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9224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2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淮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淮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淮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淮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docx

《淮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淮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docx

淮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淮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淮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五大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也是淮安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淮安“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对淮安交通乃至淮安的城市发展都会起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2006年以来,淮安坚持围绕“加快融入长三角、策应沿海大开发、服务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工程”,使“十一五”期间成为淮安交通投资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交通运输大发展有两个最为突出的亮点:

一是随着淮安涟水机场的建成运营,淮安五种运输方式俱全的综合交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随着连淮扬镇铁路和徐宿淮盐铁路项目纳入省级以上规划,淮安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的地位得以确认和巩固。

在“运输服务经济、管理服务市场、运营服务公众”的理念指导下,运输经济取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为百姓出行提供了便利,也助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交通运输切实成为淮安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全面提升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一)发展成就

1、交通投资力度持续加大

“十一五”期间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总额192.9亿元,较“十五”增加了81.9亿元,是“十五”期的1.74倍,其中地方配套资金105.4亿元。

公路投资154.5亿元,较“十五”期增加投资48.4亿元,占总投资的80.1%;站场投资5.65亿元,较“十五”期增加近一倍,占总投资的2.9%;航道投资14.21亿元,较“十五”期增加投资8.39亿元,占总投资的7.4%;港口投资3.53亿元,占总投资的1.8%;铁路投资7.02亿元,占总投资的3.6%;航空投资8亿元,占总投资的4.2%。

专栏一:

“十一五”期间交通投资情况

表1“十一五”期间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一览表(亿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

比例

规划目标

完成率

公路

27.8

23.0

25.2

29.9

48.6

154.5

80.1%

127.3

121%

场站

0.6

1.3

1.5

1.2

1.1

5.7

2.9%

4.8

118%

航道

0.4

0.3

0.2

8.4

4.9

14.2

7.4%

17.1

83%

港口

0.2

0.6

0.7

0.3

1.7

3.5

1.8%

4.7

75%

铁路

1.6

1.4

-

1.6

2.5

7

3.6%

7.5

93%

航空

-

-

-

4

4

8

4.2%

8.0

100%

合计

30.7

26.6

27.5

45.3

62.8

192.9

100%

161.4

120%

表2“十一五”交通建设投资情况分析表(单位:

亿元)

“十五”

“十一五”

“十一五”投资增长率(%)

投资

占比(%)

投资

占比(%)

1、公路(含场站)

105.1

94.7%

160.1

83.0%

94.30%

2、航道

5.2

4.7%

14.2

7.4%

244.10%

3、港口

0.7

0.6%

3.5

1.8%

566.00%

4、铁路

-

-

7.0

3.6%

/ 

5、民航

-

-

8.0

4.2%

 /

合计

111

100.0%

192.9

100.0%

73.78%

表3周边地级市“十一五”交通建设投资情况比较表(单位:

亿元)

城市

淮安

盐城

扬州

宿迁

连云港

徐州

投资额

193

300

125

120

215

197

2、交通建设有序推进

随着淮安涟水机场的建成通航,标志着淮安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五种运输方式并存的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凸显了淮安在江苏乃至泛长三角的交通枢纽地位,为淮安大流通建设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1)公路建设突飞猛进

至“十一五”末,淮安公路总里程达到11807公里,较“十五”期末增加了2106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新增932公里,比重由“十五”末的13.2%提升至18.8%。

完成了大量低等级公路的升级改造,等级公路比重由“十五”末的86.9%提升至91.6%。

公路网面积密度达到117公里/百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22公里/万人,基本形成了以国、省道为骨干,县、乡道路为经络,干支相接,连接各乡镇、覆盖全村的公路网,路网布局日趋完善,路网结构日益合理。

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宿淮高速、淮盐高速、宁淮高速和宁宿徐高速盱眙南段,新增通车总里程178公里,占全省新增高速里程的15.2%,总里程达380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的9.4%,处于全省第三位,密度达到3.77公里/百平方公里。

