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548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

第一部分教育基础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概念【简单了解教育的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识记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2.教育的社会属性【作为一个低频的简单题备考考点】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阶级性(4)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选择】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四、教育的起源【选择】

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选择】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

故选B。

六、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选择】

(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早在商朝的教育体系中就出现了小学,系统的小学教育产生于西周。

(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

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

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2.清末的小学教育

(1)第一部颁布的学制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未及实行。

(2)第一部实施的学制

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是它没有实施。

七、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2012上-简答21】可转化为选择题)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记忆】

1.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

2.义务教育的公共性;

3.义务教育的免费性。

(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

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选择题,注意经常以文言文的考题形式出现,所以需要大家清楚讲义中给定的文言文的大致意思,属于哪种教育思想】

1.中国

(1)孔子

①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②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③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④孔子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⑤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

孔子在《论语.述而》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五,“学、思、习、行”的学习过程。

(2)孟子

“性善论”

“仁”③“民贵君轻”

(3)《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①教育的作用

③教学原则

第一,教学相长(zhǎng)原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第二,预时孙(xùn)摩原则——“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也”。

这包括四条原则:

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第三,长(zhǎng)善救失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它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缺点:

贪多、狭窄、自满、畏难。

教师只要了解这些学习状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就能发扬优点,客服缺点。

第四,启发诱导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五,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课外练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

2.西方【选择】

(1)苏格拉底:

“产婆术”-启发式教学原则

(2)柏拉图:

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4)昆体良(约公元35—约95年)

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也被译为《雄辩术原理》),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一般认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故选C。

1.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泛智论

2.洛克:

“白板说”、“绅士教育思想”

3.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

4.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文物,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5.杜威:

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活动课程,“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五步教学法

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

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与赫尔巴特的观点相对立。

(三)中国近代教育家及理论【选择】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2.我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简单了解】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他以李浩吾的笔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四)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选择】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等著作,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主张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领域: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与对象

问题性是教育科研的主要特征,提出问题是教育科研的第一个环节。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备选简答】

(一)课题选择

(二)查找文献资料

(三)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四)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五)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六)研究报告的撰写

(七)课题结题

1.文献资料的类型【选择】

(1)以载体的物质形式可分为印刷品、电子版、实物类等;

(2)以资料的呈现形式可分为文章、著作、报告、光盘录像等;

(3)以对文献的加工情况可分为一手资料、二手资料、三手资料。

(4)以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划分成工具性文献、理论性文献、事实性文献、经验性文献。

3.文献检索的方法【低频的选择或简单】

(1)顺查法

(2)逆查法

(3)引文查阅法

(4)综合查找法

4.文献检索的步骤【低频简答】

(1)确定检索的关键词。

(2)确定查找文献的范围。

(3)进行初步查阅。

(4)修正关键词和文献范围。

(5)对文献进行归类和初步分析。

5.文献检索的一般要求(原则)(【2014下-简答23】-简单了解即可,此题转化成选择或者材料分析的可能不大)

(1)明确查找目的与要求。

(2)选择检索工具

(3)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

(4)根据文献线索,查阅原始文献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式【学会区分】

(一)调查研究

教育调查分为:

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二)行动研究

(三)经验研究

(四)个案研究

(五)叙事研究

(六)实验研究

四、教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选择】

(一)实物分析法

(二)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五)测验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整个章节历年是个出题的低频处,万一不幸出道简答,大家只需把各个条款的关键点答上即可,关键点就就是老师留下的标题】

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选择题、注意打红色的关键字】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三、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

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选择题、注意打红色的关键字】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选择题、注意打红色的关键字】

在理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时,需要把握两点:

第一点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第二点是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2015上-简答22】)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选择+低频的简答】

(一)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二)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三、学校文化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第四节教育与社会人口【选择题、注意打红色的关键字】

人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教育是延续人类的基本活动,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简单了解】

