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铜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167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铜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铜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铜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铜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铜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铜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

《对铜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铜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铜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

对铜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

对铜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

  认真学习贯彻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围绕“把铜仁打造成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先行先试区、国家级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区、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旅游区和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目标,我市必须全面落实各项重大建设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支撑能力

  1.大力推进交通建设。

按照4D级机场标准,完成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开通铜仁至国内重要省会城市航班;启动建设石阡、思南、梵净山通用航空支线机场。

建成长昆客运专线铜仁段,尽快开工建设铜仁至玉屏铁路、渝怀铁路二线铜仁段,加快推进遵义至铜仁至吉首铁路、昭通至黔江铁路铜仁段、都匀至凯里至黔江铁路、重庆经万盛至柳州铁路铜仁段等铁路的规划建设,到2015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

到2020年,构建起铜仁至黔中经济区、珠三角、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3小时陕速铁路经济圈,力争实现县县通铁路。

  加快推进杭瑞高速铜仁段、铜大高速、思剑高速、松桃至铜仁高速、酉阳至沿河至德江高速、江口至石阡高速、德江至务川高速、印江至秀山高速、铜仁环城高速、铜仁至怀化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到2015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0公里。

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0公里以上,形成铜仁至怀化、凯里、黔江、吉首2小时高速公路圈,铜仁至贵阳、长沙、重庆4小时高速公路圈。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村油路覆盖率达到100%。

加快内河航运建设,乌江干流达到内河航道4级标准。

  2.大力推进水利建设。

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建设16座中型水库、16座小

(一)型水库、6个骨干引水工程、2个骨干提水工程,到2015年,新增年供水量5.2亿立方米,新增水库库容2.65亿立方米。

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铜东、乌中灌区续建配套和灌排泵站改造工程。

推进小水窖、小塘坝、小堰闸、小泵站、小渠道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加强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完善防汛抗旱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加强岩溶地下水和地下暗河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应急水源工程,提高抗旱应急能力。

到2020年,从根本上解决全市工程性缺水问题,全市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3.大力推进电力建设。

紧紧围绕“两带两圈”产业布局,加快骨干输变电工程建设,建设500千伏铜仁与遵义互联电网,每个县域建设1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建、扩建及增容110千伏变电站46座、35千伏变电站24座,到2015年,以500千伏为主、220千伏环网为骨架、110千伏网架为脉络的供电网络得到完善和巩固,彻底解决骨干网架薄弱的问题,城乡电网得到全面升级,实现全覆盖,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和抗灾能力得到增强,基本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对电力供应的需求。

到2020年,根据全市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地方电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4.大力推进信息网络建设。

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发展,提高电话、互联网普及率,加快城市光纤宽带接入,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宽带,基本扫除自然村寨通讯盲区。

加快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化城市和信息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实施电子政务提升工程和“三农”信息服务工程。

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与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信息化建设,政府上网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100%。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二、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发展能力

  1.做大工业总量,调整产业结构。

做大做强水电、火电等能源工业,积极开发风能、生物质能,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和石煤综合利用,建成武陵山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

加快开发锰、钾、钒、汞等系列化工产品,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锰系新材料基地、不溶性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国家级汞、锰、钡化工产业集聚区。

加快发展建材业,建成武陵山地区重要的水泥及石材加工基地。

发展壮大烤烟、卷烟产业。

积极发展茶、林、果、药、白酒、食品等绿色轻工业,打造国家级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以电子电器、机械装备、生物制药、旅游商品以及纺织、服装加工等为重点的加工制造业,把玉铜松产业带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先行区。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新工艺,着力发展锰锂电池、锰铝合金、精细锰铁合金等新能源、新材料,以及低汞触媒、钒触媒等化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加快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

到2015年,完成12个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投资200亿元以上;大龙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产业园区,松桃工业园区、大兴科技工业区、灯塔工业区、万山转型工业区升格为省级产业园区,其它工业园区达到地级工业园区标准;大龙开发区年产值达到300亿元,松桃工业园区达到200亿元,大兴、灯塔、万山园区达到100亿元,其他园区达到50亿元,实现园区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80%以上;建成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或企业集团2户,超30亿元的5户,培育上市公司5户以上,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

到2020年,东部五县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西部五县工业园区达到省级工业园区标准,全市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2.优化农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

