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6580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docx

《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docx

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过程: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自然天体人造天体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

 

(1)组成:

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

都是自西向东。

②共面性:

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

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

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

 

自主学习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重难点释疑

 

1、宇宙是物质的

 

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

在众多的天体形式中,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的物质形式。

2、宇宙是运动的

 

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排列是: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地球是地月系地中心天体、太阳虽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重难点释疑

 

1、具有太阳系行星的一般特征

 

类地行星:

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特征:

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小、平均密度大巨行星:

包括木星和土星

 

特征:

质量、体积都很大,平均密度小远日行星:

包括天王星、海王星特征:

距离太阳远

 

2、具有与其他行星相似的运动特征

 

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

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重难点释疑

 

1、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地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是指太阳系具备了八大行星有一致的公转方向和互不干扰的运行轨道。

2、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保证有液态水存在的温度范围,为生物生存创造了条件。

 

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使地球引力足以保证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并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因温度升高产生大量水汽,水汽通过如火山爆发等地壳运动等形式溢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并在低洼地汇集形成了孕育了原始生物诞生的海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目标:

 

太阳给地球提供能量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在高温高压下,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

 

3、对地球的影响:

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

一般来说太阳高度角大的地方太阳辐射强,我们一般说纬度低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小,因此可以说纬度低的地方太阳辐射强。

 

2、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大气层薄,云量少,太阳辐射强。

所以说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3、天气状况。

天气状况好的太阳辐射强。

我国南方虽然太阳高度比北方大,但阴雨天气多,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因此南方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少,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

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1)黑子:

光球层上出现的黑斑点,由于黑子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2)耀斑:

色球层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

(3)周期:

大约11年

 

3、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如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⑤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自主学习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难点释疑

 

1、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即是地理环境的动力来源。

例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地面不同纬度获得不同的太阳辐射量。

而对于整个地球表层来说,热量是平衡的,所以热量多或者不足的地方,就会产生热量传递。

地球上的热量主要是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输送的。

这种大气和水体运动形成了大气环流和洋流,具体的内容我们会在之后的课程讲解。

大气、水体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能源。

 

一是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

例如,利用太阳能发电,为生产生活服务;二是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下来的,包括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较早的国家之一。

在一些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农牧区人们用太阳灶做饭,用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还用太阳能发电。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重难点释疑

 

1

 

2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公转与季节

 

教学过程: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昼夜交替

 

(1)昼与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

 

晨昏线的特点:

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

 

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

由于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

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2、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

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31°(东加西减)

 

3、时区与区时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4、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若日界线与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重合,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

地球上新的一天就是从地方时为0点向东一直到180°经线。

相反从地方时为0点向西到180°经线则是地球上昨天的范围。

 

三、地球公转与季节

 

1、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2、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

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全球随纬度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春分—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有极昼;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有极夜。

 

(2)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32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2)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θ|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

 

4、四季和五带

 

我国:

以“四立”

 

划分

 

(1)四季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3、4、5月;夏季:

6、7、8月;秋季:

9、10、11月

 

冬季:

12、1、2月

 

(2)五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

 

自主学习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重难点释疑

 

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周期:

 

(1)真正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

 

(2)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

地球自转一周(360o)

 

所需的时间。

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

1太阳日为24小时。

 

恒星日:

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

 

都可以。

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

 

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

 

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

e1p

 

到e2p地球自转360o,时间为23时56分4秒。

恒星日是地球自

 

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

即地球从e1到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

 

运动,至e3p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

 

360°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

太阳日是生活周期,

 

古人云:

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注意:

速度:

角速度和线速度。

太阳方向:

自西向东。

 

(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到极点为零;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极两极外,其余各地均相等;

 

(3)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地球的公转运动

 

地球公转的特点

 

指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和

 

周期。

 

方向地球绕日公转方向同地球

 

自转方向一致,由西向东。

 

轨道地球公转轨道就是环绕太

 

阳运动的路线。

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太阳略微偏

 

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

 

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

 

速度2周期公转速度,教材以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来表述,只讲了结论,省略了过程,一般很难理解,为什么日地距离不同会影响公转速度的变化?

但在这里又不能超教材而出现面积速度的概念或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

所以,只好采取推论的办法,即:

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孤长,如近日点

 

单位时间(相等的时间)内的运动线速度

 

度快,远日点慢。

,远日点所以,近日点地球运动速

 

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

 

重难点释疑

 

1.昼夜交替

 

——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此处需要注意:

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1)晨昏线(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

 

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

 

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晨昏线始终与太阳照射光线垂直。

晨昏线上

 

太阳高度都是00。

 

(2)晨昏线的运动:

由于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东向西运动。

同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

 

晨昏线在以圆心为中心,在极圈和极点之间摆动如图1—13所示。

(注:

图中为晨昏圈)昏

 

线

 

(3)晨昏线的判读:

在日照图上,晨线与昏线的判断方法有二。

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

 

判断: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

 

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

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4、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方时以太阳“东升西落”为标准,在同纬度地区,相邻位置偏东的地点,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早。

 

(1)地方时的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钟表时刻,称为地方时。

 

(2)在同一瞬时,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时刻都不同。

 

(3)根据两地地方时之差,换算两地经度差。

 

地方时及计算。

 

(1)经纬网的理解:

经线、经度及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纬线、纬度及南北半球、中低高纬度、五带的划分标准。

