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的古今异义过秦论古今异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7447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所以的古今异义过秦论古今异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所以的古今异义过秦论古今异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所以的古今异义过秦论古今异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所以的古今异义过秦论古今异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所以的古今异义过秦论古今异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所以的古今异义过秦论古今异义.docx

《所以的古今异义过秦论古今异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所以的古今异义过秦论古今异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所以的古今异义过秦论古今异义.docx

所以的古今异义过秦论古今异义

所以的古今异义-过秦论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虚词古今异义  ◎通假字  1.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2.共其乏困(共,通“供”)  3.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出行的人;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

把„„作为;今义:

认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

那人;今义:

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去,古义:

离开;今义:

往,到)  5.贰于楚也(古:

从属二主,动词;今:

“二”的大写,数词。

)  ◎虚词: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之烛之武退秦师逐行对译、各种语法、一词多译、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原文译文:

  原: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亲近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原: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译: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

“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

如果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  原: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译: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  原: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译:

郑文公说: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就答应了  原: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译: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了。

  原: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原:

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

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原: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译: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原:

夫晋,何厌之有?

  译:

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

  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原: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译:

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原:

子犯请击之。

  译: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原: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

晋文公说:

“不行!

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2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4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6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7与郑人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共其乏困  10阙秦以利晋  12夜缒而出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4君亦无所害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6若不阙秦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

出使的人;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

把……作为;今义:

认为。

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主人;今义:

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

那人;今义:

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

离开;今义:

往,到)  ⑤敢以烦执事  ⑥共其乏困  重要虚词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  ⑦阙秦以利晋  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  2.辞曰省略句  3.许之省略句  4.敢以烦执事省略句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  6.许君焦、瑕省略句7.阙秦以利晋省略句  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2.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3.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  状语后置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

言于:

对……说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1.夫晋,何厌之有?

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文:

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所字结构  1.失其所与,不知所字结构第三节_古今词义的异同2  第三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概说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异,从中可见古今汉语的词汇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那么,古今汉语的词义呢?

是否也有这种变化呢?

我们先从几个大家熟知的成语入手,来进行一番考察:

  之客  上述这些成语中加“—”的词,如按照现代常用义理解均会误解。

它们不是“鼻涕,”“快”,“责备”。

在古文中是常用词。

如:

  《诗·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闻一多云:

为,成也。

寤寐无为,言不能成寐也。

】,涕泗滂沱。

【毛传:

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周易·需·上六》:

  又:

《荀子·乐论》:

宾及介,而众宾皆从之。

”  《孟子·梁惠王下》:

“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

”  又:

《韩非子·五蠹》: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左传·桓13》:

”  《诗·周颂·执竞》:

”【尔雅:

明察貌】  《左·成公二年》: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戳,君之惠也。

”  又:

“摆甲执兵,固即死也。

  以上说明,古代习以为常的词的用法,如今却只保存在成语中了,甚至连成语也不能理解,于是想办法加以改造:

如:

斤斤计较——两两计较。

走马观花——跑马观花。

何以要改呢?

主要就是因为这些词的古义鲜为人知,不改就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也是词义变化的反映。

如果单纯是改而从今,还无可厚非,怕的是不知为非。

如:

  《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

“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

”有人理解为“粥”。

  《左传》:

“虽及胡耈,荻则取之。

”有人译为“俘获了就捉住他。

  罄竹难书——80届高考生释为“竹山难读书”。

  语出《旧唐书·李密传》: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其误有三不明:

a.罄,器中空也,从缶,殸声。

  b.竹  c.书,古今义异。

  有人读《战国策》:

“认为赵太后有作风问题。

  这都是因为缺少词义发展的观点而以今律古。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就对许多词的古今义作了说明:

例如:

  玺:

《说文》王者之印也。

段注:

“盖古者尊卑通称,至秦汉而后为至尊之称。

  堂:

《说文》:

“殿”也。

段注:

许以殿释堂者,以今释古也。

古曰堂,汉以  后曰殿。

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

  删:

剟也。

徐锴系传:

“古以简牘,故曰孔子删《诗》,《书》,言有所取舍也”。

段注:

“凡言删剟者,有所去即有所取。

„„《艺文志》:

“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删其要谓取其要也。

不然,岂刘歆《七略《》之要孟坚尽删去之乎”。

  观察古今词义异同有三个角度:

a、变化的范围;b、变化的幅度;c、变化的结果。

  二、词义变化的范围  首先我们分析下文: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晏子闻之,谏。

公曰:

“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

”晏子曰:

“君过矣!

