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000字6篇.docx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000字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000字6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000字6篇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000字6篇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000字6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
以下是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000字1
读《三国演义》有感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
比如:
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
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
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
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
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
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
古人云:
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
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
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
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
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
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
就像冰心说的: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000字2
我用一个寒假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
这本书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主要讲了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故事。
在以前读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只觉得曹操很奸诈,很不喜欢他。
但是读完原著以后,我对他的认识有了“180°的大转弯”,觉得他身上也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曹操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乐观对待。
在曹操打败仗后走华容道时,他在每一个险要的关卡都笑诸葛亮没有想周全。
但是在他每一次笑完之后,都会出现一员大将,将他打的落花流水。
虽然自己在最后因为关羽的忠义而放了他,但只能说算他走运。
在华容道上,曹操差点丧命,也折了很多兵马,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认为败兵乃兵家常事,非常乐观。
正是因为这份乐观,才使得他在每一次失败后都东山再起,赢得一分天下。
曹操一生非常爱人才。
曹操在长坂坡之战中不让手下伤害赵云,只擒住他,是因为他想收服赵云,让他为自己效力。
曹操为了让徐庶成为自己的谋士,也费了不少心思。
曹操知道徐庶是一个孝子,父亲自幼去世,便处处都听母亲的。
曹操便先把徐庶的母亲请来,然后每天给她送礼,徐母便写信答谢,然后曹操再让手下模仿徐母的字迹,给徐庶写信,叫他来为曹操效力。
这两件事说明了曹操非常喜欢有才华的人,即使以前曾是敌人也无所谓,所以很多能人都聚集到了曹操的帐下,使得自己的队伍渐渐壮大了起来。
曹操身上虽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他也有很多缺点。
曹操非常多疑,不听取别人的劝告。
曹操在晚年脑袋里长了一个瘤子,经常头疼,并且疼起来就生不如死,很多名医都束手无策。
这时曹操请神医华佗为自己医治,华佗说要用锋利的斧头把脑壳撬开,然后去除脑瘤。
这也就是开颅手术,现在说来很平常,但是在古代没有这样的医治方法,也只有神医华佗可以做。
但是曹操认为华佗要害他,就放到监狱里严刑拷打,华佗年迈,便死在了狱中,不久曹操也死了。
虽然曹操的多疑让他打了许多胜仗,但是也误杀了许多能人,还把自己的命搭上了。
曹操特别的奸诈。
曹操在刺杀董卓失败的情况下,与陈宫一起逃难到了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里。
晚上吕伯奢到远处去打酒,家里人则准备杀猪招待他们,正当他们磨刀商量怎么杀猪的时候,被曹操听见了,以为要杀他,然后杀了吕伯奢一家老小。
再后来,他到厨房里看见了绑在门上了猪和一锅开水,才恍然大悟,是主人要杀猪款待他。
这时他逃出吕伯奢家中,正与打酒回来的吕伯奢相遇,也将他杀死。
与曹操同行的陈宫愤怒不已,弃他而去,而曹操却说:
“宁教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
曹操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成败,使他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000字3
三国,一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也就此在罗贯中的笔下慢慢拉开了帷幕。
可以说,《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很多人物,如仁义双全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奸诈卑鄙的曹操等等。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但是如果从历史方面看,《三国演义》必须受到人们的正视,演义和历史毕竟不同,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为了小说的可读性而在历史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改和渲染,和历史真相已经大不同了。
