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8003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材历史料分析综合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京城的布局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礼制观念,将天人合一贯彻其中,同时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许多灵活性地创新。

北京城有一条由北向南的中轴线,紫禁城就坐落在中轴线的中央,城内的宫殿都是坐北朝南,体现“面南而王”、唯我独尊的意识,各府衙分列中轴线的两侧,象征性地表达了皇权对国家的控制。

——摘编自孟凡人《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等

材料二洪武十三年,明中央机构发生改变:

宣布永远废除丞相一职,提高六部的地位,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最高一级的行政管理部门;将统领军权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此外,明代还设立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机构互不统属,直接根据皇帝的命令侦察官民的言行,可以不经过法定手续逮捕和审问官民。

——摘编自韦庆元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写出紫禁城现在的名称。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代北京城的建设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中央机构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构成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朝代

组织机构

作用

明朝

A

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

清朝

B

是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

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该朝代的这一制度有什么关系?

(2)请写出材料二表格中A、B所代表的组织机构名称。

(3)从机构A到机构B的变化,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3.“大中国”时序和空间意识是学习历史最基本要素。

(1)观察下列三幅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繁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

任选其中一幅,判断其属于哪一朝代?

简述判断理由?

(2)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下列朝代:

①明朝②清朝③元朝

将上面朝代前的标号与下面朝代沿革示意图中框内的字母准确对应。

(3)示意图中字母B、C所示朝代的历史阶段特征是什么?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摘自《求是》

(1)“打通(陆上)东西方大通道”的是谁?

中国发明的哪项技术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材料二

(2)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以上人物的事迹都名垂青史。

请将以上人物的事迹按对外交往的特点分为两类并写出分类依据,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简述其事迹。

材料三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3)依据材料中图片和史料说明宋朝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请依据材料三归纳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到了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的……政策,中国关上了与西方交流的大门,中国人在自己的屋子里打转转,会通之路没有打通。

中国拒绝了海洋,拒绝了交往,中世纪的城堡最终关闭了一切进步的可能。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4)材料四都是对清政府哪一政策的评价?

依据材料四,归纳两则材料共同的观点。

(5)从汉唐到明清,中国的外交政策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5.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具有不同特色,李老师以“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看图排序明确时空]

(1)观察图片并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为图片排序

任务二[阅读材料历史解释]

(2)阅读下面材料,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中写道: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

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任务三[分类整理归纳概括]

(3)阅读下面表格信息,概括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

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

(4)阅读下面表格,概括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

《本草纲目》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工开物》

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住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农政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

任务四[构建联系分析原因]

(5)明朝时的科技成就在当时世界上仍然具有先进水平。

但是整体上讲,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放缓乃至停滞,结合所学回答明清时期科技发展放缓乃至停滞的原因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长安规模宏大,街道*齐址大出行出田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地的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唐胡的林莎及育了方前繁盛的大唐文化,唐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唐朝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是周边国家向往的基地。

——摘编自部编版七下《中国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二:

据《岭外代答》《诸番志》的记载:

当时和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

这些国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来,抵达广州、泉州、明州等各贸易港口,十月以后陆续起航回国。

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达二十多个。

——摘编自《大渝网》

材料三:

“郑和的船队到达各地,先会见当地国王、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的愿望,邀请他们访问中国。

接着,就同当地的官府和商人开展交易。

在古里进行贸易时,国王派人和他们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不再悔改。

——周谷城《中国历史》

材料四:

“广东十三行,始创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清廷既要严华夷之大防,又要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于是广东官府便组织和指定一些商人专管广东对外进出口贸易。

这就是广东十三行商人出现和行商制度创建的重要背景。

——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唐朝文化“空前繁成”的主要原因,并概括唐朝文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并根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广东十三行”的出现是清朝哪项政策的产物?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的诗人都是大梦想家,你做过仗剑走天涯的梦……做过修仙羽化的梦……再没有一种更好的事物会像一首诗走得那么远,从一千年前走到一千年后,我们所有人依然在诗里仰望你那轮唐朝的月亮。

——徐海蛟《故人在纸一方》

(1)材料中的“你”是谁?

