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8012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西宁市城区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

语文试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嶙峋(lín)枯涸(gù)静谧(mì)忍俊不禁(jīn)

B.菜畦(qí)炽痛(chì)剽悍(biāo)戛然而止(jiá)

C.寒噤(jìn)绮丽(qǐ)稽首(qǐ)即物起兴(xīnɡ)

D.骈进(pián)汲取(jí)阔绰(chuò)锲而不舍(qi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A枯涸(hé)。

B剽悍(piāo)。

C即物起兴(xì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自作主张混为一谈花团锦簇美不盛收

B.迥乎不同杂乱无章毛骨悚然相得益彰

C.重峦叠嶂张慌失措正襟危坐黯然失色

D.温声细语心无旁鹜引颈受戮睡眼惺忪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A美不胜收。

C张皇失措。

D心无旁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海洋深处还有许多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其巨大的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B.班会课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商量着春游的去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执法部门的严厉打击有效地遏制了食品市场上不法分子锐不可当的造假势头,极大地净化了西宁市的食品市场。

D.我们在引用他人著作中的语句时,首先要理解所引用语句的原意,切不可不顾上下文的联系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锐不可当,锐:

锐气。

当:

抵挡。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是个褒义词。

点睛:

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认真讨论并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删去“认真”。

B.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使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删去“通过”或“使”。

C.能否制订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

(删去“能否”。

或在“取得”前加“能否”。

D.回眸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们每个中国人无不为其取得的成绩而由衷叹息。

(将“叹息”改为“赞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项病句修改不正确,应该是语序错误。

改为“我们认真学习并讨论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5.给下列新闻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报讯(记者王紫)记者从省文化新闻出版厅了解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了1082名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省31位民间艺人位列其中,至此,我省巳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88人,居西北地区第二位。

 我省此次推荐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刷、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34个项目的38名代表性传承人参加评选,其中,格萨(斯)尔传承人格日尖参、才智,汗青格勒传承人尼玛,花儿(七里寺花儿会)传承人李桂英,蒙古族民歌传承人古力,佛教音乐(青海藏族唱经调)传承人索南卓玛,青海汉族民间小调传承人刘世维,撒拉族民歌传承人韩英德,弦子舞(玉树伊舞)传承人扎西昂江,安昭传承人席玉秀,藏戏(青海马背藏戏)传承人才让华旦,皮影戏(河湟皮影戏)传承人周邦辉,贤孝(西宁贤孝)传承人李洪盛,传统箭术(南山射箭)传承人包仁欠本等31人榜上有名。

  (《西宁晚报》2018年5月20日,有改动)

A.我省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8人

B.我省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8人

C.我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居西北地区第二位

D.国家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拟写新闻标题,是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

考试经常考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导语、提取主要信息、拟写新闻标题。

怎样拟写新闻标题呢?

题文一致,一语破的,简洁明快,旗帜鲜明,生动活泼。

此题通读全文后,可提取导语“我省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88人”一句压缩整理。

所以选B项,其他三项的概括都失之偏颇。

6.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课文《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C.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他的《格列佛游记》(海底两方里》《神秘岛》这三部曲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原因不仅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还在于它们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

D.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面、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C项内容的表述有误。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

凡尔纳的三部曲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7.诗文默写。

(1)“我是你簇新的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祸……”(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中石兽》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身处污浊的环境时,我们应当像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答案】

(1).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2).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3).马上相逢无纸笔,(4).凭君传语报平安。

(5).落红不是无情物(6).化作春泥更护花(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出淤泥而不染,(9).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试题分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胚”“臆”“淤”“濯”等字词的书写。

8.综合性学习。

XX县红星中学于2018年5月20日收到西宁市XX教育集团资助的学习用具480套,学生电脑200台,请你以XX县红星中学办公室的名义写张收据。

 

【答案】

口语交际

9.西宁市教育局从2017年开始在初中学校推行的“自主学习日”制度,深受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可是李萍的爸爸持反对意见,他认为:

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本来就缺乏自觉性,现在又没了家庭作业,更会放任自流。

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成绩肯定会一落千丈。

如果你是李萍,该怎样说服自己的爸爸呢?

