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五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7023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docx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必修五知识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docx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i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

第一章、数列

一、基本概念

1、数列:

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

2、数列的项: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3、数列分类:

有穷数列:

项数有限的数列.

无穷数列:

项数无限的数列.

递增数列:

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递减数列:

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V。

常数列:

各项相等的数列.

摆动数列:

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4、数列的通项公式:

表示数列{《,}的第〃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5、数列的递推公式:

表示任一项乌与它的前一项。

z(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二、等差数列

1、定义:

(1)文字表示: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

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2)符号表示:

%-4_i=〃("N2)或%]-%=N1)

2、通项公式:

若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一1)〃.

通项公式的变形:

®an=a,n+(n-m)dx②

n一in

通项公式特点:

々〃=dn+(同一d)

%=k〃+m,(k,m为常数)是数列{七}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

3、等差中项

若三个数",A,人组成等差数列,则A称为。

与b的等差中项.若b=—,则2

〃+广

称b.d与c的等差中项.即a、b、c成等差数列<=>Z7=—

2

4、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其中m,n,p,qeAT)

(1)若〃7+〃=p+g,贝l]^w+an=ap+aq.

(2)an—am=(n一m)d

(3)2an=J+

5、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

公式:

①§,=马知;②§,=叫+业pld.

公式特征:

X=«〃2+(%_«)〃是一个关于n且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形式

22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性质:

s

1若项数为2〃(〃eN'),则S”=〃(%+《+),且S偶一S^=M,4=必.

S偶%-i

2若项数为2,7-l(〃eN,),则S^t=(2〃一1)%,且S命一S偶=%,—=—^―

S隅〃一1

(其中S奇=na„,S牌=(〃_】)%)•

3S”,S2n-S„,S3fl-S2;t成等差数列.

6、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

1定义法:

C%=d(常数)(心/)=>{%}是等差数列

2中项法:

2%.]=%+%2(〃eIT)=>{%}是等差数列

3通项公式法:

%=kn+b(k,b为常数)=>{%}是等差数列

4前〃项和公式法:

Sn=An2+Bn(A、B为常数)=>{"”}是等差数列

三、等比数列

1、定义:

(1)文字表示: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

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

(2)符号表示:

外=不常数)

2、通项公式

(1)、若等比数列{%}的首项是由,公比是g,则

(2)、通项公式的变形:

①%=%/-"':

②广”'=%.

a.n

3、等比中项:

在0与人中插入一个数G,使。

,G,成等比数列,则G称为a与人的等比中项.若G2=ab,则称G为“与b的等比中项.注意:

"与人的等比中项可能是±。

O

4、等比数列性质

若{"〃}是等比数列,且m+n=p+q(〃?

、n.p、qeN,,则am^an=ap-aqX若{“”}是等比数列,且2〃=p+q(〃、p、geN*),则a}=ap-a(/.

5、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

〃叫(g=l)

(1)公式:

&=*(1矿)"

(2)公式特点:

—K)=R(1—0”)=A—Ag"

1一0

(3)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的性质:

①若项数为2〃(〃eN'),则M=q.

S奇

2S,5=S”+0”・&.③s”,%_s”,S3n-S2n成等比数列(S次0).

6、等比数列判定方法:

1定义法:

=g(常数)》{%}为等比数列:

2中项法:

fln+12=an-a„+2(a„=0)=>{“"}为等比数列:

3通项公式法:

L=k・q“(k,q为常数)=>{%}为等比数列;

4前〃项和法:

S”=k(l-q“)以用为常数)=>{%}为等比数列。

四、求通项公式方法

1观察、归纳、猜想法求数列通项

S[(/?

=1)

2应用4=1求数列通项

IA-S〃.](〃>2)

注意:

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

3累加法:

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

心=4+/。

?

)用累加法

4累乘法:

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H=《/(〃)用累乘法

5转化为等差法:

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知="l(m.P为常数)

Pf+m

6转化为等比法:

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q°

五、求前〃项和公式方法

1公式法:

若数列为等差或等比数列直接应用求和公式

2倒序相加法:

若数列首尾两项和有规律

3乘比错位相加法:

通项公式为匕=(时,(其中■为等差数列,与为等比数列)

kk11

4裂相求和法:

通项公式为如==-——)为等差数列)

""d%%]

5分组求和

第二章、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

在MBC中,〃、

b、c分别为角a、B、°的对边,/?

^AABC的外

1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②sinA=。

,sinB=&,

”=2RsinA,/?

=2/?

sinB,c=27?

sinC.

sinC=—:

(3)tz:

Z?

:

c=sinA:

sinB:

sinC;

4sinA+sinB+sinCsinAsinBsinC.

3、定理应用围:

(1)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

(2)已知两角及一边

4、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解的个数判断

4>90°

A=90°

4<90°

a>b

一解

一解

一解

a=b

无解

无解

一解

a

无解

无解

a>bs\nA

两解

a=bsinA

一解

a

无解

已知通a,b和zA

二、余弦定理

c2=a2+庆一IcibcosC

4i甘影定理"=bcosC+ccosB.b=acosC+ccosA,c=acosB+bcosA

三、常用公式及结论

2、大边对大角A>B<=>a>b<=>sinA>sinB

A+8+C=4,,H'=Y

3、三角形角和定理22

Sin(A+8)=Sin(C)Cos(A+3)=-Cos(C)Sinj|=Cos|J|

2tanor

Sin2a=2SinaCosa;tan2a=7—

l-tan%

99?

?

Cos2a=2Cos‘a-\=l-2Sin,a=Ccs,a-Sm,a

4、二倍角公式:

5、两角的和与差公式:

CcsaCcs/3—SincxSin/3

(a+Z?

