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语改革的方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8084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英语改革的方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谈英语改革的方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谈英语改革的方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谈英语改革的方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谈英语改革的方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英语改革的方向.docx

《谈英语改革的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英语改革的方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英语改革的方向.docx

谈英语改革的方向

从外语退出高考看英语改革风向

  一段时间以来,英语成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代名词,各种政策纷纷出台:

  先是在9月8日,教育部前发言人在微博上呼吁:

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

记得这条微博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一时间正反两派激烈辩论。

  紧接着,北京出台政策,三年级之前取消英语课;再后来,中高考英语分值降低,直到教育部出台消息,外语拟退出高考,实行社会化考试。

此后英语四六级考试也相继出台了新政策。

  一系列新政出台,一方面叫好声不少,尤其是“英语无用”、“英语影响了中文母语地位”等呼声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

但是另一方面,大家也在纷纷解读政策背后的真实含义,解读这一改革对我们的孩子、我们的英语教育产生的实际影响。

  不管是赞成取消还是保留,有一点基本是大家的共识:

那就是多年来的英语教育没有体现语言功能的本质,改革,不是为了取消,而是为了回归英语语言的本质。

这才是最根本的风向。

  如何让英语教学回归语言的本质?

近年来社会上对英语教学的低效率喊打声不断,其实,就我所知,英语教学领域一直在很努力地解决这个问题。

尤其是在我参加了外研社针对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的“国培”项目,看到很多公立学校的优质课之后,发现,绘本教学、自然拼读法等已经被体制内的老师所熟悉,这应该是教改的功劳之一。

但是问题在于,我所看到的这些课程尽管老师很优秀、课程很精致,各种手段用尽地在进行语用方面的训练,但是缺少了语言运用功能的根,这个根就是听力积累。

 

  近年来,一说英语的语言功能,大家第一想到的是语言的运用。

也因此,社会上的口语培训班一度火爆,但几年过去了,口语班并没有改变孩子们的英语状态。

很多孩子学了几年,除了课内的简单对话,依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运用。

而目前的绘本课堂教学,我看到很多其实就是教材或者“教”输出的翻版--以绘本做教材,把关键词句提炼之后,要求在一堂课内完成运用,于是就变成了孩子们和老师的跟读或者背诵句子。

至于绘本本身讲的是什么,孩子们借助图片听懂故事的能力则完全没有被设计进课堂内容。

  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是按照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这样的规律来实现的。

从观察孩子的母语发展可以看出,人之初,听别人说话是最重要的语言获得方式之一。

在听的过程中,感知语言。

再结合语音发生时的场景状态--比如动作比如实物的情境对应等,理解语言。

最后才谈得上运用语言。

而且语言发展之初,鹦鹉学舌是必经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并非是外力强制,而是婴儿的自发行为。

此后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组织语言的行为。

  以上规律,其实就是国外研究总结的听力(listeningskill)发展的基本规律:

集中精力去听的能力(attending)--辨音(discriminating )---理解(understanding)---记忆(remembering)的能力。

  解读这个基本规律,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孩子对一段语言素材的注意力集中情况基本判断他的听力能力--比如一个孩子听英文绘本的时候会听不进去,就说明他的听力能力不足以支撑集中精力去听这样一个行为。

而对于我们很多人关注孩子听懂了多少,一直热衷于要为孩子解释清楚所听内容之前,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辨音能力。

如何判断孩子的辨音能力?

实际上这个和记忆能力相关。

比如,我们给孩子一句英文语音,在不依赖于理解的前提下,孩子能准确复述(repeat),那就说明具备辨音这一难度素材的能力。

这就好比我们让小宝宝听古诗,尽管不懂,但是能复述,而让一个对中文一无所知的外国孩子来听这段古诗,那就无论如何也学不下来,这就是从短时记忆能力(也就是跟读复述)上体现的辨音能力。

  听力能力的发展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从听得进去、到听得出个数(不是一锅粥的感觉)再到听懂意思,最终实现短时记忆的复述,再到理解基础上自己组织语言表达,最终才是语言运用的阶段。

  多年来,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一直在结果上做文章,总是希望改变教学方法就能获得语言运用能力了。

但是,凡事皆有规律,没有地基,上面的装饰装修再精美,依然难得盖起高楼!

主体建立不起来,装饰装修何用?

  而本次英语改革,我的理解,应该是传递了地基开始建设的信号了。

改革能够成功,核心不是看方法上的改变,而是评价标准的变革。

为什么这么多年大家对英语应试深恶痛绝但是没有办法改变,就是因为评价标准没变。

本次改革把英语彻底从高考应试的框架中剥离,作为社会化考试的内容,并且一系列信号显示,在总分值降低的情况下,听力分值提升。

应该说,改革的重点已经明确,就看各地实施如何了。

  说到实施,不得不说说我发现的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很多人以为,本次英语改革听力能力要求提升可能是有关部门刚刚意识到的问题。

其实完全不然。

  我们看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其中对语音的重视程度及基本理念是非常符合语言规律的:

  而从教学目标上来讲,以小学毕业完成2级目标为例,看对听力的要求: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前段时间有位妈妈告诉我,当她把《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这本书给一位英语老师推荐,英语老师看过之后说:

谢谢你,不过这是非主流,我们不能用的......

  当我们看到很多人抱怨英语培训机构让孩子多么劳累,抱怨孩子们每年投入多少金钱去学习英语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主流教育,如果真的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英语课程标准去做实施课程并进行考评的话,孩子们的英语应该没有必要花费如此多的无用功了!

