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7400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沁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西省沁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西省沁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西省沁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西省沁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沁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沁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沁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沁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沁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西省沁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0分)

1.(6分)(2018高一上·牟定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

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

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

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

“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

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

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

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

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

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

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

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1)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2.(12分)(2016高三上·黄冈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

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

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

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

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

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

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

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多个弟子,他曾说:

“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

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

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

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

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

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

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

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

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物议。

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

“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

工作人员感叹:

“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

”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

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

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

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

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

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

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不仅扛起了梅派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时,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2)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3)

这篇传记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梅葆玖的?

请简要概括。

3.(12分)(2017高一下·贺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道太太

林文月

①认识秋道太太是在我抵达京都的第一天。

记得那是一个枫叶初转红的星期日中午,热心的平冈武夫先生把居所尚无着落的我带到“十二段家”——左京区名料理店之一。

我在京都的第一顿饭便是在秋道太太的店里吃的。

②“十二段家”是一家颇具古典风格的日本餐馆,而它的女主人秋道太太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是典型的京都女性。

她是一位五十开外的妇人,一身素雅的和服。

从平冈先生那儿获悉我是别夫离子、只身来异乡游学的中国人后,她先是惊讶,继而则对我表示感佩与同情。

③“十二段家”距离人文科学研究所和我的住处步行只有二十分钟的路程。

我生平第一次独处异乡,图书馆闭门后的时间对我来说漫长而寂寞,而秋道太太在店里的客人散去后又常有闲暇,于是我们经常相约畅叙。

多次的长谈,加深了我们对彼此的了解。

我喜欢她爽朗坚强而又多愁善感的个性,她则被我对京都的倾心与学习京都腔的热诚所感动,不到一个月的工夫,我们已成莫逆之交。

④秋道太太自幼生活在园区,那儿是保留京都古典气氛最浓厚的区域,所以她的思想和言行也最能代表京都女性的特色。

她上过女子专科学校,酷爱古典文学,却因为家庭的关系,不得不继承餐馆的事业。

为哺育三个孩子,她更是心力交瘁。

⑤四年前,他们向银行贷款,修筑了北白川的这家分店。

如今,两家餐馆一天比一天昌盛。

她骄傲地伸出一双指节粗壮的手给我看,那双手绝称不上美,但它们不仅可以做种种粗活儿,也可以做细致的缝纫和刺绣。

她还精于茶道,并写得一手端庄的毛笔字。

⑥在日本的女性当中,我很少看到像秋道太太这样不断力求上进的例子。

她能阅读艰涩的古典文学作品,也能朗诵《万叶集》和《古今集》中的许多美丽诗篇。

她一直用古文写日记和信札。

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部的春秋二季学术演讲是对外公开的,秋道太太便是极少数的所外必到听众之一。

这种专题演讲相当冷僻,听众并不十分踊跃。

据说曾一度考虑过中止,但在例会上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一位学者竟以这个演讲能吸引料理店的老板娘前来听为理由,使演讲得以持续下去。

⑦一个初夏的清晨,我听见楼外有人哼着熟悉的歌。

打开窗子朝下望,是秋道太太倚在石桥畔。

她穿着一袭淡色的夏装,笑着向我招手,并示意我下楼。

就这样,我被她拖去参观圆山公园的牵牛花晨展。

我揉着惺忪的睡眼,怪她扰人清梦,她却说:

“牵牛花是见不得阳光的,看完花展,你可以再回去从容睡觉呀!

⑧如今想起来,假如不是秋道太太好奇,我恐怕将永远不会晓得牵牛花竟有那么多种类。

京都是一年四季被各种大小节日行事占满的都城,自从认识了秋道太太,我不再有空闲独处小楼,咀嚼异乡的寂寞了。

⑨离开京都的前几夜,秋道太太约我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去“十二段家”找她。

那时候客人已散,工人在收拾完店面之后也陆续离去了。

我们在“紫之间”吃着新上市的毛豆,喝着她特意为我保存下来的乳白色浊酒。

那一晚,我们都充满了离愁别绪,她告诉我许多个人的秘密。

她奇怪为什么自己会对一个认识不及一年的外国人吐露心事,难道人与人之间真有不可思议的所谓“缘分”吗?

⑩离开京都已经有四个多月了,秋道太太给我的书信也已超过十封,而每回展读她那清秀的毛笔字迹的信,我又如同看到了那一张辛劳的、却又兴致勃勃的脸。

有些女人是超越年龄和容貌,另有一股吸引人的力量的。

认识秋道太太之后,我可以肯定这句话了。

(摘编自《视野》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十二段家”是为了说明餐馆是名料理店,也是为了表明秋道太太的身份,对这家店的描写为其活动提供了背景。

B.秋道太太小时候生活在古典气氛浓厚的地方,后来开的店也具有古典风格,这说明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C.人文科学研究所学术演讲的延续是因为秋道太太,说明秋道太太对人文科学研究有兴趣,同时也表现了研究所对普通人的关注。

D.文章交代了“我”与秋道太太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别离的过程,首尾照应,细腻地表达了“我”对她的喜爱、想念之情。

(2)文中第⑦段是怎样表现秋道太太的?

