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8226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导论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政治学导论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政治学导论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政治学导论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政治学导论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导论重点.docx

《政治学导论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导论重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导论重点.docx

政治学导论重点

政治学导论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

即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学:

研究公共权力的形成与动作规律的科学。

3、政治的地位:

○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2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4、政治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1科学性:

关注政治的实证性。

○2规范性:

关注政治的应然性。

6、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1)行为主义;

(2)理性选择主义:

○1社会选择理论○2集体行动理论○3公共选择理论;(3)新制度主义:

○1历史制度主义○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第二章政治权力

1、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合法性:

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3、信仰体系:

即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

4、有限政府:

是指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任何政治势力不得超越于法律。

5、权威:

即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

6、合法律性:

是指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既要符合实体法,如宪法,又要符合程序法,如有关如何建制政府的组织法。

7、政治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

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以威胁为基础,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就实施制裁的权力类型。

○2功利性权力:

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通过提供某种好处而达到自身目的的权力类型。

○3操纵性权力:

通过隐蔽的方式改变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标。

操纵性权力形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如作为宣传手段的“洗脑”。

○4人格型权力:

又称克里斯马型权力,是通过自身的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等人格力量而达到目的的权力类型。

8、合法性权力的获取主要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

9、权力转化为权威,关键在于合法性,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化。

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变的条件:

○1合法律性。

○2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

○3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10、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

同时制度的好坏,也决定了权力的大小与质量。

○1武力:

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弱国无外交”就是鲜明例证。

○2财富:

政治权力的大小很多时候是由经济财富决定的,邓小平曾讲过“财大才能气粗”。

○3技能:

政治技能是获取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无可否认政治谋略在获取权力和运用权力过程中的作用。

○4动机:

是否具有权力动机直接关系到能够拥有权力,动机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权力的大小。

○5知识:

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获得也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

○6制度基础:

作为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衡量指标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绩效。

新制度主义研究表明,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政治制度及其决定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

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度本身是政治权力的最根本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作为权力基础的武力、财富、知识等因素。

第三章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

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2、统治政治文化:

是一个政治体系中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治理、政治原则的认识、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3、大众政治文化:

是一个政治体系中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识、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4、社会资本:

是一个政治体系中一般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提高社会效益,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即在社会及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普及信任的程度)

5、政治文化的内容:

○1政治认知性成分:

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政治情感性成分:

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和直观评价。

○3政治评价性成分:

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价值信条,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这三种基本成分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整体形式影响成员的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习俗,进而决定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模式。

6、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

第一、可以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第二、社会资本需要创造和构建才能形成;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积累和增强的倾向;第四、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而是社会共享品。

7、社会资本的构成要件:

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

8、政治文化的类型

(1)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以阶级分化为基础,既对立又统一)

统治政治文化是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大众政治文化是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由阿尔蒙德与维巴提出的一种分类框架)

○1狭隘型文化:

主要位于原始落后的社会政治系统中,这些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政治角色分化。

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实施施加影响。

○2顺从型政治文化:

是政治体系成员对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和规范及自己在政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政治输入和政治参与缺乏认知,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

○3参与型政治文化:

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等都有强烈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效能等有积极认知与评价。

一般而言,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民主制度相一致。

任何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都是三者的混合。

9、政治文化的功能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第四章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

指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

2、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

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

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也是出于为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目的。

○2总体性:

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与经济思想,第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第三、哲学、宗教。

○3阶级性:

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或者先进于,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依赖性:

意识形态来源于和依赖于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以神秘的和扭曲的方式反映着现实世界。

3、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1马克思主义: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是唯一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党,主张通过革命取得无产阶级的政权,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国家与全民所有制的形式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共产主义。

○2民主社会主义:

基本主张为,结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道路。

(近来流行的“第三条道路”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有所差别,其力图超越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找到一条新的中间道路。

○3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即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强调对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的保障,进而实现公共利益),但是重点强调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

新自由主义尤其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力的重要性,反对国家过多干预,倡导公民社会作用,维护多元价值。