率先完成规划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形成了“环射形态”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畅通”目标。

普通国省干线完成205国道、325省道、331省道、332省道金宝南线、237省道楚州市区改线段、327省道西延段等9个项目的建设,新、改建289公里,其中一级205公里、二级84公里。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新增9.1公里,达741公里,总里程列全省第五位,密度达7.36公里/百平方公里。

市域内形成以国省道为区域干线,众多县乡公路为分支的干支相连的区域公路网。

农村公路累计新建、改建四级以上公路4627公里,建成农村公路桥梁281座。

目前除洪泽县2个不适宜通公路的洪泽湖水上行政村外,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均通上了四级以上等级公路。

农村公路基本实现了四级公路“村村通”目标,直接受惠群众达400万人,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公路客货场站相继完成了城南、楚州、涟水、金湖、盱眙五个一级客运站和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客运站(二级)的建设,开工建设淮安汽车客运北站、洪泽汽车客运站,并建设了多个乡镇、农村汽车客运站,基本实现了一级汽车客运站县城全覆盖。

建成了金网物流中心、淮通物流园、南北物流园等多个货运场站。

专栏二:

淮安市公路规模情况

表12010年淮安市公路技术等级规模表(公里)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等外公路

合计

总规模

380

449

1385

712

7893

988

11807

结构比例

3.22%

3.80%

11.73%

6.03%

66.85%

8.37%

100%

表22010年淮安市公路行政等级规模表(公里)

国道

省道

县道

乡道

村道

合计

总规模

408

713

2143

4491

4051

11807

结构比例

3.46%

6.04%

18.15%

38.04%

34.31%

100.%

图1全省地级市高速公路里程(km)比较图(2010)

图2全省地级市国省干线公路里程(km)比较图(2010)

图3全省地级市公路总里程(km)比较图(2010)

图4全省地级市“十一五”高速公路里程增量(km)比较图

(2)航道建设重点突出

提前完成了京杭运河“三改二”工程,保障了京杭运河主通道的畅通,京杭运河两淮段服务区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提前开工建设盐河航道整治工程;疏浚了洪泽湖南线、西线部分航道;先后建成了淮安、淮阴三线船闸;进行了杨庄船闸大修。

改善航道里程约87.5公里,新改建航标15座。

至“十一五”末,淮安市境内共有航道总里程1485.7公里(含京杭运河和里运河80.6公里),船闸12座,航标116座,其中等级航道里程516公里,占航道总里程的34.8%,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163.5公里,占航道总里程11%。

(3)港口建设大力推进

相继完成了淮安新港、东港,楚州新港、涟水新港、盱眙新港和井神盐业码头工程;开工建设了市盐化工码头、金湖新港、楚州建华管桩码头等项目。

港口通过能力不断增长,全市共增加千吨级泊位8个、500吨级泊位41个,新增港口货物年通过能力1440万吨,全市港口通过能力达到4812万吨,港口大型化、专业化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4)铁路建设扎实进取

市紧抓铁路建设大发展机遇,确立构筑区域性铁路枢纽目标,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先后完成了新长铁路淮安北站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宿淮铁路淮安段。

目前,淮安境内拥有新长铁路、华能淮阴电厂专用线等铁路共97.85公里,其中营运里程81公里、专用线16.85公里,客运站1个:

淮安站,货运站3个:

淮安南站、袁北站、淮安东站。

乘火车可到达北京、西安等34个大中城市。

(5)机场建设取得突破

淮安涟水机场于2010年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机场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

目前涟水机场的飞行区标准为4C,属民用支线机场。

专栏三:

“十一五”交通基础设施增长情况一览表

类别

指标

2005年

2010年

增长率(%)