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茶叶、油茶、核桃、蔬菜、烟叶、中药材、竹子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到2015年,经济作物面积占种植业面积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

加快养殖结构调整,提高基地养殖比重,大力发展优质生猪、优质肉羊、优质肉牛,加快发展野猪、大鲵、竹鼠等特种养殖,到2015年,生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

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促进土地流转配套政策,促进零散土地向龙头企业和大户集中;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连结农户的利益机制,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到2015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00万亩,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0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收入达到50%以上。

到2020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00家,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格局。

  3.加快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加快提升旅游景区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把梵净山景区、九龙洞景区、大明边城景区等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把沿河乌江山峡景区、石阡温泉群景区、思南石林景区、太平河景区、万山矿山公园等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把天生桥景区、苗王城景区、佛顶山景区、思南白鹭洲景区等打造成国家3A级景区,规划建设好寨英、木黄、德江乌江傩文化等省级风景名胜区。

着力打造融合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宗教文化、娱乐康体等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及大型节庆活动。

加快建设一批以乡村民俗、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加快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积极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产品的融合,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镇古街区、历史文物古迹、庙宇文化古迹等景区景点品位。

注重旅游产品创新,提高游客参与度,努力实现旅游类型从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和营养养生复合发展转变。

加快提升综合服务及接待能力,结合重点旅游区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一批星级饭店、快捷酒店、商务酒店、青年旅馆和汽车旅馆等接待设施;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支持建设一批乡村旅馆。

到2015年,全市星级旅游酒店达到100家以上、客房数达到5000问以上,其中四星级以上酒店达到15家、五星级酒店达到5家。

积极发展旅行社等旅游中介服务机构。

优化旅游人才创业环境,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人才队伍素质。

利用国内外强势媒体和节会平台扩大旅游宣传促销,努力开拓省外和境外客源市场,努力实现客源结构以省内游客为主,向省外境外客源并重的转变。

推进梵净山与凤凰、张家界、怀化、秀山、武隆等周边旅游区的联合,共同打造一批跨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提升全市旅游发展竞争力。

到2020年,实现国际知名国内著名旅游区(目的地)建设目标。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1)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

积极引进国内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到铜仁落户;积极吸引国内有实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到铜仁发展。

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支持做大做强一批地方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竞争力。

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城乡金融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动市内企业上市融资,发行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

积极发展保险业,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到2015年,新增2家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落户铜仁,全市农村信用联社改制成农村银行,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形成市、县(区)、乡(镇)三级网络,新增3家上市企业,政府债券发行量累计达到50亿元以上。

到2020年,上市企业达到10家,政府债券累计发行量达200亿元以上,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25%以上,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民航和乌江航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培育大型物流企业,规划建设一批区域物流枢纽、商贸园区和专业市场,引导商贸物流企业向园区聚集。

加快推进德江、大龙开发区等物资集散地建设和思南、沿河等物流港口建设,到2015年,建成10个商贸物流园区,重点把德江建成黔东北部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把大龙建成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及铁路零担货运中心,把思南、沿河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水运物资集散地,把大兴建成武陵山地区重要的临空物流中心。

到2020年,商贸物流园区达到15个,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梯次结构,把铜仁建成渝鄂湘黔周边地区综合物资集散地、贵州省重要的物流基地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

  (3)积极发展房地产业。

编制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房地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与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相结合,与完善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相配套。

引进和发展一批大型骨干房地产开发企业,鼓励老城成片开发和新城连片开发,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的商务房(楼)集中区,不断提升房地产开发的规模和品质。

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提高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供应比例,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农民向城镇转移和城市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为城镇化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4)加快发展营养健康服务业。

围绕打造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积极发展户外运动、中医药保健养生、生态疗养、休闲度假、特色膳食、心理咨询等服务业,把营养健康产业培育成我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5)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开发就业岗位,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社区保安、体育健身、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慈善互助和废旧物品回收等,推进社区服务的规范化和网络化经营。

  三、以推进产城一体为突破口,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发展产业支撑城镇建设,城镇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思路,加速城镇要素集聚、完善城镇功能、拓展产业空间,集中力量做大铜仁中心城市,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围绕建设铜仁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目标,以路网建设为引领,以大兴科技工业区、灯塔工业区、万山转型工业区为产业支撑,以碧江新区、川硐教育同区、谢桥承接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一城两区”城市构架。

