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一地理详细板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9058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39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一地理详细板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湘教版高一地理详细板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湘教版高一地理详细板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湘教版高一地理详细板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湘教版高一地理详细板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一地理详细板书.docx

《湘教版高一地理详细板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一地理详细板书.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高一地理详细板书.docx

湘教版高一地理详细板书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杨国明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1.1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概念:

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

“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

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

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范围:

(2)可见宇宙:

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1012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念: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

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类型

人造天体: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

其他行星系

主要组成:

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恒星)

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

恒星和星云两类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

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4.2光年

(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河外星系:

超过1250亿个

总星系(可见宇宙):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

(4)太阳系和地月系

1》组成:

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中心天体:

太阳①同向性:

都是自西向东

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

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

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

2》

员星①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

B分类②巨行星:

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

C小行星带: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公转周期:

76年

方向:

自东向西

彗星成因:

冰物质→升华→太阳风排斥

特征:

核心→云雾状→背向太阳

组成:

彗核→慧发→彗尾

地月系:

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1》地月系概况

方向:

自西向东(自转、公转)

月球的运动周期:

27.32日(恒星月)

地月系(自公同步)

(最低级)

其他天体系统:

火、木、土、天王、海王

月相成因:

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月相类型:

新月-上弦月-满月或望-下弦月

2》月相成因及变化月相的变化规律:

上上西西,下下东东,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注意:

一、

利用多媒体模拟日、地、月三者相对运动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周期(注意提示观察月相时的方向)。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出月相的规律(如右图)。

上上西西(半圆,上弦月在上半夜的西方天窗,月面朝西),

下下东东(半圆,下弦月在下半夜的东方天空,月面朝东),

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二、

1、月相类型与出现日期:

新月或朔(初一)——上弦月(初七、初八)

——满月或望(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2、月亮升落时刻

新月:

与日同升同落(6时升,18时落),三者一线上,月球居中

上弦月:

日落月亮上中天(12时升,24时落),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东

满月:

与日此升彼落(18时升,6时落),三者一线上,地球居中

下弦月:

日出月亮上中天(0时升,12时落)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西

3、月亮的亮面朝向――农历上半月:

亮面朝西(日落时看)

农历下半月:

亮面朝东(日出时看)

4、月相变化的周期:

29.53日(朔望月)

5、历法――农历规定:

新月即朔,为农历初一

传统节日: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是按农历的月日计算安排的。

三、日食与月食

1、月食都在什么月相时发生?

日食呢?

(太阳、月球、地球运行到同一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日月食,日食发生时,是因为月亮运行当太阳与地球当中,挡住了太阳;月食发生时,是因为地球运行到了太阳与月球中间,挡住了太阳)

答:

1>月食时太阳月亮在地球两侧,是“望”,即满月;日食时太阳月亮在同一边,所以是“朔”,即新月.

2>月食形成原因:

因为满月时,月球、地球、太阳的位置是:

月球—地球—太阳。

太阳光被地球遮挡,月球就进入地球的阴影(很像在地球上的影子)。

因为月球不能再反射太阳光,就没有光进入人眼,人们就看到月食了。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

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

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

3>日食形成原因:

因为新月时,月球、地球、太阳的位置是:

地球—月球—太阳。

太阳光被月球遮挡,人们就看到太阳被月球遮挡了。

即日食。

食分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

日偏食指从所在位置观测日食时,月亮所处的位置只能挡住太阳的一部分,日全食则是月球阴影完全挡住太阳。

发生日食时,我们所看到的是日全食还是日偏食取决于我们观测时所在的地球位置。

而日环食较为特殊,月球绕地运转轨道其实是椭圆形的,当月球距离地球最远处发生日食时,由于月球距离地球最远,月球阴影最小,它就不足以完全挡住太阳。

而此时如果我们处于地球上恰当的位置(月球投影的正中心),就能够看到日环食,否则我们看到的依旧是日偏食。

2、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和月食呢?

答:

1》种答案:

月亮每个月都会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或者在地球背太阳的那一边,但却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和月食。

因为月亮绕地球的轨道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之间,有一个5度多的夹角,这样从地球上看起来,月亮常常是从太阳和地影的上面或下面转过,因此不会每个月都发生日食和月食。

2》种答案:

因为有赤黄交角。

月亮每个月都会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或者在地球背太阳的那一边,但却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和月食。

因为月亮绕地球的轨道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之间,有一个5度多的夹角,这样从地球上看起来,月亮常常是从太阳和地影的上面或下面转过,因此不会每个月都发生日食和月食。

三、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其运动和结构特征无特殊之处

①共面性

(1)八大行星运动特征②同向性

③近圆性

①类地行星

(2)八大行星结构特征②巨行星

(按质量大小)③远日行星

 

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外部环境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有生命来光照条件没变化

日地距离适中:

温度适宜(0~100℃);水呈液态状态

2、地球的特殊性

体积与质量适中:

适宜生物呼吸的较厚大气层的

存在(大气厚度密度合适,大气成分合适)

自身条件

公转与自转的周期适中:

温度变化幅度小(表面

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较小)

液态水的存在: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

海洋(生命摇篮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第二节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设计1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大气分层

2.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圈层

太阳活动

现象

对太阳活动的指示作用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

黑子

太阳光球上常出现的暗黑斑点

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约11年

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离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产生磁暴、极光、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气候异常等现象

色球

耀斑

色球层上有时出现的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

日冕

太阳风

日冕层脱离太阳引力的带电粒子流

板书设计2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

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

1》、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

在高温高压下,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

公式表示如下:

4H→He+能量

 

3、太阳辐射、太阳常数

可见光:

0.4~0.76微米,占太阳辐射50%

红外光:

>0.76微米,占43%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0.15~4微米)紫外光:

<0.4微米,占7%

1》、太阳辐射

可见光:

波长由长到短;红橙黄绿青蓝紫

纬度位置: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则弱,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天气状况:

晴天多,云雨天少;南方比北方少

影响因素海拔高低:

海拔越高大气层薄、云量少,辐射强。

所以说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日照长短:

长强短弱,夏半年,高纬地区辐射强

 

2》、太阳常数:

是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

太阳常数值为8.24焦(平方厘米·分)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①:

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

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

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如下图所示。

热量

纬度→

差异

(投影)

太阳环状热量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地理

辐射天体传递水体运动洋流环境

(2)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①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

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热,晾晒衣服需要阳光。

目前利用较多的是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等。

②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被称为“储存起来的太阳能”。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外部结构:

(内→外)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内→外)亮度、密度由大→小

(内→外)温度、厚度由小→大

1、太阳活动

②太阳活动类型

概念

成因

特点

所处位置

黑子

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

11年

光球

耀斑

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

色球

太阳风

日冕层脱离太阳引力的带电粒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

日冕

 

2、太阳活动的影响

1》对地球气候产生的影响(黑子)

A:

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有的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

B:

树木年轮厚薄变化周期11年;两极永久冰川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有11年周期

C:

太阳活动高峰年,激烈天气几率增加,反之,天气变化相对平稳

2》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影响(耀斑)

(耀斑发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3》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

(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

(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轰击极区高层大气⇒极光(大气电离发生发光现象)

注意:

一、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黑子、耀斑、太阳风等往往具有同步性,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

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所以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往往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所示:

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

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磁暴”现象

高能带电粒子――→碰撞极区高层大气⇒极光

黑子、耀斑⇒地震、水旱灾害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1.3地球的运动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

1.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

A、侧面定向:

自W→E

(1)图形定向

2、方向:

自西向东B、极点定向:

北逆南顺

(2)经度数变化定向:

东经度顺自转方向增加,西经度顺自转方向减小;所以东经度增加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

(1)恒星日:

真正周期;1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转动角度360°

3、周期

(2)太阳日:

昼夜更替周期;1太阳日长24小时,转动角度360°59′

注意:

当观察者自西向东运行时,观察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24小时(自

转速度+物体运行速;周期缩短);相反自东到西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

 

A、概念: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1)角速度B、规律:

除极点外,其他各点均为15°/小时。

角速度不随纬度、海拔变化。

4、速度A、概念: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

(2)线速度

B、规律:

赤道上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维递减

,两极为零。

任意纬度φ的线速度=1670×cosφKm/h。

 

第二课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

地球自身特性决定不发光,不透明;地球自转的结果

2、昼夜交替的周期:

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昼夜状态的表达:

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a日出日落太阳高度为0º;b白昼大于0º;c夜晚小于0º;d一天中正午时最大(未必为90º);e从全球来看,直射点太阳高度最大(一定是90º)。

4、晨昏线

①自转方向判断:

顺自转方向,由夜到昼为晨线。

反之,由昼到夜为昏线。

(1)晨昏线判断方法:

②昼、夜半球判断:

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

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①分昼夜半球

②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春秋分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特点⑤晨昏线自东向西,速度为15°/小时

 

①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②确定地方时:

赤道上晨6点昏18点,昼半球中央经线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24)

③确定日期: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判断二分日;晨昏线与极圈

△(3)晨昏线应用相切,判断二至日

④昼夜长短推算:

昼长=日落-日出=24-夜长=(12-日出)×2=(日落-12)×2

夜长=24-昼长=(24-日落)×2=日出×2

注:

日出=12-1/2昼长日落=12+1/2昼长

⑤根据晨昏线判断太阳直射点:

过圆心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此线与球面交点所在的经纬度直射点位置

 

①方向:

自东→西

△(4)晨昏线运动过程

②范围:

极点→极圈之间往返移动

1.原因:

惯性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偏离原来方向

2、特点:

垂直物体运动方向;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纬度高越大

(二)地砖偏向力

3、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4、手势判读方法:

北右手定则、南左手定则(左右手定则)

注:

四指:

物体初始运动方向;拇指:

偏转后运动方向

(1)河流沿岸选址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5、原理应用

(2))根据风向和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3)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空投方位确定

(三)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概念: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2)原理:

24小时/一周,15°/小时,4分钟/度,4秒钟/1′,东边时刻比西边时刻早,

1、地方时(3)地方时的计算:

A:

地方时差=两地经度差×4分钟(经度差用法,两地经度差在0°经线同侧为“-”,异侧为“+”;同减异加)

B:

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用法,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东加西减)

2、时区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

A:

全球按经度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

B:

中时区:

7.5ºW~7.5ºE(以0º经线为中央经线);

C:

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D:

东西十二区:

172.5ºE—172.5ºW(以180º经线为中央经线)

(2)区时的规定:

以中央经线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叫做区时,又称标准时;中

时区的区时被称为国际标准时间

(3)区时的计算

A:

时区序号=经度数÷15(四舍五入,取整数)

余数>7.5度时区序号为所得整数+1

余数<7.5度 时区序号就为所得整数

B:

区时差的计算(时差):

区时差=两地时区数相±(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C:

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东加西减)

D: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时区号×15°△

E:

时区经度范围:

时区号×15°±7.5°△

(4)北京时间和世界时△365日5时48分46秒

A:

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是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北京的经度是东经116,但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各地大多都用北京时间作为统一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

北京经度是116°E,所以北京时间比北京当地的地方时早了16分钟。

B:

世界时:

即中时区的区时,也是0°经线的地方时,还是伦敦的区时。

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1)人为日界线:

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

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向东跨过日界线:

减一天;向西跨过日界线:

加一天)

(2)自然日界线:

0时所在经线,(即夜半球正中央地点所在的经线,他不断变化。

注:

A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范围为新的一天;相反从0时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之间范围为旧的一天;

B当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时,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

 

第三课时

三、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

1.概念: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

3.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1)恒星年:

以遥远恒星作为参照物,(恒星可认为固定不动,地球公转一周后回到原来位置)地球公转一圈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应用于天文

4.周期:

(2)回归年:

以春分点为参照物,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来回运动一个周期为1回归年,约365日5时48分46秒,是日常生活所用的地球公转周期。

a.角速度:

平均每天向东推进1度;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5、速度注:

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

b.线速度:

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四、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

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5°;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5°。

注: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度数等于极圈的度数

2、黄赤交角的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黄赤交角是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原因

(2)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范围:

南北纬23.5°之间

(3)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4)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周期: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

黄赤交角大小的变化,则会影响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和五带范围的变化

例如:

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

 

第四课时

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A、太阳高度(角):

昼半球>0°;夜半球<0°;

晨昏线=0°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12时时太阳最高

B、正午太阳高度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

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

二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A、纬度分布规律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B、季节分布规律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回归线之间:

直射赤道时达到最大值,为90°,一年有两次(回归线上只有一次)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A、公式H=90º-纬度差

(纬度差:

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当直射点与某地位于同一半球时,“纬度差”=该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当直射点与某地位于不同半球时,“纬度差”=该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同半球大减小,异半球相加)

B、公式H=90°-|φ-θ|△

注:

φ当地纬度,θ夏半年取“+”、θ冬半年取“-”。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

确定地方时:

当地地方时为12时,计算其他经线上的地方时

A、北回归线以北:

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B、南回归线以南:

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②:

确定房屋朝向与房间采光关系C、夏季照射少,冬季照射大(冬暖夏凉)

③: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北回归线以北:

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相反

南回归线以南:

正午日影始终朝南;冬至日日影最短,夏至相反

A、正午日影长短及方向

南北回归线之间:

可朝南,可朝北,直射时无日影

 

日出:

正东升日影正西

赤道

日落:

正西落日影朝正东

B、日出、日落、日影朝向

日出:

东北日影西南

北半球

日落:

西北日影东南

日出:

东南日影西北

南半球

日落:

西南日影东北

 

④计算楼高和楼间距

TanH=h÷L

L=h×cotH

注:

两楼间的合适距离L≥h×cotH

H=90°-|φ-θ|

φ当地纬度,θ夏半年取“+”、θ冬半年取“-”。

⑤计算热水器安放角度:

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为a,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角a+角h=90°

a=90°-h=90°-{90°-|φ-θ|}=|φ-θ|

太阳热水器的倾角应该是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差值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和夜弧:

昼夜弧的长短反应该纬度的昼长和夜长(晨昏线将某一点的轨迹分割成昼弧与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就取决于他所在纬线圈昼弧与夜弧的比例关系)

(2)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A、春、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全球昼夜等长

B、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①:

纬度变化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圈以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

 

A、夏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最大,

南半球相反

②季节变化B、冬至日:

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最大,

南半球相反

C、春秋分:

全球昼夜等长

D、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3)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

①:

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求昼夜长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