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领导如何避免被“剧场效应”绑架.docx
《基层领导如何避免被“剧场效应”绑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领导如何避免被“剧场效应”绑架.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领导方法
基层领导如何避免
被“剧场效应”绑架
●吴 倩
【摘要】部分干部因为古板老派而“不善为”、“力不足”而“不能为”、贪图安逸而“不作为”,成为团队中规矩的破坏者,极易引致更多人效仿而形成“剧场效应”。
想要避免被“剧场效应”绑架,应寻找突破口,以“大”格局为前提、“高”境界为基础、“正”信仰为关键、“硬”实力为核心。
具体来说,要以“想作为”树立精神、以“善作为”引领认知、以“能作为”端正行为、以“敢作为”彰显态度,发挥引领效用,践行担当精神。
【关键词】领导干部;基层工作;“剧场效应”;作为;“不作为”
【作者简介】吴倩(1982—),女,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事处人才引进与交流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
【基金项目】201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模式及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
2018SJSZ586)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23-0023-03
社会上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少数人的不守规矩行为引致周围人群担忧自我利益受损而纷纷效仿,犹如剧场看戏一般,一旦有人不守规矩站了起来,又没人制止,则焦虑的氛围会使每个人都不得不站起来看戏,以致最后出现所有人都站到凳子上看戏的怪诞现象,即所谓的“剧场效应”。
基层工作中,有部分干部投机不作为,转嫁、转移自我责任与任务。
为避免成为“吃亏者”,更多人也纷纷效仿他们,行动上不自觉地做着相似的事。
也正是缘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
“关键少数”,通过对“领头羊”的高效管理确保其在位有责、挺身发力、做好示范,进而引领组织发展。
一、部分干部缘何容易首先“不为”
(一)古板老派而“不善为”
在领导干部队伍中,并非所有的“不为”者都源于主观意愿的缺乏,在创新发展的当下社会,还有相当一部分难以成就业绩者是因为思想意识的滞后甚至落伍严重阻碍了新理念、新方法的尝试。
这类领导干部往往在位时间长、资历老、经验丰富,以至于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成熟的为官“策略”,更习惯于在工作中将既定模式、曾经做法推而广之。
如此做派下,若面对的问题也较为常规、常见尚能
应付,但在新情况、新现象、新事物不断涌现的创新社会中,领导干部需要思维、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同步变革,也更认同创新技能所带来的效率提升。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这类古板老派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将日渐“不善为”,即并非自我对问题不关注、不解决,而是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套路规范,在
“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的现实情况下,只能有勇无谋地蛮干盲干。
如此“不善为”也最终导致工作结果的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不仅无法有效解决具体问题,反而常常因为方法不得当进一步激化矛盾,造成事实上的“不为”结果。
(二)“力不足”而“不能为”
如果说“不善为”者的最大问题在于思维的限制导致其无法掌控当下事物发展,那么,“不能为”者的限制则在于自身能力水平低下,无法胜任眼前职务工作。
应该承认,“不善为”与“不能为”间存在相似性,都是限于主观意愿之外的因素而无法积极作为,但两者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不能为”的引致因素更多在于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缺失,即分析问题、把握关键时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作为引领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知识储备,以至于在工作中或是不能研发对策,或是不能适应环境,或是不
领导科学
2019·12月(上)
23
能应对突发情况,最终导致引导、治理结果的不如意、不满意。
除去纯粹的能力不足这一内因外,“不能为”还有一种更为客观的外因,即组织制度规范的缺失或滞后。
这严重抑制了干部干事的激情热情,制约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使得人才价值无法切实实现。
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情况下,这类领导干部即使想成就一番事业,也会因为“底子薄、基础差”而“不为”。
(三)贪图安逸而“不作为”
应该辩证看到,“不善为”“不能为”均是主观意愿积极但行为能力有限所致,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积极态度值得肯定。
而与此截然不同的另一种
“不为”则是能力与态度的双重缺失,即“不作为”。
这类领导干部不仅因为眼高手低、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而难以务实,更是在思想意识、态度作风上贪图享乐、满足安逸,毫无担当之勇气、创新之激情和奉献之精神,以至于长期占据岗位、资源却不思进取。
其不仅因为个人行动力不足而领导乏力甚至错误,更因为个人的不良做派而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危及整个组织存续与发展的基础,已然成为亟待根除的“毒瘤”。
二、基层工作中破解“剧场效应”的突破口
(一)“大”格局是前提
显而易见,干部的率先“不为”态度、多样“不为”行为是诱发周围人群纷纷效仿的直接原因。
这一态度、做派的产生固然有着彼此各不相同的因素,但作为组织引领者,其思维眼界的有限性、滞后性不可避免地诱发了个人一系列的不足。
事实上,在创新发展的当下社会,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首先就体现在对机遇的判断和把握上。
能精准判断、预先准备、蓄势待发,而后把握时机、一击即中,这是
“有为”的前提。
一旦眼界思维跟不上形势发展,其或是止步于传统套路而不愿改变,或是因知识储备不足而不能改变,抑或是对局势判断失误走向狂妄自大和自我封闭两种极端而“不作为”。
可以说,优秀的引领者必须首先具备开放、动态、先进的思维特征,这样方能保证自我看得更准、看得更清、看得更远,也才有可能正向、高效引导集体成员共同发展,有所作为。
在改变“不善为”“不能为”“不作为”行为的过程中,看似应优先着眼于具体限制因素的消除,实际应从领导干部个人思维入手,以个人观察、审视角度的扩展与延伸实现认知的切实提升,如此方能更好地推进后续行为的改善。
(二)“高”境界是基础
应该承认,无论是古板行为下的“不善为”、能
力缺失下的“不能为”,还是制度约束下的“难作为”,以及态度能力双双偏离下的“不作为”,都折射出一个共同的实质,即领导干部对于民众诉求、服务精神的忽略,以至于个人过度沉浸于过往而不愿改变、不想改变、不能改变。
