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点训练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898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点训练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点训练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点训练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点训练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点训练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点训练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含答案.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点训练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点训练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点训练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含答案.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点训练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含答案

题点训练四 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

[目标解说]

《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

真题回做

(2013·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

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

比长,益自策励。

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

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

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

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

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

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

宋终莫能用。

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

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

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

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

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

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

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

及见何基,基谓之曰:

“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

”会之,盖柏字也。

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

大德中卒。

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

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

请简要概括。

答案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解析 本题从传主的品质方面考查信息筛选。

第1段写金履祥为学之事,表现了他聪敏好学;第2段写他经世济民的策略,表现了他的忧国情怀和高超策略;第3段写他隐居金华山中后待人接物的情况,表现了他的诲人不倦、助人不居功等情操;第4段写他编写《通鉴前编》的情况,表现了他治学严谨、敢于创新;第5段写他寻求学习方法的主要经历及别人对他的评价,表现了他立志为本、知行合一的治学态度。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

小时候就聪明机智,他的父亲、兄长稍微教给他(一些)书本知识,他就能背诵。

等到年龄稍大一些,更加自我鞭策勉励。

到了壮年时,了解并崇尚濂洛学说,在同郡王柏那里做事,(后来又)跟随他一起来到何基门下(做事)。

何基曾在黄榦处求学,黄榦又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

从此讲论研习更加深入,造诣也越加精深。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的意念。

然而他自己身怀经世济民的策略,也不忍心马上舍弃救世之心。

正赶上襄樊的军队一天天告急,宋朝官兵却袖手旁观不敢营救,履祥于是进献了牵制敌军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军从海路直逼燕、蓟等地,这样,襄樊的敌军,就不用攻打而自行退走。

而且履祥详细叙述了海路船舶的具体线路,经过的所有州郡县邑,以及大洋小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都可以一一顺着他的(指点)来前行。

宋朝最终没有采用。

到后来朱瑄、张清进言海运的便利,他们经过的海路,都是比照履祥先前的上书来的,没有丝毫差异,此后人们很佩服履祥的精确。

德祐初年,(宋朝)起用履祥为迪功郎、史馆编校,(结果)他推辞没有就职。

宋朝即将灭亡,履祥居住的地方盗贼四起,履祥于是退隐到金华山中。

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

教导启迪后辈学子,谆谆教导,严格不倦,尤其看重分辨道义。

有个老朋友的儿子因事获罪,母子二人被发配做了奴隶,彼此不了解已有十年,履祥倾尽钱财营救,最终把他们赎身出来;后来那个孩子成了显贵,履祥始终没有说过这件事,见面时只是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文正公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来记载前朝的事迹,然而刘恕的书不以儒家经典为本,却相信其他各家的记载,是非标准与孔子相悖,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

于是(履祥)以《尚书》为主,向下涉及《诗经》《礼记》《春秋》,另外搜集旧史及诸子的书,按编年体来记载史事,上起唐尧以后,下接《通鉴》之前,集结(编纂)成一本书,命名为《通鉴前编》。

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当初,履祥拜见王柏之后,首先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首先树立学习的志向,并且援引了前辈儒家的话:

保持严肃认真来坚持自己的志向,确立志向来存养自己的本性,在表面上立下志向,在实践中严格地执行,这就是治学的根本方法。

等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

“会之多次谈到贤者的贤能,能区别天理与人欲,你应当从今日开始实行。

”会之,是王柏的字。

当时评论者都认为何基的清正耿直、淳厚质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受到二人的传教,而且兼容并蓄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

大德年间去世。

元统初年,履祥的同乡吴师道做了国子博士,给学官写了一封信,在乡学中给履祥建了祠堂。

至正年间,赐谥号文安。

错题回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

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

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

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

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

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

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

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

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

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阅读全文,根据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应如何慎用药?

答案 一要“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病用不同的方法。

二要根据身体的状况用不同性质的药。

三要注意药材、器具、时间。

参考译文

圣人保全人民生计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主食,果品作为副食,牲畜作为滋补品,菜蔬作为供养物,药物就用它攻治病邪。

所以即使甘草、人参这一些平和的药物,错误地使用也会造成危害,都是毒药这一类啊。

喜爱服食丹药的古人,必然产生重病,好像贪求作战逞胜的人,一定招致大祸一样。

因此设置军队用来除害,不得已然后才动用;准备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后才使用。

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疾病造成祸患,小患就耗散正气,大祸便伤害性命,严重得好比一个敌对的国家。

用药物的特性,攻治脏腑的疾病,如果能既了解疾病,又掌握药性,用多种方法制服病邪,然后才没有丧失性命的忧虑。

因此对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便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必经之道的方法;对来势迅猛的病邪,便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疆土的方法。

