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艺类知识点汇总背诵版本.docx
《科技文艺类知识点汇总背诵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文艺类知识点汇总背诵版本.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技文艺类知识点汇总背诵版本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四大发明
(一)造纸术:
①秦汉时期:
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2.意义:
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
(二)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②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3.意义对航海业尤其是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唐末,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2)宋元时期广泛应用。
2.影响:
进入热兵器时代。
不仅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而且成了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
(四)印刷术的进步
隋唐: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泥活字)。
意义:
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2.印刷术对欧洲影响
(1)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
(2)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⑵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①经济:
自然经济的束缚。
②政治:
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③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的禁锢。
(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④对外:
“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⑴历程: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⑵特点: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③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
魏晋以前自发阶段实用为主,魏晋以后自觉阶段追求美感。
⑵历程:
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形成,笔墨纸张的改进东晋王羲之成为“书圣”,名作是《兰亭序》。
③隋唐一统,草书有“张(旭)(怀)素”,楷书有欧阳询和“颜(真卿)柳(公权)”。
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④宋代书法风气总体倾向是崇尚意趣、忽略法度。
⑤明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书法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
⑶书法五种字体的特点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点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
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楷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演变的主流)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3.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⑴起源:
新石器时代萌芽,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
⑵演变:
①夏商周:
壁画和帛画。
②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强调“以形写神”。
④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高峰。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初唐阎立本《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⑤宋代崇尚写意的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
商品经济发展,风俗画出现。
⑥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高,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明清时期,绘画也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实用化,有故事插图、年画、壁画、剪纸画、布贴画等。
⑶特点:
①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和气韵。
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
③表现手法灵活、自由,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④宫廷画和民间画注重写实,人文画主写意。
三、文学成就
(一)诗的经典——《诗经》现实主义
(二)楚辞屈原《离骚》浪漫主义。
(三)汉赋
2.特点:
气势恢弘、词藻华美;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
3.汉赋繁盛的背景:
两汉国家统一,高度繁荣
(四)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1)政治: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物质基础
(2)文化政策:
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3)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4)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五)宋词
1.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1)婉约派:
北宋:
柳永《雨霖铃》;两宋之际:
李清照《声声慢》
(2)豪放派:
北宋:
苏轼(东坡)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
2.宋词兴盛的原因
(1)经济:
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
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3)政治:
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尤其是宋金对峙时期),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六)元曲与市民社会
1.元曲的含义:
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
(1)散曲:
金元时期北方民间兴起的一种新诗歌体裁。
(与词相比语言更自由、通俗,形式更活泼……)
(2)杂剧:
是融合宋金以来的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又称“北曲”。
2.主要代表:
关汉卿——《窦娥冤》(杂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散曲)
(七)明清小说
1.明清小说繁荣的的背景:
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2.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
(1)通俗文学: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注意与“四大名著”的区别)
(2)短篇小说集:
“三言”“二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
(3)批判现实的力作:
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
四、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古代戏曲的历程:
原始歌舞(傩戏)→春秋战国的优怜→宋代南剧、金代诸宫调→元代杂剧→明代昆曲→清代京剧
2.元代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⑴流行原因:
①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②元代多年不行科举,士子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其他出路;③元朝注意保护艺人。
⑵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是成就最高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窦娥冤》。
3.清代京剧的崛起
⑴背景:
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北京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成为各种剧种竞争的场所。
⑵形成:
①清乾隆年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②以后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
⑶发展: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
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
⑷艺术特征:
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将唱、念、做、打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独特的艺术体系。
◆京剧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是:
融合并吸收多剧种和曲调的优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的重大变化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共和国建立——改革开放
1、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及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
(1)近代:
①服饰:
鸦片战争后,西服开始传入中国;“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30年代服装五花八门。
②饮食: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建筑:
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开始出现在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社会习俗: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⑤农村落后、封闭,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2)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物质生活:
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
中国人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社会习俗:
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改革开放以来:
物质生活:
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社会风俗
: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渐形成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表现:
①铁路: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不久被拆除;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了宝成、兰新等铁路;
20世纪90年代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②公路: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随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虽修建一些公路,但公路交通发展仍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③水运:
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④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精进航线开通,中国航空业拉开序幕;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航线和航班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影响:
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通讯工具:
(1)表现: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电讯
事业快速发展
(2)影响:
使信息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近代报刊逐渐走向繁荣,成为近代先进中国人宣传进步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工具。
如维新派的《时务报》、革命派的《民报》、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中共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舆论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报刊出现欣欣向荣,具有政论性、专业性、娱乐性的特点。
2.电影:
《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起步;《歌女红牡丹》结束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3.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电视事业诞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节目丰富多彩。
