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复习备课青岛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8215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复习备课青岛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复习备课青岛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复习备课青岛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复习备课青岛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复习备课青岛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复习备课青岛版.docx

《一年级数学复习备课青岛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复习备课青岛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复习备课青岛版.docx

一年级数学复习备课青岛版

 

第十单元儿童乐园

----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百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

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

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

(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

(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

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开电瓶车的有4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4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

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

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

B:

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

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

(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

坐飞天轮的

坐龙船的

跳蹦蹦床的

开电瓶车的

人数

23

16

15

4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

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

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

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

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最后教师总结:

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

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

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

应该怎样列式?

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

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23-1623+16+1523-16-423+16-1523-(16+4)

16+1523-416+15+423-15-423+15-1623-(15+4)

16+415-423+16+4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

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数是多少?

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98○6254○4587○9043○46-2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

35+2442+3656+4357-4598-5684-53

第二组:

38+2546+5936+5754-3742-19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

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二、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

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学看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接近整时、几时多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教师首先呈现一组小朋友游玩“儿童乐园”的信息——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3)坐龙船的同学是开始的,结束时是。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入“儿童乐园”,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

以问题

(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

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

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

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

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

(每个同学下发一张钟面图)

B:

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

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发现:

跳蹦蹦床的同学是最早开始玩的,坐飞天轮的同学结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学玩的时间最长……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

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拓展引申:

(1)利用钟表(或模型)把以上这些时刻拨出来。

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几位同学演示。

(3)教师引领探究——师生共同完成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的拨针操作。

注意指导学生按顺时针方向拨针。

2、同一棵大树在不同的时间影子大小是不一样的。

下面大树的影子分别是哪个时间里看到的?

请把钟表与影子连线。

 

二、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厘米、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画、量探究厘米与米长度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建立厘米与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20厘米),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纸张,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把米尺和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我会数:

1、数出1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

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厘米有多长?

教师指名两个同学回答,注意引导大家发现两位同学叙述与演示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直尺上两个相邻刻度线(数字线)之间的长是1厘米。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1厘米。

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1厘米。

2、数出2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2厘米有多长?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4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2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2厘米。

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2厘米。

(4)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2厘米?

引导学生发现:

从1刻度线划到3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2厘米。

或“倒着数”:

从19刻度线划到17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2厘米。

3、数出5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5厘米有多长?

(2)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直尺上的5厘米:

A:

从0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5厘米。

B:

倒着数——从20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5厘米。

(3)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5厘米?

引导学生发现:

A:

从1刻度线划到6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6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1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5厘米。

B:

从2刻度线划到7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8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4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5厘米。

C:

用以上两种方法“倒着数”。

(4)教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学生一起数出5厘米。

4、数出10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0厘米有多长?

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会发现——

A:

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

B:

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12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9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

C:

用以上两种方法“倒着数”。

(2)教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学生一起数出10厘米。

4、数出1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米有多长?

引导学生发现:

老师桌面上的直尺长是1米;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的直尺长是1米;1米=100厘米。

(2)我们知道1米=100厘米,我们一起数出100厘米来好吗?

哪个小朋友能利用直尺(米尺)把100厘米数出来?

估计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案——

A:

从1开始,依次数到100。

B;以10厘米为单位来数。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反思,从而说明:

用第二种方法数要快。

(3)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100厘米(学生每个小组一把直尺):

先以1厘米为单位数出直尺上的第一个10厘米,既从1数到10;然后以10厘米为单位依次数出100厘米,既从10数到100。

在数的时候注意提示学生每一个长度都是从0开始的。

二、我会画:

1、用直尺画线:

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

2、用直尺画两条任意长的线:

先让学生独立画,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画的”:

如2厘米,有的同学是从0刻度线画到2刻度线,,有的同学是从5刻度线画到7刻度线等等。

最后教师结合上述实例引导学生总结画线时要注意的事项:

画线时一般从0点开始画,直尺按住不动,一直画到终点的刻度,不能超过终点的刻度。

二、我会量:

1、量图形边长

2、量实物边长: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材料: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棱长为整厘米数),测量边长。

让学生感悟长方体、正方体棱长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如果要测量黑板的长、窗台的高、教室的长,应选用什么工具?

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开展每一个活动,汇报测量结果。

二、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是怎么学会的?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认、换、买、算等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对人民币面值及面值之间关系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百以内数的认识知识为基础,感悟“十进制”计数思想与方法在生活及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3、提高学生运用人民币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面额的人民币若干张,教师准备足够多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

1、老师让小朋友准备一些人民币,都带来了吗?

