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专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老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8465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8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考专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老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考专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老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考专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老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考专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老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考专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老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考专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老师.docx

《学考专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老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考专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老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考专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老师.docx

学考专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老师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材标题

要点解读

基本内容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①概念

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②分类

城市和乡村

2、地形的影响

①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聚居的人口较多。

②南方丘陵和山区

规模一般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聚居的人口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

2、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

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3、地形的影响

①平原地形

限制较少,一般呈网状分布。

②山区地形

限制较大,多呈之字型分布,造价较高。

4、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

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科学技术的影响

内容“123”:

一个概念、两种类型;一种影响、两大要素。

一个概念、两种类型:

概念指聚落,类型包括: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一种影响: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两大要素:

指影响交通线路的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下图为某地1965年和2009年地理简图,读图回答1~2题。

1.B地形成村镇的条件可能是(  )

A.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

C.优惠的政策D.劳动力素质高

2.随着当地煤炭和石油资源耗竭,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影响最小的是(  )

A.A城B.D城

C.E城D.F城

  很多人感慨“常恨春归无觅处”,其实世界上真有一些地方“四季如春”,如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4°N)、昆明、也门首都萨那(15°N)、厄瓜多尔首都基多(0°)等。

据此回答第3题。

3.“春城”所在的地形一般是(  )

A.谷地、平原B.盆地、平原

C.高原、山地D.高原、谷地

  宁西铁路东起南京,西至西安,途径五个省,总长约1075千米,是我国跨世纪铁路建设中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

下图为宁西铁路经某地形区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铁路选择在图中地形区域通过,主要原因是(  )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松软,易于开挖

5.为防止图中切坡处滑坡、崩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砌石护坡B.植树造林

C.种花植草D.修建梯田

(2010·佛山质检)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以及Q区域的等高线图”,完成6~7题。

6.引起图示区域植被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的变化B.经度位置的变化

C.海拔高度的变化D.海陆位置的变化

7.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Q地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由图可知,B地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图中显示,该地的煤炭、石油丰富,对其开发形成了D城和F城,A、C两地因独特的交通优势也形成了城市,E城附近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故矿产资源枯竭时,E城的经济发展受影响最小。

答案:

1.A 2.C

解析:

从题中列举的几个“春城”看,它们一般都位于纬度较低的地区;在纬度较低的高原、山地等地形区,气候较为凉爽、四季如春。

答案:

C

解析:

为防止切坡处滑坡、崩塌,应在切坡处砌石护坡。

答案:

A

解析:

图中显示地形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施工工程量小,造价低。

答案:

C

解析:

乙地等高线较为稀疏,地势较为平坦;乙地靠近河流,取水方便;乙地海拔较其他三地偏高,无水患洪灾。

答案:

B

解析:

图示区域海拔高度在120米以下为常绿林,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则为针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状况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区域植被的变化。

答案:

C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标题

要点解读

基本内容

一、全球气候变化

1、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2、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

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大间冰期。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3、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1500年的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在过去的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要比现在高出75厘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现在的加拿大和英格兰。

在寒冷期,出现于14~17世纪的小冰期,使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

4、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由此造成了:

1.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

3.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0.1—0.2米。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

第五,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内容“123”:

一个概念、两个要素、三个阶段、四个变化、五个影响

一个概念:

气候变化;

两个要素:

气温与降水;

三个阶段:

气候变化的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

四个变化:

近现代气候变化的四个表现;

五个影响:

气候变化的五个方面的影响。

(2012届3月广西玉林市高三第二次统测)冰川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压固形成的。

近年来,珠峰地区的冰川强烈消融。

下图是1921年和2007年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绒布冰川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2

.喜马拉雅地区冰川面积大幅缩减的原因有…………………………………()

①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强②农业生产发展大量引水灌溉

③温室气体大量排放④过度砍伐森林⑤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酸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⑤

【答案】C

3.随着喜马拉雅山冰川的大量消融,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三江源湿地面积先増后减B.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

C.全球淡水资源不断增多D.南亚各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答案】A

一、单项选择题

(2012届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读全球海洋PH值变化图(图9),回答问

题22~23题:

1.根据资料推测,全球海洋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所致B.火山喷发的CO2

溶于海水所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所致D.人类排放CO2溶于海水所致

【答案】

D

2.如果全球海洋酸化的持续加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的是

A.珊瑚礁的保护形势将更严峻B.海堤保护能力将减弱

C.全球酸雨危害将减轻D.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

【答案】A

9.(2010·广东联考)干旱地区绿洲面积不断减小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①气候恶化,沙尘暴危害加剧