纬度1°所对经线长度为111千米,经度1°所对纬线长度为1112φ千米(φ为当地纬度)。

 

(2)地方时的概念: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同线同时)。

时间计算本质上是地方时计算。

 

(3)地方时的性质:

 

①严格按照某经线与太阳光照的关系来确定本经线的时刻,如正午12点,子夜0点;

 

②严格按照“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进行时间换算;

 

③由于地方时总是对某一经线而言的,没有平面二维空间(区域),具有东西多变性,因此常会造成时间混乱,给交通和通讯带来许多不便。

 

(4)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经度差)÷150(东+;西-)。

 

地方时的简便计算方法:

 

0°经线以东是东经度,经度向东递增;以西是西经度,经度向西递增。

180°经线以东是西经度,经度向东递减;以西是东经度,经度向西递减。

换言之,经度往东递增的是东经度,往西递增的是西经度。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和160°e。

 

 

西经度

 

递增递增东经度180°西经度递减递减

 

0时经线

 

120°w

 

从北半球上空俯瞰,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顺地球自转方向:

 

从0时经线开始,经度每向东进15°,时刻增加1小时。

跨过180°经线,时刻继续增加,日期减1天。

跨过0时经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时刻继续增加,日期加1天。

特殊情况:

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时,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逆地球自转方向,情况刚好相反。

 

例如:

60°e的地方时是0时,那么120°e和120°w分别是多少?

°e?

(4时)

 

°w?

(昨天的12时)

 

5、时区和区时°e0时°e0时

 

(1)时区: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

划分方法如图所示:

 

时区号=已知经度÷15(取整数),如163e÷15≈11(e),则163e位于东十一区。

 

(2)区时:

每一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这个时间为区时。

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3150,如西五区的中央经线=5(w)3150,即为750w。

北京时间-中国领土跨5个理论时区,为了便于各地联系方便和协调一致,全国统....

 

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其为北京时间(3)国际日期变更线:

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早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晚的地点。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

(见图)(4)日期分界线的确定与应用

 

a.日期分界线

 

日期分界线是地球上两个日期——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一般来说,地球上日期

 

分界线有两条:

一条是国际上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经线。

实际上,为了不使横跨日界线的国家“一国两日”,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起见,国际日期变更线和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而是稍有弯曲,在三个地方偏离了180°经线。

另一条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这两条日期分界线都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但有一

 

b.日期分界线的确定

 

1800

 

①180°经线的确定。

 

在有图的试题中可以根据图上的经度(东经度自西向东由小到大,西经度自西向

 

经线自然界线

 

东由大到小)或者经线两侧的日期(180°经线东侧日期晚一天,西侧日期早一天)进行推断。

 

在无图的试题中可以采用图解法。

一般采用绘制极点俯视图的方法,也可以绘制侧视展开图。

在图上先确定180°经线(可以

 

 

人为界线

 

图2

 

任意绘制,但一旦确定,其它的经度就要以此为准),然后根据解题的需要确定其它的经线。

 

②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的确定。

 

确定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必须借助题干或者图中提供的信息。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ⅰ、夜半球中间的经线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ⅱ、昼半球中间的经线是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此经线相对的一条经线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ⅲ、根据晨线与赤道相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或者其它已知经线(或时区)的地方时(或区时)进行推算。

(5)时间计算:

 

从180经线自西向东绕地球一周再到180经线,时间越来越早,即时间不断增加。

①地方时差=两地经度差34分钟(两地经度差在00经线的同侧为“—”,异侧为“+”)②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经度差34分钟(以1800经线自西向东绕地球一周再到1800经线为参照,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侧为“+”,西侧为“-”)③区时差=时区差31小时(时区差在零时区的同侧为“-”,异侧为“+”)④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31小时(以西十二区自西向东到东十二区为参照,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侧为“+”,西侧为“-”)

 

三地球公转与季节重难点释疑

 

1、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关系用黄赤交角来表示。

 

∠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道与赤道的关系说明: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并不是直着身子(即并不是地轴垂直黄道),而是斜着身子转动,且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之射点)是有变化的。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

 

2、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北纬23°26′,最南是南纬23°26′。

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时,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

到了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这一天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以后,太阳直射点北返,当太阳再次直射在赤道的这一天,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太阳又直射到北纬23°26′。

这样,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运动。

3、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观察晨昏圈的变化动画,思考:

晨昏圈在1年中有几次和经线圈重合?

此外晨昏圈和经线圈都存在交角,最大夹角是几度?

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是多少?

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是否也发生变化?

如何变化?

 

侧视图俯视图

 

一年中晨昏线只在春分日与秋分日和经线重合,其他时间晨昏线与经线存在夹角,最大夹角是23°26′,这个夹角出现在冬至和夏至。

这时极昼极夜的范围最大,可以发生在66°34′。

 

(1)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直线点的纬度度数。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就长于夜,但昼最长出现在夏至,而不是被直射时。

4、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地的太阳高度为90o–两地纬度间隔。

5、四季更替。

 

①从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以24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

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

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

 

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②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③西方四季: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

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6、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

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

 

自主学习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重难点释疑

 

(一)、划分依据: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等因素来判断地球内部的物质结构,从而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

在不同的介质中纵波和横波传播的速度不同。

 

意义:

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从而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发生地震时,地震波中的纵波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