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带来的每张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2、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小朋友带来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

3、老师也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比你们带来的要大的多,你们认得吗?

老师分别展示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让大家辩认。

二、我会换:

1、老师想把这张100元的人民币与你们王师换一换,换成面额小一些的人民币,你们帮老师想想办法,应该怎么换?

学生想到的办法可能有——

100元=50元+50元

100元=50元+20元+20元+10元

100元=20元+20元+20元+20元+20元

100元=10元+10元+10元+10元+10元+10元+10元+10元+10元+10元

100元=50元+20元+10元+10元+10元

……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些方法,利用手中的人民币进行演示,如100元=10元+10元+10元+10元+10元+10元+10元+10元+10元+10元,从10元开始数起,依次数出,一直数到100元。

2、100元人民币我们知道怎么兑换了,一张10元的人民币该怎么换呢?

3、一张1元的人民币要换更小一些的人民币,该怎么换呢?

4、一张1角的人民币要换一些硬币,该怎么换呢?

充分利用学生带来的人民币,首先让大家在小组内活动,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兑换方法,如:

1元=5角+5角;

1元=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

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为什么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10张1角的人民币?

为什么一张1角的人民币可以换10个1分的硬币?

从而得出:

1元=10角1角=10分

三、我会买:

(1)呈现问题:

出示“儿童乐园”情景图,利用各种饮料的价格,解决下面的问题。

(1)买一瓶矿泉水和一块雪糕,

应付多少钱?

(2)买一块雪糕,付款2元,

应找回多少钱?

(3)买2瓶矿泉水和一瓶汽水,

5元钱够不够呢?

1、在教师指导下分别开展上述三个活动。

为学生准备足够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把讲台布置成情境图中买卖活动场景,让学生自由组合模拟购买(付款与找钱)。

2、每一个活动开展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问题

(1)可以提出“买一瓶矿泉水和一块雪糕,为什么付款2元5角”?

四、我会算:

8元=()角60角=()元

3元5角=()角16角=()元()角

7元6角+8角=()元()角5元—7角=()元()角

如果学生计算时遇到了困难,要利用人民币把“算”的过程变成一个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

五、我知道:

1、生活常识我知道:

为什么寄信的价格不一样?

2、课本价格我知道:

同学们知道我们使用的数学教材是多少钱吗?

(让学生想到在课本的背面找到数学教材的价钱——4.70元)

4.70元是什么意思?

我们使用的语文课本、数学课本、品德与生活课本三本书,哪本书最贵?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是怎样学会的?

 

反思:

一、以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自主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

“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复习以“儿童乐园”中的数字信息为基础,使学生经历了统计信息、提炼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进而总结梳理的全过程;“学看钟表”复习以在教师引领下学生拨出时刻、画出整时的动手操作活动为核心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厘米、米的认识”复习让学生经历了探究与丰富厘米、米长度表象的数、画、量等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人民币的认识”复习是在认、换、买、算等不断交替与延伸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

二、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

“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复习以统计思想、分类思想为依托,引导学生对情景中众多的信息进行数字统计,对众多的算式进行分类。

“厘米、米的认识”复习过程中数出1厘米、1米的活动,“人民币的认识”复习过程中的兑换、买卖、计算活动,都是在十进制计数思想的框架下进行的,有利于学生高水平思维的培养。

三、以问题及问题解决为主线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自然地把算式分为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有小括号的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并对第一类算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梳理。

“学看钟表”以六个时间信息为基础,以探究时刻之间的变化为突破,系统地帮助学生认读整时、半时、接近整时及几时多几个时刻。

“厘米、米的认识”复习过程中的数、画、量等活动,是在点、线、面、体不断转换的领域中来进行的。

“人民币的认识”以兑换和购买为突破,实现了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互相联系。

四、在新知识与多方面各种因素立体式、全方位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意义。

在“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复习中,主要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既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有小括号的算式之间的联系,同时把各类算式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梳理。

在“学看钟表”复习中,以帮助学生建立时刻的表象为基础,构建起整时、半时、接近整时、几时多之间的联系。

在“厘米、米的认识”复习中,以厘米、米与点、线、面、体的联系为平台,构建起厘米、米之间的进率联系以及与十进制计数思想的联系。

在“人民币的认识”复习中,帮助学生建立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联系以及与十进制计数思想的联系。

另外纵观整个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就是知识与生活、与活动、与有关已有知识和经验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种建立多方面联系的思维过程,构造起新知识与各方面因素间关系的网络构架,从而最终获得新知识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