希望本次教改能让家长们也看到英语改革的方向,知道什么才是英语的基础和启蒙之初必须要做的事情。

磨耳朵进行听力积累,是英语启蒙的基础。

不论什么时候学,这个基础没有,都无法获得真正的英语能力。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此轮改革传递的另一个信号,那就是英语不用学了。

这个问题也是最近很多人讨论包括希望我来发声的原因。

作为一个英语圈内人,这个声很不好发,因为很容易被理解成卖什么吆喝什么或者是有被动了奶酪之嫌。

但是作为一个妈妈,我想说的是,语言,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童年期不经意的整体吸入所得。

只要是符合孩子认知发展的素材,就能让孩子兴趣盎然,对他而言,中文英文法文,没有成人世界的隔阂,喜欢的就是优美的旋律、有趣的故事和人物以及自己心灵成长所需要的那些滋养。

英语不用教,也没必要把它当作一件大事草木皆兵。

如果我们知道,语言就是一种人必备的能力,就好比多年前开车是职业司机才能干的事情,打字也要找打字员,而今这些成了每一个人都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英语也是如此。

 

  很多人拿社会的评价标准来确定孩子的时间投入和职业走向,只干有用的事儿。

其实社会选拔标准是一个选拔淘汰的标准,为的是淘汰大多数。

如果家长不想让孩子挤入到20%的塔尖行列,自然不担心被评价标准淘汰,也不必关注社会的评价标准,按照自己心中的目标按照孩子的喜好发展就好。

如果,家长非常关注,一定要挤进塔尖,那就要把眼光再看得远一些,不仅看政策本身,更要看整个社会的需求。

英语作为一种能力已经成为人的一个标配,如果你想孩子做一个底层蓝领或者小职员,确实不会英语也没啥。

但是要想跻身塔尖行列,上个还不错的大学,甚至继续往高走,没有过硬的英语能力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取消小学英语,一方面对家长是一种减负--那些既要能力又担心应试的家长,可以放心大胆地选择自己的路了。

但是同时,如果是把政策解读为不用学英语的家长,或者是家庭条件有限,只能靠学校英语让孩子获得英语能力的家庭,这个政策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也许会有一大批寒门弟子将来因为英语错失机会,更加失去在选拔中的优势--社会化考试不代表不考试,好大学好公司依然还会要求英语甚至对能力的要求更强。

  另外,关注政策走向的同时,更要注意政策和考评标准之间是否真的匹配,也就是说家长要知道哪些政策是真的能被执行下去的,哪些是违背了现行的评价选拔标准,势必不可能被执行的。

  以北京的奥数为例,当初人人喊打,停了一段时间之后死灰依然复燃。

前些天参加安妮的学校家长会,老师说,如果2年前听了政府的话停掉的,现在想捡起来不容易。

说明什么?

就是评价标准不改,任何政策上的喊停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记得老师当时说,我们也想重视语文,但是中学招生的点招考试,一张试卷,数学50分英语40分语文10分,让我们如何重视得起来?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政策导致的进步,比如我知道目前北京有些学校的小升初选拔开始普遍采用智商测试及综合测试,淡化了奥数和英语的权重,使得培训班培出来的孩子优势不再明显--我想,这种评价标准应该也是真正好的学校想要的,毕竟,他们要选拔真正有后劲的孩子,而不是在小的时候抢跑的孩子,因为抢跑不意味着会赢在终点。

  当我看到英语课程标准对听力的重视看到英语改革听力测试权重增加之后,另外一个一直以来在我脑海中浮现的问题再一次清晰:

如果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真的关注母语地位、国学教育,那么为何不按照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像英语母语国家那样,开发出大量符合孩子认知发展和兴趣的素材?

 语言的发展都是相通的,当初我带俩宝在国外的时候,和很多华人妈妈一样,关注孩子的中文发展,其热情绝对不比今天国内妈妈们的英语热情差。

于是我找遍了网上所有的音像制品,把光盘、磁带都搬到了加拿大。

当时车上每天播放的都是这些素材,有古诗童谣有各种儿童故事。

几年以后,我带着俩宝回国,非常庆幸的是,安妮在一年级语文没有学过的情况下,仅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赶上了班级同学的正常进度,并且越来越好。

我个人认为,几年的中文听力积累功不可没。

尤其是当时在识字有困难的情况下,经过和她一起亲子阅读章节书,很快她的自主阅读能力飞速提高。

用她自己的感受来说:

我看字认识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你和我一起读,我听到了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能理解了。

这就是听力理解能力对文字理解能力、自主阅读能力的正关联作用。

在此基础上,不管看的是中文书还是英文书,大脑中形成画面感并且自如地在中英文间互相切换,也成了自然而然获得的能力。

  在关注英语改革的同时,作为关注孩子双语思维发展的妈妈,我也真诚呼吁:

多制作一些符合孩子认知发展的中文动画、读物,尤其是古诗、国学等传统文化的音视频素材,帮助孩子感知、理解、记忆,这是中国孩子都需要的,不论是国内的孩子还是海外的中国孩子。

 取消英语不会提升母语地位,倒是母语文化自身努力做大做强才是大家都希望看到并真正会受益的!

期望这批孩子能够受益于教育改革的成果,既享受传统文化又贯通中西,玩乐中轻松获得双语的均衡发展!

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