夫厚藉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怨聚于百姓,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

”公曰:

“善”。

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分析上面一段文字可以看出:

  1、死词,,如:

“谏、君、吾、朝属、诸侯、矣。

这些词只保存在词典和古代典籍中。

  2、有的词古今都用,词义也基本相同:

死、不、死狗、百姓、棺、外、内、祭、笑、弃、货财、国、无望、有、必、狗”这些词都是常用词,有些只是由单音词变为双音节词,除了音节和词形的变化外,意义大致相同。

  但也有的换了个说法,或改用复音节词:

令、棺、闻、曰、冻馁、„  “《古代汉语字典》与《新华字典》同收义项的1875字,占3700字的%。

正是由于古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基本词贯穿古今,所以才使我们理解古文不致于向学习外语那么困难。

  但是这些词,我们说它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是否就没有一点变化了呢?

是否从古到今没有一点差异呢?

举例来说:

  《史记》: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  布衣:

平民的代称,那么,为什么平民称为布衣呢?

“布衣”是何种衣料的衣服呢?

考《说文》:

“布,枲织也。

”“枲,麻也。

”可见,布,乃麻织品也。

而这种布质料粗劣,故平民的衣服用之。

至于王公贵族,则要穿“帛”,“帛,缯也。

缯,帛也。

”  a.灯:

古代用油灯,今人用电灯、弧光灯、霓虹灯。

  以上是古代词的内涵与今有差异,也就是说,词所概括的客观对象起了变化。

  再如教材中的例子:

  死:

澌也,人所离也。

《说文》民:

众萌也。

《说文》  虹:

螮蝀也。

状似虫。

《说文》  雷:

阴阳薄动生物者也。

【甲骨文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许氏认为雷是阴阳之气迫动回转生出万物。

甚至有人认为是“天鼓”。

司雷之神是“雷公”,它有意志,可以罚暴惩恶。

——今人知道乃带电云放电现象。

  火,火毁也。

水,准也。

木,冒也。

月,阙也。

  鲸,海大鱼也。

心,古人认为是思维器官。

现在知道是血液循环的器官。

  如此等等,都是古人的认识浮浅,甚至错误,而今人的认识则深刻、正确。

那么,这些词的词义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

一般认为,这些词自身词义并未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从一个词来说,它的意义和它所指的事物是不同的,换言之,是“所指”的变化,词义并无差异,只是认识事物的人对此事物认识程度的不同而已。

“所指”是词与它代表的事物之间关系而言。

词义是指某词在其他词对立的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语义场中的地位。

  譬如:

一个水平低的人可能不知道盐是Nacl,不知道“鲸”是哺乳动物,但只要他知道“盐”不是“糖”,不把鲨鱼说成“鲸”,能正确地和别人交谈,我们就认为他掌握了这个词义。

相反,如果说,概念的内涵不同,词义就不同,水平高低不同,词义也不同,那就造成不同水平的人有不同的词义,其结果是词无固定义,这是不可能的。

  3、词义有变化的大致有:

  走狗、共、给、特、左右、藉、孤老、辟、怨、其、。

通过分析,可见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是发生在一部分词中,而绝大部分则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那么,这些变化的词,其词义变化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

  第一、古今词义截然不同或差别很大的有人称为迥异。

  《左传》: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但《孟子·滕文公》:

“牺牲不成„„,不敢以祭。

”  《离骚》:

“折琼枝以为羞兮。

古:

食品,今:

害羞  行李之往来供其贫困。

《烛武退秦师》古:

外度使节,今:

旅行者的东西。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孔雀东南飞》,古:

处理、处置,今义:

处罚。

颁:

《诗·小雅·鱼藻》:

鱼在在藻,有~其首。

  畢《诗·小雅·鸳鸯》:

“鸳鸯在飞,~之罗之。

”《论衡·偶会》:

“来遭民田之畢”。

  蔡:

《左传·定公四年》:

“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叔。

  仇:

《王粲集·闲邪赋》:

“横四海而无~,超遐世而秀出”。

  大火:

《鲍昭:

登大雷辛与妹书》:

“仰视~,俯听波声”。

  烈士:

《三国志·魏书·臧洪传》:

“窃相谓曰:

为何一日杀二~”  刘:

《尚书·盘庚上》:

重我民,无尽~。

  这些词也是我们阅读古书的一种障碍,但是这种障碍一目了然。

如果按照现在常用义去理解,就会轩轾难通。

因而,这种障碍容易扫除。

  第二、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勤:

今义勤快,与惰相对。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劝:

今义消极劝止。

《劝学》:

“赦之,以劝事君者”。

  穷:

今义缺衣食钱财,与富相比。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庄子》: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  睡:

今义躺在床上睡觉。

语事良久,孝公睡弗听。

  爱:

今义喜爱。

“吾何爱一牛”  访:

今义拜访,访问。

穆公访诸蹇叔。

  伐:

今义讨伐、砍伐。

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史记》  树:

今义树木。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替:

今义代替。

不替孟明。

  狱:

今义监狱。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  上述二类,哪一类是我们掌握词义的难点呢?

