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学四年级教案范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63485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小学四年级教案范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数学小学四年级教案范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数学小学四年级教案范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数学小学四年级教案范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数学小学四年级教案范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小学四年级教案范例.docx

《数学小学四年级教案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小学四年级教案范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小学四年级教案范例.docx

数学小学四年级教案范例

二角

主备教师:

周素珍

单元要点分析: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五部分内容:

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角的概念,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与周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在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

1从生活现象出发教学射线和直线,体会特征。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

本册教材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继续教学射线和直线。

射线和直线都是把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小学生理解“无限延长”往往有些困难,如果不能理解把线段无限延长,就难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

因此,教材在教学射线和直线时,作了如下安排。

(1)从生活现象引入。

在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里有许多灯光,这些灯光各自从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射得很远很远。

结合文字介绍:

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

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射线的特征——向一端无限地延长。

(2)突出射线和直线的几何图形。

在学生对射线有了形象感知以后,继续引导他们观察数学现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配合这句话,教材画出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涂上红色;其中一个端点保持不动,另一个端点随着线段无限延长。

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射线的表象。

教材用类似的方法,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教学了直线。

以线段为生长点教学射线和直线,从有限到无限,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苏教版教材这种安排,曾经得到教材审定专家的充分肯定。

(3)及时组织射线、直线和线段的比较。

射线、直线、线段是三种不同的几何图形,也是不同的概念。

以线段为参照认识射线和直线以后,及时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种图形的本质特征。

教材多次为学生创造比较的机会。

如第16页通过“射线、直线和线段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比较;第17页“想想做做”第1题识别七个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第2题结合画线段、射线和直线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也在安排学生进行比较;第25页练习四第1题指出图形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想想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又一次安排了比较活动。

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在反复的比较中逐渐清晰、逐渐巩固、逐步完善。

(4)教学与直线、线段有关的一些规律。

第16页让学生经过一点画直线,经过两点画直线,在画直线的活动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第17页第4题中A点与B点之间有一条折线、一条线段和一条曲线,比较这三条线的长度,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这些内容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新增加的,都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并认识,而不是硬加给他们的知识。

教材重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但举了两个实例,还要求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2通过画角建立角的概念,教学相应的符号标记。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直观认识了角,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本单元在教学射线后,继续帮助学生建立有关角的初步概念。

作为平面图形,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第17页例题对学生说“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

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看一看,理解对角的这种描述。

教材要求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体会画的这个角的两条边都是射线,顶点是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

在角的图形里面一段红色的弧线,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角是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两条射线所夹的平面部分,从而使角的概念更清楚。

例题里还教学了表示角的符号,学生认识了表示角的符号,便于表示,便于交流,也便于阅读,在后面的教学中经常使用表示角的符号。

第17页第3题的三条射线有同一个端点,在这样的图中看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能使角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复习了对直角、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也是对空间观念的一次培养机会。

教学时要让学生分别指一指三个角的两条边和一个顶点,并用弧线表示看到的三个角。

3简要地讲解量角器的构造,示范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使用工具时的困难。

第18页例题中有一个角,要求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去度量这个角的大小。

用三角尺上的哪一个角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由于三角尺上角的大小不同,所以学生测量的结果和表达各不相同。

这道例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产生需要——为了准确测量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量角器是常用的度量角的大小的工具,教材第18页的下半部分教学计量角的单位和量角器的构造。

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对着量角器的图着重讲解计量单位“度”,并在量角器上用红线表示出1度角的大小。

然后让学生分别从右边起和从左边起依次找出0°、20°、90°、135°、180°的刻度线。

在找这些刻度线时,要让学生明白各是从量角器的哪边起的,刻度线上的刻度是多少,并在0°刻度线和另一条刻度线组成的角上用手指画一段弧线,体会度数与相应的角的大小。

第19页的例题教学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线索是“图示方法—模仿操作—交流体会”。

先用图表示怎样把量角器正确地放到要量的那个角上,并让学生说说这个角是多少度。

再让学生照样子用量角器在教材上量一量。

最后安排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要指出的是,教材没有直接呈现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希望学生在操作和交流时,体会并总结使用量角器的方法。

用量角器量角的练习由易到难地安排。

学生量“想想做做”第1题中这些角的度数不会有困难,因为容易摆正量角器的位置,而且刻度线是从右往左看的。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量角器的方法。

第4、5题中的量角要难一些,一是把量角器正确摆到角的上面比较难,二是有些刻度线要从左往右看。

针对学习难点,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台阶。

第4题已经把量角器摆到角的上面,学生只要选准0刻度线就能说出角的度数。

教学这一题时,还要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量角器应该怎样摆到角的上面去。

第5题在要量的那些角上各加了一个涂色的半圆,让学生在这些半圆的帮助下摆好量角器。

教学这一题时,仍然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把量角器摆到角的上面。

第6题从左往右第一幅图没有把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角的顶点,第二幅图没有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第三幅图没有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