②可能造成部分公路、铁路运输及供电线路中断

③改善当地的小气候

④大片良田丧失,贫困人口增加

A.②③B.①④

C.①②D.③④

  (2010·福建质检)读挪威雪线海拔和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完成10~11题。

10.中国从16世纪到21世纪期间,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是(  )

A.1470~1520年B.1620~1720年

C.1840~1890年D.1910~1950年

11.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海拔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

B.野象栖息地的最北界北迁

C.热带范围扩大

D.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

据此回答12~13题。

注:

图中盐度等值线数值均为15.4‰

12.2009年2月12日,入侵长江口的第三次咸潮高峰时,取水口氯化物浓度曾达到每升1000毫克。

咸潮发生时,长江口以东海区海水的实际盐度最有可能是图内四条曲线中的(  )

A.aB.b

C.cD.d

13.2009年11月12日,受入秋以来的持续干旱及天文大潮的影响,近段时间珠江口广州、中山、珠海等城市相继受到咸潮袭击。

以下描述中,可成为珠江咸潮成因的是

(  )

①南粤大地的干旱 ②珠江流域内水库下泄流量增加 ③全球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以及森林植被的逐渐恢复 ④天文潮水的顶托作用 ⑤作为城市水源的河水用量增加 ⑥离岸风的吹拂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④⑤D.④⑤⑥

答案:

D

解析:

中国从16世纪到21世纪期间,大部分时间中国气温距平均为负值,1900年后为正值,说明20世纪气候处于温暖期。

公元后挪威雪线海拔降低时期,中国气候相对变冷,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答案:

10.D 11.D

解析:

二月长江正处于枯水期,所以长江口海水盐度高。

答案:

A

解析:

①干旱使河流水位降低;④天文大潮导致海水水位更高;⑤城市用水增加也是导致河水水位下降的原因;②水库下泄流量增加可避免咸潮;③自相矛盾;⑥会减弱咸潮。

答案:

C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甲、乙、丙、丁代表的环境问题的名称。

由四种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及危害程度判断甲为水土流失,乙为寒潮,丙为土地荒漠化,丁为酸雨。

第3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材标题

要点解读

基本内容

一、自然资源概述

1、自然资源的概念

①概念:

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②属性: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自然资源的分类

①按自然属性分:

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②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

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前煤炭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木柴、水力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而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木柴时代”。

2、煤炭时期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形成了十九世纪俄国的顿巴斯、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矿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

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

3、后煤炭时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石油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世界能源进入了“石油时代”。

4、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社会阶段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2、工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

石油工业城市:

大庆、克拉玛依、东营

钢铁工业城市:

鞍山、本溪、攀枝花

有色金属工业城市:

金昌、铜陵、个旧

3、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的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少,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

内容“123”:

两种属性、两种分类、四个原理。

说明:

两种属性:

自然资源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两种分类:

自然资源按自然属性和按性质的分类。

四个原理: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将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自然资源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赋予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资源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

(2012届天津市高三第三次六校联考)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

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据我国19

98-2004年的相关数字统计表,回答6~7题。

年份

1998

1999

2002

2003

2004

能源消费增长率

-4.1

-1.6

9.9

15.4

15.2

GDP增长率

7.8

7.1

8.3

9.3

9.5

8.表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最高的年份是

A.1998年B.1999年C.2003年D.2004年

【答案】C

9.表中所示几年间,引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上升趋势②汽车拥有量大幅上涨

③我国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④我国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趋于合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答案】A

有上升趋势;其次,人均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汽车拥有量大幅上涨。

9.我国北方多煤,而南方有色金属丰富,体现了自然资源的

A.整体性B.多用性C.社会性D.地域性

10.下列物质和能源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煤炭、铁矿B.核电、沙漠C.化肥、森林D.机械、太阳能

11.我国的古村落遗址大多坐落在河谷阶地上,主要考虑到了

A.土壤及气候的影响B.水源及地形的影响

C.水源及土壤的影响D.地形及气候的影响

12.下列地理现象体现关联性的是

A.全球变暖-沙尘暴-地震B.火山喷发-台风-干旱

C.寒潮-酸雨-臭氧层空洞D.台风-洪涝灾害-水土流失

1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A.冬春多,北部少B.夏秋多,南部少C.冬春少,西部少D.夏秋少,东部少

14.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矿产资源的分布无规律可循B.水热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矿产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15.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①范围会越来越广②方式会越来越多③依赖性会越来越强④利用率会越来越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A11~15BDCBB

20.下列省区中不与该省相邻的是

A.河北省B.陕西省C.山东省D.河南省

21.利用煤炭资源加工增殖,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不包括

A.发展电力工业B.发展化学工业

C.降低煤炭运输成本D.发展冶金工业

22.“坑口”电站建设的意义作用不包括

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B.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C.增加经济产值D.降低山西的环境污染