Cs(a")=CcsaCg"SinaSinQ,C()

幺)

6、辅助角公式

y=aSina+bCosa=>Ja2^b2Sin(Q+0),(其中tan(p

第三章、不等式

一、比较大小及不等式性质

1、比较大小依据:

“一=a—h=O<=>a=h.a—ba

2、比较大小方法:

作差法:

步骤①作差②变形(常用方法:

通分、配方、分子、分母有理化、因式分解等)③定号

>0,Z?

>0{『寸—>1*cx>«>/?

.—=!

«>a=h^—<\a

人。

3、不等式的性质:

①a>bobb,b>cna>c;

a>b,c<0=>ac

③da+c>b+c;④">",c>°=s>Z?

c

a>b,c>da+c>b+d⑥ci>b>0,c>d>0=uc>bd

u、\a>b>0=>an>hn(〃eN,〃>1).,.,a>)>。

=褊>而(ruNji>1)

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定义: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解法步骤:

⑴确定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及根

⑵作出对应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

⑶由函数图象写出相应不等式的解集

2、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

判别式△=》2-4如

△>0

A=0

△vO

二次函数

y=ax1+bx+c

(6/>0)的图象

*

X

一元二次方程ax'+i)x

+c=0(">0)的根

有两个相异实数根

凡2-g)

有两个相等实数根b

玉f=F

没有实数根

一元二次

不等式的解集

ax1+bx+c

S>o)

>0

{工XVX]或

<

b

x

la

R

ax2+bx+c

(〃>0)

<0

{x\x{

0

0

3、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0

OX2+&X+C>0(“尹。

)恒成立条件A=很_4ac<0

a<0

ax2++cv0(“#0)恒成立条件△=/?

一4"c<0

4、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分类讨论:

①二次项系数②相应方程是否有根③两根的大小

5、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

分析思路:

求根公式法:

AI=…韦达定理法:

①判别式②两根之和③两根之积

函数图象法:

①判别式②对称轴位置③区间端点函数值

基本类型与相应方法:

设/(.v)=ar2+bx+c(a^0).则方程/(x)=0的实根分布的基本类型及相应方法如下表:

根的情况

a>0时图

a<0时图

充要条件

两个根均

小于

两个根都

大于

一个大于

m,另一个

小于m的

在区间(m,n)有两个实根

在区间(m,n)之外有两个根

在区间(m,n)有且仅有一个根

A>0

vaf(ni)>0<=>

一——

.2a

A>0

af(n)>0<=><

b

一一>n

Hl

三、基本不等式

1、。

、人是两个正数,

何平均数.

2、均值不等式定理:

A>0

x.一m+一m<0

IX

(蜀一〃?

)(工2—〃7)>0

A>0

X|一n+x2->0

(Xj-/7)(x2一〃)>0

(x:

-m)(x:

-m)<0af(m)<0

f(m)f(n)<0

如〃7)<0

m〃)<°

△20

b

rn<

2a

af(ni)>0

.")>。

则称为正数。

、人的算术平均数,j亦称为正数。

、人的几2

若o>0,b>0,则u+bZ2伺,即土*2卸.

 

2•2

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①cr+tr^lab^b^RY②obVeR):

2

人.(a+b\,c\(厂+人'、f白+人)/.c、

③ab<(a>0,/?

>0):

④>(a.be/?

).

\2J2\2)

4、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设X、),都为正数,则有

2

(1)若x+y=s(和为定值),则当x=y时,枳取得最大值十.

(2)若xy=p(积为定值),则当x=y时,和x+y取得最小值2处.

注意: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条件:

①正②定③相等

5、对号函数图像性质

y=cix+-(«,/?

>0)的图像与性质:

x

(1)定义域:

(xlx^O};

(2)值域:

{yI)修2>/^,或y《-2a/^F}:

(3)奇偶性:

奇函数:

(4)单调性:

在区间(*,一/|1和[』|,+8)上是增函数,

在区间(0,J|]和[_£,0)上为减函数;

(5)渐近线:

以y轴和直线y=ox为渐近线:

(6)图象:

如右图所示

五、简单线性规划

1、基本概念

1、二元一次不等式: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a•和y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y),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y)构成的集合.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而区域

(D-般,二元一次不等式A.r+Bv+00在平而区域中,表示直线At+B.v+C=0某一侧的所有点组成的平而区域(开半平面),且不含边界线.不等式Ax+By+CN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包括边界线(闭半平面).

(2)由几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而区域,是指各个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3、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判断方法:

1可在直线A.x+By+C=0的某一侧任取一点,一般取特殊点(心,死),从Ar0+By0+C的正(或负)来判断A.r+By+C>0(或Ax+By+C<0)所表示的区域.当CH0时,常把原点(0,0)作为特殊点.

2也可以利用如下结论判断区域在直线哪一侧:

(i)y>k.x+b表示直线上方的半平面区域:

yVh+Z,表示直线下方的半平而区域.

(ii)B>0时,A.r4-By+C>0表示直线上方区域;Ax+By+C<0表示直线下方区域:

B<0时,Ax+By+C<0表示直线上方区域;Ar+By+C>0表示直线下方区域.

4、简单线性规划

(1)基本概念:

目标函数:

关于X,),的要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函数,如Z=x+),,Z=*+),2等.

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中的变量所满足的不等式组.

线性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是关于变量的一次函数.

线性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是关于变量的一次不等式(或等式).

线性规划问题:

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最优解:

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点的坐标,称为问题的最优解.

可行解:

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称为可行解.

可行域:

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称为可行域.

(2)用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并将已知数据列出表格:

2确定线性约束条件:

3确定线性目标函数;

4画出可行域;

5利用线性目标函数,求出最优解;

6实际问题需要整数解时,应适当调整确定最优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