教育是培养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一般说来,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此处历年没有出过考点,但是即将成为老师的我们需要理清楚三者之间的概念区别】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

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四、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备选简答】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二)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三)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选择、能够根据给定的话术判断出属于哪种观点即可】

(一)宗教本位论

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

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等。

(三)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有:

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体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

(四)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

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在一起的主张,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五)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

第三节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2014上-简答21】)

(一)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2014上-简答21】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第一,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第二,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第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第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第四章小学组织管理与运行【本章历年金考过一次选择题,出题几率较低,可自行简单了解】

学校管理由学校管理者、学校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手段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小学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我国学者普遍认可的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计划、实行、检查和总结四个部分。

第五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及其劳动特点

二、教师角色【结合综合素质讲的内容,学会做选择题】

(一)教师的常规角色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管理者角色;

4.示范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角色的更换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不仅是教学者还应该是研究者,要精通教学理论和分析教学理论,并可以独立完成教育行动研究。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教师要开发教育资源,包括开发校外和校内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进度和结构;教师还要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结合综合素质讲的内容,学会做选择题】

(一)强烈的示范性

(二)创造性

(三)长期性

(四)劳动的复杂性

(六)劳动效果的滞后性和延续性

四、专业知识素养【选择题、不需要记概念】

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本体性知识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条件性知识

(1)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基础;

(2)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3)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需具有教学专业素养——实践性知识

(1)情境性知识

(2)操作性知识

(3)人际知识

(4)自我认识

4.教师需具有一般文化素养——一般知识

(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自然常识

(3)工具类知识

(4)艺体类知识

(5)劳动技能知识

(6)时政知识

(二)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

1.成长的历程【学会判断这几个阶段区别即可,一般考选择题】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

”“同事们如何看我?

”“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

”等。

因而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想方设法控制学生,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

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以及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如“内容是否充分得当?

”“如何呈现教学信息?

”“如何掌握教学时间?

”等。

传统教学评价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

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六章课程【高频选择题出处】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了解】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主要涉及:

1.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劳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的类型【不需要记忆概念、只需给定的科目学会做选择题】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分科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只是,并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分科课程的种类与科学知识分化情况密切相关。

如语文、数学、美术等属于分科课程。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新课改中规定,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中以综合课程为主。

如小学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课(3-6年级)属于综合课程。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四)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的素质培养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五)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并没有给出权威性界定,只是从综合实践活动所包括的内容和目标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如:

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进行选择学习的课程,不强制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科课程标准里面的规定的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必修课程。

(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从表现形式上看,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类型。

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和态度的非正式课程。

隐形课程分为三类:

一是物质性隐性课程,如校园环境的特征等;二是制度性隐性课程,如人际关系准则;三是心理性隐性课程,如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三、课程层次理论【需要清楚概念,根据出题的趋势,都是给定一个概念,判定属于那种课程】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分五个层次:

一是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二是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

三是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是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这就是所谓的互动吧);

五是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

【2015下-单选13】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属于()。

A.理想的课程B.正式的课程C.领悟的课程D.运作的课程

【答案】A

【解析】认为存在五种不同的课程:

(1)理想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实行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

其中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故本题选A。

四、课程设计模式【选择,人和观点对上号】

(一)泰勒(R.W.Tyler)的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

(二)斯腾豪斯/斯滕豪斯(LawrenceStenhouse)的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斯滕豪斯在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

过程模式的特征是不以事先确定好的、由仔细分解一般目的而得出的目标系统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而是关注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之与宽泛的目的保持一致。

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了解】

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选择】

1.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

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

2.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区分:

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等。

隐性课程资源指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风气,社会风气,师生关系,家庭氛围等。

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3.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

有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如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规范、人际关系等。

4.根据资源属性区分:

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

5.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非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6.根据资源的载体形态,可将课程资源分为以人为载体、以物为载体、以活动为载体三类。

 

第四节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选择】

(一)忠实取向

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