23.我国南方许多城市,最初都是沿江沿河逐步发展起来的。

其有利条件是:

①便利的水运②丰富的水能③充足的水源④秀美的水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图5

读中国雨带的季节推移图(图5),回答24~25题。

24.通常年份,当雨带位于图中①、②、③时,分别是

A.4~5月,6~7月,7~8月前后

B.5~6月,7~8月,8~9月前后

C.3~4月,5~6月,7~8月前后

D.9~10月,8~9月,7~8月前后

25.如果,雨带长期停留在②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

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

读兰州市略图(图6),分析回答26~28题。

图6

26.从地形上说,兰州位于我国地势的

A.第一级阶梯

B.第二级阶梯

C.第三级阶梯

D.一、二阶梯过渡地带

27.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

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最主

要的区位因素是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21~25CDBAC25~30BD

第4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教材标题

要点解读

基本内容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1、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2、分类

按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3、特征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有复杂劳动性、潜在性、群发性、多因性、实发性、周期性。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

1、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2、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

①洪水:

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爆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②雨涝:

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①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如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因暴雨容易酿成洪涝灾害。

附表:

1、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地区分布

时间

强降水集中地区

原因

春夏之交

(4、5月)

华南地区

夏季风开始盛行,冷暖空气交绥,锋面雨带控制,暴雨时常发生

6、7月份

江淮地区

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锋面雨带在此徘徊,形成梅雨

7、8月份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锋面雨带控制本地,出现盛夏暴雨

西南地区

受西南季风影响,时降暴雨

8、9月份

东南沿海

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影响,形成狂风暴雨

2、歌诀(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五月南岭六月长(江)

七八两北雨茫茫(指东北、华北)

九月退到长江南

十月大陆看不见

1.(2012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洪涝灾害

A.只发生在多雨季节

B.常引发泥石流和风暴潮

C.多发生在河流中上游地区D.破坏力不断累积导致危害严重

【答案】D

(201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华北某地区从2010年10月底至2011年1月底持续无有效降水,创自1971年以来最长时间无有效降水的纪录。

回答15~17题。

4.此次该地区长时间无有效降水的主要原因是

A.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明

显B.温带气旋活动频繁

C.地势平坦,气流难

以抬升D.暖湿气流弱,空气水汽含量少

【答案】D

5.持续的干旱,对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土壤含水量降低B.林木落叶期推迟

C.来年沙尘暴减弱

D.河流结冰期延长

【答案】A

6.为减轻此类现象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大量开采地下水,增加城市用水量B.发展滴灌、喷灌,节约农业用水

C.兴修水库,调节水资源的

空间分布D.加强科研建设,增强人工降水

【答案】B

(2012届辽宁省沈阳四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2011年1月1日凌

晨~3日8时,图14中大部分地区出现冻雨天气,大部地区的气温维持在-4℃~-1℃,局地达到-10℃~-8℃。

针对这一天气状况,中央气象台1月3日10时首次发布冰冻黄色预警。

一些省市已经启动

应急预案,部分中小学已停课、缓考或提前放假。

7.图中受冻雨灾害影响面积最大的省是

图14

A.云南省     B.贵州省     C.重庆市     D.湖南省

【答案】B

下表表示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完成14~16题。

  环境问题

地区   

☆☆

☆☆

☆☆☆☆

☆☆☆

☆☆☆

☆☆

☆☆☆☆

☆☆☆☆

☆☆☆

14.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寒潮、酸雨

B.酸雨、水土流失

C.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D.土地荒漠化、寒潮

15.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森林覆盖率高    B.地形

C.降水充沛D.纬度位置

16.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应采取的措施有(  )

A.改进种植制度B.优化燃料消费结构

C.退耕还牧D.改善冬季供暖设施建设

  读2009年2月2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全国气象旱涝分布图,回答17~19题。

17.位于特旱区的城市有(  )

A.广州、南宁B.呼和浩特、沈阳

C.太原、石家庄D.兰州、西安

18.下图所示天气系统中,造成华北地区干旱的是(  )

19.图中所示灾害分布,受灾最严重的粮食作物是(  )

A.冬小麦B.春小麦

C.玉米D.水稻

答案:

14.C 15.D 16.B

解析:

读图可知位于特旱区的城市是石家庄、太原。

答案:

C

解析:

华北地区位于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冬春季节受冷高压控制,易形成春旱。

答案:

D

解析:

华北地处我国冬麦区,故该地区冬小麦受灾最严重。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和开发条件下是不同的。

箭头①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地表径流这一环节实现的,集中表现在植树造林,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对地表状况的改变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