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必看 4 《行测》《数量关系》49个常见问题公式法巧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376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必看 4 《行测》《数量关系》49个常见问题公式法巧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公务员考试必看 4 《行测》《数量关系》49个常见问题公式法巧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公务员考试必看 4 《行测》《数量关系》49个常见问题公式法巧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公务员考试必看 4 《行测》《数量关系》49个常见问题公式法巧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公务员考试必看 4 《行测》《数量关系》49个常见问题公式法巧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必看 4 《行测》《数量关系》49个常见问题公式法巧解.docx

《公务员考试必看 4 《行测》《数量关系》49个常见问题公式法巧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必看 4 《行测》《数量关系》49个常见问题公式法巧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必看 4 《行测》《数量关系》49个常见问题公式法巧解.docx

公务员考试必看4《行测》《数量关系》49个常见问题公式法巧解

公务员考试比看《行测》《数量关系》49个常见问题公式法巧解

一.页码问题

  对多少页出现多少1或2的公式

  如果是X千里找几,公式是1000+X00*3如果是X百里找几,就是100+X0*2,X有多少个0就*多少。

依次类推!

请注意,要找的数一定要小于X,如果大于X就不要加1000或者100一类的了,

  比如,7000页中有多少3就是1000+700*3=3100(个)

  20000页中有多少6就是2000*4=8000(个)

  友情提示,如3000页中有多少3,就是300*3+1=901,请不要把3000的3忘了

  二,握手问题

  N个人彼此握手,则总握手数

  S=(n-1){a1+a(n-1)}/2=(n-1){1+1+(n-2)}/2=『n^2-n』/2=N×(N-1)/2

  例题:

  某个班的同学体育课上玩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圈,每个人都不能跟相邻的2个人握手,整个游戏一共握手152次,请问这个班的同学有()人

  A、16B、17C、18D、19

  【解析】此题看上去是一个排列组合题,但是却是使用的多边形对角线的原理在解决此题。

按照排列组合假设总数为X人则Cx取3=152但是在计算X时却是相当的麻烦。

我们仔细来分析该题目。

以某个人为研究对象。

则这个人需要握x-3次手。

每个人都是这样。

则总共握了x×(x-3)次手。

但是没2个人之间的握手都重复计算了1次。

则实际的握手次数是x×(x-3)÷2=152计算的x=19人

  三,钟表重合公式

  钟表几分重合,公式为:

x/5=(x+a)/60a时钟前面的格数

  四,时钟成角度的问题

  设X时时,夹角为30X,Y分时,分针追时针5.5,设夹角为A.(请大家掌握)

  钟面分12大格60小格每一大格为360除以12等于30度,每过一分钟分针走6度,时针走0.5度,能追5.5度。

  1.【30X-5.5Y】或是360-【30X-5.5Y】【】表示绝对值的意义(求角度公式)

  变式与应用

  2.【30X-5.5Y】=A或360-【30X-5.5Y】=A(已知角度或时针或分针求其中一个角)

  五,往返平均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引用)

  某人以速度a从A地到达B地后,立即以速度b返回A地,那么他往返的平均速度v=2ab/(a+b)。

  证明:

设A、B两地相距S,则

  往返总路程2S,往返总共花费时间s/a+s/b

  故v=2s/(s/a+s/b)=2ab/(a+b)

  六,空心方阵的总数

  空心方阵的总数=(最外层边人(物)数-空心方阵的层数)×空心方阵的层数×4

  =最外层的每一边的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

  =每层的边数相加×4-4×层数

  空心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总人数/4/层数+层数

  方阵的基本特点:

①方阵不论在哪一层,每边上的人(或物)数量都相同.每向里一层边上的人数就少2;

  ②每边人(或物)数和四周人(或物)数的关系:

  ③中实方阵总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2=(最外层总人数÷4+1)2

  例:

①某部队排成一方阵,最外层人数是80人,问方阵共有多少官兵?