【链接】“自主学习日”制度规定:

每周三除了正常课堂教学外,老师不布置任何家庭作业,课余时间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如参加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家务劳动、体育锻炼、学科学习等。

然后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如实填写《“自主举习日”反馈表》,由班主任老师审阅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称谓;理由充分有一定的说服力;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解析】试题分析:

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

不能偏离“自主学习收益多”这一劝说主题。

古诗文阅读

10.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的句子。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可怜白发生!

”。

(2)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愤慨(一腔悲愤)之情。

【解析】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词的手法的把握。

读懂词句是作答的关键。

这首词首句和后两句写实,中间三句写梦,属于虚写。

(2)考查对词篇思想感情的把握。

可分析具体词句。

如用中间三句虚写的梦境来表现作者抗敌复国的雄心壮志,用首句和后两句的实写来表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就是答案。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一句。

14.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15.用简洁的语文概括三峡两岸山势的特点。

【答案】11.

(1)阙;通“缺”,中断。

(2)属:

连接。

12..

(1)自:

在。

(2)自:

若;如果。

13.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

(或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14.结构上:

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15.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或山高岭连(山连山高)。

【解析】

11.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阙”:

通“缺”,中断。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首先要理解好句子的意思。

如“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

所以这里的“自”即“在”之意。

“自非亭午夜分”: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

所以这里的“自”即“若、如果”之意。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至”“襄”“溯”等字词的翻译。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15.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概括。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说连绵不断、山高岭连。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说遮天蔽日。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阅读《散步》,回答问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②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6.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旨。

17.阅读第②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18.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9.阅读第⑥段,说说当“我”面对分歧时,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20.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16.本文通过描写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场景(平凡小事),生动地展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17.

(1)“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流露出了“我”的欣慰,即庆幸自己的母亲又走到了春天)。

(2)“熬”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又流露出“我”的欣慰(庆幸自己的母亲“挺住”了严冬)。

18.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

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写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

19.因为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

体现了“我”(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

20.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

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主目);又揭示了寓意:

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即对上赡养,对下培养)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

【解析】

16.试题分析:

考查对本文的主旨的把握。

概括文章中心要求是:

明确,表达意思要正确、清楚。

完整,概括出主要内容。

直接,语句要简明扼要,不能啰嗦。

特别是要分析好“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

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

可上升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高度作答。

17.试题分析:

赏析文句。

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

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如“总算”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和对年迈母亲的担心。

“熬”写出了母亲的坚强与“我”的欣慰。

这就是词语的语境义,结合句子理解最为重要。

答作用时一定要答出人物的情感。

18.试题分析:

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本段文字描写了初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安详和谐的气氛,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愉悦的心情,交代了散步的目的(感受春天的美好),表达作者对生命、生活、自然的热爱。

从结构上看,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为下文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点睛: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可以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等。

2、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情绪、感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作铺垫等。

3、环境描写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或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以下的内容埋下伏笔等。

19.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答出“感到了责任的重大”的原因。

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然后分析作答即可。

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

“我”的处理,决定着一家人散步的气氛,而家里所有的人又都听“我”的,所以,责任重大。

20.试题分析:

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照应前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特别要理解好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有人这样形容: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能;谅解是,能。

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

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

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

圣人孔子曾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

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

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议论文阅读答案《学会谅解》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有人这样形容议论文阅读答案《学会谅解》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有人这样形容。

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

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

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谅解他人分不开。

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

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议论文阅读答案《学会谅解》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有人这样形容文章议论文阅读答案《学会谅解》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有人这样形容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

忘却,是谅解的良方。

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

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

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⑩让我们学会谅解吧!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简要回答)

2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3.仔细阅读第④段,具体说说本段的论证过程。

24.从全文的论证过程看,为什么不能将第⑨段删去?

25.仿照文章第①段中的面线句子,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画线句: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谅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中心论点:

我们要学会谅解.论述的两个方面:

(1)论述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谅解的重要性)。

(2)论述了我们怎样才能学会谅解。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