这并非外部激励、惩戒机制不足导致的鼓动、警示效应低下,而是领导干部个人缺乏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轻视了“为官不为”的恶劣影响。
对于“不善为”“不能为”者而言,其容易将虚假勤政、无效工作等同于业绩成果,误以为时间上的废寝忘食、起早贪黑就足以抵消能力缺失和业绩不足;而在“不作为”者看来,自我的不主动、不积极只要无损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即可以被原谅,奉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为官之道。
在如此种种消极、主观、被动的态度认知下,也就不可避免地引致领导干部改善、提升行为的缺乏。
这也就意味着,改变“不善为”“不能为”“不作为”,首先需要转变的正是这类领导干部的为官之态,更确切地说就是其对责任、使命的敬畏与重视。
领导干部要意识到,权力的使用不仅不能有误,还不能无效,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否则,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无论曾经成绩如何显著都必须主动让贤。
(三)“正”信仰是关键
在现实工作中,不少“无为者”并非不能认识到自我的缺陷所在,也并非不能感受到自我能力水平与岗位职责间的差距,但其依然愿意维持一贯作风,只求“无大错”状态的继续维系,丝毫不愿以自我的主动充实、发展和改变而成就业绩。
这正是缘于其个人未从思想上认识到发展的价值与必要性,缺乏主动适应和掌控事务的激情、热情。
一方面,在于激励、惩戒机制的乏力,无法以奖惩施压,而是不痛不痒地简单处理,这就无疑向干部传递出“改变与否并不重要”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类领导干部的懈怠之情;另一方面,还在于思想意识教育的乏力,无法通过目标引导、前景规划和责任担当引导干部主动强化思想自觉,积极提高自身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无法主动成为组织发展的“领头雁”。
这就需要重视对于干部敢于担当作为精神的培养和教育。
在当下,领导干部应坚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提出的新要求,进而主动发展、不断突破,实现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的业绩。
(四)“硬”实力是核心
高效解决问题、满足民众切实需求是实现“有为”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就需要领导干部具备一
24
领导科学
2019·12月(上)
定的能力水平,能够切实担负起组织与人民所赋予的任务。
事实上,部分领导干部“不善为”“不能为”
“不作为”,折射出其在知识储备、技能技巧、眼界思维上的有限性,正是个人业务能力的严重不足才直接导致治理、管控行为的乏力甚至错误。
那么,在力促“不为”向“奉献”转变的过程中,如何让领导干部成为可以干实事的实践者、创新者就是核心所在,这就必然要求其在常态化的学习中不断夯实基础、创新思维,提升自我干事的能力水平。
三、发挥引领效用、践行担当精神的蜕变之道
(一)以“想作为”树立精神
工作行为的发生并非无意识状态下的偶然行动,而是特定主观意识下的有意而为[1],具备何种心态、秉持何种观念、保持何种状态都会通过具体
行动展露无遗。
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实现个人工作效率、效果的双重提升,就有必要首先引导领导干部消除各种不良状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投身于具体工作中,以保障行为的正向性、主动性与效力性。
一方面,认识到组织无小事,不应心存侥幸地认为自我对于琐事的逃避无关最终结果,而应时刻以组织制度的标尺审视、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行为,树牢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以“想做事”的态度坚决摒弃“差不多、过得去、能凑合”的思想;另一方面,明确引人注目的成绩绝非来自于一次的突发行动,而是长年经验积累的必然结果,自我只有安于细微琐事的处理,不仅“想做事”更想“做实事”才可能不断磨炼技能、积累经验,也才能逐步提升能力水平,即想要赢得上级青睐并获得机遇就应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及时妥善处理各类工作任务,确保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二)以“善作为”引领认知
改变“不善为“”不能为”的核心步骤在于对领导干部个人能力素养的提升,在肯定个人“想作为”这一思想认知的前提下夯实基础、补足能力短板,实现个人治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升,如此也就可以改变其工作中的有勇无谋以及苦干、蛮干之态。
首先,组织应明确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提升不是单一技能的发展,而是领导能力、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完善。
这就需要确保干部培训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切忌过分强调可量化结果所诱发的片面化引导。
其次,在对领导干部综合能力进行提升的过程中,引导其掌握公共事务发展规律和民众问题的处理艺术尤为重要。
领导干部要主动学习符合时代特点的领导方法,其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具体问题解决方法的创新,却可以充分应对当下
较为复杂和多元的局面态势,进而塑造领导魅力。
再次,重视领导者个人业务本领的提升,即在掌握领导艺术与技巧的同时还应始终立足专业知识、专业理论的充实,培养专业思维、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方法,以知识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提高自我履职尽责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在常态化的学习过程中强化领导干部对新知识、新观点的掌握能力,以增强自我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确保领导行为的与时俱进,并以坚持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才能实现组织发展的可持续。
(三)以“能作为”端正行为
积极营造“想干事”的氛围是激励领导干部有所作为的必要前提,这就尤其强调组织制度体系的科学与完善,既以严格的权责对应制度、追责问责制度明晰“可为”与“不可为”之范围,又善于借力人才选拔机制、惩戒机制树立务实奉献的考核标准。
通过健全的制度体系确保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
都有事可干、有所追求,明确知晓“组织不养闲人庸人”[2],有效构建积极向上、争先恐后的政治生态环境。
具体而言,首先,敦促各级政府、各部门结合各
自实际情况,对中央已经出台的相关制度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和细化。
这并非开会传达、制度上墙即可了事,而必须制定推进执行的配套措施,确保《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