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933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docx

《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鉴赏.docx

古诗词鉴赏

学案1

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

读懂诗歌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将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作为读懂诗歌的“抓手”,分别作一些引导。

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从创作动机上讲,标题往往是触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

不同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4、表明诗歌的题材;

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例1、2015年全国新课表卷《残春旅舍》:

1、点明了时间(残春);2、点明了地点(旅舍);3、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残)。

2015年福建卷《秋夜纪怀》:

1、点明了时间(秋夜)。

2、交代了写作目的(纪怀)。

2014全国大纲卷《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1、点明了地点(南溪);2、交代了人物(道人)、事件(寻)。

3、提示了写作对象(常山道人隐居)。

2014年广东卷《望江怨送别》:

1、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2、暗示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怨)。

二、把握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又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

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诗人的情感。

例子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雨花台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

小长干接大长干。

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

更无人处一凭栏。

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题思路:

诗歌中的意象可能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

根据题干中的“哪些”的提示,可知要找出的意象不是单个,而是多个。

另外,根据意象的特点,在答题时要尽量采用名词(化)答法。

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是由意象的特点来决定的。

参考答案:

词人选取衰柳、潮水、歌板、酒旗、鱼竿、秋草、燕子、斜阳等意象,营造出衰败、冷清的氛围。

常见意象内涵参看《骄子之路》中知识储备。

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

古代诗歌,通过非常精炼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律、绝、词、曲还得符合格律的要求,故作者在创作诗歌时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

省略成分、语序倒装、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

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1、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

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视为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例3、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1、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答题思路:

诗句1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后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

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歌的后半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

诗句2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参考答案:

1省略主语。

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2、省略谓语。

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2、语序倒装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古代诗歌中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主语后置

例4、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答题思路:

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

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词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参考答案:

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

(2)宾语前置

例5、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答题思路:

诗句应理解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宾语前置,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音乐美。

参考答案:

宾语前置,更富有韵律美。

(3)主宾换位

例6、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答题思路:

乍看之下,似乎颇为费解,若把诗句中的主语和宾语颠倒过来理解,意思就很明白了,显然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作者将“香稻”“碧梧”挪到前面,是为了突出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景物的美丽。

参考答案:

主宾互换,强调描述对象,突出所写景物,便于抒发情感。

(4)其他倒装

例7、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梦啼妆泪红阑干。

答题思路:

有人阐释,“梦啼妆泪红阑干”应是“梦啼红妆泪阑干”,有一定道理。

但若如此调整,诗歌所描绘的神态也发生了改变。

参考答案:

定语后置,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态美。

3、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因此,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例8、指出下列诗句中词性活用的妙处。

2015年广东卷: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答题思路: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

参考答案:

形容词“软”“轻”的意动用法,把眼见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

4、互文见义

“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

例9、指出下列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答题思路:

本句中“见”“闻”互文,诗句意为:

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参考答案:

“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四、读懂诗歌中的典故。

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用典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5、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同小异。

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首诗的感情基调。

参看《骄子之路》中知识储备。

真题体验:

2016年全国课表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把握诗意: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

1、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2、六弟:

代指六朝。

3、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4、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

第一步:

整体阅读,领悟诗意。

1、析标题:

交代了人物(李白,标题中省掉的主语)。

点明了事件(望汉江),指出了地点(金陵),暗示诗歌内容(望汉江所见、所感、所思)。

2、读注释:

注释的对象,多是难读懂的字词句,扫除考生的阅读障碍,如“派”。

帮助理解写作技巧,如“六帝”“三吴”与“我君”形成古今对比,用典,任公子垂钓的隐喻;帮助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3、悟意象:

“汉江”,借代“中国”。

“众流”,喻中国各种势力割据、动乱的政局。

“任公子”,借指世上能平定乱局的英雄;“巨鱼”,喻乱世的“巨寇”。

“钓竿”,喻世上杰出人才所具有的才能。

4、辨句法:

标题,就是省略句,应为“我在金陵望汉江”,即省略了主语“我”;“金陵”作“望”的状语,表地点。

最后的两句诗,应结合起来理解,即:

现在的任公子面对风平浪静的水面收起了钓竿。

5、明题材:

此诗应是写景抒情诗。

但对“景物”产生的联想与历史有关,带有一定的咏史的味道,所抒之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也与“史”有关,当然与用典关系更密切。

第二步:

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手法有:

古今对比,抒发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感;用典,抒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之情。

学案2:

题型梳理及解题方法之鉴赏诗歌的形象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

“诗人(泛指‘文学家’)”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这些人物、事物、景物形象,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

题型1: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

后者如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家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请概括诗中**形象的特点。

方法点拨: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寓情感是古诗的主要特点,不同时代的诗人,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同一诗人,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中,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是不同的。

2、整体理解,区分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时,先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形象还是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3、抓重点词,确定特征: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心理、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性格特征。

主要体现在动词、形容词上。

答题规范: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结合诗句列举分析)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基本句式:

本诗塑造了一个(特点)的(身份)形象。

通过(分析),抒发了(中心)感情。

答题实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天经、智老。

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方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题目: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1、审题。

题目明确指出是要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要求概括诗人形象的特点,且不必列举论据来证明,只要有观点就行。

(如果不是用‘概括’一词,而是用“赏析”等词,则必须用论据来印证观点)

2、围绕“形象特点”细读全诗,从具体的诗句中体悟形象特点。

如,从诗题中的“怀”、“访”,诗中的“忆”等,可以概括出“珍惜友情”的特点。

从“诗卷”、“杏花”可见其情趣高雅,从“纶巾鹤氅”,可联想到“羽扇纶巾”对周瑜的刻画,给人风流飘逸之感。

3、形象的特点大多不是单一的。

我们可以对诗中的一事一物作多角度的评论,对诗中的一事一物分别作评论再归纳概括。

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

概括的用语力求简而明。

参考答案:

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答题实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题目:

请鉴赏诗中陆鸿渐的形象。

1、审题。

要求鉴赏的形象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陆鸿渐,是诗人心目中的陆鸿渐。

该题用的是“鉴赏”,而不是如前一题题干用“概括”,意味着既要有“观点”,也要有“论据”。

另外,“鉴赏形象”的主要任务当然是要概括陆鸿渐的形象特点,但仅如此还不够。

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也是该题要考察的问题。

这一点是考生容易忽略的。

所以,千万不要在这一点上失分。

2、分析陆鸿渐的居住环境和行踪概括其形象特点。

“菊”这一传统的一项,象征“隐逸”的生活,归隐的追求。

3、分析诗人在刻画陆鸿渐这一形象时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梳理思路,并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形象。

(身份)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的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性格-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塑造陆鸿渐这一形象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意义)

题型2:

鉴赏事物形象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如:

风,蝉、柳絮)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特定主旨的诗歌。

古代诗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着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等等。

提问方式:

1、诗中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2、诗中**形象具有怎样的品质(特点)?

方法点拨:

1、牢记常见物象的象征意义。

2、咏物要实写其特征(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鉴赏也要从“形”入手。

3、由物到任,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神似”。

因此,必须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寓之理,所言之志。

4、写作技巧:

托物言志(理),托物抒情。

所以,要从“形”到“神”体味到所咏之“物”,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诗人的人生态度、生活的道理。

抒发的情感。

基本句式: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特点)的(名称)形象,(分析),抒发了诗人(中心)情感。

答题实例3、2012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题目: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1、审题。

“怎样的形象”,就是要概括野菊的特点,但有范围限制,仅就颔联而言,不要波及全篇。

2、要明确诗中所描绘物象的特征。

颔联“在野有幽色”,不为“无人减妙香”,从形象到气质来刻画野菊。

3、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出野菊的形象特征。

参考答案: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2、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题型3、鉴赏景物形象

“事物”,指单一的对象,而“景物”则是多种事物的组合体,也可视为一组“意象群”,“意象群”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意境”。

(人,有时也是景物中的重要元素;特定的人,也可视为诗歌中的“意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针对景物形象命制的试题,常见的考题可分为四类:

考查意象内涵、感受意境氛围、体悟情景关系和分析写景作用。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

3、简要分析这首诗歌的意境。

4、这首诗有哪些意象?