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病,首先消除那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财物粮食已经烧毁;对并合旧疾而发作的病,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敌方的内应已经断绝。

辨明经络便没有泛泛而用的药物,这好比先头侦察的部队;依据寒热便有反治的方法,这好比分化离间的策略。

一种病如果分割治疗它们,那么用少量药物就可以战胜众多的病症,使它们前后不能互相救援,那么病势自然衰退;几种病如果同时治疗它们,那么集中药力摧毁它们的主要病邪,使它们分散没有统领的力量,那么众多的病邪完全溃退。

病势正在进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这好比使敌军疲怠的方法;病势正在衰退,就必定穷追到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练勇锐的药物,这好比摧毁敌人巢穴的方法。

至于对邪气伤身而正气已衰的人,攻治不可迅猛,应主要运用性味平和的药物,而用性味猛烈的药物辅助它,好比衰弱困败的时候,不可竭尽人民的力量啊。

对邪气伤身而正气尚实的人,攻治不可轻缓,应主要运用性味猛烈的药物,而用性味平和的药物调和它,好比富有强盛的国家,可以振兴军威武力啊。

虽然这样,但是选材一定要恰当,器具必须要精良,限定日期,不得延误,排列阵势,要有规律,这些又是数不胜数的。

《孙子兵法》十三篇,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

核心知识回放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所考查的考点之一,它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接受文中的主要信息,并准确判断主要信息的性质,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能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符合题目要求,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句子。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这种考查凸显了文言文阅读的综合性、应用性。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对文中所写的人是赞颂、同情,还是贬斥、讥嘲;对文中所写的事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

定向训练 解答文言文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主观题的方法

练前点拨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具体来说,对记叙性文章,考生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对一般的传记文,考生要弄清作者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对议论性文章,考生要找出其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说明性文章,考生要理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和评价人物及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词,理清文章的层次

考生在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同时,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

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按空间顺序归纳,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等。

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考生在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进而从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题峡山寺

翱①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②远地,尝以为无因能来。

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有以然也。

于灵鹫寺时,述③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虎丘之剑池④不流;天竺之石桥⑤下无泉;台山⑥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

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交友择人,而欲责全耶?

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于治平也,弗难矣。

(选自《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①翱:

即李翱,唐代文学家。

他是韩愈的门生,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

者,其古文为世人所称道。

②俦:

伴侣。

③述:

指作者《题灵鹫寺》一文中对所游诸山的记述。

④剑池:

虎丘山上的一处名胜。

⑤石桥:

指天竺山中的灵隐石桥。

⑥台山:

即台岭,是大庾岭的别称。

1.作者来到向往已久的峡山并没有描写峡山的景物风光,而主要谈了些什么呢?

然后借题发挥,阐发了什么道理?

答案 主要谈了五座名山的不足之处。

阐发了一番交友择人的道理。

参考译文

我还是儿童的时候,就听那些游山的人谈论过峡山寺,可惜难以和朋友结伴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游览,曾经以为这辈子没有机会到这里来。

等到这回我获得了长途旅行的机会,遍游了五座名山,这才知道峡山的盛名,是有它的道理的。

在灵鹫寺的时候,我曾经著文记述各座名山的优点,却没有说到它们的不足之处,比如虎丘山上的剑池池水不能流动;天竺山上的石桥下面没有泉流;登上大庾岭所花的力气不少,所看到的景色却不能与之相称;灵鹫山前面被高山挡住了,在山上不能看得很远。

峡山也很少有平坦的地方,泉水从山上流下来,却没有汇聚泉流的深潭。

我这才知道世上各种事物要十全十美实在是难啊,何况结交朋友、选拔人才,要想求全责备呢?

如果能够去除他们的缺点,任用他们的长处,那么大大小小的人才都不会失去,这样的话,要使国家达到政治太平,就不太难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楚人养狙①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十一③以自奉。

或不给,则加鞭捶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

“山之果,公所树与?

”曰:

“否也,天生也。

”曰:

“非公不得而取与?

”曰:

“否,皆得而取也。

”曰:

“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选自《郁离子·术使》)

①狙(jū):

一种大猴。

②部分:

动词,意为“组织并分派”。

③赋十一:

征收十分之

一。

赋,征收。

2.本文没有让老狙充当先知先觉的角色,而是让小狙最先觉悟起来,这说明了什么?

①老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习惯于被驱遣,因循守旧,胆小怕事。

②血气方刚,接受新事物快,敢于挺身而出。

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

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给猕猴分派活儿,让老猴率领着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

有的猴子不交足数量,就鞭打它们。

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

“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

”大家说:

“不是啊!

是天生的。

”又问:

“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

”大家说:

“不是啊!