(441人)

  ②某校学生刚好排成一个方队,最外层每边的人数是24人,问该方阵有多少名学生?

(576名)解题方法:

方阵人数=(外层人数÷4+1)2=(每边人数)2

  ③参加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操比赛的运动员排成了一个正方形队列。

如果要使这个正方形队列减少一行和一列,则要减少33人。

问参加团体操表演的运动员有多少人?

(289人)

  解题方法:

去掉的总人数=原每行人数×2-1=减少后每行人数×2+1

  典型例题:

某个军队举行列队表演,已知这个长方形的队阵最外围有32人,若以长和宽作为边长排出2个正方形的方阵需要180人。

则原来长方形的队阵总人数是()

  A、64,B、72C、96D、100

  【解析】这个题目经过改编融合了代数知识中的平方和知识点。

长方形的(长+宽)×2=32+4得到长+宽=18。

可能这里面大家对于长+宽=18有些难以计算。

你可以假设去掉4个点的人先不算。

长+宽(不含两端的人)×2+4(4个端点的人)=32,则计算出不含端点的长+宽=14考虑到各自的2端点所以实际的长宽之和是14+2+2=18。

求长方形的人数,实际上是求长×宽。

根据条件长×长+宽×宽=180综合(长+宽)的平方=长×长+宽×宽+2×长×宽=18×18带入计算即得到B。

其实在我们得到长宽之和为18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估算的方法得到选项B

  七,青蛙跳井问题

  例如:

①青蛙从井底向上爬,井深10米,青蛙每跳上5米,又滑下4米,这样青蛙需跳几次方可出井?

(6)

  ②单杠上挂着一条4米长的爬绳,小赵每次向上爬1米又滑下半米来,问小赵几次才能爬上单杠?

(7)

  总解题方法:

完成任务的次数=井深或绳长-每次滑下米数(遇到半米要将前面的单位转化成半米)

  例如第二题中,每次下滑半米,要将前面的4米转换成8个半米再计算。

  完成任务的次数=(总长-单长)/实际单长+1

  八,容斥原理

  总公式:

满足条件一的个数+满足条件2的个数-两个都满足的个数=总个数-两个都不满足的个数

  【国2006一类-42】现有50名学生都做物理、化学实验,如果物理实验做正确的有40人,化学实验做正确的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的有4人,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多少人?

A.27人B.25人C.19人D.10人

  上题就是数学运算试题当中经常会出现的“两集合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比较简单,使用容斥原理或者简单画图便可解决。

但使用容斥原理对思维要求比较高,而画图浪费时间比较多。

鉴于此类问题一般都按照类似的模式来出,下面华图名师李委明给出一个通解公式,希望对大家解题能有帮助:

  例如上题,代入公式就应该是:

40+31-x=50-4,得到x=25。

我们再看看其它题目:

【国2004A-46】某大学某班学生总数为32人,在第一次考试中有26人及格,在第二次考试中有24人及格,若两次考试中,都没有及格的有4人,那么两次考试都及格的人数是多少?

A.22B.18C.28D.26

  代入公式:

26+24-x=32-4,得到x=22

  九,传球问题

  这道传球问题是一道非常复杂麻烦的排列组合问题。

  【李委明解三】不免投机取巧,但最有效果(根据对称性很容易判断结果应该是3的倍数,如果答案只有一个3的倍数,便能快速得到答案),也给了一个启发----

  传球问题核心公式

  N个人传M次球,记X=[(N-1)^M]/N,则与X最接近的整数为传给“非自己的某人”的方法数,与X第二接近的整数便是传给自己的方法数。

大家牢记一条公式,可以解决此类至少三人传球的所有问题。

  四人进行篮球传接球练习,要求每人接球后再传给别人。

开始由甲发球,并作为第一次传球,若第五次传球后,球又回到甲手中,则共有传球方式:

  A.60种B.65种C.70种D.75种

  x=(4-1)^5/4x=60

  十,圆分平面公式:

  N^2-N+2,N是圆的个数

  十一,剪刀剪绳

  对折N次,剪M刀,可成M*2^n+1段

  将一根绳子连续对折3次,然后每隔一定长度剪一刀,共剪6刀。

问这样操作后,原来的绳子被剪成了几段?