公路

1、公路总里程

9700公里

11807公里

21.7%

(1)高速公路里程

202公里

380公里

88.1%

2、新、改建一级公路

32公里

205公里

540.1%

3、农村公路改造

3891公里

4627公里

18.9%

4、客运站标准化建设

0个

6个

/

铁路

5、运营里程

81公里

81公里

-

航道

6、干线航道新增达标里程

87.5公里

/

民航

7、民用机场数量

0个

1个

/

截至2010年,淮安市运输线路总里程达到13373公里,其中公路11807公里,内河航道1486公里,铁路运营里程81公里,民航运输支线机场1座,内河拥有码头161座、泊位427个,设计综合通过能力4812万吨。

3、运输服务量质齐升

(1)运输总量再创新高

“十一五”客货运输量增长迅速,较“十五”期末有了较大的提高。

2010年全市完成的综合客运量9785万人,周转量62亿人公里,分别为“十五”期末的2.7倍、2.1倍,高于全省1.8倍、1.7倍的同期增长水平。

其中,公路客运量为9615万人,公路客运分担量为99.8%。

全市货运总量9615万吨,周转量154亿吨公里,分别为“十五”期末的2.4倍、2.8倍,高于全省同期1.7倍、1.7倍的增长水平。

其中,公路货运量为5887万吨,占61.2%,水路货运量为3438万吨,占35.8%,铁路货运量为292万吨,占3.0%。

淮安涟水机场自2010年9月通航,至12月底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39323人次,货邮行102吨,其中货邮1.3吨。

专栏四:

运输量增长情况

表1淮安市综合客运总量增长表

公路

水运

铁路

航空

总量

客运量(万人)

9615

15

155

3.9

9788.9

与2005年的增长倍数

2.7

2.4

1.9

/

2.7

年均增长

22.3%

18.9%

16.6%

/

22.1%

客运周转量(亿人公里)

62

0.04

/

/

62

与2005年的增长倍数

2.1

1.6

/

/

2.1

年均增长

16.1%

10.4%

/

/

16.1%

表2淮安市综合货运总量增长表

公路

水运

铁路

航空

总量

货运量(万吨)

5887

3438

292

0.0001

9617

与2005年的增长倍数

2.8

1.9

1.6

/

2.4

年均增长

22.7%

14.0%

12.9%

/

19.0%

货运周转量(亿人公里)

71

83

/

/

154

与2005年的增长倍数

5.0

2.1

/

/

2.8

年均增长

37.7%

15.7%

/

/

23.2%

注:

新长铁路2006年运营,铁路客货运量增长倍数为2010年与2006年数据的倍数值。

(2)集装箱运输取得突破

2007年率先在苏北运河开通内河集装箱运输航线,现已拥有4条航线,2010年完成吞吐量3.5万TEU,成为全省内河集装箱运输的亮点。

(3)现代物流业发展良好

现代物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至“十一五”末,共拥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基地达9家,居苏北前列。

宝洁、海尔、双汇、格力等大型企业均在淮安设立了分公司或仓储中心。

市区物流市场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吸引500余家物流经营业户进区,获批新港、南港和淮阴城东等3个水运二类口岸作业区。

水运经济在综合运输中的份额明显提升,已基本形成一个港口群,在能源、建材等大宗物资运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守测算节约物流成本在8000万元以上,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全市物流成本与GDP的比值由“十五”末的18.5%下降到17.4%。

(4)客运发展成绩显著

加快推进客运行业结构调整。

淮汽集团与淮安一汽一分公司、三分公司实现整合重组。

加快推进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组建6家建制公司化经营的专线公司,市、县际客运班车公司化经营率稳定在70%以上。

大力推进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城乡客运一体化工程。

截至2010年底,全市1387个行政村中已有1323个行政村通达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7.48%。

全市累计开通城乡客运一体化班线93条,投入车辆1298辆,通达乡镇90个,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到了76.7%。

扎实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截至2010年底,市区每万人公交拥有量达到11.34标台,有公交线路63条,公交车辆841辆,建有公交站亭1350多个,有公交三分公司、城南、公交集团、九分公司、经济开发区、清安乡等6处大型停车场,90处公交首末调度站,从业人员1300多人,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达1.16亿人次。