古用今废者,词典有之,古今相同的可以今释古,古今迥异的,难而易解,古今有同有异才是重点。

这是我们读古书所遇到的词义间最大的障碍,因为这些词司空见惯,人们凭经验去解释,最易致误。

而且这类有同有异的词,数量不少。

初步统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新华字典》相对照:

  A收而B未收者,仅仅6字,AB兼收而义有异者1825字,其中因文字通假而形成的异义402字,因古今字不同而异者68字,除此480字,还有1345字,占36%)。

这1300多字,其中有1276字都是现代常用字,可见这些词,从词形上看,是古今习用的,而从词义上看,古今却有同有异,因此如不仔细区分,就容易误解古义。

这是我们学习古汉语词义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我们说:

在古今词义异同的问题上,不在迥异,而在微殊。

  三、词义变化的结果  前面的分析可见词义是在变化,且变化幅度有大小之别,那么发展变化的结果又将怎样呢?

这就是说:

把它未变之前的意义与变化之后的意义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呢?

  教材所谈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虚化,就是从词义变化的结果来考察认识词义的。

下面来逐一分析一下:

  1、词义的扩大  狂:

《说文》:

“狾犬也”。

“狾,狂犬也”,二字互训义同。

即今所谓疯狗,或云:

“狂犬”。

例:

《晋书·五行志中》:

“旱岁,犬多狂死。

”  “对象+发疯”就构成该词的意义。

  随着词义的发展,后来人疯癫,乃至于其他事物失却常态均可谓之“狂”。

如:

《汉语大字典》P1334页狂字条所引诸义:

  人的行为:

  a.精神失常。

唐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

  b.狂妄,轻狂:

《诗·郑风·山有扶苏》: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c.放荡、放纵。

苏轼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

  d.气势猛烈,声势浩大。

韩愈《进学解》:

“障百川而东之,廻狂澜于既倒。

”于是我们可以把“狂”后来的意义归纳为:

  犬  对象人行为(发疯)  其他事物  这些内涵的增加,就使词义使用范围扩大了。

  换种方式来说:

原来为“狗发疯”,现在去掉“狗”这个限定性的义素,则发疯或象发疯的就称为“狂”。

词所表达的客观对象的范围就比原来扩大了。

  再如:

江、河  江:

长江专名——江河通称:

《尚书·禹贡》:

“江汉朝宗于海”。

  河:

黄河——一切河流  定义:

词义的扩大,就是指词的内在涵义增加,致使所表达的概念外延扩展,使该词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有所扩大。

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变宽泛,采取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原义寓于新义之中,并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再如:

  嘴鸟嘴——今,一切器物的嘴。

  菜《说文》草之可食者——今:

《新华字典》主食外的食品。

  皮:

甲文象手持皮产形。

《说文》:

“剥取兽革者谓之皮;段注:

云者,谓其人也。

《左传》: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说明带毛的叫皮  如果去毛的就叫“革”。

  《韩非子》6次《墨子》4次《荀子》3次《诗》3次《论语》1次《孟子》4次《庄子》7次《左传》13次包括皮革,皮弁,共计四十一次,基本上都是“兽皮”。

只有以下几次例外:

  《左·哀21》:

“然二子者,譬如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  《庄子·山木》:

“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

然且不免于网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

其皮为之灾也。

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

吾愿君刳形去皮。

后两个“皮”字是打比方。

  2、词义的缩小  与前面的一种恰好相反。

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反映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是古义中义素的一部分。

它反映的是词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方式。

  由泛指到特指,如:

“丈人、老子”由古代的“老年人”到后来的“岳父、父亲”。

使用范围缩小了,其它如:

  《孟子·滕文公下》:

  《墨子·节用中》:

”《说文》:

“宫,室也。

”——后来专指帝王住宅,如何房宫,未央宫。

  《论语》:

“四体不勤,五穀不分”。

  《周礼·天官·宰》:

“一曰“三农,生九谷”。

  《诗经》:

“亟其乘屋,其始擂百谷。

  可见古代的“谷”=今之“粮食作物”。

而今义的“谷”只是古代“五谷”之一。

可见其内涵减少,词义范围缩小。

  虫:

  a.《月令》:

“春日,其虫鳞。

”郑注云:

“龙蛇之属是也。

”  b.《礼记·儒行》:

“鸷虫攫搏”。

郑云注:

“鸷虫,猛鸟猛兽也”。

孔颖达疏:

“虫是鸟兽通名,故为猛鸟猛兽。

”  c.《大戴礼记·易本命》: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从以上的例子可见古代“虫”是一切动物的统称。

人,天上飞的鸟,地上奔的麒麟,水中的龟,龙蛇等等。

而现代汉语中“虫”一般指“昆虫”。

范围缩小了。

  考《说文解字》:

“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鸟。

此沿用《尔雅》的说法:

宋邢昺疏曰:

“此对文耳,散文则无足亦曰虫。

  现代方言中有称“蛇”为“长虫”,“老虎”为“大虫”。

还存古义。

其它如:

臭:

古,气味,今,恶气味  诏:

古,告诉,今,上告诉下  词义缩小这类词的理解,我们可以今义为理解的前提,则在今义的基础上减去一个限定性的义素。

  3、词义的转移  a、汤:

《孟子·告子上》: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成语有:

赴汤蹈火,金城汤池,固若金汤。

  古代:

汤=+。

现代:

汤=有味道的+用水制成的+食物,中心义素由热的“转为”有味的食物。

可见所指称的对象,使用的范围就有了差异。

  b、脚:

《韩非子·难言》:

“孙子膑脚于魏。

”  至唐代,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

“手脚冻皴皮肉死。

”已指“足”脚=小腿脚=足  《说文》:

“脚,胫也。

”《释名》:

“脚,却也”,以其坐时却在后也。

因古人席地而坐,所以胫在后,与足一样。

  c、书——写的文字,——信  d、寺:

——佛寺。

  《后汉书·刘般传》:

“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

”  《说文》: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  汉代有太常寺、鸿胪寺、大理寺等官署名。

  东汉时,佛经传入中国,当时建白马寺放置经书,本来仍为官署名,后来就演变为转指佛寺。

说明词义的演变是有条件、有原因的。

  e.暂:

今义暂时、短暂,但我们考其古代用法:

  《左·僖33》: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  《说文》:

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如果是暂时出来,怎么会有突然,冲突之义呢?

  《说文》:

默,犬暂逐人也。

本指“犬不吭声突然逐人”。

  可见古义为情态副词,突然、仓猝。

  《说文》云:

暂,不久也,即短时间,今义为短暂时。

  由速度快——转移——时间短  分析一个词的词义是否发生了转移,主要看其中心义素是否发生了变化,亦即所指称的范围是否改变。

  以上我们简单地分析了词义演变的几种结果,其实,词义的演变远不止这几种结果,下面几例,大家分析其古今义:

  1、《国语·越语上》:

“大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土,不可不养而择也。

”  《汉书·李广传》: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2、《左传·僖十六》:

“十六年春,陨石于宋王,陨星也。

六退飞,过宋都,风也。

”宋襄公问焉,曰:

“是何祥也?

吉凶焉在?

”  3、《左传·襄十二》:

“土传言,众人谤。

”《国语》厉王邕,国人谤王  4、《论语·公治长》:

“于予与何诛”  5、《晏子春秋》:

“百姓闻之必怒吾君”  6、《出师表》:

“由是感激,遵许先帝以驱驰。

”  在此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提出来大家讨论:

  其一,同一个词,发展中可能有复杂的变化过程,应予以注意、比较。

同一个词,有人认为是缩小,有人认为是转移。

如:

  坟:

古义大土堆,今义坟墓,汤可敬《新编古代汉语》认为:

古义指土堆,如“登大坟以远望兮”。

《九章·哀郢》:

坟墓是人为了土堆,后来“坟”的词义就缩小为只指坟墓了。

如:

“不治坟,欲为省”。

,而院校教材认为是“转移”,由土堆转为象土堆的东西。

  分析其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认识同一问题,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前者立足于词义使用的范围,后者立足于词义演变的轨迹和渊源。

事实上,我们认为词义转移的说法更合理一些。

虽然“坟”在古代可指高土堆、人为了坟堆。

并且这二义都出现较早,而且二义都在文言中常用。

  《周南》:

“遵彼汝坟,伐其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