  A.18段B.49段C.42段D.52段

  十二,四个连续自然数,

  性质一,为两个积数和两个偶数,它们的和可以被2整除,但是不能被4整除

  性质二,他们的积+1是一个奇数的完全平方数

  十三,骨牌公式

  公式是:

小于等于总数的2的N次方的最大值就是最后剩下的序号

  十四,指针重合公式

  关于钟表指针重合的问题,有一个固定的公式:

61T=S(S为题目中最小的单位在题目所要求的时间内所走的格书,确定S后算出T的最大值知道相遇多少次。

  十五,图色公式

  公式:

(大正方形的边长的3次方)—(大正方形的边长—2)的3次方。

  十六,装错信封问题

  小明给住在五个国家的五位朋友分别写信,这些信都装错的情况共有多少种44种

  f(n)=n!

(1-1/1!

+1/2!

!

-1/3!

......+(-1)n(1/n!

))

  或者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解答

  装错1信0种

  装错2信:

1种

  32

  49

  544

  递推公式是S(n)=n.S(n-1)+(-1)^n~~~~~

  如果是6封信装错的话就是265~~~~

  十七,伯努利概率模型

  某人一次涉及击中靶的概率是3/5,设计三次,至少两次中靶的概率是

  集中概率3/5,则没集中概率2/5,即为两次集中的概率+三次集中的概率

  公式为C(2,3)*[(3/5)^2]*[(2/5)^1]+C(3,3)[(3/5)^3]*[(2/5)^0]

  81/125

  十八,圆相交的交点问题

  N个圆相交最多可以有多少个交点的问题分析N*(N-1)

  十九,约数个数问题

  M=A^X*B^Y则M的约数个数是

  (X+1)(Y+1)

  360这个数的约数有多少个?

这些约数的和是多少?

  解〕360=2×2×2×3×3×5,所以360的任何一个约数都等于至多三个2(可以是零个,下同),至多两个3和至多一个5的积。

如果我们把下面的式子

  (1+2+4+8)×(1+3+9)×(1+5)

  展开成一个和式,和式中的每一个加数都是在每个括号里各取一个数相乘的积。

由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360的每一个约数都恰好是这个展开式中的一个加数。

由于第一个括号里有4个数,第二个括号里有3个数,第三个括号里有2个数,所以这个展开式中的加数个数为4×3×2=24,而这也就是360的约数的个数。

另一方面,360的所有约数的和就等于这个展开式的和,因而也就等于

  (1+2+4+8)×(1+3+9)×(1+5)

  =15×13×6=1,170

  答:

360的约数有24个,这些约数的和是1,170。

  甲数有9个约数,乙数有10个约数,甲、乙两数最小公倍数是2800,那么甲数和乙数分别是多少?

  解:

一个整数被它的约数除后,所得的商也是它的约数,这样的两个约数可以配成一对.只有配成对的两个约数相同时,也就是这个数是完全平方数时,它的约数的个数才会是奇数.因此,甲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2800=24×52×7.

  在它含有的约数中是完全平方数,只有

  1,22,24,52,22×52,24×52.

  在这6个数中只有22×52=100,它的约数是(2+1)×(2+1)=9(个).

  2800是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上面已算出甲数是100=22×52,因此乙数至少要含有24和7,而24×7=112恰好有(4+1)×(1+1)=10(个)约数,从而乙数就是112.综合起来,甲数是100,乙数是112.

