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8079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沃度的差异性;

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

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

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

土地利用规划定义: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

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

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

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1、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它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2、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3、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P46

1)整体性—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有整体性

2)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

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5、任务有三方面:

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6、内容: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②土地供给量预测;③土地需求量预测;P48(非常重要的内容)

④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⑤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⑥土地利用分区;⑦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7、程序:

(要掌握P4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8、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衡量小康的指标体系由3个方面12项指标构成:

①宏观经济条件方面;②生活质量方面;③生活效果方面

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

人口预测——

(一)人口自然增长法P58

它以现有总人口为基数,通过预测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确定预测末期的总人口数,

v公式:

Pt—规划年人口数Pto—基期年人口数t—预测年期K—人口自然增长率C—规划期内迁入人数d—规划期内迁出人数

v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又称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

例题:

某县1990年有100万人,1996年110万人。

如1997-2000年人口增长速度保持1990-1996年的水平,2001-2005年、2006-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0.01和0.008的水平,机械净增长规模分别控制在1万人和2万人。

请计算该县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总人口。

解答:

1990-1996年人口年均增长率:

K=0.016

P(2000年)=110×(1+0.016)4=117.21万人

P(2005年)=117.21×(1+0.01)5+1=124.19万人

P(2010年)=124.19×(1+0.008)4+2=131.24万人

(二)劳动平衡法P59

v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

此法一般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v

公式为:

 

例如:

若已知某集镇2001年年底人口数为2000人,其中基本人口数为1000人,根据该集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估计2005年基本人口将增加800人,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则该集镇2005年总人口数为:

城市化水平预测——城市化的量度一般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目前描述城市化发展程度的常用指标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

人口比例指标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土地利用指标系非城市用地(耕地、林地、草地、荒山、海滩等)转为城市用地(工厂、商店、住宅等)的比率。

复合指标法系采用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四方面指标即:

①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②人口密度即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③城市(建成区)的大小;④城市(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

通过分析应掌握一下情况:

①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②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③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④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⑤土地利用的效果;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3方面30项指标组成。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A)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

①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②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③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④土地建设利用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⑤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X100%;

⑥草原载畜量=各类放牧牲畜头数/草原面积;

⑦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X100%;

⑧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人口密度;

⑨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⑩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

⑾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

⑿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

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B)

(7)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B7)=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此项指标可以按各类用地和按货币、实物、能量分别计算。

(11)城镇化水平(B11)=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100%

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C)

(7)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盈利率)(C7)=(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此项指标可按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或乡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别计算。

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途径:

1.现有城市人均占地尚有很大潜力;2.调整城市用地布局;3.提高城市用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4.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5.生态建筑的推广使用;5.村庄土地整理

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需求量预测分为:

1.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2.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耕地需求量P73

耕地需求量包括大田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和特种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需求量。

⑴大田作物用地需求量预测

①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内部需求量(V)

②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商品率(P)

③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总产量(W):

④确定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

⑤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种植面积(S1):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居民点用地需求量:

依据人均用地定额指标(J2)计算居民点用地面积:

Z2=NJ2

式中:

Z2——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N——规划人口数J2——人均用地定额

人口用地定额指标法:

Z=CXJ1+NXJ2

式中:

Z——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C、N——分别是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J1、J2——分别为城镇和农村人均用地定额

土地供给平衡分析P91

土地供给系指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土地需求系指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求。

土地供需分析就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2、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可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即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3、规划原则:

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

4、方案编制方法——综合法

①原理:

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公式如下:

A=B式中:

A---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B---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公式:

Bt=Bo+C-D

式中:

Bt---期末用地面积;B0---期初用地面积;C---期内用地增加量;D---期内用地减少量。

②依据:

土地利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

③做法:

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

形成4个表格。

5、规划期内增加的耕地面积包括新垦荒面积、工矿废弃地、旧废基地重新变为耕地的复垦面积。

6、规划期内减少的耕地面积包括建设占地耕地面积,退耕还牧、还林、还园的耕地面积。

7、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P97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规划结构对比P98要会填

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单位:

hm2,填出期内增加、期内减少和规划面积的数据。

类型

基期

面积

土地利用类型

期内

减少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村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耕地