4.影响:
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民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
5.互联网的表现及影响
(1)表现: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90年代后逐渐普及。
(2)影响: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现代中国的科学、教育与文学艺术
1、中国现代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打破美苏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2.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导弹,进一步加强了国防力量。
3.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4.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二)载人航天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的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三)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
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东方魔稻”。
2、双百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提出
背景:
a.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质:
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性和多样性。
根本目的:
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
结果:
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自由争论。
2、曲折的年代
原因:
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结果:
百花凋零;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遭到政治批判。
3、艺术的春天
(1)背景:
“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
邓小平指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
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内容:
出现以“文革”为主题“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改革”为主题;社会生活为主题,代表: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3)结果:
中国文艺再次繁荣,走向世界
2、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制定方针政策:
(1)建国初,确定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
(2)全面建设时期:
①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②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
2.成就:
(1)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原因:
“左”的指导思想影响
表现:
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大中小学一度停课;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文革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2.危害:
人才缺乏,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国际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1.文革后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
3.80年代:
提出教育“三个面向”;制定《义务教育法》;中等、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改革。
4.90年代:
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教育投入和办学力量多元化,启动“希望工程”。
6.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19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经典力学
(1)背景
①文艺复兴运动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成就:
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标志: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3)内容:
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4)特征①注重实验。
②力学体系的数学化。
主(5)意义:
①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中,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
②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③局限性: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低速运动的物质之上。
2.相对论的创立
(1)创立: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意义:
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②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进入新阶段。
3.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
(2)诞生: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3)发展:
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诞生。
(4)意义:
①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②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③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四、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背景
①文艺复兴后,基督教神学受到极大冲击。
②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③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人们的视野拓宽。
(2)17~19世纪早期的生物学成就
①17世纪,胡克发现细胞。
②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细胞学说的确立。
③19世纪初拉马克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达尔文与进化论
(1)进化论诞生的标志: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
(2)进化论的内容①生物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繁杂的发展过程。
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原理。
(3)意义:
①对欧洲思想界:
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
②生物进化论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物界。
③对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
引起了轩然大波和激烈争论。
④对中国思想界:
曾被19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作为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
五、互联网
.信息技术的发展
(1)产生与发展:
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作用①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②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③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④但是,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特点:
(1)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文学家及作品:
(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他以情节的离奇和对人物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画,歌颂了人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产生的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特点: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如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2、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继续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奉献了大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作是《老人与海》。
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
3、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高度繁荣。
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4、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美术的辉煌
(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
1、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
(2)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
2、特点:
(1)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2)在表现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3、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画家大卫,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等。
(2)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
(二)、浪漫主义美术的产生:
1、背景:
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2、特点:
它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
浪漫主义美术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3、代表人物及作品:
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典型表现了这一画派的风格特征。
(三)、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1、时间:
19世纪中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的米勒。
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种者》《拾穗者》等。
(2)俄国的列宾。
俄罗斯画家列宾满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深刻展现了俄国的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同情,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他的代表作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画派产生的背景:
(1)19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一批青年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
(3)特点:
a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b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画派进一步发展,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
作品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4)印象派因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
(5)荷兰的凡高是这一时期印象画派的著名代表。
他的作品《向日葵》。
(6)法国画家塞尚擅长画静物,色彩反差强烈,立体感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四)、现代主义美术
1、现代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2)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尝试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
2、特点: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3、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
他的作品《格尔尼卡》。
三、音乐与影视艺术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
19世纪。
(2)特点:
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