到2015年,铜仁中心城区扩容至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城镇化率达到65%。

围绕构建铜仁城市经济圈,松桃突出以资源深加工产业推进苗乡文化新城建设、玉屏突出以开放承接产业推进侗乡文化新城建设、江口突出以自然生态资源开发推进休闲旅游城市建设,加快城市扩容和品位提升,增强县城产业集聚和人口聚集能力,与铜仁中心城区形成“一核三星”的区域城镇体系。

以乌江特色产业带为支撑,加快德江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德江、思南、印江城市组团建设,构建次区域中心;同步推进石阡“公园县、疗养县”建设和沿河山水城市建设。

加强城镇供水、排污、燃气、供电、通讯、有线电视、消防、公厕、垃圾处理、公交站台、人防、交通标志等服务设施建设,使县级以上城市和重点乡镇基础设施状况显著改善,逐步形成功能比较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大力实施城镇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提高城市的品位,搞好城区绿化、河道整治、雨污分流、大气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形成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长效管理机制。

推进城镇公共事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开放市政建设和城镇经营市场。

统筹城乡规划,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强化发展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明确城乡产业、人居、生态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坚持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并重,注重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衔接、协调,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建立和实施有利于农民进城的就业、住房、子女入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四、以探索扶贫开发政策措施为突破口,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抓住国家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机遇,抢先一步,快人一拍,争取和用足用活国家的政策支持、项目支持、资金支持,先行先试,探索实现扶贫开发由救济输血型向创业造血型转变的基本路径,在武陵山区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积极开展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异地扶贫移民搬迁、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建设三项试点工作;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争取已纳入武陵山区规划的交通、水利、能源、生态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改善发展的基础条件。

探索破解产业扶贫的投入不足问题,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市本级和各县(区)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国家产业基金和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向我市倾斜,在县(区)设立地方性银行,发展村镇银行,建立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产业扶贫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林权、宅基地权“三权”抵押贷款的实现方式,增强农村群众发展产业的自我投入能力。

到2015年,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5个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到2020年,完成扶贫生态移民50万人,全市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五、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为支撑,大力推进植树造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提高营造林质量,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2.扎实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

进一步巩固沿河、德江等7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成果,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铜仁市、玉屏、江口3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

到2015年,全市新增治理石漠化面积3795平方公里,从根本上遏制石漠化扩展势头。

到2020年,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达到预期目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

深入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快节能技术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进一步完善锰行业清洁生产改造,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变。

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严格监管重点耗能企业,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加快减排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确保已建成火电厂脱硫设施和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稳定运行。

推广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加强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抓好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建设,争取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基地。

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推进冶金、有色金属、建材、电力、化工等行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

  4.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以乌江、锦江、湃阳河、龙川河、印江河、天生桥水库等城镇重要饮用水源地环境的综合整治和保护,加快构建水源保护地保障体系。

编制城镇供水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地下水资源利用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

进一步加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加大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力度,不断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和水源安全。

以乌江流域和锰、汞、铅锌污染区域为重点,深入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加强工业污染和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要求的范围内。

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加强农业两源污染治理。

  六、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机构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政府部门的内部监督,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媒体的舆论监督。

强化服务意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

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政府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

推行政务公开并逐步实现制度化,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网上审批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规划体制。

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的绩效考核制度,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

  2.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健全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健全投资监控体系,加强对投资的引导和调节,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率。

  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财政收支范围和责任,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社会保障、科教文卫、农村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支出。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健全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

实行非税收入全口径预算管理。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行为。

推进税制改革,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4.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分类改革、优化结构的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依法分离事业单位承担的政府职能。

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改企步伐。

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实行管理者聘任制和员工竞争上岗制。

改革事业单位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监管体制。

  5.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强化招商责任,坚持以商引商,不间断地“走上门、请进来”,引进资金投向工业生产、旅游开发、现代农业、生态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实现资本从四面涌人、全面落地。

坚持招大商、引大资,盯住战略投资者,引进一批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的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投大资金、做大项目、建大企业、办大产业。

重视引进中小项目,支持中小企业加速发展。

积极推进软环境建设,着力营造高效的服务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行政审批“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

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自主创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加速增长。

今后5年,全市招商到位资金年均增长40%以上,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

同时,着力加强金融机构和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扩大商业贷款,提升政府融资能力,积极协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扩大投资做好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