑点。

重症者,大部或全部牙齿出现广泛性的黄褐色斑点,且合并有釉质发育不全症,牙面发生实质性缺损。

氟牙症者很少发生龋病。

  

光镜观察:

由于氟结合钙,形成钙氟磷灰石以取代羟磷灰石,高氟中毒后成釉细胞受到损害,形成有缺陷的釉基质。

釉质矿化不良,尤其是在釉柱之间及有机物较多的薄弱处。

但釉质表层过度矿化,釉柱方向不规则,釉牙本质界的弧形结构较正常牙更加明显。

表层钙化良好,其深方的表层下区存在弥漫性的矿化不良。

氟中毒受害者的柱间区发育不全,或完全消失。

严重的氟牙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