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docx
《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
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
1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外部经济与集聚过程
1•1对规模经济的考察
厂商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产出增加保持不变、上升或下降[1]。
因此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递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通常是伴随大规模生产、高度专业化、资源集约利用和不可分性而来。
规模经济因不同的厂商和不同行业而有差异。
规模经济的来源:
规模经济主要与成本不可分性、规模因素扩大、专业化、大规模资源、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学习效应相关。
成本的不可分性是指有些成本与规模关系不大,甚至是独立于规模之外的,即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出规模而言,是部分的或者是完全的不可分的。
一个最明显的方面就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成本往往与产品的产量部分的或者完全的不可分。
比如新车型的研究成本与汽车的产量。
因此当产量增加时,不可分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使得单位成本降低。
规模因素扩大往往带来经济。
对于资本性设备而言,初始成本和营运成本的增长速度一般低于设备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
比如写字楼电梯的初始成本和营运成本一般变化不大,而电梯的效益则随写字楼的使用率增加而增加。
专业化带来经济效益。
工厂或企业的产量越高,劳动力和资本性设备的专业化机会越多,相关的收益就增加。
产量增加可以使企业招聘具有专门技术的员工,也为采用专用设备提供了可能性。
并且为相关的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的企业提供了专业化机会,由此也带来了效率的提高。
大规模资源带来的经济效应。
大规模资源可以带来经济上的相对效益。
比如企业只用一台机器生产,每月需要储备一个零部件以防意外故障,当有十台机器生产时,每月储存的零部件不必要为十个,而是少于十个。
与此类似,对于原材料供应、产品、半成品订销等也存在类似的大规模经济。
此外引进新技术与学习效应也能产生规模经济。
一些成本函数展示了规模经济,而另一些则没有。
一个典型的制造过程至少在最初展示了规模经济。
而这一典型厂商的其它功能,如管理、监督、营销和运送会引起成本,并用尽规模经济[3]。
所以规模到达一定程度,会产生规模不经济,主要原因:
管理成本上升。
管理的有效性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从而限制了规模扩大的程度。
随着规模扩大,管理链条延伸,管理有效性可能下降,表现为决策过程的延迟,最终决策者不能把握会影响决策的事件。
决策者收到的信息被限制、改变。
规模还可能影响到管理人员的动机,比如扩大权利,增加管理者福利等目标追求的影响减弱了正常的工作管理效率。
劳工关系障碍产生。
一方面,随着规模扩大,专业化和重复性的工作增加,员工产生厌倦感与缺乏追求企业目标的成就感,而导致员工绩效下降;另一方面企业或工厂规模扩大,等级链条越长,员工远离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就越不理解管理者的意图。
销售成本的增加。
随着经营规模的增大,销售和分销成本也能成为规模不经济的来源。
规模增大,市场范围更广,平均运距和平均运输成本上升,如果增加的销售来自新的客户分布更加广泛的分散市场,平均销售成本上升是必然的。
此外,随着规模的扩大,生产要素成本随需求上升而升高,这也是导致规模不经济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是,在要素充分流动情况下,并且研究规模经济一般假定企业要素供给是具有完全弹性的,因而在规模经济分析中这类因素不作为规模不经济的原因。
1•2对范围经济的考察
当两种产品一起生产比单独生产便宜时,就产生范围经济[2,3]。
用成本函数来表示,考虑Q1单位产品1和Q2单位产品2的生产,单独生产每一种产品的成本是C+C,一起生产的成本是C,那么范围经济的衡量:
SC=[C+C-C]/C如果SC总是正的,就存在范围经济。
国外有关研究指出,在1968年,200家最大的制造业厂商中的146家在11个或更多的行业中经营[3]。
而多恩、罗伯茨和萨缪尔森研究了在数量上是有非常小的厂商占统治地位的制造厂商,发现在1982年厂商平均生产1到2种单独产品,多工厂厂商平均生产2到3种单独产品[2]。
还有的关于范围经济实证研究指出,对通用汽车公司而言,将大汽车与小汽车、卡车组合在一起生产有足够大的好处。
令人吃惊的是,将卡车与大、小汽车一起生产就没有产生范围经济[3]。
以上说明,范围经济也是普遍存在的。
范围经济并不必然意味着多种产品应该由单个厂商生产。
大型企业比较容易实现企业内部的范围经济;小型企业集聚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生产与销售联系,也能产生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与企业以及产业的特征等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事物总存在辨证的两个方面,既然存在范围经济,也必然存在范围不经济。
并非所有的集聚都能产生范围经济,有时就存在范围不经济,这是由产品的生产函数决定的。