  二十,吃糖的方法

  当有n块糖时,有2^(n-1)种吃法。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三十五,用比例法解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一直是国家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其应用之广恐无及其右者。

行程问题的计算量按照基础做法不得不说非常大。

所以掌握简单的方法尤为重要。

当然简单的方法需要对题目的基础知识的全面了掌握和理解。

  在细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如下几个关系:

  路程为S。

速度为V时间为T

  S=VTV=S/TT=S/V

  S相同的情况下:

V跟T成反比

  V相同的情况下:

S跟T成正比

  T相同的情况下:

S跟V成正比

  注:

比例点数差也是实际差值对应的比例!

理解基本概念后,具体题目来分析

  例一、甲乙2人分别从相距200千米的AB两地开车同时往对方的方向行驶。

到达对方始发点后返回行驶,按照这样的情况,2人第4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行了280千米已知甲的速度为60千米每小时。

则乙的速度为多少?

  分析:

这个题目算是一个相遇问题的入门级的题目。

我们先从基础的方法入手,要多给自己提问求乙的速度即要知道乙的行驶路程S乙,乙所花的时间T乙。

这2个变量都没有告诉我们,需要我们去根据条件来求出:

  乙的行驶路程非常简单可以求出来。

因为甲乙共经过4次相遇。

希望大家不要嫌我罗嗦。

我希望能够更透彻的把这类型的题目通过图形更清晰的展现给大家。

  第一次相遇情况

  A(甲).。

(甲)C(乙)。

B(乙)

  AC即为第一次相遇甲行驶的路程。

BC即为乙行驶的路程

  则看出AC+BC=AB两者行驶路程之和=S

  第2次相遇的情况

  A.。

(乙)D(甲)。

C。

B

  在这个图形中,我们从第一次相遇到第2次相遇来看甲从C点开始行驶的路线是C-B-D,其路程是BC+BD

  乙行驶的路线则是C-A-D其行驶的路程是AC+AD

  可以看出第2次相遇两者的行驶路程之和是BC+BD+AC+AD=(BC+AC)+(BD+AD)=2S,同理第3,4次相遇都是这样。

  则我们发现整个过程中,除第一次相遇是一个S外。

其余3次相遇都是2S。

总路程是2×3S+S=7S

  根据题目,我们得到了行驶路程之和为7×200=1400

  因为甲比乙多行驶了280千米则可以得到乙是(1400-280)÷2=560则甲是560+280=840

  好,现在就剩下乙的行驶时间的问题了。

因为两个人的行驶时间相同则通过计算甲的时间得到乙的时间即840÷60=14小时。

  所以T乙=14小时。

那么我就可以求出乙的速度V乙=S乙÷T乙=560÷14=40

  说道这里我需要强调的是,在行程问题中,可以通过比例来迅速解答题目。

  比例求解法:

  我们假设乙的速度是V则根据时间相同,路程比等于速度比,

  S甲:

S乙=V甲:

V乙衍生出如下比例:

(S甲+S乙):

(S甲-S乙)=(V甲+V乙):

(V甲-V乙)

  得出1400:

280=(60+V):

(60-V)解得V=40

  例二、甲车以每小时160千米的速度,乙车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在长为210千米的环形公路上同时、同地、同向出发。

每当甲车追上乙车一次,甲车减速1/3,而乙车则增速1/3。

问:

在两车的速度刚好相等的时刻,它们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A.1250B.940C.760D.1310

  【解析】我们先来看需要多少次相遇才能速度相等

  160×(2/3)的N次方=20×(4/3)的N次方N代表了次数解得N=3说明第三次相遇即达到速度相等

  第一次相遇前:

开始时速度是160:

20=8:

1用时都一样,则路程之比=速度之比

  我们设乙行驶了a千米则(a+210):

a=8:

1解得a=30

  第二次相遇前:

速度比是甲:

乙=4:

1用时都一样,则路程之比=速度之比

  我们设乙从第1次相遇到第2次相遇行驶了b千米则(b+210):

b=4:

1解得a=70

  第三次相遇前:

速度比是甲:

乙=2:

1用时都一样,则路程之比=速度之比

  我们设乙从第2次相遇到第3次相遇行驶了c千米则(c+210):

c=2:

1解得c=210

  则三次乙行驶了210+70+30=310千米

  而甲比乙多出3圈则甲是210×3+310=940

  则两人总和是940+310=1250

  例三、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甲城开往乙城,返回时它用原速度走了全程的4分之3多5米,再改用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走完余下的路程,因此,返回甲城的时间比前往乙城的时间多用了10分钟,甲、乙两城相距多远?