(5)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全市拥有道路旅客运输业户531家、车辆超过3759辆,比“十五”末增长7%;道路货运业户19965家、车辆26159辆,比“十五”末增长122%;水运业户93户,船舶3711艘。

客运车辆向大型化、高速化、舒适化发展,全市营运班车、旅游客车中,中高级客车比例达到92%以上;货运车辆向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发展,货运车辆中特种运输车辆达7365辆,占营运货车总数的30%。

积极打造快客、快货、快修等运输服务品牌,新增“江苏快客”品牌车辆44辆、“江苏快货”品牌线路26条、“江苏快修”品牌企业10家。

(6)机动车维修和驾培行业有序发展

全市机动车维修企业已发展至710家,年维修能力达到131万辆次,汽车维修网络逐步形成,维修行业创建为江苏省首批放心消费行业。

维修行业信息化工作不断深入,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多站点汽车检测动态管理网络系统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维修救援和检测效率。

驾校发展至45所,年培训能力达到7万人次。

驾培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级驾校的比例由“十一五”初期的4%、22%和74%逐步优化为现在的5%、72%和23%。

驾培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全面推广应用。

4、行业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1)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顺畅的管理体制

在全省较早形成“公铁水空”统筹管理格局,完成市、县两级交通运输机构改革,先后成立市铁路办、机场办、工程建设处和港口管理局,增加运输管理、航空产业管理等职能,管理体制更加顺畅。

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交通软科学课题18个,有效地推动了交通行业管理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2)交通通行环境不断好转

积极开展公路超限超载专项治理活动,创建省级文明样板路460公里,实施绿色通道提升工程200余公里,实施“五项整治”近600公里,全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达到93.6%。

积极开展客运班线整治、打击“黑车”等专项整治活动,全面实施质量信誉管理,运输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3)运输安全形势保持平稳

“十一五”以来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未发生一起24小时以上航道堵塞事件,未发生有较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内河水上搜救成功率达100%;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的各项安保任务。

建成以淮安公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两个中心”为主体的全市公路应急指挥体系;建成洪泽湖水上搜救中心,成立全省首支专业水上救援队伍;积极参与淮河漏油事故处理,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加强。

5、科技信息化水平提升

(1)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自主研发、柔性引进等手段,完成科研项目173项,推广新技术35项,累计投入资金1.62亿元。

淮安三线船闸荣获“鲁班奖”,宿淮高速公路获得“詹天佑奖”,京杭运河两淮段被评为“全国内河水运建设示范工程”,生态型护岸的应用研究课题获得交通部科技二等奖。

(2)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开通96196交通服务热线,实现一个号码、一条热线,交通服务全覆盖。

建成市公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市公路养护应急处置中心和2个县级公路养护应急处置基地,基本形成集路网监控、应急处置、公共服务、路桥检测于一体的管理与服务体系。

船闸视频监控中心投入应用。

完成市级运输管理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市区营运车辆重点路段电子监控系统建设,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多站点汽车检测动态管理网络系统全面推广应用,驾培智能化管理系统使用率达到100%。

京杭运河两淮段电视监控系统扩容升级,新建洪泽湖区电视监控系统,市水上搜救中心建成应用。

全市县级以上客运班车、危货运输车、市区公交车、出租车GPS安装率达到100%。

完成与省厅的省市交通电子政务网以及与市政府的市级电子政务内外网的完全对接,以及内部的全覆盖。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淮安铁路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运输能力较弱,不能支撑淮安铁路枢纽的地位。

水运投入不足,大多航道仍然处于自然状态,通航能力不足,部分港航设施落后,效率不高,尚未完成由“水运大市”向“水运强市”的转变,水运优势未能有效发挥。

公路发展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仍相对薄弱,路网面积密度不高,目前全市通一级路的乡镇43个,通达率仅为37%,乡镇一级路通达水平亟待提高,并且公路发展呈现出“两头快、中间慢”的特征,高速公路已经成网成环,普通干线公路网络尚不完善,与周边市县干线公路连接线不足,导致出现“有速度、不经济”。