4120

3800

60

130

15

45

35

25

10

320

园地

550

460

20

5

30

20

10

5

90

林地

542

10

500

18

14

42

牧草地

210

180

10

15

5

30

居民点矿工

用地

614

60

20

10

10

500

8

6

114

交通用地

326

50

10

26

8

12

200

10

10

126

水域

1560

10

10

40

1500

60

未利用地

185

80

13

12

20

8

6

16

30

155

规划面积

8107

3990

573

698

248

633

338

1566

61

937

期内增加

190

113

198

68

133

138

66

31

土地利用结构表

用地类型

基期年

规划年

面积

%

面积

%

耕地

4120

50.28%

3990

49.22%

园地

550

6.78%

573

7.07%

林地

542

6.69%

698

8.61%

牧草地

210

2.59%

248

3.06%

城镇村用地

614

7.57%

633

7.81%

交通用地

326

4.02%

338

4.17%

水域

1560

19.24%

1566

19.32%

未利用地

185

2.28%

61

0.75%

土地总面积

8107

100%

8107

100%

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8、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用地分区按土地主要用途在图纸上划分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城乡居民点、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具体可分为农业用地区(再分为耕地区、园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等)、建设用地区(再分为城镇规划区、村镇规划区、独立工矿用地区、开发区、工业小区等,把建成区和规划区加以区别)和未利用地区。

用地分布是指已经形成的土地利用空间形式,是已经实现的现象,通常又称做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布局则指土地利用的再分布,是规划中的设想,是有待实现的现象,是实现规划的结果。

用地配置可分为农业用地配置和建设用地配置。

9、大田作物用地应满足下列条件:

①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和水源充足;②地形坡度条件便于耕作,一般来讲,45°以上的坡地,人的行走已很困难,30°以上坡地大牲畜难以活动,15°以上不利于拖拉机耕作;③土地集中连片,外形规整,以便发挥机械作用和便于其内部规划设计。

10、工业用地选址要求:

(1)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

(2)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费用最小的地点)

(3)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

(4)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11、公路选线的原则:

(1)应贯彻工程经济与营运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2)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其各种附属建筑物,在可能得条件下,应尽量结合过境的国家公路;(3)道路与林带结合布置时,为了保证路面的干燥,应把道路设在林带南面、西面或东南面;(4)主干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大约7度),最小平曲线半径在平原微丘区不应小于50cm,山岭、重山区不应小于15m;(5)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大型畜牧场,以保证居民区的安静、卫生条件和牧畜的兽医防疫条件。

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

1、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在我国居民点体系由城市—城镇—乡村三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面未统分。

城市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

2、城镇分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

乡村分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3、所谓城镇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二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三是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日益增大。

城镇化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加以度量。

4、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等。

门槛理论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

一是地理环境条件;二是基础建设设施;三是居民点结构改建。

5、城市发展门槛理论的作用:

城市发展门槛理论对认识城市发展的进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门槛理论首先应用于方向性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确定城市发展达到门槛的时间来具体计算方向性规划的年限,并提供进一步发展用地和跨门槛时应采取的建设方针与政策。

(2)此外,门槛理论对编制一个省或全国的居民点布局规划也有指导意义。

(3)应用门槛理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太大或太小都不能正常的发挥其基本功能。

在太小的城市里居民不可能享受齐全的服务设施,而在太大的城市里居民生活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恶化,并且继续发展所需的城市造价越来越高。

这些都说明“门槛”所起的作用。

应用门槛理论研究城市的合理规模,在这个界限内城市能够合理发展,既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又不会过于增加投资。

6、城镇体系:

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城镇体系的共同特征:

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

城镇体系结构和城镇人口规模是反映城镇化演变的重要指标。

7、大城市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1)全国重点建设项目和大量改建扩建工程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

(2)大约有2/3以上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是由原来的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跃升至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8、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2)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3)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

9、居民点规模的衡量指标:

(1)居民点人口规模;

(2)居民点用地规模;(3)居民点活动规模;

(4)居民点辐射规模

10、居民点人口规模存在三种计算标准:

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城市行政区域人口数量和城市建成区人口数量

11、城市规模问题可分解成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问题即城市合理规模和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

图中,平均生活费用曲线AC与平均效益曲线AB有两个交点,对应的规模为P0和P2.P0为城市最小规模,P2为城市最大规模。

曲线AB和AC交点表示城市在P2规模时,人们平均生活费用大于人均效益。

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在城市规模P2时相等。

P2为城市合理规模,它是整个城市运行的盈亏分界点。

城市规模分布:

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

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

12、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1)卫星式——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周围发展重点卫星城和一般城镇。

(2)带状式——居民点分布呈带状,多沿交通线(铁路干线、大型河流)

(3)多边形式——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平原区。

(4)自由式——满天星式。

主要在我国南方农村最常见、最突出。

若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加以改造和集中,可节约1/3—1/2土地。

居民点布局的原则:

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居民点布局方案优化:

(一)指标比较法——参考指标:

经济服务半径;交通运输条件;居民点占地面积;

原有居民点的利用率;安全卫生条件。

(二)运输重心法——当其他因素基本相同,运输费用作为厂址的重要因素,可用中心法来选择厂址。

(三)分级评分法——对不同的厂址方案的所有因素进行评分,并根据分数值的高低来确定最优厂址的一种方法。

(四)费用比较法——适用于对数个厂址供选方案的投资费用和经营费用进行比较,以最终确定厂址。

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几种方式。

交通量又称运货量,系指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其计量单位为“吨”。

客运量系指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其计量单位为“人次”。

货物周转量系指实际运送的各批货物重量分别乘其运送里程的综合运输量,其计量单位为“t·km”。

客运周转量系指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乘其始发站到终点站的里程,其计量单位为“人·km”。

公路技术等级:

公路根据其作用、交通量的大小来确定其等级。

目前郊外公路分为两种5级。

(一)汽车专用公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

(二)一般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计算行车速度、行车道宽度、路基、平曲线半径、停车视距、纵坡

所谓公路选线是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境、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选线原则:

一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二是因地制宜;三是连通性好,路线短,节约用地;四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五是经济合理。

不同类型地区选线特点:

(1)平原、微丘陵地区选线特点:

1、平原地区,力求取直短捷;微丘地区沿地形布设

2、避免穿越居民点,与其他线路相交,倾角不小于45°

3、合理处理路桥关系

(2)山岭、重丘陵地区选线特点:

1、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定性

2、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

3、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

4、公路线形一般有:

沿溪线、山坡线、山脊线和越岭线

跨河主要有下列三种形式:

(1)在支河(沟)口直跨;

(2)向支河(沟)上游绕进一定距离后跨越;(3)在S形河湾跨河时,桥位应设在S形河湾的腰部,因为此处河床较稳定,线形比较顺直,一般不需设平曲线

选线方案择优—评价时可采用下列三项指标:

(1)道路的工程造价;

(2)年度运营费用;

(3)占地面积损失

公路占地面积概算:

1)公路用地宽度=路面宽度+两侧路肩宽度+两侧边沟宽度+其他用地宽度

2)公路占地面积(hm2)=公路宽度(m)×线路长度(km,应化为m)再除以10000(m2)

第九章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

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治涝工程

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类型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三种类型。

地表水开发利用方式——河川径流——河流引水方式一般有下列三种:

(1)无坝渠道方式;

(2)有坝渠道引水;(3)机械提水

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

1、水土资源平衡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

2、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

3、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

水量平衡计算步骤:

(1)选择用水保证率;

(2)来水量计算;(3)需水量计算;(4)水量供需平衡计算

线性规划在水土资源平衡中的应用:

灌溉方案优化P191

水库用地要求:

库址地形、库址水源、河段落差、坝址地质条件、灌溉条件、淹没损失等。

水库建筑物用地主要由拦水坝、溢洪道和放水涵管所组成。

水库用地面积:

库区面积、库区被静水库容水体淹没的面积和拦水坝、溢洪道等水库枢纽工程的占地。

一般情况下,水库占地面积的估算主要是对库区的淹没面积进行估算。

灌排工程用地的类型:

1、取水枢纽;2、输水配水系统;3、田间调节系统(或称田间工程);4、排水泄水系统;5、排水枢纽和排水容泄区;6、灌溉排水系统上的建筑物

灌排工程用地可划分为三大类型:

取水枢纽用地、灌排渠道输水工程用地和容泄区排水枢纽用地。

灌排工程用地要求:

(一)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要求

1、灌渠选在最高位置,排水渠选在最低位置

2、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改造和利用已有水利设施

3、渠道纵坡比降以渠道不冲不淤

4、渠道尽可能短顺平直,沿线地质坚固稳定,透水性弱。

5、应考虑成本和效益。

6、应考虑各级渠道的衔接和协调。

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规划布置形式: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