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964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x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docx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三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比较成本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

(一)主张自由放任

(二)主张分工

(三)主张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

原因:

先天的自然禀赋;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

2.例子

(1)分工前的产量各为1单位

呢绒

英国

100人1年

120

葡萄牙

110

80

如何分工?

(2)分工后的产量

呢绒(1单位)

英国

(100+120)/100

=2.2

葡萄牙

(110+80)/80

=2.375

(1)1:

1交换后的数量

呢绒

英国

1.2

葡萄牙

1.375

二、比较成本论

大卫李嘉图

(一)适用的分工条件

呢绒

英国

100

120

葡萄牙

90

80

(二)分工原则——两优取重,两劣择轻

两女士的例子

(三)李嘉图的例子

1.分工前的产量各为1单位

呢绒

英国

100人

120

葡萄牙

90

80

如何分工?

(2)分工后的产量增加了

呢绒(1单位)

英国

(100+120)/100

=2.2

葡萄牙

(90+80)/80

=2.125

(2)1:

1交换后的数量。

呢绒

英国

1.2

葡萄牙

1.125

按比较成本的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各自国内的消费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一)理论基础

以一般均衡论为基础。

货物的供应最终依赖于(1)生产要素的供给;(2)生产的物资条件(生产函数)—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

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是由供需相互决定的。

(二)H—O理论的分析思路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2.在一定汇率范围内,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就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

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P67

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决定的。

结论:

如果一个国家某种生产要素供给丰富,则该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则密集使用该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则该国出口该产品。

反之亦然。

(三)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1941

在短期内由于因为生产要素不流动,国际贸易只影响产品价格。

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

而出口产品价格上升,所以出口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都会增加。

反过来,由于进口产品价格下降,进口竞争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都会减少。

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

(四)赫—俄—萨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H-O-S定理1948

eg.澳大利亚出口小麦,日本出口布匹。

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澳大利亚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价格会提高,日本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价格会下降,两国土地价格的差距逐步缩小。

劳动力的价格也如此。

长此以往,会使两国的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均等。

(五)罗布津斯基定理

斯—萨定理、赫—俄—萨定理都假定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变。

罗勃津斯基定理分析生产要素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荷兰病”(theDutchdisease)

与H-O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并称为要素禀赋原理的四大定理。

二、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一)里昂惕夫之谜的含义

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按照这一原理,美国是资本供给__,劳动力相对__的国家,美国应该出口_____产品,进口______产品。

而里昂惕夫对美国贸易结构的验证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果。

里昂惕夫反论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要素密集度逆转,又称要素密集度反向论。

2.人力资本

3.贸易壁垒说(市场不完善论)

4.需求偏向论

5.自然资源的稀缺

第三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理论发展的动因:

1.里昂惕夫之谜。

2.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发展变化的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贸易为主;

(2)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迅速增加;

(3)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

(4)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

一、模仿滞后假说——技术差距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1959年提出来的。

该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的解释原因。

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

由于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其他国家的模仿存在技术时滞,在这段时间内,其他国家进口该产品,因而引起国际贸易。

当其他国家可以模仿生产之后,随着模仿规模的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最后甚至可能从其他国家廉价进口该产品。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营销上的运用

费农R.Vernon在1966年提出。

(一)费农的观点

技术特点

主要要素

生产国

1st阶段,新生期

独占

R&D

发达国家

2nd阶段,成长期

扩散

资本和管理

一般发达

3rd阶段,成熟期

标准化

劳动力

发展中国家

(二)威尔斯的观点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提出,格鲁贝尔等人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1.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

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

2.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

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现象。

3.同类产品的分类原则

(1)按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统计时,至少前3位数都相同的产品;

(2)在消费上能相互替代;

(3)生产中需要相似的要素投入。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具体因素引起的局部产业内贸易。

1.产品差异化理论

产品在根本特性一致下的不同层次,是造成垄断竞争市场格局的重要原因。

2.需求偏好相似论

林德第一次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原因作出分析。

(1)一种工业品首先是为了满足本国的需求而生产的。

(2)两国的需求偏好(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的贸易可能性越大。

(3)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

反推:

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的需求偏好越相似,两国的贸易量越大。

解释产业内贸易:

3.规模经济理论

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集聚效应

外部经济可进一步分为

(A)技术外部经济

(B)货币外部经济(扎堆效应)

先发优势—先行者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阻止后来者进入。

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1991年提出。

(一)四组基本因素——菱形机制

 

(二)两组辅助因素

1.机遇

2.政府作用

两者要通过四组基本因素影响国家竞争优势。

五、空间经济学

克鲁格曼,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传统经济学没考虑在那里生产,没考虑规模报酬递增。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空间经济学:

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日本京都大学的藤田昌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安东尼·J·维纳伯尔斯。

(一)空间经济学的核心观点

1、循环因果关系——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集聚力:

集聚效应:

外部规模经济(外部性)包括:

金融外部性:

前向关联:

搜寻成本、运输、竞争、劳动力市场池;

后向关联:

技术外部性:

技术外溢;

分散力:

市场竞争效应、市场拥挤效应

2、内生的非对称性——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当空间贸易成本下降到某一临界值时,聚集力超过分散力,市场的接近性优势超过了市场拥挤劣势,均衡分布被打破,现代部门向某一区域集中,随之初始均衡分布结构演变为非均衡分布结构。

3、突发性集聚——在某些临界状态下经济系统的空间模式可以发生突变

如果贸易自由度提高到某一临界值(突破点),则可使流动要素迅速向适合于它们的区域转移,发生突发性聚集。

4、区位的黏性——也就是“路径依赖”

不知何种缘故,历史上选择了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那么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紧紧地“粘上”了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需支付很大的成本。

当粘性很强时,经济系统内生力量是很难改变原有状态的,此时外生冲击,如某种政治事变,人们预期的变动或出台新的区域政策等将起重要作用。

5、叠加区和预期的自我实现——人们预期的变化对经济路径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叠加区:

出现不同产业分布模式相互叠加的情况。

当出现这种叠加区时,如何选择发展路径主要取决于人们预期的变动。

每个个体都认为大多数人选择的某种经济模式是有效的,在此每个个体也选择大多数人选择的经济模式。

这样,人们预期的变化将把原有的经济系统推向另一种经济系统。

6、“驼峰状”集聚租金——产业聚集带来聚集租金(额外利润)

聚集租金是贸易自由度的函数,显示为驼峰状。

7、本地市场(放大)效应——需求增加,产出以更大的比例增加。

(二)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科学的融合——

  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式

经济的演化将可能导致“中心—外围”格局:

制造业“中心”和农业“外围”。

条件有三个:

当运输成本足够低时;当制造业的差异产品种类足够多时;当制造业份额足够大时。

较大的制造业份额意味着较大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它们是最大的集聚力。

关键系数的微小变化会使经济发生波动,原先两个互相对称的地区发生转变,起初某个地区的微弱优势不断积累,最终使该地区变成产业集聚中心,另一个地区变成非产业化的外围。

也就是说,经济演化使得对称均衡在分岔点上瓦解,区域性质发生突变。

当然,“中心—外围”模式能够发生并不表示必然发生,即便发生是否可以维持也是有条件的。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地区形成的产业集聚可以自我维持,但在同等条件下,产业在两个地区的分布也可能是稳定的。

这也表明真实世界中的空间地理结构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

(三)空间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融合

  —国际模型

要素流动在集聚形成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但在现实中,要素流动会受到种种限制,“国界”是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

国际贸易壁垒和要素流动障碍都是国界造成的。

正是因为国界,在“中心—外围”模式中起关键作用的产业关联效应并不能导致世界人口向有限几个国家集聚,却能产生一种专业化过程,使特定产业向若干国家集聚。

那么,关联效应、贸易成本(涉及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和国际不平等或世界经济的“俱乐部收敛”之间有什么关系?

对外贸易如何影响内部地理?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同产业区域的专业化模式和贸易模式将如何改变?

一个忽略国界的“无缝”世界(更完美的一体化世界)将是什么样子?

空间经济学力图回答这些问题。

对一国内部来说,开放对外贸易是提升了还是抑制了国内的区域专业化水平?

国际贸易的传统理论考虑的是国际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所得,将空间经济理论应用到国际贸易传统问题,更强调了外部经济在贸易中的作用,即行业层面上的收益递增会导致在其他方面相似的国家专业化生产不同商品。

虽然从总体上看贸易自由化会使一个国家的工业在空间上显得更加分散,但对某些工业而言,贸易自由化却可能带来空间集聚。

这隐喻着由于存在这些效应,使得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国民福利的增进,比通常讲的贸易所带来的福利要多得多。

一般认为,国际贸易所得来自于消费者所得和生产者所得,其中后者是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产业结构所带来的。

但空间经济地理的分析表明,贸易可导致内部经济地理的重新组织,它既在总体上促使制造业活动变得更加分散,同时又促使某些产业发生集聚。

当一个产业为了适应贸易方式的变化而重新组织生产时,意味着贸易也许通过更深一层的作用机制,来改变一国经济的福利水平。

六、新新贸易理论

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

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

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贺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

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1、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

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FDI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

Melitz(2003)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

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

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

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一个产业部门的贸易开放将会提高工资和其它要素价格,驱使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能够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

引入异质企业的垄断竞争模型可以拓展到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

当外国市场规模增加并且出口成本上升时,与出口相比FDI就变得更为有利,而当海外投资设厂的成本持续上升时,FDI就会变得相对不利,这就是出口与FDI的接近——集中的替代关系。

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在国内市场销售。

2、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1)在总部服务密集度较低即零部件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外包生产可以增加对零部件生产商的投资激励,企业不会进行一体化生产。