《三国演义》这部书对曹操的黑化严重,曹操本是一代奸雄,但在人们印象中是个奸臣,曹操从一代乱世奸雄成了白脸奸相的乱臣贼子,受到老百姓的厌恶和文人的口诛笔伐。
殊不知,曹操的文学造诣极深,挑出来个诗歌都是经典。
曹操率兵打仗可谓是出神入化,他诠释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用兵之道。
后人诟病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可事实上,曹操只是说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本是就事论事,但加了寥寥几字,将曹操推进了万丈深渊。
而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太片面,那并不是曹操的想法。
曹操的谋士献计,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敌方势力为了把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才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且没有曹操,东汉亡得更早,曹操早期是汉室忠臣,只不过后来野心膨胀,也理所当然。
汉室气数已尽,必须有人来开创一个新的王朝。
曹操代表了寒门庶族打压士族,欲开创一个新的王朝,却被愚忠迂腐的儒生写成奸佞。
可悲可叹可惜,但曹操依旧是曹操,是那个胸有韬略、颇有英主之气的曹操。
过了千年万年,他依旧是曹操。
至于刘备,则是为了曹操而生。
有反面就要有正面,有对比才会有伤害。
他将刘备塑造成了一个仁义礼智信的枭雄,一个儒家思想的产物。
在演义中,刘备成了仁义双全的人,也是个靠眼泪吃饭的人,但他实则是个豪气冲天、英姿勃发的乱世枭雄。
却因为演义和历史中刘备形象的反差,造成了刘备又一个奸诈虚伪的名声。
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了一番话,简单来说就是“这孩子你看的上的`话就辅佐,看不上的话就废了他”,这是个试探,诸葛亮也不傻,所以承诺辅佐幼主,至死不渝。
很多人因此说刘备虚伪,可是他们又如何懂得帝王心术,都是被儒家思想蒙了双眼。
还有等等事例,枭雄如此,笔杆子的责任有多大。
还有很多人被神化,比如关羽,还把孙坚斩华雄的战绩扣到了关羽帽子上,大力渲染,好事都归刘备他们了,尊刘贬曹的主旨毁了人们的三国观。
但主要原因还是读者,对演义要正视,对演义和历史要区分,不能混淆一谈。
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三国鼎立,三雄都有各自的过人之处,李宗吾的《厚黑学》中写到“曹操黑,刘备厚,孙权又黑又厚,却黑不过曹操,厚不过刘备”,这是个简明扼要、一针见血的评价。
我也希望大家正视历史,正视演义,不要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思想,正确对待、理性思考每一个问题。
做一个智者,是学生的目标,更是天下学子的责任。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000字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
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奸雄曹操,据陈留,讨董卓,征袁术,平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破马超,败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赤壁,从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
蜀汉丞相诸葛亮原在南阳隆中躬耕隐居,本不想闻达于诸侯,但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匡复汉室”大业,他深受其感动,遂与刘备畅论天下大事,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出山后,博望坡初次用兵用几千人马杀退曹操十万大军,接着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促成了著名的赤壁之战,烧得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片甲不留,使他再无力发动大规模南征,狼狈逃回北方,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
并且进一步智激周瑜血战曹仁,他则趁机取南郡,夺荆襄,建立蓄军养兵的根据地。
先帝伐吴失败,诸葛亮受托孤之重,平定南方,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尽心辅佐汉帝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病死军中,诸葛亮足智多谋,机警善辩,忠心谨慎,执法严明,是封建时代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的艺术典型。
东吴水军都督周瑜,年少气盛,但却深晓韬略,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是一个颇具军事才干和政治才干的人物。
当年曹操南下侵吴,就是他和诸葛亮共同指挥孙刘联军大破曹军于赤壁,战前,他曾利用蒋干使反间计除掉了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并利用蒋干第二次过江之际让庞统给曹操献上连环计,让曹营战船作茧自缚。
但此人心胸狭隘,自负好胜,缺乏容人之量,最终落得被活活气死的下场。
我没有关公的英勇无比;没有张飞的赤胆忠心;也没有刘备的仁义善良,我只是我。
在和平的年代里,这里没有战争,没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也做不了英雄,但两千年来,天变、地变、国边、人变,沧海桑田,无不变的事物,然而社会构成的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强弱退换,进步退化的生存法则却从未变过。
我们期待桃园三结义的兄弟,虽不用出生入死,却想一起去奋斗美好的未来。
不一定要兵戎相见,考的却是应变能力,在这个社会上,弱肉强食依然是社会的法则,无形的斗争每天都在上演唯有学会应变,变得强大,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最终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司马炎统一三国,其实也没有最后的胜者,也没有失败者。
司马炎不是,曹操也不是,刘备孙权也不是失败者。
他们都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出他们最绚丽的光彩,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000字5