谁都能去采。

”又问: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被他利用,而替他服务呢?

”话还没说完,猴子们都恍然大悟。

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着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

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诗集传序(节选)

[宋]朱熹

曰:

“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

曰:

“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

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

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

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

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

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

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

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

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

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曰:

“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

曰:

“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

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

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

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

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3.简要概括这篇序文所表达的主旨。

答案 这篇序文,根据义理之学,结合历史事实,熔文学、史学、理学于一炉,着重强调诗的教化作用。

参考译文

问:

“那么诗用什么来进行教化呢?

答:

“诗是人心感于外物,弥补言语表达不足而产生的。

人心的感触有邪有正,因此用言语表达出来也有是有非。

只有圣人居于上位,那么他们的感触无不纯正,他们的言语也就都有教化的作用。

如果感触比较杂乱,所表达的言语不是无可选择,那么身在朝廷之上的人,一定会反躬自问,进而有所劝勉,有所惩戒,这也就产生了教化作用。

过去周代兴盛的时候,上自国家祭典、朝廷政治,下至平民百姓,人们的言语无不纯粹无疵出于正道。

圣人本已配上音乐,用于民间礼俗,用于国家典礼,来教化天下。

至于诸侯各国的歌谣,在帝王外出巡视时,也一定要各国献上,借以观察民风,以施行进退赏罚的常法。

自昭王、穆王以后,逐渐衰落;到了平王东迁,这事就被废弃不讲了。

孔子生在这个时代,既然得不到帝王的位置,无法实施劝勉惩戒、进退赏罚的政事,因此只有将收录着诗歌的书籍拿出来进行探讨研究,除去反复,订正纷乱。

而对于那些虽好但不足取法,虽恶但不足为戒的作品,也加以删削;以做到简明扼要,传世久远,使学《诗》的人根据这个本子,能够考察事情的得失利弊,学习好的,改正坏的。

所以孔子的政治主张虽然一时无法实现,但他的学说实已影响了千秋万代,这就是诗的教化作用。

问:

“那么《国风》《雅》《颂》的体裁,为什么这样不同呢?

答:

“我听说,凡《诗》中称作《风》的,大多是出自民间的歌谣。

即所谓男女之间的对唱,是个人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品。

只有《周南》《召南》中的诗篇,由于这两地的人亲身受到文王的教化,养成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都怀有纯正的性情,因此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欢乐而不过于放纵,悲哀而不至于伤身,所以唯独这两篇成为《国风》中的正经。

自《邶风》以下各篇,则因为各国的治乱不同,人的贤与不贤也不一样,人们感于外物而表现出来也就有邪正是非的差别,所谓先王之风,在此发生了变化。

至于《雅》《颂》这类诗篇,都是成王、周公当政时朝廷祭祀所用的音乐歌词,言辞温和庄重,含意广博缜密,它们的作者常常是圣贤中人,当然可以作为万代不变的准则。

至于‘变雅’,也都是某一时期贤人君子忧时伤俗的作品;而为圣人所采用,他们那种忠厚仁善的内心,扬善防邪的用意,就是后世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企及。

这就是《诗》作为一部经典所以能够遍及人事、具备天道、无理不包的原因。

……

问者点头称是,退了下去,这时我正在编辑《诗集传》,于是便把这些对话全都依次记下,放在篇首作为书的序言。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撰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以气为主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①,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②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③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④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⑤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⑥。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⑦,斯志士之大痛也!

(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①体:

区别。

②曲度:

曲谱,曲调。

③引气:

用气,运气。

④飞驰:

喻在政治上飞黄腾达之人。

⑤隐约:

穷困失志。

⑥加思:

改变著述的心思。

⑦迁化:

变化,此指死亡。

1.作者认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 作者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

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即永垂不朽的、留名千古的事业。

把文章同人之生死、荣乐加以比较,说明人的生命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而文章的功能是无穷的,引起人们对文学事业的重视。

参考译文

文章以气质风格为主,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和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有区别,不是可以出大力气就能获得的。

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文章是治国的大业,是不会磨灭的盛大的事业。

人的寿命总有一个尽头,荣誉和快乐只限于自己一身,这两者定会达到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因此古代的作者,竭尽全力从事文章的事业,在文章中表达意愿,不凭借正直史官的文辞,也不依傍政治上飞黄腾达之人的权势,而名声自在后代中流传。

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周礼》,(文王)不因为穷困失志而不从事著述,(周公)不因为安康逸乐而改变著述的心思。

这样,古人轻视一尺长的美玉,却重视一寸的光阴,害怕时光匆匆而过啊!

然而人们大多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

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

孟母又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

“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

“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

“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

“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

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

妇辞孟母而求去,曰:

“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

今者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