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177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

2018年题组

1.(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8.4·浙江高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考点】百家争鸣——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解析】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思想主张。

A项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D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7年题组

1.(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2.(2017·海南高考·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解析】材料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

A项强调“身正”,即统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治理好国家,与材料说法最接近,故A项正确;B项呼吁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各种关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C项强调做善事要从点滴做起,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忧君爱民思想,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

【考点】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学说

【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6年题组

1.(2016·海南高考·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6·浙江高考·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2016·上海高考·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

【考点】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韩非子的进步史观)

【解析】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认为上古讲求道德,中世讲求智慧,现实讲求气力,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体现出进步史观,故A项正确;天命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是上天宿命的结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没有体现历史的循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没有突出英雄历史人物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5年题组

1.(2015·山东高考·13)《尚书·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安徽高考·12)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

【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四川高考·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主张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

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

【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海南高考·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由法家提出,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故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不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4年题组

1.(2014·山东高考·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教育思想)

【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破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4·北京高考·12)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图8

A.《春秋》B.《孟子》C.《荀子》D.《离骚》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楚辞(《离骚》)

【解析】依据“韩赵魏”信息可知图片所示为战国时期,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所著,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孟子所著,故B项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荀子所著,故C项错误;《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著,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4·天津高考·2)《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出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B项错误;“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C项错误;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4·上海高考·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

【考点】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之道

【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4·海南高考·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3年题组

1.(2013·浙江高考·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①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③朱熹创办私学,书中虽未明确提及,但根人民版教材的“学习思考”得知,他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

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

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

②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

《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作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

由此排除②。

【答案】C

2012年题组

1.(2012·山东高考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

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

【答案】D

2.(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3.(2012·浙江高考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存在满汉矛盾。

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答案】B

4.(2012·上海高考卷·31)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

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

二、非选择题

1.(2018·海南高考·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

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

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8分)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主张

【解析】

(1)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据材料“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可得出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传统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百家争鸣兴起,思想活跃。

(2)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据材料“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可得出重建礼制社会;据材料“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可得出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据材料“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提倡‘学而优则仕’”,可得出积极入仕,以礼治国;据材料“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得出主张人人都践行周礼。

【答案】

(1)背景:

①礼乐传统(2分);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3分);③思想活跃(2分)。

(2)主张:

①重建礼制社会(2分);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2分);③积极入仕,以礼治国(2分);④人人都践行周礼(3分)。

2.(2015·天津高考·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6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

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6分)

【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孔子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

【解析】

(1)第一小问品德,根据材料一中连词“而且”可知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的中心句为“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后半部分的中心句为“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第二小问政治抱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抱负为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3)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设问一和设问二可知,孔子和顾炎武都不是在单纯的强调为学和做学问,而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第二小问认识,围绕着社会责任是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的角度考虑。

【答案】

(1)品德:

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4分)

抱负: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分)

(3)共同:

强调社会责任感。

(2分)

认识: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4分)

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答案】

(1)不同: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分)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分)

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