学生找到并改正这些错误,对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正确方法会有更深切的体会,也是对这一段学习的一次小结。

第19~21页的“想想做做”里还有以下内容:

(1)

分别度量三角尺上的各个角,记住每个角的度数。

知道了三角尺上的各个角的度数,能便于测量或估计其他角的度数。

(2)

角的大小是它的两条边叉开的程度,与画出的角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学生理解了这一点,他们对角的认识就准确了。

(3)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各个角的大小分别相等,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图形的特点。

(4)

初步估计角的度数。

让学生凭借头脑里90°、60°、45°等角的大小,估计少先队队旗上一些角的度数,不要求他们估得很准确,但希望他们估计时的思考能有道理。

4在角的运动变化中教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让学生探索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二年级(下册)里,学生初步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那时的认识,处在直观、初步的层面上。

本单元里继续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建立在这些角的度数(即量化刻画)层面上;而平角和周角,都是本单元教学的新知识。

教材选择的学具是活动角,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

活动角不仅能引出各种大小的角,而且能帮助学生发展对角的认识,加深对角的理解。

角还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在平面内旋转所形成的图形,这是从运动变化的视角对角的理解。

教材利用活动角向学生渗透了这种运动变化的思想。

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又小于180°,既是这三种角的大小关系,更是这三种角概念的内涵。

学生对钝角大于90°能够接受,对钝角小于180°要适当给予强化。

平角和周角都是第一次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在平角和周角的图形上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感受平角和周角都是同一顶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平角的边是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周角的边是重合在一起的两条射线。

然后用量角器量出平角的度数,通过推算得出周角的度数。

在认识直角、平角和周角以后,教材安排学生研究它们间的大小关系。

通过对大小关系的研究,一方面能整理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加强对这些角的理解。

教材鼓励学生的研究方式多样化:

可以借助直观图形,凭直觉说出相互关系,也可以通过180÷90、360÷90这些计算发现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各种大小的角,“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丰富的学习活动。

如在物体的表面上找到认识的角;在钟面上观察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对折圆形的纸,折出直角,打开成平角和周角等。

5根据度数,选用适宜的工具画角。

第23页的例题要画一个60°的角。

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60°,又认识了量角器,所以画角的时候必然会选用不同的工具。

教材不规定用什么工具画,只要能画出60°的角,使用什么工具都可以。

通过自己动手画角和学生间的交流,他们能够明白在画30°、45°、60°、90°这些角时,用三角尺比较方便,画其他度数的角,用量角器比较好。

第27页的第9题说出一副三角尺拼成的角的度数,设计这道题有三个目的: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角的认识。

两块三角尺拼起来,原来的两个较小的角拼成一个较大的角。

较大角的顶点在哪里?

两条边在哪里?

这些问题涉及的是角的概念。

二是巩固三角尺上各个角度数的记忆。

拼成的角是多少度不是用量角器量的,而是通过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计算的。

三是让有条件的学生体会用三角尺不但能直接画出30°、45°、60°、90°的角,还能画出一些其他度数的角。

一般说,度数是15或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用三角尺画出来。

学生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学习用量角器画角不会有多大困难。

第23页例题鼓励学生先画一画,再交流画法。

部分学生看了例题的图,也能懂得方法。

“试一试”让学生画40°、70°、135°的角,巩固使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第27页第8题量出方向板上任意两个方向间的夹角,既练习了量角的方法,又进一步体会了各方向之间的关系。

6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修正自己的猜想。

圆柱形的物体在斜坡上会向下滚动,到达斜坡底部时还会沿着地面继续滚动一段距离,这些都是学生的生活常识。

多数学生还有这种猜想:

斜坡越陡(即斜坡与地面的夹角越大),物体到达斜坡底部后沿着地面滚动得越远。

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

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与斜坡的坡度有什么关系?

教材安排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修正原来的猜想并进行探究。

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四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斜坡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0°、45°、60°以及学生自选的度数。

记录各次实验获得的数据,再比较各次实验中物体滚动的平均距离,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这次实践活动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地对待问题的态度,纠正对一件熟悉事情的不正确猜想;二是提高收集、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三是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在学生实验时,要提醒他们把圆柱形物体放在斜坡的顶部,不能一会儿摆得高、一会儿摆得矮;要让物体自动地滚下去,不能用手推,也不能用手挡;要体会每次实验为什么求出三次滚动距离的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2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观察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实际的拼搭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难点、关键:

重点:

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

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