基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权衡,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在南方进行外包,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在北方进行外包。

(2)在总部服务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同样出于对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权衡,随着生产率水平从高到低,企业获取零部件的方式依次为:

直接投资、国际外包、国内一体化、国内外包。

(3)不同于低技术行业(即零部件密集型行业),高技术行业(总部服务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以国内生产为主。

并且,总部活动密集度越高,行业内生产率差异越大,进行一体化生产的企业越多。

(4)贸易成本或南方工资水平下降,会促使生产率水平较低的部分国内一体化企业转向国际外包。

第四篇保护贸易理论

第一节重商主义

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一、基本思想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2.发展对外贸易以输入金银是一国富强的首要途径;

3.获取贸易顺差;

4.主张保护贸易政策。

二、重商主义的种类

1.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

2.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英国托马斯•孟为代表。

三、政策主张

第二节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自由贸易政策是这一时期国际贸易政策的基调,但美国、德国等国,则先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后转向自由贸易。

一、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

二、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184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一)理论根据

1、保护贸易政策有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李斯特理论体系的中心是对生产力的研究。

(1)李斯特的生产力的概念

(2)“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

(3)自由贸易政策妨碍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保护贸易政策有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2、自由贸易政策将使德国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

自由贸易理论是世界主义经济学。

他的理论是国民经济学。

3、在不同的时期,应当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

历史学派

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5个阶段:

①原始未开化时期;②畜牧业时期;③农业时期;④农工业时期;⑤农工商业时期。

4、国家应对经济实行干预。

二、政策主张

1、保护对象

2、保护手段

第三节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二战前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各国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

代表人物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基本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AS=C+S+T+M

AD=C+I+G+X

二、贸易顺差对一国有利

1、增加总需求

2、增加投资和就业

3、外贸乘数理论

ΔY=K[ΔI+(ΔX-ΔM)]

第四节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提出并付诸实践。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涵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牟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补贴促进出口”论

 

 

(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

对战略性产业进行进口保护,可扩大战略性产业的市场份额,取得规模优势,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第五篇国际贸易实务

导论

一、进出口贸易的基本业务程序

(一)准备阶段

1.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

2.制定出口或进口商品经营方案;

3.出口方落实货源或进口方落实进口货物的去向;

4.商标管理和广告宣传;

5.建立和发展客户关系。

6.取得有关的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如获得进、出口配额、取得进、出口许可证等。

(二)交易磋商和订立合同阶段

1.交易磋商的内容──交易条件或合同的条款。

(1)主要交易条件或合同中的主要条款:

①商品名称;②商品品质;③商品数量;④商品包装;

——①有关标的的条款

②价格及贸易术语;

③货款的支付;

④运输和交货;

⑤货物运输保险。

(2)一般交易条件或合同中的一般条款:

①商品检验;②索赔;③仲裁;④不可抗力。

2.交易磋商的环节

有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

3.订立合同

经过交易磋商后,如一方的发盘或还盘被另一方所接受,除另有约定外,则双方的合同关系即告成立。

在实际业务中,通常双方签署有一定格式的书面合同。

(三)履行合同阶段(以信用证支付方式为例)

信用证的基本流程:

②开证申请书;开证押金或担保

③电开本,SWIFT----SocietyforWorldwideInterbankFinancialTelecommunication,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核对密押test;信开本,核对印鉴signature

⑤信用证付款的条件:

单、证一致。

⑧开证行偿付后有没有追索权?

议付行议付后有没有追索权?

二、合同适用的法律、规则和惯例

(一)有关国家的国内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于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

出现“法律冲突”时,如何确定合同适用法律?

我国法律规定的处理“法律冲突“的规则:

(1)以当事人意思为主——

“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辅——

“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法律。

”。

(二)国际条约和协定

“条约优先于国内法”的规则

目前,国际上关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国际公约,影响最大的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80年3月通过,并已于1988年1月1日起生效。

截止2010年9月1日,共有76个缔约国,其中有:

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联邦、美利坚合众国、日本(2009年8月1日正式加入)。

我国于1981年9月30日签字加入《公约》,于1986年12月递交了加入该公约的核准书。

按该公约的规定,我国核准该公约时,提出了两项保留∶

(1)关于合同形式的保留

而《合同法》第10条规定:

“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2)关于公约适用范围的保留

即我国认为该公约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双方的营业所分处于不同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

(三)国际贸易惯例

“UCP600”--UniformCustomsandPracticeforDocumentaryCredit

国际贸易惯例的法律效力

(1)当事人是否可以选择某种合同适用的惯例?

(2)是否可以在选择一种合同适用的惯例后在合同中作出与惯例不同的规定?

1.当事人的约定高于惯例。

2.惯例的合同性效力

3.惯例的替补性效力

三、企业对外从事商品贸易的基本方式

1.外贸收购制和外贸购进制。

2.外贸进出口代理制。

3.自营进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