○4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继承传统保守主义基本价值(即:

极其重视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反对激进的社会改革)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宪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宪政的民主”。

一方面强调国家对于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又竭力反对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

○5社群主义(是与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两相对峙的一种政治思潮):

其哲学基础是一种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是由所处的社群决定的,社群是政治分析的基本变量。

社群主义强调国家、家庭和社区的价值,倡导爱国主义,强调集体权利相对于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希望以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

○6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

在心理层面,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民族利益、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的信仰或主张,是一种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运动。

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哲学,它与爱国心相结合,甚至成为宗教性的主义和运动。

4、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1维护政权的合法化;○2推动大规模社会政治动员;○3实现政权转移。

5、极端意识形态政治化的弱点:

第一、削弱意识形态的其它功能;第二、造成思想模式化,缺乏创新;第三、意识形态封闭化,远离社会;第四、压制其它意识形态的发展;第五、造成对意识形态的反感,旧的社会化功能难以实现。

6、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与稳定;○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7、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意识形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和包容性。

8、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

第一、压制创新;第二、破坏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第三、造成团体成员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第四、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加。

9、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自我改良与革命更替是意识形态的两种变革方式,兹论述前一种方式)

第一、自上而下的变革。

往往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支持。

第二、自下而上的变革。

这种变革往往是经济增长推动的,如果变革成功,就能推动经济继续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

第三、上下互动变革方式。

这是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演进的常态,是意识形态自我调节的结果,由此而实现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契合关系。

第四、中心——边缘方式。

这是一种由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逐步变革意识形态的方式,边缘地区由于受中心控制较弱而率先变革意识形态,实现经济增长。

第五章政治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

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1家庭:

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与其它媒介相比,家庭在塑造儿童人格、形成人生观及政治启蒙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学校:

学校通过课程及活动灌输特定政治意识和政治价值,促进或改变家庭所形成的政治观,因而是政治体系培训公民的重要手段。

○3同辈团体:

同辈团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兴趣爱好相近者的自愿组合。

这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但对青少年的观念、态度影响极大。

○4工作场所:

这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

在工作场所,个人对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都有明确认识,其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也趋于确定化。

○5大众传播媒介: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但这种媒介可能会扭曲公众舆论,公共舆论并不总是可靠的。

○6选举及其它政治活动场合:

这些有助于公民在政治实践中提高政治认识和政治技能,不失为政治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7社会政治组织:

社会政治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宣传组织的主张、信仰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取向,以及通过组织的活动向其成员传播政治知识和技能,培养特定的政治文化。

○8、其它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组织利益集团、国家机关等也都具有很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在不同社会和政治文化背景下,政治社会化机构也有较大差别,直接导致人们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的差异。

4、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从社会成员个体层面而言,可使其获得了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

○2从政治文化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3从政治体系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和运转的关键因素。

第六章国家

1、国家:

是管理社会的公共性权威组织的总体性指称,是一个兼具实证性与规范性的概念。

2、民族:

指历史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3、单一制国家:

指在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里,权力和权威合法地集中于中央机构,地方部门的权力由中央授予,受中央监督,并可被中央收回。

仅有一部宪法,一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4、联邦制国家:

由若干成员单位组成的同盟性质国家,各成员单位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联邦也有统一的宪法、法律和国家机关,联邦地位高于成员单位,联邦宪法对联邦中央和各成员单位的权限有明确规定,双方均不得逾越)

5、国家与社会的类型:

强社会弱国家型;强国家弱社会型;强国家强社会型。

6、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

领土、人口、主权与政府。

7、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

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和分配性危机。

8、国家权力的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

第二,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

第三,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总之,国家的本质就是以暴力为后盾的阶级专政,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秩序的机器)

9、国家的基本目的

(1)保证安全:

保障共同体的安全(国家的首要目的)。

这种安全应建立在基本正义基础上,不应狭隘地理解为统治者的安全。

(安全悖论安全也不是绝对的,国家为追求安全而进行的军备竞赛会导致各个国家的不安全)