有何作用?

5、这首诗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概括。

方法点拨: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2、意象题:

逐句筛选意象,注意题干要求。

3、意境题:

描绘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恬静优美、萧瑟冷清等。

4、图景(画面)题:

把握意象,注意时令、季节,体味特点,用一句话概括。

5、分析作者的情感。

要具体到是什么情感,因什么而产生的这种情感。

基本句式:

本诗描绘了(分析)景象,构成了一幅(特点)的画面,营造了(特点)的意境(氛围),抒发了(中心)的感情。

(1)考查意象内涵: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月、雁、笛、落花”等传统意象更是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

解题指津:

1、找到相关诗句,体悟意象内涵,并根据具体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2、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3、指出指定意象的作用和效果。

答题实例4/2012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题目: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1、审题。

题干有两个要求:

概括“杨柳”“飞絮”这两个意象的内涵,注意,只是“概括”,无须展开分析鉴赏;分析全词表达的情感(从命题者所给的答案来看,题干中的“分析”用词不准确,而应改为“指出”。

因为“分析”必须要联系全词具体的内容)

2、按指定的“意象”读词,体悟内涵。

3、揣摩全词的思想感情,一定要上下片贯通,整体把握。

4、组织简洁的语言,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

(第一问)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

(第二问)表达了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感受意境氛围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

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出的艺术境界。

一般说来,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解题迷津: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概括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看其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记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分析为什么而“哀伤”。

思想情感一般有:

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

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概括意境特点的角度:

察物象,看空间,辨色彩,听声响,感冷暖。

补充:

意境常用术语《骄子之路》P89页。

基本句式:

本诗描绘了(分析)景象,构成了一幅(特点)的画面,营造了(特点)的意境(氛围),抒发了(中心)的感情。

答题实例5、2014年全国大纲卷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题目: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1、审题。

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其实就是指所描写的景物营造了什么氛围。

2、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归纳出意境的特点。

3、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给我们的感受。

4、选择正确的词语概括。

例如幽深僻远、清幽明净。

幽静平和。

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凄苦悲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瑰丽清新、安谧美好、清新自然、迷离渺远等。

再来结合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

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这套题的命脉。

参考答案:

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3)体悟情景关系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情和景有以下几种关系:

以乐景抒乐情;以哀景抒哀情;以乐景抒哀情;④以哀景抒乐情。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来分析,有如下说法: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可以说,“寓情于景”这种关系,情与景之间是零距离,才真正说得上是情景交融。

答题实例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题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审题。

第一问,就是要对全诗描绘的画面作一个总体评价,概括其特点。

第二问,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定要与画面联系起来谈。

只要求作概括性的回答,不要求具体分析。

2、写景句只是第一、二句。

分析其特点,显然其色彩亮丽,暖色调,是“乐景”。

3、体悟思想感情。

第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并不因“乐景”而愉悦,而是低沉与无奈,时间过得真快,“归年”遥遥无期,“哀情”与“乐情”形成反衬。

4、组织语言,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

本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以乐景反衬哀情,表达了作者年华流逝、思归不得的伤感之情。

(4)分析写景作用

写景的作用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密不可分,这一点是分析写景作用的根本。

但面对具体的诗歌,特定的要求,一定要之处其作用的独特性,若面面俱到,或牵强附会,皆不可取。

解题迷津:

1、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氛围。

(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

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4)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开篇:

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中间:

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结尾:

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

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5)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

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包孕这对晚唐衰败的叹息: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着变化发展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这里;“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显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快意。

2、分析写景的作用,一定要联系诗歌的主旨,一定要遵照题干所指定的方向思考作答。

答题规范:

1、首先,明确指出其作用。

2、然后对所写景物进行分析,一定要与“作用”对应。

3、若“作用”是多方面的,可按照题干要求逐条亮明观点并作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