寒假里,我利用课余时间,完完整整地把《三国演义》看了一遍,《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政权瓦解后三个国家三足鼎立,相互牵制并发生战争,最终司马昭结束三国分裂状态,统一中国。
在这本书里,有很多人物都是人中龙凤,聪明并且骁勇善战,但是,我最佩服和欣赏的人是诸葛亮。
我对他真是赞叹不已。
诸葛亮是个将才,在军队中起到很好的领导作用。
有一次他带着五千骑兵去送粮草,突然斥候赶来报道说,司马懿带领了15万大军,向西城蜂拥而来。
诸葛亮身边没有可用之大将,只有2500名老弱残兵驻守城中。
他身边的几位文官听到这样的紧急军情急得团团转,不知所措。
但是诸葛亮却传令:
“将旌旗尽皆隐匿,打开四个方向的城门,每个城门里派20名老兵打扮成农民的样子打扫街道。
”他自己便携带着古琴和两位琴童,微笑着坐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的军队来到城门前,看见大门敞开,反而起了疑心,怀疑诸葛亮是诱敌深入,不敢进城,他们担心城内有埋伏,于是反而退兵40里地。
这就是著名的三十六计之一——“空城计”。
“空城计”是诸葛亮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特征,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重要的是,这次空城计考验了诸葛亮和司马懿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诸葛亮完胜司马懿。
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还非常忠诚。
《三国演义》中白帝城托孤这段故事说的是当时刘备病危,召诸葛亮和李严托孤。
名为托孤,实为禅让,君王之位有德者得之。
诸葛亮哭着说发: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里展示了诸葛亮对刘备以及他儿子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有能力一统天下的人才,但是他没有野心去取代刘禅,反而是一心一意地辅佐刘禅,他的忠心日月可鉴,这让我非常佩服。
最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也让我大开眼界。
古代没有汽车飞机可以快速运输各类军需用品,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书上木牛流马的介绍:
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
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
在蜀地行路难的实际地理环境中,木牛流马为蜀军运输粮草做出了很多贡献。
诸葛亮还自己设计了诸葛连弩,平常的弓箭只能一次射1支箭,诸葛亮改装设计后的连弩,可以连续发射10支箭,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
诸葛亮聪明又忠诚,而且有很强的统帅指挥本领,他是千古以来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芳百世,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000字6
读完《三国演义》,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既然刘备的蜀国在道德、智慧、品质、勇武方面都无与伦比,为何结局惨烈?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蜀国首领的刘备,是仁义的化身,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缩影。
“刘玄德携民过江”一节集中表现了他的仁爱思想,因此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极度热爱。
猎户刘安为了热情招待流落中的刘备,竟瞒着刘备,杀了妻子做成菜肴,可以说刘备是小说中“仁绝”的人物。
其他人物也莫不如此。
周瑜可以料事如神地指挥消灭曹操八十万大军的赤壁之战,但他的一切计谋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最终只能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声中告别人世。
一个“空城计”就能击退司马懿大军十五万,可谓“智绝”。
还有“义拔云天”的关羽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明,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为了两位嫂嫂而降,但一旦得知故主消息,便千里万里地去投,我认为他不但仍算忠,而且还算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张翼德大闹长板桥”,可见张飞是“勇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蜀国,却遭到了失败,这个残酷的现实让我感到震撼,使我在深深的惋惜当中,不由得思索其失败的原因。
蜀国的失败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政治和道德的天平上,刘备等领导人总是将“义”放在首位,而将“政治”放在次要位置,这对于一个以政治追求为最终目标的领导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华容道义释曹操”,释放了曹操,说明关羽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显然是把“义”放在首位,而将“政治”利益放在次要位置。
这虽然显出他的“义”,但他放的是曹操!
北方统领!
刘备在听说张飞和关羽相继身亡时,不顾众人的劝阻亲自率领大军征讨东吴,再一次将“政治”利益放在兄弟“义气”的后面。
我认为这才是刘备蜀国灭亡的直接原因。
因此要想换取政治上的成功,必要时要牺牲道德上的“义”。
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哪个帝王之家不是腥风血雨的。
譬如:
曹操长子曹丕即位后,担心曹植会篡位,要求曹植七步成诗,最后曹植赋诗,曹丕也念及手足情,没有杀曹植,但也将其软禁。
隋炀帝杨广善于掩饰,既博得了父母的好感,又成功诋毁了太子杨勇,最后杀父自立,杨勇也被他赐死。
太子李建成本来就忌惮李世民功劳和才能,想除掉他,李世民也明白不杀李建成就不能确保自身安全,于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父让位。
另外一个原因,是从写作的角度考虑的,作者一方面将刘备蜀国描写得如此美好,同时又将他置于失败的境地。
这样,读者就会从深深的惋惜当中,受到强烈的悲剧美的冲击,品尝到悲剧美感的韵味所在,既给人们带来陶醉,也给人们留下回味思考的空间。
因此,《三国演义》的结局虽然以蜀国的失败而告终,但在我看来,“悲”也不失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