比如多样化经营或联合生产导致的成本上升。
许多可能因素有利于范围经济,最重要的一个是共同投入的使用[1]。
可以用知识来说明,知识是生产和销售相关产品的最重要的共同投入之一。
一种产品的信息很可能与另一种紧密相关的产品有关。
比如知道肯德基的营销方式,可能有助于麦当劳的营销。
了解了电风扇的营销状况,可能有助于空调的销售。
否则象信息这样的资源,会因重复建设而浪费。
并且信息难以购买和销售,所以单个厂商经常生产相关的产品。
1•3对外部经济的考察
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生产或消费活动受到其它经济主体活动的直接影响,使其生产函数或消费函数之值发生了改变。
因此生产或消费之决定受到其它经济主体活动的影响,甚至其它主体经济活动成为其决策函数之变数。
由于研究角度的差异,外部性又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有技术外部性与货币外部性。
技术外部性是指纯粹由技术或其它方面的关系,而不是由市场机能所产生的外部性,比如邻居家花园为四周邻居提供了宜人的景色。
货币外部性是指生产者彼此之间透过市场所产生的外部性,例如某一工厂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产量增加,该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受益,同时以此产品或相关产品为原料的生产也因降低生产成本而受益。
无论货币性的还是技术的外部性都有两种类型:
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一般人们把货币性的外部性又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即按照马歇尔的分析,外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个别厂商得到好处。
包括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从而使个别厂商减低平均生产成本,得到外部经济。
外部不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而使个别厂商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引起外部不经济的因素。
包括由整个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招工困难、原材料和动力不足、交通运输紧张以及地价上涨等。
技术外部性①也可以分为技术-外部经济和技术-外部性不经济,这是福利经济学中常用的解释,是指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外部影响而言,而不是外部因素对一经济主体的影响。
将一经济主体有利的外部影响称作技术—外部经济,而将不利的外部影响称为技术—外部不经济。
2经济集聚的机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理论上各种生产要素流动,聚集形成企业,首先是由于规模经济的效果,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集聚体规模增大,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一经产生,单位产品的成本停止下降,规模再扩大失去了规模经济的效益。
各种生产要素仍然集聚,这种集聚是范围经济作用的结果。
范围经济并不排斥规模经济,它本身就含有规模经济的要求。
理论上不存在先产生范围经济后产生范围不经济的过程,它与生产函数、企业管理与营销等相关。
如果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不存在,那么生产要素是否还集聚?
生产要素还具有集聚的趋势,这是由于外部经济作用的结果。
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直接相关,货币外部性与整个产业规模相关,技术外部性与企业间关系、企业环境相关。
对于货币外部性而言,由于外部经济的动力,生产要素产生了集聚的趋势;当集聚到一定程度,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开始上升,就出现了经济要素扩散的趋向。
对于技术外部性而言,吸引与技术—外部经济相关的经济要素,而排斥与技术-外部不经济相关的经济要素。
总之存在外部经济产生集聚引力,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导致经济要素的扩散。
此外,经济要素由集聚向扩散转变,还是集聚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域分工的要求。
当集聚体由一种经济功能向另一种经济功能升级转变时,往往扩散旧功能相关的经济要素,而集聚新功能相关的经济要素。
所以,当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外部经济三者存在一个时,并发生的经济集聚效果可以称作一般集聚经济;当三者都存在并发挥作用形成经济集聚,称作纯粹集聚经济;当三者都已经成为不经济时称作纯粹集聚不经济。
3经济集聚的空间类型和特点
经济地理学与产业经济学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对经济扩散进行了分类[6,7]。
主要将经济扩散划分为墨汁似扩散、等级扩散、跳跃似扩散、发展极似扩散、串珠扩散和随机扩散等六种表现形式。
区域经济学将集聚分为偶然性集聚和纯粹集聚;纯粹集聚又分为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8]。
外部经济包含有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因此,可以用外部经济来解释和区别集聚。
3•1经济集聚类型划分依据
本质上,经济集聚与经济扩散是并存的,是经济要素流动的两种表现方式,并且经济集聚与扩散具有共同的作用过程。