在诗歌史上享有怎样的美誉?

同时代被誉为“诗圣”的大诗人是谁?

写出图中唐戴帏帽骑马女俑反映了唐代怎样的社会风气?

材料二

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早在1550年就第一个提中国对世界所“具有影响的三大发明:

……,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2)写出图1的作者是谁。

图2人物的代表作是什么?

请任举两例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并说说该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三

随着古代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也发生着变化,到明清时期,大体上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3)图1人物写了哪一著作?

这一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写出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写出明朝时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

材料四

……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行……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和清朝经济发展比较表:

项目

两宋时期

清朝中期

耕地面积

5.6亿亩

11-12亿亩,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兴修水利

淮东捍海堰、福建捍

海石塘

对A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农业新品种

从越南引进水稻新品

种B

推广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经济作物

南方普遍种茶,C种

植区推广到川蜀地区

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

等种植面积扩大

经济格局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明代中期以后,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姑苏志》记载:

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

——白乐天《中国全史》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表格中A、B、C三处缺失的知识点补充完整。

A:

________;B:

________;C:

________。

(2)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出清朝中期,耕地面积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根据“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清朝中期又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出明朝中期以后乡村发展出现的新现象是什么?

并指出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上面是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设计的学习卡片,请你在上面①②③④⑤处填写相应内容,帮助他们完成设计任务。

(2)以上学习卡片需分三类整理。

你将如何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10.民族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统一,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政府通过联姻、册封和设置行政机构来加强与他们的友好关系和有效管辖,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采取了联姻的方式?

材料二:

为研究元代的民族关系,王刚同学搜集了很多资料,并将其绘制成一幅简图(如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右图体现出元朝哪一历史发展趋势?

材料三: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结合。

(3)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抵抗外来侵略的史实有哪些?

(至少两例)

(4)说出清朝前期为加强对新疆和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的机构。

(5)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是在哪个朝代?

(6)结合以上史实,你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11.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在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既要维护国家统一,也要发挥地方的职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盛唐年间,……在边地设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唐中后期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特点及后果。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统治者“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措施有哪些?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指出行省制“优”在何处。

结合元朝疆域说明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设计目的角度,分析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的依据。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12.隋唐是经历了长期分裂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科举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这种制度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唐朝前期出现了哪两个盛世局面?

分别出现在哪位皇帝的统治时期?

(3)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列举唐朝出现的最典型的两例新农业生产具。

材料一“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4)材料一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

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

伴随着对外交往的,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

(5)试举两例唐朝对世界影响深远的史实。

(6)结合隋唐历史,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3.阅读材科,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皇帝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

971年在广州设市痛司,这是口朝设置的第一个市舶司,此后,该朝又在杭州、明州(现宁波)、象州、密州(现山东诸城)等地设置市舶司。

同时统治者还大力推行偃武修文政策,重视料学技术发展,还非常关心造船事务。

材料二:

郑和下西……其政治目的是第一位的,即为了在海外各国扩大政治影响。

是示天朝富庶与强盛。

它既不是一次单能的商业贸易活动,也不是一次征服性殖民活动。

材料三:

自清朝中叶开始,实行限制贸易政策,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信中说:

“天朝物高本最,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速以“民欲易夷来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继续实行“海禁”。

(1)材料一中的“□朝”是哪一朝代?

