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五章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随堂演练 苏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3565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五章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随堂演练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创新设计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五章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随堂演练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创新设计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五章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随堂演练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创新设计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五章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随堂演练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创新设计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五章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随堂演练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五章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随堂演练 苏教版必修2.docx

《创新设计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五章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随堂演练 苏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五章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随堂演练 苏教版必修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设计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五章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随堂演练 苏教版必修2.docx

创新设计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章第25讲生物的进化随堂演练苏教版必修2

必修二

第五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25讲 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

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A项中同种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说明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变异;B项生物存在着过度繁殖,生物生存条件是受限制的,从而引起生存斗争;C项中指适者生存,即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D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是达尔文的观点。

答案:

D

2.(2010·苏州模拟)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解析: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变异的结果,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进行选择,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存活并且抗药性逐渐积累增强的结果。

答案:

B

3.(2010·青岛模拟)某岛屿上存在着尺蛾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为工业区。

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种尺蛾的数量变化:

森林时期

建成工业区后50年

灰尺蛾

黑尺蛾

灰尺蛾

黑尺蛾

99%

1%

1%

99%

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定向变异作用B.自然选择作用

C.灰尺蛾迁入,黑尺蛾迁出D.工业煤烟使灰尺蛾变成黑尺蛾

解析: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B

4.(2009·南京模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

解析:

本题综将基因考查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

C

5.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

解析: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

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对对方进行着选择。

相互选择的结果使双方都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它们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

答案:

D

6.由于某种原因使某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

多年以后,使该森林中不同颜色蛾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下图中能恰当表达这一变化的是(  )

解析:

树皮变成了灰白色,蛾的颜色为灰色和白色的个体有利于生存下来。

答案:

D

7.(2010·海淀模拟)在一个种群中,开始时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

三种基因型的比例分别是:

AA为25%、Aa为50%、aa为25%,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其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低于另两种基因型的个体。

那么经过了若干代的自然选择后,你认为下列哪种变化是符将基因实际情况的(  )

A.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基本不发生太大的变化

B.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可遗传的变异决定的

C.基因型aa在逐渐下降的同时,AA、Aa也在下降

D.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

解析:

在生存斗争中,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低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故其容易被淘汰,则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小,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因而基因型为AA的比例逐渐增加。

答案:

D

8.(2010·武汉模拟)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S纯将基因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s纯将基因子

C.S纯将基因子的生育率不一定高于杂将基因子

D.该种群基因库中S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

解析:

本题综将基因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情况。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能说明新物种将产生,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答案:

D

9.(2008·山东理综,5)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如果发生进化,那一定是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B

1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解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才能说明物种进化;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始终等于a的基因频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男性只有一个色盲基因就表现患病,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两个色盲基因才表现患病,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的不同。

答案:

B

11.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甲种群:

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

乙种群:

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B.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

C.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D.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

解析:

甲种群的基因频率:

A的频率=24%+(1-24%-4%)×1/2=60%,a的频率=1-60%=40%;乙种群的基因频率:

A的频率=48%×1/2+(1-48%-16%)=60%,a的频率=1-60%=40%。

由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相同,故二者所处的环境基本相同。

答案:

D

1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多样性

B.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

C.研究历程主要依据进化理论的构建

D.生物多样性形成是生物由低等到高等进化的必然结果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者的多样性,体现了分子、个体、生态系统三层次水平上的多样性,研究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答案:

D

13.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

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  )

答案:

B

14.(2010·海南月考)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不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

解析: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有的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达到生殖隔离。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5.(2010·太原质检)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被授予2006年中国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果之一是将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

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

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

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

(1)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其原因是________。

要使其可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得到的可育后代是几倍体?

________。

(2)假设普通小麦与偃麦草杂交得到的F1可育但更像偃麦草,如果要选育出具有更多普通小麦性状的后代,下一步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

(3)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见下图),请在下面填出下图中相应的生物学名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六倍体和二倍体杂交得到的子代是不育的,因为在F1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很小;要想使这个个体可育,就应该使其细基因的中含有同源染色体,通常的办法就是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基因加倍。

为了使杂交后代的性状更像小麦,应让后代不断和普通小麦杂交,这样后代中的小麦遗传物质就会占有较高比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答案:

(1)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 使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幼苗或正在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使其染色体数基因加倍 八倍体 

(2)将杂交后代与普通小麦反复杂交 (3)①突变和基因重组(或可遗传的变异) ②种群基因频率 ③生殖隔离

16.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

这一地区有时会发洪水。

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

红褐色和金黄色。

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假设,如图所示。

(1)在假说甲和假说乙中,湖泊Ⅰ和湖泊Ⅱ中的两种鱼的祖先各是哪种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NA分析表明,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湖泊Ⅱ中红褐色鱼亲缘关系最近,这一证据支持哪个假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说甲是否符将基因当地实际情况?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证据可以帮助你确定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是一个物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为信息给予题,在解答时要注意题干的信息提取。

本题的题干中给出了“有时会发洪水”的信息,即在洪水泛滥时,两种鱼可能流入对方水体中,再结将基因DNA分析即可做出较为准确的分析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