同时高速公路本身存在出入口不足,利用率较低的问题,而一旦遇到高速公路封闭,备用干线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

现有的部分干线公路路况较差,也大大影响了普通干线公路路网整体效益发挥。

专栏五:

公路网密度全省比较

图1全省地级市公路网密度比较图

图2全省地级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密度比较图

图3全省地级市高速公路密度比较图

备注:

面积密度为公里/百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单位为公里/十万人

2、运输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路客运仍占绝对主导地位,长距离出行、城际出行基本依靠京沪、宁淮连、徐宿淮盐等几条高速公路通道,客运服务方式比较单一。

综合客运枢纽尚未建成,城市快速公交需要加快实施,农村客运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镇村公交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缺少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场站,各运输方式之间以及城市交通和区域交通之间缺乏紧密的衔接沟通,运输组织协调性较差;水运作为一种污染小、成本低的运输方式,占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比例还不高,有待进一步强化。

物流费用与GDP的比值为17.41%,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3、资金筹措压力较大

燃油税费改革已经实施(淮安干线公路收费里程由原来的451公里,减少到现在的76公里),但全省新的公路、航道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压力将越来越大。

以市、县政府为主体的交通建设投入机制还未完全实现;镇村、城市公交等公益性事业也缺乏完善的政府补贴机制。

4、现有设施智能化管理水平不高

淮安目前交通运输总体技术装备水平还不高,铁路尚未实现电气化;高等级公路的交通工程设施还不完善;内河港口机械化、专业化程度低;运力结构尚不合理,现代物流体系尚未建立;运输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以及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和需求

目前,淮安交通运输还处于相互独立、彼此竞争的综合运输初级阶段。

“十二五”时期,随着产业转型、城市化、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快,交通发展也将随之进入各种运输方式、城乡交通、区域交通融合发展的高级阶段。

将实现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

(一)发展形势

作为重要的交通汇集周转地,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纲要》中,淮安是“一带两轴三圈一极”空间框架中的“一极”——江苏新兴增长极,是重要的快速铁路交通枢纽。

“十二五”淮安的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起点,进入加速发展、实现振兴、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最为关键的阶段。

在这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交通面临新的更高要求,承担着巨大的发展任务。

1、支撑新的城市发展定位

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中,淮安的发展定位是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江苏新兴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新能源产业基地、低碳生态幸福宜居城市。

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淮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五大建设”为抓手,努力形成“大交通、大产业、大流通、大文化、大旅游”发展格局,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交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将承担起引领淮安跨越发展的使命。

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关系淮安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2、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随着苏北五市正式纳入长三角一体化中以及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将推动区域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对于淮安来说,就是要融入长三角,更多地承接产业转移;对接沿海,借港出海,加大开放。

交通运输应该充分发挥先导作用和基础作用,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加快交通一体化进程,构建一个联系更加紧密、对外更加开放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重点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宁淮挂钩合作的部署要求,加强淮安与南京之间的交通联系,立足长三角,加强南北快速交通走廊的建设,构筑淮安对外紧密连接的快速通道,拉近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距离,实现淮安“长三角北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地发展海河经济,重点加强与连云港的战略合作,打造“无水港口”,实现“海港内移”、“借港出海”;同时在更大范围内加强淮安与皖北能源基地、环渤海湾华北经济中心、中原产品销售基地等区域的交通对接,形成淮安开放式大交通格局。

3、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淮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打造特钢、电子信息、盐化工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主导产业,形成了具有淮安特色的健康工业体系。

预计到2015年,人均GDP将达到8000美元,产业集聚将进一步加快。

淮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交通一方面要提供新的以适应各种小批量灵活的生产方式、满足“零库存”和世界范围生产体系为主要特征的运输供给;同时,对于原材料、粮食、能源物资等大进大出物资的运输,还要继续充分发挥铁路运输和水运低成本的优势;此外,还要完善区域通道、枢纽和运输网络体系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