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考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8757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考点.docx

《政治经济学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考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考点.docx

政治经济学考点

人类进行劳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的原因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

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经济规律的特点

1经济规律一般来说不是长久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3在阶级社会中,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总要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各个阶级的切身利益,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

2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3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依据。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1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

2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

3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商品经济的经济特征

1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

2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3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市场配置方式的长处

1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

2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

3实行优胜劣汰。

市场配置方式的不足

1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容易造成经济总量的失衡;

2市场规律的作用会引起贫富差距的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

3市场对于解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问题显得无能为力。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

A具体劳动是从劳动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抽去了劳动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B具体劳动不能在量上进行比较,抽象劳动可以;

C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一种途径,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性

1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是马克思经济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基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原因

1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决定的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技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

4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5自然条件。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货币的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的作用

1作为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商品;

2作为支付手段,用来清偿国际贸易差额或债务;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商业信用的特点

1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

2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提供的信用;

3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银行信用的特点

1债权人是货币资本所有者,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两者发生联系;

2对象是货币资本,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3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二重作用

【积极】

1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可以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3可以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

4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

5有效调节着国民经济的运行。

【消极】

1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

2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3刺激投机。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联系】

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区别】

1它们的物质技术不同;

2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2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揭示的特点

1资本家这一次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只不过是上一次从工人身上榨取到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资本,不但要由工人在生产中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

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使用的资本(流动资本)和所消耗的资本(固定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联系】

1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

2资本集中反过来加速资本积聚。

【区别】

1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而资本集中是若干单个资本的合并或联合;

2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通过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实现的,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3资本积聚要受资本积累的限制,而资本集中不受资本积累的限制。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2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方式在时间上继起。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

1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周转时间不同;

3资本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4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

1两者划分的根据不同;

2两者划分的内容不同;

3两者划分的目的不同。

利润率高低的影响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不变资本的节约;

4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生产集中会形成垄断的原因

1生产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

2生产集中使垄断成为必要;

3生产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

垄断时期竞争的新特点

1垄断竞争的目的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2垄断组织在经济上主要依靠垄断的高压统治,政治上仰仗政府的力量;

3竞争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

4竞争的主体是实力强大的垄断组织,所造成的破坏后果严重。

列宁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概括为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2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

1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

2可以带动国内商品的输出;

3可以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控制其他国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1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2以整个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

3代表的是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危机周期的长短不规则,周期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周期进程中的阶段交替界限不清,每一阶段的特征不明显;

3危机的程度有所减弱,但生产过剩和失业却成为周期的经常现象;

4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

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

1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2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的暂时的调节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

1资本占有更加社会化;

2经济运行相对有序化;

3收入分配趋向兼顾公平;

4阶级结构复杂化。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管理的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可供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3资本的社会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3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

2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分配中,尽管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按劳分配的收入仍占较大比重;

3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按劳分配的新特点

1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2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3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和货币工资形式的制约。

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

1要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差距;

2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3必须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

1经济关系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宏观调控间接化;

4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市场机制的内容

1价格机制;

2供求机制;

3竞争机制。

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1自然资源条件;

2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3科技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4经济体制和专业化程度。

经济增长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1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2经济增长速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基本关系

1经济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2经济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关系;

3经济发展与统筹兼顾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农业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

3农业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2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3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

1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加快发展关系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服务业;

3加快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兴服务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客观要求;

2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3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客观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1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为切实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实现,必须把握五个基本要求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做到两者兼顾;

2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要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实物比例相适应;

3正确安排社会消费与个人消费的比例;

4在一定时期,确定一个合理的积累率。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4产业政策。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1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安全网”的作用;

2能够更好地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3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

1社会保障体系纳入法制化轨道;

2实现权力与义务的统一,先尽义务,后享受权力;

3确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保障资金。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

1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2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3国际经济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不断增强。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

3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调控经济能力的影响。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1增强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

2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

3建立预警机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表现

1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势更好地发挥;

2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握世界经济的运行;

3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国内经济矛盾。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共同问题

【成就】

1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2以单一的、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有所改善;

3经济自主性和经济实力有所增长。

【问题】

1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

2经济发展依附于发达国家;

3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1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2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

3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4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改革发展的动力。

【挑战】

1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波动的可能性;

2扩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

4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斗争目标

1维护本国的主权和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

2改善贸易条件,稳定或提高初级产品的生产;

3实施必要的国际金融调控,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4通过国际立法规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侵害。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

2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3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4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5是适应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对外贸易规模有望日益扩大,贸易环境有望日益改善,但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频频出现也不容忽视;

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后起者优势”,从而有助于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却容易造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依赖;

3引进和利用外资能够弥补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不足,但却影响和制约了国内民族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我国引进外资,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1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的条件;

2要从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和偿还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确定合理的引进规模;

3要坚持重质量、重效率的原则,合理引导外资的投向;

4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法,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

我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必须坚持的原则

1必须有利于提高国内的经济效益;

2必须和自身独创结合起来,在学习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改进和创新;

3必须注重保护国内民族产业的发展。

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

1经济发展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

2经济活动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生产以外销为主;

3所有制结构以“三资企业”为主;

4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行市场调节;

5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特区政府具有更大的自主权。

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1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3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4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不断提高;

5多双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发展。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的要求

1进一步优化结构;

2进一步丰富方式;

3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

4优化投资软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有效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完善外债管理。

“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

1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

2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