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政治总复习100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692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插本政治总复习10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专插本政治总复习10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专插本政治总复习10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专插本政治总复习10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专插本政治总复习10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插本政治总复习100题.docx

《专插本政治总复习10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插本政治总复习100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插本政治总复习100题.docx

专插本政治总复习100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4—5)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与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P7—8)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P10—11)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

(P12)

(1)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

(2)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P14—15)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所确立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它不仅开辟了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且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6.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

(P17)

(1)深刻地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2)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3)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7.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P18—19)

(1)邓小平理论提高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2)邓小平理论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贡献。

(P22—23)

(1)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P24—25)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武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10.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P28)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1.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1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P30—31)

(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3.邓小平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P35)

(1)明确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指出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就在于实事求是。

(3)强调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指出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

1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P36、P40)

(1)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四个内容之间的关系是: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的条件和目的。

1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P37)

(1)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2)要全面地看问题,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要发展地看问题,决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

(4)要把现象当做入门的向导,努力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16.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遵循的原则。

(P38)

(1)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2)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3)重视理论的创新。

17.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P38—39)

(1)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

(3)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18.如何做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P40)

(1)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凡是经过实践多次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基本理论,必须坚持,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2)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当原有理论中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不能以原有的理论来裁剪新的实践,而应该由实践赋予原有理论新的内容。

1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P40—41)

(1)它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2)它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

(3)它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思想武器。

(4)它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0.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P43—44)

(1)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必须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2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P48)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2.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思想。

(P51)

(1)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P51—52)

(1)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4.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P55)

(1)中国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须同中间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2)为了积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统一战线策略,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25.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P55)

(1)旧中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无产阶级有可能把一切爱国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2)中国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多数,革命要求强烈。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是无产阶级可以争取到的力量。

(4)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可能参加到统一战线中来。

26.为什么要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P57)

(1)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党员大部分出身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和侵袭。

(2)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2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意义。

(P59—60)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2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P62)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2)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意义。

(P66)

(1)它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3)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30.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

(P67)

(1)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2)它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3)它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4)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

第四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二节社会主义本质

31.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P75)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2.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P76—79)

(1)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2)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3)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

(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33.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

(P78)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间密不可分,互为条件。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4.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

(P79—81)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35.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内涵。

(P82—83)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我们的发展。

(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36.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P84—85)

(1)党的执政地位和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3)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37.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P86—87)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我们党要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就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先进生产力的前列。

(2)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3)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

3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内涵。

(P88)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

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P93)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

(2)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性质,后一层含义阐明的则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40.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

(P96)

(1)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2)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3)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4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意义。

(P97)

(1)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

(2)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就要求我们埋头苦干。

(3)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P98—99)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客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P101—102)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

44.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P103)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45.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P103—105)

(1)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2)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46.为什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P103)

(1)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47.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

(P106)

(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2)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3)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8.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P112)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也是解放生产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2)我国目前的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3)改革和革命一样,也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9.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P115)

(1)发展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2)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3)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第二节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50.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

(P119)

(1)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式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

(2)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3)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51.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P120—121)

(1)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2)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3)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能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

(4)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52.当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应该采取的措施。

(P125—126)

(1)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53.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P131—132)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二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4.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P133)

(1)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

55.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措施。

(P134)

(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56.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P135)

(1)“两个坚持”: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2)“三个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7.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P137)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58.“三农”问题对我国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P139)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农村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3)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5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P140)

(1)生产发展,

(2)生活宽裕,(3)乡风文明,

(4)村容整洁,(5)管理民主。

60.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P141)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只有发挥各个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61.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P143)

(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2)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