  【解析】我们知道多出来的10分钟即1/6小时是在最后1/4差5千米的路程里产生的,则根据路程相同

  速度比等于时间比的反比

  即T30:

T40=40:

30=4:

3

  所以30千米行驶的最后部分是用了1/6×(4-3)×4=2/3小时

  即路程是30×2/3=20千米

  总路程是(20+5)÷1/4=100

  例四、甲乙两人各坐一游艇在湖中划行,甲摇浆10次时乙摇浆8次,而乙摇浆70次,所走的路程等于甲摇浆90次所走的路程,现甲先摇浆4次,则乙摇浆多少次才能追上?

  A.14B.16C.112D.124

  【解析】甲摇浆10次时乙摇浆8次知道甲乙速度之比=5:

4

  而乙摇浆70次,所走的路程等于甲摇浆90次所走的路程则可以得到每浆得距离之比是甲:

乙=7:

9

  所以,我们来看相同时间内甲乙得距离之比,5×7:

4×9=35:

36

  说明,乙比甲多出1个比例单位

  现在甲先划桨4次,每浆距离是7个单位,乙每浆就是9个单位,所以甲领先乙是4×7=28个单位,事实上乙每4浆才能追上36-35=1个单位,

  说明28个单位需要28×4=112浆次追上!

选C

  例五、甲乙两个工程队共100人,如果抽调甲队人的1/4至乙队,则乙队比甲队多了2/9,问甲队原来多少人?

  这个题目其实也很简单,下面我说一个简单方法

  【解析】根据条件乙队比甲队多了2/9我们假设甲队是单位1,则乙队就是1+2/9=11/9,100人的总数不变

  可见甲乙总数是1+11/9=20/9(分母不看)

  则100人被分成20分即甲是100÷20×9=45乙是55

  因为从甲队掉走1/4则剩下的是3/4算出原来甲队是45÷3/4=60

  三十六,计算错对题的独特技巧

  例题:

某次考试有30道判断题,每做对一道题得4分,不做的不得分,做错一道题倒扣2分小明得分是96分,并且小明有题目没做,则小明答对了几道试题()

  A28B27C26D25正确答案是D25题

  我们把一个答错的和一个不答的题目看成一组,则一组题目被扣分是6+4=10

  解释一下6跟4的来源

  6是做错了不但得不到4分还被扣除2分这样里外就差4+2=6分

  4是不答题只被扣4分,不倒扣分。

  这两种扣分的情况看着一组

  目前被扣了30×4-96=24分

  则说明24÷10=2组余数是4

  余数是4表明2组还多出1个没有答的题目

  则表明不答的题目是2+1=3题,答错的是2题

  三十七,票价与票值的区别

  票价是P(2,M)是排列票值是C(2,M)

  三十八,两数之间个位和十位相同的个数

  1217到2792之间有多少个位数和十位数相同的数?

  从第一个满足条件的数开始每个满足条件的数之间都是相差11

  方法一:

  看整数部分1217~2792

  先看1220~2790相差1570则有这样规律的数是1570÷10=157个

  由于这样的关系我总结了一个方法给大家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方法二:

  我们先求两数差值2792-1217=1575

  1575中有多少11呢1575÷11=143余数是2

  大家不要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还没有结束

  我们还得对结果再次除以11直到所得的商小于11为止

  商+余数再除以11

  (143+2)÷11=13余数是2

  (13+2)÷11=1因为商已经小于11,所以余数不管

  则我们就可以得到个数应该是143+13+1=157

  不过这样的方法不是绝对精确的,考虑到起始数字和末尾数字的关系。

误差应该会在1之间!

