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拓展案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3973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拓展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货币银行拓展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货币银行拓展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货币银行拓展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货币银行拓展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拓展案例.docx

《货币银行拓展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拓展案例.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银行拓展案例.docx

货币银行拓展案例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案例1:

拓展阅读(金融小史)

中国货币的起源

“钱”原为古时铲形农具名。

在货币产生以前,人们进行物物交换时常以农具作为交换对象,因此,农具逐渐演进为货币的形式之一,后来才开始铸造模仿农具“钱”的铸币。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社会曾流行过多种材质和形制的货币及其等价物,例如,金、银、铜、铁、锡、锑、绫、罗、绸、缎、绢、帛、布、麻、纸、盐、米、姜、海贝、蚌壳、兽骨、软石、

陶土、谷物、茴香、树皮、毛布、竹子、象牙、白鹿皮等,形状有布形、饼形、刀形、贝壳形、镩(铲子)形、圆形方孔、圆形圆孔、圆形实心及其他镂空图案等。

虽然货币的形式后来发生了改变,但称货币为“钱”的习惯则长期保留下来,“钱”成了货币的通称。

现在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里的“钱”已不是指金币、银锭和铜钱了,而是指今天的纸币了。

中国最早使用的货币是新石器晚期的天然贝壳,时间上限约在公元前2000年。

《盐铁论·错币篇》中就有“夏后以玄贝”的说法。

考古发掘屡有证实:

商周的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中都有关于用贝作赏赐的记载,墓葬发掘的陪葬品中则有大量可推断用作货币的贝。

贝币的单位是朋,最终定量为一朋十贝。

贝币流通的下限时间可能是金属铸币广泛流通的春秋之后。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大增,贝壳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商周时期出现了人造货币,即骨贝、铜贝和铜钱,由此完成了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中国汉字中,凡与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与“贝”有关,如买()、卖()、货、财、贸、贷、贵、贱、贫等,这也可以佐证贝作为货币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事实。

从先秦到晚清两千多年中,铜钱,特别是圆形方孔的铜钱一直是流行于中国社会的主要货币形式。

“天圆地方”的铜钱形状最早出现在《汉书·食货志》中,史载西周姜太公制定了“九府圜法”,“钱圜函方,轻重以铢”。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钱”通行天下。

“秦半两”的颁行,完成了古代货币形状由杂乱向规范的演变。

元鼎四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刘彻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通行全国,从此确定了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曾数次禁用古钱。

普通四年(523年)十二月,又禁用铜钱,改用铁钱,这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铁钱,其流通大大刺激了私铸。

大同(535~546年)以后,铁钱堆积如山,物价高涨。

交易者用车载钱,只论贯而不计数(铜钱的两个单位是“文”和“贯”,一枚铜钱称“一文”,一千文为“一贯”,始于两晋时期)。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改革币制,废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

钱文不再标明重量,10枚重一两,以“通宝”名之,反映了货币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和人们“货币即财富”观念的增强。

这是中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中国一两等于10钱的衡制即源于此。

开元通宝是中国的通宝钱,此后中国铜钱都以通宝、元宝相称,一直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这期间,其他材质和形制的货币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唯圆形方孔的铜钱独领

,因此中国人常常把铜钱与货币等同起来。

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钱财,往往被讥讽为有“铜臭气”;不少文人雅士因不屑落入俗套而改称“钱”为“泉”,以之有高山流水的风骨和意境当然,.史料所载,王莽在居摄二年(7年)铸造了“大泉五十”,才是真正称“钱”为“泉”的首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也是最早采用纸币防伪工艺的国家。

早在10世纪末的北宋年间,已有大量用纸印制的货币——交子,也称“关子”“、会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流通和支付工具。

交子最初由四川商人联合发行,在四川境内代替铁钱流通,可以随时兑换,后来由十六家富商主持。

不久,因这十六家富商衰败,交子不能兑现,因而争讼时起。

天圣元年(1023年),北宋朝廷在益州设专门机构“交子务”,于是交子改为官办。

史载“天圣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许可设置交子务的命令到达了成都府,从二年二月二十日开始发行官交子”。

北宋交子“印文用屋木人物,辅户押宇,各自隐密趣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即在交子券面上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案,由发行商号签押,制作暗记,以此作为防伪印记,流通范围也从四川扩及全国各地。

到了南宋时期,政府根据交子流通的实际状况,采取多种发行和回笼方式稳定其币值,称为“提之术”,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管理办法。

最终,交子与白银、铜钱一起,成为南宋的主要货币。

元朝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是中国历史上纸币空前流通的时期。

元朝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纸币流通的政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年)于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的“中统元宝钞”。

