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练习题.docx
《人教版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练习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练习题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选择题:
1.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
下列各项不符合关系的是
A.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液 Ⅳ组织液
B.Ⅰ突触 Ⅱ突触前膜 Ⅲ突触后膜 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 Ⅱ核糖核酸 Ⅲ脱氧核糖核酸 Ⅳ信使RNA
D.Ⅰ免疫 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 Ⅳ细胞免疫
2.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4.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的细菌
D.体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5.以下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6.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抗原都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到细胞的病毒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7.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
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增殖
8、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①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外的电
位表现为外负正
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9.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十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十、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10.通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11、下列关于酶与激素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激素的调节过程一定有酶的参与B.产生酶的细胞一定产生激素
C.激素和酶都在细胞起作用D.酶和激素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12、下列哪种激素在调节血糖浓度的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起协同作用()
A、甲状腺激素B、生长激素C、肾上腺素D、胸腺激素
13、下列哪项不属于激素调节的特点()
A、微量、高效B、通过体液运输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D、提供能量
14.2011年1月美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
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耗氧量、尿量、及体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减少、减少、不变B.增加、增加、不变
C.增加、减少、不变D.增加、增加、降低
15.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
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16、关于抗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抗体能够与相应的特异性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B、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C、抗体主要是由B细胞直接分泌产生的
D、抗体和特异性抗原结合,产生的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
17、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18、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抗体B、淋巴因子C、溶菌酶D、递质
19.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⑤过程主要发生在环境中
B.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B细胞,不能分化成T细胞
C.一种抗原往往具有多个抗原决定簇,一个效应B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相应的抗体
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可在短时间发生⑤反应,因为③过程可迅速完成
20.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请分析回答: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外电位表现为;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成了局部电流。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_______(结构)来传递的,兴奋传递的方向的特点是________。
(3)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
(4)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
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正常,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体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
原因是 ,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肾上腺素和的明显增加引起的。
(2)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丙三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分别是 。
从激素调节机制分析,乙尿样检测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3)给丙注射胰岛素(填“能”或“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
23.根据下列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实验一:
选取同品种,同日龄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注射激素及生理盐水30天,结果如图Ⅰ: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术应切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次注射各激素的量应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计算。
(3)图Ⅰ表明胰岛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________(小于/等于/大于)他们单独作用之和。
实验二:
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2。
(4)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图2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制剂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
若要证实该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_________________,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其周围血液中__________的浓度变化来确定。
24.汶川震后,灾区居民因饥饿、寒冷等原因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
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请回答:
⑴图中所示的是免疫过程。
⑵图中c是_________细胞,②表示______________过程,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称为。
⑶与e细胞发挥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写出三种)。
⑷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⑸预防接种后,当病原体侵入时,免疫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因此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
⑹若该抗原为HIV,侵人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细胞(填图中序号),该细胞成熟于_____________。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D
B
B
A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D
B
A
C
D
D
A
C
二、非选择题:
21.
(1)外正负外负正
(2)突触单向的(3)感受器d胞体膜或树突膜(4)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22.
(1)运动初期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 胰高血糖素
(2)蓝色、砖红色、砖红色 乙的胰岛B细胞受损,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高,出现糖尿
(3)不能 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结合
23.
(1)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
(2)垂体和胰腺 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以体重
(3)促进大鼠生长(及加强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 大于
(4)降低 胰岛素浓度升高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促进了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化为葡萄糖
(5)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24、
(1)体液
(2)B淋巴;呈递抗原;淋巴因子
(3)核糖体、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4)abcd
(5)⑥⑧⑨;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6)b;胸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