(2)保障秩序:

国家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必须保障资源分配的一定秩序。

(这种秩序的形成必须基于两个条件:

法律的限制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秩序的仲裁必须是基于合法程序的公正裁决。

(3)满足基本正义:

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需的基本要求。

资源分配应该给予公平交易,机会均等,同时又应该保障分配结果不至于差异巨大。

安全需要暴力来保障,秩序需要权力来维护,正义需要权威来达成。

10、国家能力(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

第一、汲取能力,即财政能力;第二、调控能力,即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第三、合法化能力,汲取政治认同的能力;第四、强制能力,即运用暴力维护统治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根本基于有效产权与良好制度)

11、国家类型

(一)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从“分类法”到“类型学”的过程)

分类法指传统的国家分类,主张对国家作“质”的区别,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

类型学主张以实证标准,反对以先验的、思辨的标准,如韦伯的分类法。

马克思的分类法则是基于所有制与阶级的划分。

(二)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1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奴隶主所有制,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2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封建所有制,农民不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对封建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封建制国家实行领主分封制和权力等级制,并直接运用宗教进行统治。

○3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对工人的雇佣制。

资本主义国家又可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4社会主义国家: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意识形态。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以国家和社会关系为标准的划分(区分的标准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迁,还包括人身监视力的加强、军事暴力的国家化和人类行为的工业主义特征)

○1传统国家。

阶级分化、城乡差别明显,行政力覆盖范围有限,国家只有边陲而无疆界,大量军事力量受制于军阀和民间力量。

○2绝对主义国家。

疆界划定,主权出现,国王成为主权代理人,法律成为全民性规范,军事力量大为扩张,军队内部行政管理手段高度发达,并未控制社会提供了可资借用的体系。

○3现代民族国家。

从绝对主义国家继承了疆界与主权。

工业化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技术,行政力量扩大,国家对社会的监视力加强。

(吉登斯实际上以欧洲历史为基础勾画出了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

(四)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以政治治理形式或权力集中的程度为参介)

○1集权主义国家

第一、法西斯主义国家(极权主义国家):

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实行极端的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行一党政治;实行秘密警察统治;国家垄断经济、文化和信息机构。

第二、威权主义国家:

威权主义国家主要是一些既没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特征是:

政治威权较弱,因而实行中央集权;政治权力集中于个人或精英集团,政治反对派受到压制;社会受到国家有限控制,实行较开放的民间经济活动;意识形态先天不足,这些国家往往是赤裸裸的权力统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威权主义国家发生了民主转型。

○2分权主义国家

分权主义国家主要是指西方的自由民主国家,其主要特征是:

以自由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多元主义;竞争性的政党政治;定期选举制度;代议制政府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

12、国家形态:

(1)概念:

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所形成治理结构以及由此治理结构而产生的行为特征和治理绩效。

(2)类型:

失败国家;依附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自主性国家(以及俘获型国家,勾结型国家和掠夺型国家,工具型国家等)。

13、国家机构(国家机构主要有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

国家元首

(1)概念:

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中居于实质或象征性的首脑地位。

(2)作用:

是象征国家、代表国家、对内代表国家统一。

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并非同一概念,若二者合一,则是实质元首;反之,则是虚位元首。

立法机关

(1)概念:

立法机关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的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

(2)议会主权:

在议会拥有主权的国家,议会在制定任何法律或修改任何已经制定的法律方面享有无限的权力,并得到法院的承认。

(3)立法机关的结构:

一院制与两院制;议会内部的政党组织;议会内部的委员会。

(4)立法机关的职权:

第一,立法权:

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的权力;提出法案的权力;委任立法制度。

第二,财政权:

是指议会对政府提出的预算案、赋税案、公债案以及其它财政法案的审议权,又称议会统意权。

第三,监督权:

批准官吏任命,监督政府执法,主要以听证会或委员会批准制度。

(5)中国的立法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立法机关在结构上表现为一院制;主要职权有立法权、任命权与决定权和监督权。