所谓存在集聚与扩散之分,不过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而言,即集聚是对于一个地方,有不同的要素流的汇集;扩散是对于一个地方,要素流的向外部流出。
对于区域发展而言,可以说集聚是绝对的,扩散是相对的。
因为要素流动,必然集聚;并且要素流的扩散是在形成新的集聚点。
因而研究集聚更具有一般意义。
在任何科学中,现象的研究肯定包括其关联性在内。
地理学现象的关联性或因果关系有两类:
在一个地方不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地方诸现象的关系或联系。
后者必然包括地区间运动在内[9]。
对要素流动直接相关的经济集聚进行分类,也应该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一是便于分析判断集聚体发展,二是便于分析判断集聚体对区域发展作用和意义。
而以往对集聚与扩散的分类,如等级扩散、跳跃扩散、串珠扩散等,很难分清哪一种有利于地方发展,有利于形成新的集聚中心。
依据集聚分类的两个基本目的,可以制定集聚分类的两个依据:
①经济集聚过程中的经济联系;②经济集聚过程中或集聚体形成的与地方之间的关联程度。
根据①可以将集聚分为关联性经济集聚和非关联性经济集聚,前者是指集聚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具有产业上的水平或垂直的联系,或者具有管理上的从属关系。
后者是指不存在这样的联系或关系。
根据②可以将集聚分为根植性经济集聚和非根植性经济集聚。
前者是指经济集聚过程中经济活动与地方已经存在的经济活动或者社会活动形成了比较密切的联系,包括经济联系和社会关系。
后者是指没有发生类似的经济联系或社会关系。
3•2经济集聚的类型
同样,对经济扩散也可以根据以上两种依据,对经济扩散进行分类:
关联性经济扩散和非关联性经济扩散,根植性经济扩散和非根植性经济扩散。
只不过集聚是相对于要素流的“汇”而言,扩散是相对于要素流的“源”而言。
概念上具有相应的含义。
由分析得出经济集聚与扩散的一般类型和特点如表2。
根据以上的论述,规模经济首先引起经济集聚,并且不断强化集聚的程度,直至产生规模不经济,形成的是以企业构成为主体的集聚产业点,是经济集聚区域的基本组成单元,一般地域范围不超过几平方公里,集聚了少数几个规模不大的企业,结构较简单,外围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往往依托于周围的小城镇或接近交通干道。
集聚产业点形成后,由于范围经济的作用,经济进一步集聚,吸引更多的外来要素,企业间关系更加复杂,形成了多样化经营与联合化生产,不同的企业间产生了水平或垂直的经济联系。
形成具有一定地域范围的企业群体,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共同推动下,企业群体的发展为集聚产业区。
一般集聚产业区在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等。
集聚产业区内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基础设施,大大节约了企业外基础设施投资。
并且加强了与地方社会经济联系的程度,以利于产业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整体发展。
集聚产业区与周围大城市或口岸城市经济关系逐渐密切。
当集聚产业区不能够为集聚提供范围经济时,外部经济作用继续使得产业区继续扩大,逐渐形成集聚产业核心区,乃至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大的城市。
集聚产业核心区一般在几十平方公里以上,成为区域一个或多个行业的增长中心,核心区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更加广泛,成为大量生产要素的集聚体,不仅吸引生产性行业,而且也诱导生产者服务业[10]的集聚,使集聚核心区的功能得到健全和发展。
形成了经济集聚的过程中的集聚产业点、集聚产业区、集聚产业核心区的三种基本经济景观。
3•3几点说明
尽管在经济景观形成分析中,先从规模经济开始,然后是范围经济、最后是外部经济。
实际中不一定如此,只是为了便于理论分析。
有可能后两者同时进行,或外部经济在范围经济之前起作用。
这与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相关。
在经济集聚景观形成中,规模经济是最基本的,没有规模经济就无从谈起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
规模经济是集聚体形成发展的基础。
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外部经济三重效应叠加作用下,推动了经济集聚体从集聚产业点向集聚产业区、集聚产业核心区演变发展。
并不是所有的集聚产业点都可以发展为集聚产业区或集聚产业核心区。
起主要作用的是集聚产业点本身的性质,即集聚的关联性如何?
地方的根植性如何?
汇集的流要素与“源”之间的关系,以及流要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是前两者,如果是关联根植性的集聚,那么具有比较广泛的产业联系网络和地方联系网络,发展动力大,发展成为集聚产业区乃至集聚产业核心区可能性就大,反之可能性很小。
当然还受产业区位因素影响,最主要的是经济距离〔经济距离是指包括了取决于地理距离以及跨越地理距离的运输方式及其成本〕因素。
既然集聚与扩散是共存的,并且经济集聚产业点向集聚产业区、集聚产业核心区的发展演变,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内在的动力和要求,又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都需要寻求一种协调手段,调控集聚与扩散以及集聚体的发展。
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