该元宝钞开始时曾一度可以兑换,但很快就停止了。

与宋代相左,元代大多数年份都不允许铜和金银流通。

明代发行的“大明宝钞”,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和一贯六等。

其中,一贯钞高320毫米、宽210毫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纸币。

明朝开始时曾禁铜,以至后来甚至禁止金银流通,只准行使宝钞,但事实上这是行不通,遂先后解除禁令。

这一方面是因为铜钱、金、银流通增大,另一方面因为宝钞滥发,急遽贬值,自宋代开始的中国式纸钞逐渐淡出经济生活的舞台。

正统元年(1436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命江南租税折收金帛,这标志着明朝禁银政策的终止。

从此,白银成为合法货币。

清人入关以来,牢记祖先金人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的教训,慎用纸币。

仅在顺治八年(1651年)到十八年(1661年)间发行过纸币,每年12.5万贯,共128万贯。

咸丰年间,又发行过,但那已经属于近代历史了。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形成“实银”和“虚银”的银两制度。

实银是实有其物的现银;虚银是空有其名,实无其物,只是实银的价值符号。

实银种类繁多、形式不定、成色不一、千差万别,但可统称为“元宝”或“宝银”。

成色是指含纯银多少,即以纯银的成分作为标准加以折算,来核定其真正含银多少。

根据成色,宝银分为纯银、足银、纹银、标准银四个全国统一、公认的标准,其重量标准是“平”。

全国主要的平又分为库平、关平、漕平和市平四种。

库平是政府征税使用的标准,关平是海关使用的平,漕平是征收漕银折色使用的平,市平是各地市场使用的平。

四种平各自在不同场合使用,状况纷繁芜杂。

资料来源:

蔡宁伟.中国信用卡,2010(3)

案例2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及崩溃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

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

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并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

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这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据统计,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世界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1948—1976年为7.7%,而战前的1913—1938年,平均每年只增长0.7%。

基金组织要求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实务中减少许多干扰或障碍。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

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

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

但是进入6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的加深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减弱。

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至1971年,仅上半年,逆差就高达83亿美元。

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

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

此后,逐年减少,至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相当于积欠外债的1/5。

美元大量流出美国,导致“美元过剩”,1973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欧洲美元”就达1000多亿。

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前提的消失,也就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即“特里芬难题”。

体系本身发生了动摇,美元国际信用严重下降,各国争先向美国挤兑黄金,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已难于应付,这就导致了从1960年起,美元危机迭起,货币金融领域陷入日益混乱的局面。

为此,美国于1971年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就使西方货币市场更加混乱。

1973年美元危机中,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思考题:

什么是“特里芬难题”?

为什么货币与黄金的联系最终会被切断?

案例3:

战俘营里的货币

二战期间,在纳粹的战俘营中流通着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

香烟。

当时的红十字会设法向战俘营提供了各种人道主义物品,如食物、衣服、香烟等。

由于数量有限,这些物品只能根据某种平均主义的原则在战俘之间进行分配,而无法顾及到每个战俘的特定偏好。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偏好显然是会有所不同的,有人喜欢巧克力,有人喜欢奶酪,还有人则可能更想得到一包香烟。

因此这种分配显然是缺乏效率的,战俘们有进行交换的需要。

但是即便在战俘营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物物交换也显得非常的不方便,因为它要求交易双方恰巧都想要对方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需求的双重巧合。

为了使交换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需要有一种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即货币。

那么,在战俘营中,究竟哪一种物品适合做交易媒介呢?

许多战俘营都不约而同的选择香烟来扮演这一角色。

战俘们用香烟来进行计价和交易,如一根香肠值10根香烟,一件衬衣值80根香烟,替别人洗一件衣服则可以换得两根香烟。

有了这样一种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后,战俘之间的交换就方便多了。

思考题:

1、战俘营中为什么会产生货币?

2、香烟在本案例中实现了哪些货币职能?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案例1:

国库券为何走俏?

中国的国库券价格在80年代的变化是讲解流动性这一概念的最好实例。

中国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最初的国库券是不许出卖的,国库券的持有者买下国库券之后,应该一直等到期满后才能拿回本息。

所以最初的国库券基本上没有流动性,国家也未开放国库券的二级市场。

这种情况严重挫伤了广大公众购买国库券的积极性,造成国库券卖不出去的必然结果。

怎么办?

最初政府采取了行政手段,给各省、各部门、各单位下达任务,每月从职工工资里扣,必须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并要求党员干部带头。

这样一来,大多数单位倒是完成了任务,但这种单位强制性的推销方法使国库券的名声进一步下降。

80年代中期国库券名声不好的表现为:

第一,老百姓不但不愿买国库券,而且认为摊派国库券是一种变相的税收。

许多单位为完成任务要求职工必须用他们工资的一个百分比买国库券,大家无可奈何,只好接受。

第二,黑市活跃。

老百姓买下国库券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