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任海燕.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任海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任海燕.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任海燕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
王舍人中心小学任海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89页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
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学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4.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情分析: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大些。
可以结合不同课文,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此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资料
教学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
14 再见了,亲人
第一课时课时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71页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
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抗美援朝了解较少,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做好铺垫。
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资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
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
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
再见了亲人
3.读课题。
4.提问:
(1)“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2)“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
志愿军朝鲜人民
(3)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他们是亲人吗?
不是。
板书:
不是亲人。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从题目入手,请学生谈一谈对“亲人”的理解和认识。
然后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
抓住“亲人”,理解课文。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作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
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
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
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你能读读吗?
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四、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1)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
为什么这样比喻?
(2)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3)“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
从哪个词体会出来?
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4)“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
哪种说法好些?
为什么?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五、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随堂检测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ànyìfēnɡsuǒzànshíxiāoyānqínɡyìèhàoshēnqínɡhòuyì
()()()()()()()
ɡānɡqiánɡdàsǎolánzixuězhōnɡsònɡtàntónɡɡuīyújìn
()()()()()
三、比较并组词。
暂( ) 谣( ) 泊( ) 役( )
崭( ) 摇( ) 伯( ) 设( )
硝( ) 跺( ) 嫂( ) 阶( )
销( ) 躲( ) 馊( ) 价( )
三、在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括号里打“√”。
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这是志愿军在即将离开朝鲜和朝鲜人民时志愿军说的话,表达了他们对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
(2)这是志愿军在即将离开朝鲜和朝鲜人民时朝鲜人民说的话,表达了他们那种难以分舍的感情。
()
(3)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
第二课时课时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71页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习目标: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学情分析:
学生对抗美援朝了解较少,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做好铺垫。
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资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
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
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表达方法,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
交流归纳:
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
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
3.师引读: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
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
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
【设计意图】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
播放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配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画面,顿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朗读起来声情并茂。
4.小结:
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
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课外拓展
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2.关于作者魏巍的作品:
《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
随堂检测题:
《再见了,亲人》一
大嫂,请回去吧!
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
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
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亲人”的本义是指______________,在文中“亲人”是指______________。
2、“嫂”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除部首外有()笔。
3、在文中找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坎坷()明白()价值()情深意重()
4、用“________”划出反问句。
把它改写成陈述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句说明
6、“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请在文中用“~~~”画出大嫂付出了什么代价?
7、大嫂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请你结合课文和资料,想象一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 朝鲜人民
三天三夜 洗补衣裳,几夜不眠
空肚杀敌 送打糕,昏倒路旁
英勇奋战 救伤员,失去外孙
流血牺牲 救老王,妈妈牺牲
挖野菜,身受重伤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7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5、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
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
学生学习过的毛泽东写的《长征》诗,对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有进一定的认识。
可继续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快速阅读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长征的资料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数3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1.师:
同学们喜欢钓鱼吗?
哪位同学能把鱼钩画出来?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品重点语句,悟文章真情
1.这样的鱼钩容易钓到鱼吗?
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鱼难钓?
指导朗读15自然段
2.班长自己喝不喝鱼汤?
从哪些句子看出?
指导朗读第八自然段
3.“我”看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重点朗读“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体会“我”的难受心情。
【设计意图】张田若先生说: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我在理解课文这一重点环节时,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
4.班长为什么一点都不吃呢?
这样他能熬得住吗?
5.件出示介绍草地的图片资料。
6.示指导员说的话: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去。
”
体会句子的含义,“无论多么艰苦”指他们在草地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看草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对草地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他们在过草地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一环节能填补课文空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老班长看到我们不喝鱼汤,表情有什么变化?
对我们说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我们只好“大口大口地咽下了”鱼汤。
体会“咽”的含义
3.要救老班长,只有赶快弄点吃的来,当我们把鱼汤端给老班长时,他却拒绝了。
指导朗读老班长牺牲前的话。
师:
老班长在牺牲前想的还是三个病号,他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现在你还觉得这是个普通的鱼钩吗?
4.放着光芒的仅仅是这个鱼钩吗?
你看着这个鱼钩好像看见了谁?
想起了他的什么事?
鱼钩上闪烁着老班长什么品质?
5.读最后一段话。
【设计意图】老班长的牺牲更体现了他的伟大,此时引导学生说出三个病号想对老班长说的话,也正是学生想说的话,让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刻也达到了高潮。
四、课外拓展
1.搜集长征中的故事。
2.开展故事。
【设计意图】搜集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这段历史铭记在心。
随堂检测题:
一、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在后面。
1.歼灭 piānmièqiānmèijiānmiè
2.粗糙 cūzàozūcàocūCāo
3.闪烁 shǎnzhuòshǎngshòushǎnyàn
4.作料 zuòliàozuóniàozuóliào
5.奇迹 qíjīqíjíqújī
6.迷糊 mīhūmíhúmíhū
二、搭配词语
新鲜的 身体 喜出望外地 咽着
斑白的 情绪 整夜整夜地 不合眼
衰弱的 光芒 目不转睛地 跑回来
低沉的 毅力 大口大口地 看着
饱满的 脸 热气腾腾的 草地
粗糙的 声音 无边无涯的 山峰
金色的 两鬓 重重叠叠的 老班长
惊人的 手 昏迷不醒的 菜汤
严峻的 鱼汤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2.这汤()没加作料,()我们觉得没有比这更鲜美的了。
3.老班长对小梁说:
“你()知道了,()不要再告诉别人了。
”
4.指导员对老班长说:
“()多么艰苦,你()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
5.()我们找不到东西吃,()无法走出这茫茫的草地。
板书设计:
18*金色的鱼钩
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肩负重任
弯钩钓鱼
钓鱼不吃
安定情绪
困难重重
壮烈牺牲
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16 桥
第一课时课时数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81页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学生对自然灾害——山洪暴发,虽然有简单的认识,但是不深刻,与作者产生共鸣较难。
同时,学生对共产党员的认识不充分,因此,我采取创设情境,类比说明,激发想象等教学手段来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通过预习及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能熟练认读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对自然灾害——山洪暴发有了简单的认识,初步掌握了理解句子和感受人物形象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资料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品悟山洪的凶猛人们的恐慌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以前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
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回忆概括,《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
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