(6)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首先需要理顺党与人大的关系,其次是在制度上健全人大,如选举制度、代表素质、会议制度和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

司法机关(司法机关指行使司法权的法院和检察院)

(1)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职权主要有:

独立审判权、违宪审查权、英美法系中通过判例制定政策的权力。

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原则:

司法独立原则、司法民主原则、法律平等原则。

(2)中国的司法制度:

中国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第七章政府

1、政府:

是国家的组织要素或政治机器,是体现达到国家目的和行使、表现、执行、解释国家意志的机关。

2、政府体制:

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机关。

3、官僚制:

是指所有大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行政管理机构。

4、政府外延:

政府是国家的组织要素,广义上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全部立法、行政、司法和官僚机构。

5、不同国家政府设臵差异的取决因素:

阶级性质与国家职能。

6、政府机构特性:

是稳定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8、政府体制类型:

(1)君主制(以君主作为国家元首的政权组织形式):

○1专制君主制,如中国历代王朝。

○2等级君主制,如欧洲中世纪。

○3立宪君主制,又可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与现代英国。

(2)共和制(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

按照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共和国可分为:

议会制、总统制和混合型的共和制。

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无产阶级共和制,遵循议行合一与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9、中央政府

(一)总统制的中央政府

总统制国家的行政权力集于总统一身,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行政机关首脑。

美国是最典型的总统制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原则。

尽管总统也受到约束,但仍是政治中的核心,其主要作用有:

(1)最高立法者;

(2)行政首脑;(3)国防和外交政策首脑。

(二)内阁制的中央政府

内阁是内阁制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相结合,立法与行政权都集中在内阁手中。

首相是内阁首席大臣,内阁重要活动由首相决定。

其余阁员由首相挑选,对首相负责,负连带责任。

内阁制的优势是:

(1)行政、立法通力合作,效率高;

(2)议会和选民都可以监督政府;(3)内阁可以实行应急政策。

(三)混合型的行政机关(兼具总统制与内阁制特点)

一般而言,总统具有很大权力,居于政治核心地位;总理虽然相对弱小,但对总统又有相当的制约权力。

法国是最为典型的混合型政府体制。

法国总统不仅拥有总统制国家的总统权力,而且可以主持内阁会议,甚至可以解散国民议会实行全民公决;但同时总理、国会对总统也拥有一定的制约能力。

(四)中国的中央政府(从广义上理解中国中央政府)

(1)党以执政者身份管理国家事务,通过归口管理制度领导个方面工作。

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和书记处在中国政治中至关重要。

(2)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具有广泛的行政职权。

(3)中国行政机关的设臵遵循议行合一原则。

10、韦伯对官僚制的经典研究:

第一、官僚制的合理性在于它使行政受法规约束以及要求知识成为决策基础。

第二、官僚制的特征有:

等机制、非人格化、延续性、专业化。

11、行政机构的作用:

(1)执行中央政府的决策或政策倾向。

在此过程中,官员们也影响着决策过程。

一方面是通过提供信息和参与决策;一方面是通过制定具体的法规条例和自由裁量权。

(2)成为实际的立法者。

一方面是制定具体的法规条例;一方面是通过委任立法。

(3)对行政机构的控制。

社会监督与体制监督。

第八章政党

1、政党:

是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利,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2、政党的特征:

○1政党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把政府形式上的结构与社会中的各种不同成分联系起来的“纽带”○2政党一般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政治纲领;○3政党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它有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原则;○4政党的存在受到法律的保护,具有合法性。

3、政党的类型

(1)按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划分○使命政党:

这是以吸引人们信奉其理念为主要目的,而非以扩大选民支持以赢得公职选举为主要目标的政党。

○2掮客政党:

这种政党的目标是要尽可能的退出候选人,而这些候选人要尽可能的代表许多不同利益和政治理念。

这种政党划分是以政治理念在塑造政党态度与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