不过对于考公务员来说误差为1已经可以找到答案了!

  三十九,搁两人握手问题

  某个班的同学体育课上玩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圈,每个人都不能跟相邻的2个人握手,整个游戏一共握手152次,请问这个班的同学有()人

  A、16B、17C、18D、19

  【解析】此题看上去是一个排列组合题,但是却是使用的对角线的原理在解决此题。

按照排列组合假设总数为X人则Cx取3=152但是在计算X时却是相当的麻烦。

我们仔细来分析该题目。

以某个人为研究对象。

则这个人需要握x-3次手。

每个人都是这样。

则总共握了x×(x-3)次手。

但是没2个人之间的握手都重复计算了1次。

则实际握手次数是x×(x-3)÷2=152计算的x=19人

  四十,溶液交换浓度相等问题

  设两个溶液的浓度分别为A%,B%并且A>B设需要交换溶液为X

  则有:

(B-X):

X=X:

(A-X)

  A:

B=(A-X):

X

  典型例题:

两瓶浓度不同得盐水混合液。

60%的溶液是40克,40%的溶液是60克。

要使得两个瓶子的溶液浓度相同,则需要相互交换()克的溶液?

  A、36B、32C、28D、24

  【解析】答案选D我们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下,假设需要交换的溶液为a克。

则我们来一个一个研究,先看60%的溶液相对于交换过来的a克40%的溶液可以采用十字交叉法来得出一个等式即(再设混和后的标准浓度是p)

  40-a:

a=(P-40%):

(60%-P)

  同理我们对40%的溶液进行研究采用上述方法也能得到一个等式:

  60-a:

a=(60%-P):

(P-40%)

  一目了然,两者实际上是反比,即40-a:

a=a:

60-a解得a=24即选D

  如果你对十字交叉法的原理理解的话那么这个题目中间的过程完全可以省去。

所以说任何捷径都是建立在你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上。

  解法二:

干脆把2个溶液倒在一起混和,然后再分开装到2个瓶子里这样浓度也是相等的。

我们根据十字交叉法,60跟40的溶液混合比例其实跟交换的x克60%溶液与剩下60-x克40%的溶液比例成反比,则60:

40=60-x:

x解X=24克

  四十一,木桶原理

  一项工作由编号为1~6的工作组来单独完成,各自完成所需的时间是:

5天,7天,8天,9天,10.5天,18天。

现在将这项工作平均分配给这些工作组来共同完成。

则需要()天?

  A、2.5B、3C、4.5D、6

  【解析】这个题目就是我们常说的“木桶效应”类型的题目。

“木桶效应”概念来自于经济学中的称呼。

意思是一个木桶是由若干个木板拼凑起来的。

其存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个题目我们看该项工作平均分配给了每个小组,则每个小组完成1/6的工作量。

他们的效率不同整体的时间是取决于最慢的那个人。

当最慢的那个人做完了,其它小组早就完成了。

18天的那个小组是最慢的。

所以完成1/6需要3小时,选B

  例题:

一项工作,甲单独做需要14天,乙单独做需要18天,丙丁合做需要8天。

则4人合作需要()天?

  A、4B、5C、6D、7

  【解析】题目还是“木桶效应”的隐藏运用。

我们知道甲乙的各自效率。

但是丙丁不知道,根据合做的情况并且最后问的也是合作的情况。

我们不妨将其平均化处理。

也就是说两个人的平均效率是16天。

那么这里效率最差的是18天。

大家都是18天则4人合作需要18÷4=4.5天。

可见最差也不会超过4.5天,看选项只有A满足

  四十二,坏钟表行走时间判定问题

  一个钟表出现了故障,分针比标准时间每分钟快6秒,时针却是正常的。

上午某一时刻将钟表调整至标准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发现钟表的时刻为晚上9:

00请问钟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