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秋道太太有哪些“超越年龄和容貌”的“吸引人的力量”。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4分)

4.(14分)(2016高三上·南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杨琁传

①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

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

建武中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

父扶,交址刺史,有理能名。

兄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

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乔固辞不听,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

②琁初举孝廉,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

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琁力弱,吏人忧恐。

琁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弓弩,克期会战。

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然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钲鼓鸣震。

群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枭其渠帅,郡境以清。

③荆州刺史赵凯,诬奏琁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

琁与相章奏。

凯有党助,遂槛车征琁。

防禁严密,无由自讼,乃噬臂出血,书衣为章,具陈破贼形势,又言凯所诬状,潜令亲属诣阙通之。

诏书原琁,拜议郎,凯反受诬人之罪。

④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

后尚书令张温特表荐之,征拜尚书仆射。

以病乞骸骨,卒于家。

⑤论曰:

安、顺以后,风威稍薄,寇攘寖横,缘隙而生,剽人盗邑者不阕时月,假署皇王者益以十数。

或托验神道,或矫妄冕服。

然其雄渠魁长,未有闻焉,犹至垒盈四郊,奔命首尾。

若夫数将者,并宣力勤虑,以劳定功,而景风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以此而推,政道难乎以免。

⑥赞曰:

琁能用谲,亦云振旅。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二十八,有删节)

(1)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乔固辞不听   固:

坚决    

B.克期会战     克:

制伏    

C.并宣力勤虑   宣力:

尽力    

D.亦云振旅     振旅:

整顿军队    

(2)

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枭其渠帅         吾其还也    

B.以事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乃噬臂出血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而景风之赏未甄   黑质而白章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②潜令亲属诣阙通之。

③以病乞骸骨,卒于家。

(4)

请用词语或短语概括杨琁的主要性格特点。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5.(7分)(2019高一下·咸阳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①高兴亭:

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桊,易水送别之事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凸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是如何抒发的?

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共1题;共6分)

6.(6分)(2019高一下·定陶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讲述坚持的重要性,《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也论述了同样的道理。

(2)《蜀道难》中通过写行人可以触摸天上的星宿来形容蜀道高入云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以月表现周围环境的寂静,以此突出音乐给人带来强大震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共3题;共6分)

7.(2分)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据报道,北京大学将在全校实施“学生学业会商制”,对符合其标准的十类学生进行会商,引起了舆论的广泛争议。

“会商制度”是否是洪水猛兽,尚未知晓。

对于制度制定者而言,他们对思想偏激的学生的关注不是异想天开式的杞人忧天,而是有现实的必要性。

当然,“会商制度”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当学生因为忌惮被“会商”而墨守成规,他们就不愿意表达自己,生怕走到太“偏激”的地方。

A.洪水猛兽    

B.异想天开    

C.杞人忧天    

D.墨守成规    

8.(2分)(2017高一下·孝感期末)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常常倾注颇多心力在一两个字上,这一两个字常常使诗歌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产生出来。

B.“一带一路”为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带来了重大机遇,但科技型企业也存在着资金实力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C.此次教材修订要求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凸显中华民族英勇抗击侵略的民族精神。

D.《朗读者》中“朗读”重文字,“者”重人,两者的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从而感动于他们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9.(2分)(2017·深圳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

中国人①__________走到哪里②__________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

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

由于个人③__________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④__________全世界,⑤__________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

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⑥__________,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

所以

B

无论

甚至

因此

C

无论

以至

因此

D

所以

A.A    

B.B    

C.C    

D.D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8分)

10.(3分)(2016高三上·邯郸期末)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最早的咖啡①________。

非洲的土著把咖啡的果实磨碎,做成球状的咖啡丸,供保家卫国的战士食用。

后来,咖啡才成为人们日常的饮品。

世界上适宜咖啡树生长的区域多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②________。

即使同处于咖啡带,不同产区的咖啡豆也有着各自独特的风味。

在众多咖啡与人体健康研究中,③________。

对于咖啡对肝脏的影响到底是因为何种成分在起作用,也同样引起研究人员的好奇。

11.(5分)(2016高一上·哈密期中)将下面的文字概括为表明海洋的重要性的两个比喻句,每句不得超过12个字。

大约32亿年前,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

在海洋里,这些原始的生命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鱼类这样的比较高级的海洋脊椎动物。

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依靠海洋中的“牧草”——单细胞海藻生存,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

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的鱼虾已达到几千万吨,将来每年的渔获量可望达到两亿吨左右。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2019高三上·商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冰雪茫茫的北方,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天晚上,老爷爷与孙子们围炉夜话,老爷爷说:

“孩子们,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直住着两只狼。

这两只狼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

一只是恶狼,它代表着委屈、怨恨、不满、愤怒、嫉妒、仇视;另一只是善良的狼,它代表着感恩、仁厚、友善、宽容、慈悲。

听完爷爷的话后,孩子们沉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问道:

“最后,哪只狼赢了呢?

饱经沧桑的爷爷回答道:

“你喂过的那只!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0分)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4分)

4-1、

4-2、

4-3、

4-4、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5-1、

5-2、

四、默写(共1题;共6分)

6-1、

6-2、

6-3、

五、选择题(共3题;共6分)

7-1、

8-1、

9-1、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8分)

10-1、

11-1、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