并概括该朝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带来的后果。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口朝到清朝,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原因。

1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古代对外关系”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日本沿袭遣隋使的制度,遣使到唐。

共向唐派出使团19次,官员有正使、副使等,其余成员还有工匠、留学生、留学僧等,人数为250人左右至500人不等。

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改编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同时期中外交往的史实一例。

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较以前有了突出发展:

两宋时期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来个,设有市舶机构的港口就有十多个。

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60个以上,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

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至南宋增至300余种,大致可分香料、宝货、药材、矿产、燃料、纺织品和动植物初级制品等几大类;输出商品以手工产品为主。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市舶收入(官府的进口税)为三十万缗(穿铜钱的绳子),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为二百万缗。

——摘编自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三如下图所示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远航最远抵达的地区。

依据材料三,归纳郑和实现这一壮举的条件。

材料四如下图所示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写出清代在对外交往中实行的政策。

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15.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

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

“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朝廷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二经济篇

(3)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就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

(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列举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发展。

探究三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

”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感悟篇

(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6.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1)材料一中的著名诗句是谁写的?

体现了他怎样的家国情怀?

元朝是在哪一年统一中国的?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图

(2)依据图片指出,郑和率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些地区?

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今天中国进行的“一带一路”建设回答,郑和的远航有什么历史意义?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考证,大陆上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经过沿海地区传播到台湾。

三国时期,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

隋朝时期,称今天的台湾为流求,为了加强与流求的联系,隋炀帝三次派人前往台湾。

材料二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机构。

材料三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招降书说道: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四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并招徕大陆移民开垦荒地,派人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

郑成功收复和经营台湾,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

材料五清政府在稳定了对内统治后,决定对台湾用兵,进一步实现国家统一。

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根据材料一回答“隋炀帝三次派人前往台湾”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机构是什么名称?

(3)根据材料四回答为什么台湾同胞尊称郑成功为“开台圣王”?

(4)通过以上学习,你得出什么结论?

请你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使清王朝幅员辽阔,气势恢宏,成为亚洲头等强国,也是世界强国之一,并且莫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留给今人一份宝贵遗产。

应该说,清代的国家统一,既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又与清统治者特别是康雍乾三帝顺应这一趋势,坚决与分裂势力做斗争,实行有利于统一大业的方针和政策相关。

——《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

材料二乾隆五十八年正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巨督办藏内事务地位与达赖喇嘛和班禅平等……达赖喇嘛和班禅转世,必须由驻藏大臣亲临并履行“金瓶掣签”呼续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清朝前期的统治者分别与分裂势力作斗争的典型事例。

(2)依据材料二,指出驻藏大臣的主要具体职责是什么?

(3)综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19.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艺术篇)

材料一(如图)

(1)与材料一中图片相关的戏曲剧种被称为我国的“国粹”,该剧种是什么?

(工程篇)

材料二(如图)

(2)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图一工程主要是明代修筑的,其东西起止点分别是哪里?

当初修筑该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3)图二工程开凿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该工程的开通有何作用?

(4)图三中的建筑开始建造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科学篇)

材料三“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5)材料三出自哪部著作?

其作者是谁?

(感悟篇)

(6)综合以上探究,请你说说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0.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以稻米鱼类为食),或火耕而耨(刀耕火种)……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节选自西汉《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大意:

江南地区土地面积广阔,人民重视农业发展,只要有一年获得丰收,几个郡的人都不会挨饿)

——节选自南朝《宋书》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大意:

北方人民在南方避难,南方人民至今保留晋朝时期的方言。

——(唐)张籍《永嘉行》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材料二: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示意图。

这一过程中,北方人民陆续南迁。

材料三:

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图

(1)根据材料一可知,从汉朝到宋朝我国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请说明材料二中②和③两个阶段发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所示,相比隋朝,元朝大运河的修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下册材历史料分析综合题

1.

(1)名称:

故宫。

理念:

皇权至上;天人合一;遵循礼制;讲究对称。

(答对其中2点即可)

(2)内容:

废丞相;提高六部地位;分军权;设立特务机构。

(答对其中3点即可)

特点:

分权制衡。

(若答“分化事权”,“相互牵制”亦可)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城画中仙的紫禁城,又叫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根据材料“北京城的布局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礼制观念,将天人合一贯彻其中,同时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许多灵活性地创新。

北京城有一条由北向南的中轴线,紫禁城就坐落在中轴线的中央,城内的宫殿都是坐北朝南,体现‘面南而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